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毛澤東思想

(一)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科學內涵的核心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同黨內一度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進行了斗爭,在理論上論證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

2.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以后,直至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理論上系統地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分析和批判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并及時吸取抗日戰爭的新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哲學思想、軍事思想、統一戰線思想和黨的建設思想,特別是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精辟地論證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3.毛澤東思想的繼續發展

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第二次結合”,并對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三)毛澤東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及活的靈魂

1.毛澤東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政策和策略的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理論。

2.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于上述各個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其中,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獨立自主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1.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提出及內容

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它的根本目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3.新民主主義革命領導權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它是區別以往舊民主主義革命最根本的標志。

4.新民主主義革命對象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步驟

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

6.新民主主義革命動力

毛澤東指出:新民主義革命“基本的革命的動力是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而在一定的時期中,一定的程度上,還有民族資產階級的參加。”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7.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

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五)工農武裝割據

1.內涵

工農武裝割據,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

2.存在的原因

(1)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2)全國革命形勢是向前發展的,中國的紅色政權也必然向前發展。

(3)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是造成工農武割據的必要條件。

(4)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條件。

3.意義

(1)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爭取政權革命道路的理論基礎。

(2)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

(3)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蘊含著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

(六)農村包圍城市

“農村包圍城市”的基本內容是,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起義,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

1.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

(1)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2)近代中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

(3)中國革命的敵人雖然建立了龐大的反革命軍隊,并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農村則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

2.意義

(1)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

(2)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

(3)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世界范圍內的共產主義運動開辟了新的道路,并為其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樣。

(4)是毛澤東思想的閃光點,是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打破思想禁錮和教條主義的束縛,將中國的革命實際情況同馬列主義銜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就之一。

(5)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發展道路的理論,貫穿的基本思想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對于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啟迪意義。

(七)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1.基本內容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核心內容

一是以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為主體;二是以解放生產力、實現三大改造為兩翼。簡稱“一化三改”。即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八)黨的建設

1.黨的建設的必要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民為主體的國度,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占人口的大多數,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占多數。加之長期處于農村游擊戰爭的環境,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特別是小資產階級思想必然反映到黨內來,黨內無產階級思想和非無產階級思想之間的矛盾成為黨內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2.黨的建設的做法

(1)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思想建設始終放在首位,克服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

【例】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實踐中,探索形成了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在黨的建設中必須把(  )建設放在首位。

A.執政能力

B.先進性

C.思想理論

D.黨風廉政

【答案】C

【解析】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因此答案選C。

(2)在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同時,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把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緊密結合起來。

3.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它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

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

4.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

(1)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兩個基本特點,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

(2)武裝斗爭是統一戰線的中心支柱。

(3)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贤县| 城固县| 宁阳县| 新乡县| 锦州市| 平利县| 亚东县| 鄂托克前旗| 全椒县| 邵阳县| 祁连县| 喀喇沁旗| 陆河县| 延长县| 河北区| 徐汇区| 玉环县| 通江县| 志丹县| 衡水市| 依安县| 绩溪县| 泸西县| 留坝县| 澄城县| 阿城市| 曲阜市| 淮滨县| 肥西县| 厦门市| 枣强县| 彝良县| 靖西县| 广州市| 海盐县| 昔阳县| 黔西县| 张家口市| 军事| 县级市|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