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政 治

2.1 考點精講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哲學概述

1.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各門具體科學的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2.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意識和物質、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

(2)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概述

1.馬克思主義的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2.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理論來源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幾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

(三)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

1.唯心主義

與唯物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或意識為第一性,物質為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

(1)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

(2)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2.唯物主義

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唯物主義的三種不同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例如:水,火,氣,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否認事物之間聯系、發展、變化。

(3)現代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是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發展的、充滿矛盾的;這就要求人們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四)辯證法

1.內涵

辯證法是關于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

【例】下列表述符合辯證法思想的是(  )。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A.

B.

C.

D.

【答案】D

【解析】正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體現的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正確,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均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符合辯證法思想。錯誤,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把辯證法絕對化,認為事物之間不應當分彼此。

2.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征。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與發展。

3.聯系

(1)聯系的內涵和特點

聯系的含義: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聯系的特點:

a.聯系具有客觀性

事物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種事物都是和其它事物聯系著而存在的,這是一切事物的客觀本性。

堅持聯系的客觀性,要求人們從事物的固有聯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b.聯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聯系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內在的結構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處于一定的相互聯系之中。

第三,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系中的一個成分或環節,并通過它表現出聯系的普遍性。

c.聯系具有多樣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樣的,因而事物的聯系也是多樣的。事物聯系的主要方式有:內部聯系與外部聯系、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本質聯系與非本質聯系等。不同的聯系構成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存在狀態和發展趨勢。

系統

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的主要特征: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

(2)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和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樹立世界眼光,順應世界潮流,把握世界發展進程中諸方面的相互聯系,抓住機遇,努力發展自己。

4.發展

(1)發展的內涵和根源

發展是事物不斷前進的過程,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物質到新物質的運動變化過程。根源是事物的內部矛盾。

(2)發展的實質

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發展的過程

從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時間上的持續性和空間上的廣延性的交替;

從內容上看,是事物在運動形式、性態、結構、功能和關系上的更新。

堅持事物發展是過程的思想,就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把一切事物如實地看作是變化、發展的過程,既要了解它們的過去、觀察它們的現在,又要預見它們的未來。

(4)發展的基本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恒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回答了事物為什么會發展的問題。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形式上具有的特點,從量變開始,質變是量變的終結。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的一個有規律的過程,它是辯證運動的實質。

(5)發展的兩種形式

量變

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的不顯著的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的連續性。

質變

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

【例】歐布利德是古希臘麥加拉派哲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詭辯論“谷堆論證”,即一顆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顆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顆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顆又都不能形成谷堆,所以,一粒谷子不成谷堆。

在這里歐布利德忽略的是(  )。

A.內外因關系原理

B.對立統一原理

C.質變和量變關系原理

D.矛盾客觀性原理

【答案】C

【解析】歐布利德忽略了事物量的變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一”雖然不是“多”,但是“一”的不斷重復和積累,就會形成向“多”的轉化。歐布利德的論點割裂了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他只看到了“一”,而沒有看到“一”的不斷增加會向“多”的方面轉化。因此答案選C。

5.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為二看問題、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矛盾分析法是人們認識事物、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

(1)矛盾分析法的地位

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

(2)矛盾分析法的具體體現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抓關鍵、看主流的方法,在對立中把握同一與在同一中把握對立的方法,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方法等。

6.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1)內涵不同

辯證法是關于對立統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

形而上學既指對世界本質的看法,也指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思維方式。

(2)對立表現

唯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世界,形而上學則是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

唯物辯證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世界,而形而上學則用靜止不變的觀點看世界。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形而上學則否認事物內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力量的推動。

(五)認識論

1.認識的本質

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1)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2)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可以指導實踐,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誤導實踐,阻礙實踐的發展。認識的發展過程中有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即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第二次飛躍是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指導實踐的發展,這是認識發展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

3.認識的基本規律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的內涵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的特點是直接性和具體性。其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現象,忽略了事物真正的本質。

理性認識的內涵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理性認識的特點是它的間接性和抽象性。其優點是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觀事物,而在內容上則更深刻、更正確、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局限在于有可能造成認識脫離現實的可能性。

區別與聯系

區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別。

聯系:

a.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

b.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

(2)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人們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認識過程反復性的原因:在認識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矛盾。

a.從客觀方面看,事物的各個側面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

b.從主觀方面看,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的認識受實踐范圍、立場、觀點、方法、思維能力、工作經驗和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

認識發展的無限性是指,對于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展的,它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永無止境的前進運動。這種認識的無限發展過程,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

(3)創新的必要性及分類

創新的必要性

人類的實踐和認識是永無止境的過程,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只有創新,才能使我們的思想和理論隨著實際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真正實現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創新的分類

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六)真理與價值

1.真理的涵義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是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客觀的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真理的標準

對人類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是真理的唯一標準,凡是符合這一標準的社會意識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這一真理標準的社會意識就不是真理。

3.真理的性質劃分

(1)真理的絕對性

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因此,承認客觀真理,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

就人類認識的本性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對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因此,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須承認絕對真理。

從真理的發展來說,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因此,承認認識發展的無限性,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

(2)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度的,包括三層含義:

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

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

從進程上說,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發展。

4.價值及其特性

(1)價值的內涵

哲學上的“價值”是揭示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它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體的某種屬性或性能。

(2)價值的特性

價值具有客觀性。

價值具有主體性。

價值具有社會歷史性。

價值具有多維性。

5.價值評價及其特點和功能

價值評價是一種關于價值現象的評價性的認識活動,是主體在對客體屬性、本質和規律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和客體的價值關系進行評判。

(1)價值評價的特點

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的。

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聯系,是依照主體的特點而轉移的。

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于相關的知識性認識。

(2)價值評價的功能

價值評價在實踐中起著激勵、制約和導向作用。

價值評價作為人自身的客觀需要和要求的自覺反映,是推動實踐不斷實現價值的精神驅動力量。

價值評價作為實踐的主體尺度,是實踐發展的規范因素。

價值評價作為實踐活動的目標,是實踐活動發展的導向因素。

6.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真理和價值在實踐基礎上是辨證統一的。人們的實踐活動總是受著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制約,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共同制約下進行的,任何成功的實踐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真理和價值各有不同的規定和特性,又有統一的基礎和形式,并通過人的自覺活動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

(七)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1.歷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在認識社會歷史現象、解決社會問題時所采取的根本觀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1)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

唯心史觀

主要缺陷:

a.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

b.只看到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而忽視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

唯物史觀

馬克思正確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構成

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屬于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社會意識

a.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也包括社會心理與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b.社會意識具有復雜的結構,根據不同角度可以將意識劃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以及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筑的意識形式。

c.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稱為社會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解決歷史觀其它問題的基礎和出發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八)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

1.生產力

(1)生產力是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以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在哲學上,生產力是標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范疇,它表示人和自然的關系。

(2)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勞動者。

2.生產關系

(1)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2)生產關系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個體間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

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諸多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

(3)生產關系是一種客觀的物質的社會關系:

生產關系具有客觀性,本質上是生產力的社會存在形式,人們不能離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自由地選擇生產關系,也不能任意改變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它體現著人們之間的物質經濟利益,不是人們的主觀愿望和要求。

(九)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

1.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2.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江县| 阳山县| 保德县| 会理县| 当雄县| 奇台县| 万全县| 吴桥县| 辽阳县| 辽阳县| 晋中市| 阿克陶县| 沙田区| 科技| 乐安县| 青州市| 肃北| 易门县| 郴州市| 珲春市| 正镶白旗| 深泽县| 垫江县| 泰顺县| 射阳县| 莱州市| 徐汇区| 蒲江县| 东宁县| 韶关市| 汤原县| 宝清县| 楚雄市| 太湖县| 衡东县| 武强县| 衡水市| 肥城市| 新疆| 临桂县|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