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歷史學基礎考試中國古代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504字
- 2021-02-26 17:33:24
2.2 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西周分封國屬于商族后裔的是( )[2012年統考真題]
A.晉國
B.宋國
C.楚國
D.鄭國
【答案】B
【解析】晉國的建立,與周成王“桐葉封弟”有關,是作為武王諸子進行的分封。楚國是在周成王時期分封先王功臣時所建立。西周后期,周宣王封弟友于鄭(陜西華縣),是為鄭桓公。只有宋國,是在周公平武庚之亂后,封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商丘地區,是為商族之后裔。
2.下列古史傳說人物被周族奉為始祖的是( )。[2011年統考真題]
A.神農
B.后羿
C.后稷
D.契
【答案】C
【解析】神農為三皇之一;后羿為東夷族首領,以善射著稱,太康時期曾奪取夏朝政權,后為親信所殺;契為商朝的始祖,傳說簡狄吞燕卵而生商契;后稷為周朝始祖,名棄,傳說姜嫄踏巨人足跡而生棄。
3.下列人物中,輔佐商湯滅夏的是( )。[2009年統考真題]
A.伊尹
B.傅說
C.皋陶
D.姜尚
【答案】A
【解析】夏末,夏王桀荒淫暴虐,失掉民心。商湯趁夏亂而翦滅夏的屬國,以擴大自己的力量,后來在伊尹的輔佐下,舉兵伐夏。鳴條之戰后,湯得到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滅亡。商建立之后,伊尹又幫助商湯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伊尹一生輔弼過商朝五代帝王。傅說曾輔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國,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說命》三篇。皋陶,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圣”,是舜帝執政時期的士師,相當于國家司法長官,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司法鼻祖”。姜尚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4.在銘文中明確記載周武王伐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青銅器是( )。[2008年統考真題]
A.毛公鼎
B.何尊
C.散氏盤
D.利簋
【答案】D
【解析】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記載周宣王中興周朝的努力。何尊記載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建設“成周”事情。散氏盤是為西周晚期青銅器,記載西周土地契約,它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并稱“四大國寶”。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銅器,記載武王伐商之事。
5.禹在確立王權后,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 )作為都城。
A.陽城
B.成陽
C.有崇
D.陽翟
【答案】A
【解析】舜舉禹為他的繼承人。禹即位,國號夏,都于陽城(今河南登封),后又遷往翟(河南禹縣)。
6.為了鞏固王權,禹在淮水中游的( )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或部落的首領。眾多的部落首領前來參加大會,對禹朝貢,行臣服的禮節,成為王朝統治下的諸侯。
A.蕭山
B.塗山
C.九華山
D.平頂山
【答案】B
【解析】為了鞏固王權,禹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安徽蚌埠市西郊屬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或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塗山之會”。眾多的部落首領,前來參加大會,對禹朝貢,行臣服的禮節,成為王朝統治下的諸侯。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
7.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刑法是( )。
A.堯刑
B.舜刑
C.禹刑
D.桀刑
【答案】C
【解析】《禹刑》僅見于《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禹刑》作為社會上出現“亂政”亦即矛盾、沖突的產物,既不是成就于一時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個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兩代的長期發展中,出于調整社會關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斷擴充的。其基本內容是以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法律性質的習慣法為主。至于以“禹刑”為名,實際上不過是“夏刑”的代稱而已。《禹刑》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刑法。
8.“夏臺”是夏朝建立的監獄,也稱作( )。
A.鈞臺
B.菱里
C.圜土
D.輪臺
【答案】A
【解析】“夏臺”是夏朝監獄,又稱鈞臺,位于今河南禹州。曾經是夏桀囚禁商湯的地方。
9.太康時期,東夷族的著名首領( )率其族眾從東方的鉏遷到位于夏朝腹地的窮石(今河南洛陽市南),稱有窮氏,得到夏民擁護而奪取了夏朝政權。
A.伯益
B.有扈氏
C.寒浞
D.羿
【答案】D
【解析】夏啟以后,子太康繼位,他只顧田獵游玩而不恤民事,使新興的夏朝勢力大大削弱,東夷氏族部落見有機可乘,便舉兵西進。東夷族的著名首領羿,或稱夷羿、后羿,以善射著稱,于太康時期,率其族眾從東方的鉏遷到位于夏朝腹地的窮石(今河南洛陽市南),稱有窮氏,得到夏民擁護而奪取了夏朝政權,史稱“太康失國”。
10.在甲骨文的研究領域,對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被后人稱為“甲骨四堂”的四位學者是( )。
A.王懿榮、劉鶚、董作賓、郭沫若
B.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
C.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王懿榮
D.劉鶚、羅振玉、郭沫若、王國維
【答案】B
【解析】“甲骨四堂”是指對甲骨學作出重大貢獻的四位中國學者,因為他們的名號中都包含了“堂”字。他們是: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晚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號鼎堂。
11.( )選拓龜板,印成( ),這成為甲骨文的第一部著錄之作,此后,甲骨學逐漸成為了新興的國際性顯學。
A.劉鶚 《鐵云藏龜》
B.張光直 《商代文明》
C.王宇信 《甲骨學通論》
D.郭沫若 《甲骨文合集》
【答案】A
【解析】劉鶚字鐵云,王懿榮的好友,參與了甲骨文的判識工作。1903年,劉鶚選拓1058片龜板,印成《鐵云藏龜》一書,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錄之作,此后甲骨學逐漸成為了新興的國際性顯學。
12.在西周,卿大夫領有的土地被稱為( )。
A.邦國
B.都鄙
C.采邑
D.湯沐邑
【答案】C
【解析】西周諸侯在封國內是君主,初封時就是半獨立狀態,在封國內亦實行分封制。國內土地的一部分歸諸侯直轄,一部分土地作為采邑分封給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樣方式分土地給士,士直接統治、剝削庶民。
13.西周建立之后,派遣同姓貴族和異姓貴族及歸順的異族首領到各地區,建立國家以藩屏護衛周室,分別分在衛、魯、唐、燕的貴族是( )。
A.康叔、伯禽、召公、叔虞
B.伯禽、叔虞、康叔、召公
C.召公、叔虞、康叔、伯禽
D.康叔、伯禽、叔虞、召公
【答案】D
【解析】武王幼弟康叔封于衛,都朝歌;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魯,都奄;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都翼;同姓貴族召公封于燕,都薊。
14.夏啟取得了對有扈氏的勝利,意味著夏王朝穩定了政權,站穩了腳跟的戰役是( )。
A.鳴條之戰
B.甘之戰
C.牧野之戰
D.泓之戰
【答案】B
【解析】有扈氏起兵反夏,與啟的軍隊大戰于甘,《尚書·甘誓》是中國最早的一篇可靠文獻,記載甘之戰開始前夏啟的誓師詞。鳴條之戰是商滅夏的戰役。牧野之戰是周滅商的戰役。泓之戰是公元前638年宋伐鄭,楚救鄭攻宋而發生的戰役。
15.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官僚機構龐雜。職官名目繁多。周王室的官僚機構分為兩大系統,分別是( )。
A.事務官、史官
B.尹、臣
C.卿事寮、太史寮
D.事務官、武官
【答案】C
【解析】西周官僚制度的兩大系統分別是卿事寮和太史寮,卿事寮即是卿士寮,主管三事和四方,太史寮掌管冊命、制祿、圖籍、祭祀、占卜、禮制、時令、天文、歷法等。
16.明確提出“地圖”的概念是在( )。
A.夏
B.商
C.周
D.春秋
【答案】C
【解析】周代不僅提出了明確的“地圖”的概念,而且已經開始使用地圖。
17.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歷法相傳是( )。
A.《殷歷》
B.《夏小正》
C.《周歷》
D.《太陽歷》
【答案】B
【解析】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歷法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記錄了每個月的氣候、物候,以及人們在該月中所應從事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因此,它可以說是一部自然歷的歷法。
18.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期,為中華文化奠定了基礎
B.商代時期甲骨文已成為較成熟的文字
C.《周易》是我國最古的官方史書,《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政治歷史文獻匯編
D.干支紀日法是世界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
【答案】C
【解析】《周易》是我國古代的占卜之書,《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政治歷史文獻匯編。
二、名詞解釋題
1.周公旦 [2014年統考真題]
答:周公旦,又稱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元圣”,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他輔佐武王消滅周朝;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后,周公攝政,武庚聯合三監管叔、蔡叔和霍叔叛亂。周公率大軍東征,三年后平叛,使周朝的統治擴展至東方沿海地區,黃河流域盡入周朝統治范圍,周王朝滅商的事業至此最終完成。此后,周公營建東都洛邑,鞏固東方。周公還制禮作樂,進行分封,治理國家。周公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2.二里頭文化
答:二里頭文化是指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晉南、豫西,尤其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頭文化是進行夏文化探索的主體內容。二里頭文化分為兩個類型,一是以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二是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據測定,二里頭文化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395年~前1625年之間。一般將它分為四期。考古學家對于這四期文化的歸屬有較大分歧。二里頭文化中以第三期的內涵最豐富,迄今為止已經發現兩座宮殿遺址。包括夯土臺基、殿堂、廊廡、庭院、殿門等配套建筑,還有用于排水的管道。臺基面積約1萬平方米,高近1米。這樣大型的宮殿建筑,應當是王權的象征。宮殿周圍還發現了陶器、骨器等作坊遺跡,特別是銅器、銅渣、坩堝碎片的出土,表明此時已經開始進入青銅時代。
3.少康中興
答:少康中興是指夏朝第六世君王少康奪回在其先祖太康手中失去的王位,并使夏王朝的統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并有蒸蒸日上的歷史事件。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敵對的寒浞派人殺死。少康是遺腹子,先后寄居在有仍氏、有虞氏之地;在有虞氏的幫助下,“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少康于是開始謀劃復國。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聯系,又廣施德政收撫夏后氏遺民。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通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浞父子,中興夏朝。
4.《尚書》
答:《尚書》是一部古代政治文獻匯編。詞句質樸,不加粉飾。內容豐富,保存著商周兩代的重要史料。現僅存二十九篇。其中除少數幾篇外,大部分屬于西周人的手筆。《尚書》中的《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土》、《多方》等合稱為周初八誥,是了解西周初期社會情況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
5.《周易》
答:《周易》是周人的創造的占卜之書,由文字和符號組成。《周易》內容屬于宗教神學范疇,但其蘊含著人事影響天命、吉兇的思想,反映了西周思想文化的特點。其中卦辭包含深邃哲理,以陰陽學說貫穿始終的發展觀體現在其整個框架之中,所體現的陰陽學說在西周得到廣泛運用。
6.三監之亂
答:三監之亂是指西周初期諸侯管叔、蔡叔、霍叔聯合殷商遺民武庚發動的一次叛亂。周武王滅商以后,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周圍建立邶、鄘、衛三國,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周武王在滅商后第二年去世后,其子成王即位,因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攝政,引起三監猜忌,武庚乘機聯絡舊部附和三監共同叛亂。周公面對險情,穩定內部,親率大軍東征,苦戰三年,殺了武庚、管叔,囚禁了蔡叔,貶霍叔為庶人。
7.“三田制”
答:三田制是指周代在農業生產上實行的休耕制。“菑”指休耕的土地,“新”指休耕以后新耕的土地,“畬”指休耕后連續耕種了兩年的土地。這三種田輪流休閑,周而復始,用地和養地相結合,改變了過去成片拋荒的現象,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8.工商食官
答:工商食官是指西周一種管理手工業和商業的制度。西周的手工業和商業,是由官府統一經營和管理的。官府設工正、陶正、車正等官職,管理手工業和商業,工匠和商人多為官奴隸。產品為奴隸主貴族所有,工商業者的生活費由官府供給,被稱作“工商食官”。
三、史料分析題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古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職業)女有歸(嫁)。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消除)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自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儀以為紀。
材料三
啟遂即天子位,是為夏后帶啟,禹之子。有扈氏不服,啟伐之。
請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大同”社會的主要歷史特點。
答: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大同社會的歷史特點是:①生產力水平低下;②社會組織中實行禪讓制;③群體生活,共同生產,平均分配;④人們地位平等,社會安定,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答:材料二中體現出生產力發展,社會產生了剩余產品,私有制產生,原始共產主義不復存在,階級形成,并出現了國家的初步建制。
(2)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有哪些新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答:材料三中反映了國家建立后,原始的民主制與之對抗以及國家暴力機構對此的鎮壓。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商戰于牧野,作《牧誓》。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于商郊。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尚書·牧誓》
材料二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短歌行》
材料三
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周禮》
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爵,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上公之禮,執恒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纓九就,貳車九乘,介九人,禮九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立當車軹,擯者五人……
——《周禮》
以兇禮哀邦國之一比: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以賓禮親邦國……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三曰炮祭,四曰周祭,五曰振祭,六曰擩祭,七曰絕祭,八曰繚祭,九曰共祭。
——《周禮》
請回答:
(1)談談你對材料一的認識。
答: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周滅亡商朝的原因是因為商紂寵幸妲己,實際上商朝滅亡的原因是社會矛盾多方面的積累。另外,周在滅亡商朝之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即聯絡了方國,又有自己強大的軍隊等。
(2)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一、二、三,說明周朝興衰歷程及歷史貢獻。
答:周朝興衰歷程及歷史貢獻:
①從古公亶父到周文王,周經過幾代人的經營,終于變得強大起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族或方國,在牧野(今河南漠縣南)一戰打敗紂王。紂王自焚,商朝滅亡。
②周武王在滅商的第二年就死了,其子繼位,是為成王,由叔父周公旦輔政。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禮”,除了有關政刑的各種制度之外,還有吉、兇、軍、賓、嘉五禮,即有關祭祀、喪葬、軍旅、朝覲盟會和婚冠喜慶等各種典禮儀式,以及宮室、衣服、車馬等禮儀等級規定。配合這些典禮儀式,還有具備與之相應的舞樂。其核心內容是一套嚴格貫徹宗法等級制、分別親疏貴賤尊卑上下的禮儀體系。
③為了鞏固政權,周初大封諸侯。所封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國。受封者有三種:一為周王的同姓(姬姓)親屬,二為功臣,三為古帝王之后。諸侯對天子有隸屬關系,有鎮守疆土、捍衛王室、交納貢稅、朝覲述職的義務。
④與分封制相輔相成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制,即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
⑤與宗法制度緊密相連的是井田制度,它是奴隸制國家的經濟基礎,在周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周王把土地和農奴分封給諸侯,叫做“授民授疆土”。諸侯再把封區內的土地分賜給自己的卿大夫以至于士。受封的各級貴族成為封地的實際占有者或使用者。因此,井田制具有國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質。土地不能隨意轉讓、買賣,這叫做“田里不鬻”。
四、論述題
試評夏商周斷代工程。
答:(1)我國上古的確切年代只能推到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在此以前的10位周王只有厲王、穆王有確切紀年,其他均殘缺;夏、商也只能講大約起訖于公元前多少世紀。而夏商周三代在我國古代文明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關系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說的成立。就歷史學而言,年代學年表成為重中之重。
(2)夏商周斷代工程是通過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采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解決夏商周年代問題的科研課題的一項工程。它所涉及的學科包括歷史學、考古學、古文獻學、古文字學、天文學、測年科學等,是對我國上古夏商周三代各個時期相對和絕對年代所做的進一步研究和測定。在李學勤、李伯謙、席澤宗、仇士華四位首席科學家的帶領下,這一工程1995年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
(3)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總目標是制定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時期年代學年表,具體目標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商代后期五帝以下各王,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商代前期,提出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4)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途徑是:對于傳世文獻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進行收集、整理、鑒定和研究,對有關的天文歷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計算推定其年代;對有典型意義的考古遺址和墓葬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并進行必要的發掘,取得系列樣品,進行常規和AMS(加速器質譜計)的碳-14年代測年。
(5)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初步確定夏朝起始年代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使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時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學標尺,理清了先秦歷史的起承轉合和發展脈絡,填補了我國古代紀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為止最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年代表,為繼續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打下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