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廣東省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925字
- 2021-02-26 17:08:46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1.鄧小平理論
(1)內涵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2)形成和發展
①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黨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②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
③1987年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概括了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揮和發展的一系列科學理論觀點。
④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又稱“南巡講話”)中,從理論上深刻地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概括。
⑤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概念,深刻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確定為黨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1999年又載入憲法。
(3)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內容:①社會主義本質理論;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③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鄧小平理論體系中還包括:①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統一戰線、軍隊和國防建設;④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戰略;⑤祖國完全統一;⑥黨的建設等理論。
(4)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①鄧小平理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認識。
a.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b.它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c.它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進行正確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學判斷。
②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理論指引我們進行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重大轉變,使我國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個大臺階,探索出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③鄧小平理論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為我們確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著現實的和長遠的指導意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仍然要:
a.緊緊抓住和深入領會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推進思想解放;
b.緊緊抓住和深入領會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貫徹執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c.緊緊抓住和深入領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任務;
d.緊緊抓住和深入領會“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針,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等等。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內涵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2)形成的背景、基礎和依據
①國際局勢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④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黨的隊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是黨必須解決好的兩大歷史性課題。
(3)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①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②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③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4)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a.“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是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同黨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相互促進的進程。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黨對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征程中,將長期面對的一些重大課題提供了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a.“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賦予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和任務以豐富的時代內容,確定了黨的建設的總體部署。
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國際戰略等重要思想,對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長期的指導意義。
3.科學發展觀
(1)內涵
①第一要義: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②核心: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
a.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b.要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④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堅持統籌兼顧,就是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
a.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
b.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
c.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2)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①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a.科學發展觀繼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b.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使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②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a.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的觀點。
b.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和基本力量,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發展主體的觀點和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c.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強調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之間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
d.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強調要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e.科學發展觀堅持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看成聯系的整體。
③科學發展觀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
④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和黨的建設各方面。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做到“四個更加自覺”:
a.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第一要義;
b.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立場;
c.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基本要求;
d.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
這“四個更加自覺”,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
【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 )。
A.以人為本 全面協調可持續
B.發展 全面協調可持續
C.以人為本 統籌兼顧
D.發展 統籌兼顧
【答案】A
【解析】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因此答案選A。
4.“中國夢”
(1)“中國夢”的提出
“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
(2)“中國夢”的核心目標
“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3)“中國夢”的實現途徑
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5.“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
(1)“四個全面”的提出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第一次提出了“四個全面”的要求。
2015年1月,習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時又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引領各項工作。強調了“四個全面”對各項工作的“引領”作用。
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級領導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四個全面”是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所形成的“戰略布局”。
(2)“四個全面”的內涵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戰略目標,是現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統領。
②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戰略目標的根本路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源泉.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招”。
③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戰略目標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
④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證,是發揮黨的堅強領導核心作用、為實現戰略目標提供堅強組織保證的根本前提。
(3)“四個全面”提出的意義
“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實踐新成果,是對黨治國理政經驗的科學總結和豐富發展,集中體現了時代和實踐發展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的行動綱領。
- 中國政法大學801法理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2小時高清視頻】
- 亞歷山大《新概念英語(4):流利英語(新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管理學基礎
- 吳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胡壽松《自動控制原理》(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機場要客服務
- 數控編程技術(第2版)
- 績效考核與管理(第二版)
- 證券投資學實驗教程
- 遼寧大學西方經濟學教學組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習題集(最新版)
- 2020年貴州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InDesign CS6核心應用案例教程(全彩慕課版)
- 動畫分鏡頭設計(Flash版)
- 國際關系學院國際關系與國際法專業(含723國際關系與國際法專業基礎、813國際關系與國際法專業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運輸管理(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