-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2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059字
- 2021-04-15 12:30:55
五、論述題
1.“十二五”規劃確定未來五年我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年均增長7%。對于這一目標的確定,溫家寶總理的解釋是:在今后五年以致中國經濟發展的相當長時期,我們要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主線。真正使中國的經濟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著重提高經濟的增長質量和效益。也就是由原來的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向追求經濟增長質量轉變。請運用經濟增長理論,并結合我國經濟增長的實際,論述加大教育投入和企業研發投資的必要性。
答:(1)新古典增長模型是重要的經濟增長理論,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得出增長核算公式為:
其中,為總產出增長率,
為資本增長率,
為勞動增長率,
為技術進步率,
為勞動收益在產出中所占的份額,
為資本在產出中所占的份額。
因此,資本投入對增長的貢獻可以用來表示,勞動對增長的貢獻可以用
來表示,技術對增長的貢獻可以用
來表示。
(2)根據新古典的經濟增長核算公式,轉變增長方式的含義是把傳統的倚重于資本和勞動的高投入的經濟增長方式,轉為依靠技術進步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能力,更好地促進經濟節約、快速地發展。由增長核算公式可見,資本和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作用大小取決于其投入增長率乘以其產出彈性,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大,技術進步1%,能引起產出增長1%。因此,轉變增長方式就是改變傳統高投入的經濟增長模式,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實現節約型的經濟增長。
(3)目前,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資本、勞動密集投入來拉動,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已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的經濟形勢。首先,我國的勞動力的增長已進入瓶頸,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大量減少,部分地區出現民工荒;另一方面,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勞動力人口在減少。其次,勞動力成本、能源、資源消耗過度,缺口越來越大,供給越來越跟不上需求,成為限制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瓶頸”。因此,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提高資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成為維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大教育和研發投入,可以有效地推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2.試推導某一時期總產出、人均產出與人口三者的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并作簡要說明。
答:一國經濟總產出的增長率與該國人均產出增長率密切相關。如果用表示一國在
年的實際總產出,
表示一國在
年的總人口。則該國在
年的人均實際產出
,對上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可得:
再就兩邊對時間求導,可得:
上式三項分別表示人均產出的增長率,總產出的增長率
和總人口的增長率
,上式可以簡化為:
。
可見,三者的關系是人均產出的增長率等于總產出的增長率減去總人口的增長率。
對及
兩項指標而言,
可以衡量一國生活水平及經濟發展水平,而
可以衡量該國經濟實力的變化。
(1)如果一國的人口增長率保持不變,則人均產出的增長率將隨總產出增長率
的提高(或下降)而按相同的比率提高(或下降)。例如,
,
,
時,如果
提高1%達到5%,則
相應地提高1%達到3%,即該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將隨總體實力的增強而提高。
(2)如果一國的總產出增長率保持不變,即該國經濟實力沒有變化,那么人均產出的增長率將隨人口增長的提高(或下降)而按相同的比率下降(或提高)。例如,
不變,即
,
提高到4%,則
降為零,即隨著人口的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將隨之下降。
(3)如果一國人均產出的增長率不變,即該國的生活水平及經濟發展水平沒有提高,為
,這一結果可以是因為總產出和總人口都未變,也可以是總產出和總人口在按相同比例增長,總產出增長率的變動作用因人口增長率的變動而抵消。
3.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人口增長對經濟有哪些影響?結合我國人口現狀,說明我國實現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答:(1)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人口增長對經濟的影響
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當人口增長率上升,總產量的穩態增長率也上升,人口增加對人均資本和人均產量的增長率都不產生影響。
圖3-8 人口增長對經濟的影響
圖3-8中,經濟最初位于A點的穩態均衡。現在假定人口增長率從n增加到n′,則圖3-8中的(n+δ)k線便移動到(n′+δ)k線,這時,新的穩態均衡為A′點。比較A′點與A點可知,人口增長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資本的穩態水平(從原來的kA減少到k′),進而降低了人均產量的穩態水平。這是從新古典增長理論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對人口增長進行比較靜態分析的另一個重要結論是,人口增長率的上升增加了總產量的穩態增長率。這是因為A′點和A點都是穩態均衡點,穩態意味著:,但人口增長對人均資本和人均產出的增長率都不產生影響。
(2)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根據我國人口現狀,我國實現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依靠勞動力數量擴張推動經濟增長的基礎開始動搖。2003年來,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年均增長量開始下降,勞動力數量轉向有限剩余,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出現“民工荒”現象,2011年,這一問題呈現全國蔓延之勢。“十二五”時期,勞動年齡人口絕對規模將達峰值,此后緩慢下降,勞動力供給形勢出現劃時代的變化,普通勞動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隨著上世紀50年代第一次出生高峰時期的出生人口相繼進入老年,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即將到來,人口撫養比將在30余年持續下降后,于2013年前后轉為上升,傳統“人口紅利”趨于減弱。
②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減弱。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大量剩余勞動力從農業和農村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鎮,人口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國際經驗表明,人口城鎮化從30%提高到70%是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越過50%的拐點后,其增速減緩。隨著農業與非農業部門邊際生產率差距縮小、農村人口轉移趨緩,我國勞動力進一步轉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下降。同時,現行人口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建立在城鄉、地區分隔的戶籍制度基礎之上,流動人口可以離開土地但不能融入城鎮,阻礙了勞動力的有效配置;農民工難以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直接影響內需的擴大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城鄉區域間人口收入差距難以縮小,社會風險不斷積累、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③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增大。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生態環境容量相對不足仍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對經濟發展的壓力是長期、巨大、剛性的。我國人均主要資源量綜合排名世界第120位,資源環境對13億多人口的支撐已很困難。溫室氣體人均排放水平與世界大體持平,但排放總量居世界前列,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隨著人口總量繼續增長,人均收入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矛盾將全面激化,資源環境對經濟高速增長的支撐能力日益減弱。
④以人力資本為核心要素的國家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從根本上講,由科技創新帶來的生產率提高是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源泉;在人力資本存量上趕超,進而在模仿學習的基礎上縮小科技創新上的差距,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培育國家競爭優勢,是后發國家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來,我國人口素質穩步提高,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人力資本發展水平大體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素質總體不高,成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勢必對未來勞動力人口素質產生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同時,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由此導致我國長期處于國際產業分工鏈低端,經濟發展的后勁明顯不足。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人口資源環境約束的壓力增大,人力資本的劣勢,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必須加快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