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憲法規范

1.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1《憲法》對我國新聞事業的性質和任務的規定

《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新聞廣播電視事業、出版發行事業、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其他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p>

2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是我國新聞事業和新聞傳播活動的根本指針

(1)為人民服務,是對新聞傳播活動主體及其權利的規定。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稇椃ā芬幎ǎ瑖业囊磺袡嗔儆谌嗣?。新聞傳播活動作為一項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其主體也是人民。

(2)為社會主義服務,是對新聞事業的政治性質和新聞傳播活動的指導思想的規定。

社會主義既是指一種社會制度,又是指一種思想體系、意識形態,此處兩種含義兼而有之。提出新聞事業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是,承認是一種文化事業,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新聞媒介所傳播的內容在總體上總是帶有明確的意識形態性質,新聞事業為社會主義服務。

(3)為社會主義服務與為人民服務是不可分割的。

社會主義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和最高利益。在今天的中國,堅持為人民服務,必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抓住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

(4)中國共產黨對新聞事業的領導,是新聞事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的根本保證。

(5)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不僅一般地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而且還是共產黨實施領導、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宣傳思想陣地。高度重視新聞工作,是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建設事業的一條重要經驗。新聞媒介必須置于共產黨各級組織的直接領導和管轄之下,實行“黨管媒體”體制。

二、言論、出版自由

1概念和內涵

(1)相關法條

我國《憲法》的相關法條

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p>

我國《憲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了公民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的權利。

第四十七條規定公民進行科學研究、文藝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第四十條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權利。

(2)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是指公民有發表意見、交流思想、抒發感情、傳播信息、傳授知識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言論是一種表達方式,通常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

狹義認為是指言語,即口頭表達。

廣義認為是指通過口頭或書面以及著作進行表達,包括書寫、印刷、各種形象手段和利用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等一切現代媒介的表達。

(3)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是指公民通過以印刷或其他復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開表達和傳播意見、思想、感情、信息、知識等的自由。

(4)出版自由與言論自由的關系

出版自由是言論自由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通過一定媒體向不特定的多數人公開傳播。而言論自由則可以向多數入公開傳播,也可以向特定人不公開或半公開表達。如申訴、控告、檢舉,通常只向特定機關提出,就是一種不公開的表達行為。

(5)言論自由與知情權的關系

在理論上,言論自由或表達自由概念是與知情權共生的。表達自由的內容不僅包括表達權,而且包括知情權。這是因為了解情況是表達意見的前提。所以保障表達自由必須同時保障表達者獲取外界信息特別是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信息的權利。

表達必須以他人為接受對象,自言自語不是表達,面對曠野的呼喚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樣保障表達自由又必須保障他人接受表達內容的權利。基于這樣的推論,知情權就被認為是從表達自由中引申出的一項“潛在”的權利。

(6)言論、出版自由與新聞自由的關系

言論、出版自由的原則貫徹于新聞傳播活動中稱為“新聞自由”。

在英語等語言中“出版自由”和“新聞自由”是同一個詞,這是因為最初的新聞媒介就是報紙、期刊等印刷出版物。在當代,freedom of the press已被推廣至涵蓋廣播、電視、電影在內的所有大眾傳播媒介,以至互聯網。學界通常認為,新聞自由已經邏輯地蘊涵于我國新聞傳播法的現有概念之中。

a.新聞傳播活動作為表達活動的一種方式,通過報刊等出版物進行的表達受到出版自由的涵蓋,通過廣播、電視以及其他媒介進行的表達受到言論自由的涵蓋。

b.新聞活動公認屬于文化活動,《憲法》規定的公民進行文化活動的自由,包括新聞傳播活動。

但在中文中,出版自由和新聞自由是兩個不同的詞語。

我國法律僅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頒行的具有憲法效力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在第四十九條規定有“保護報道真實新聞的自由”,至今,在法律和其他一切官方文件中都沒有明文確認“新聞自由”。在我國法律文本中,出版自由并不必然包含新聞自由,新聞自由在我國法律中的地位尚待明確。

(7)憲法對言論、出版自由的保障

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言論、出版自由,也就是規定了國家必須承擔保障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不受侵犯的義務,包括:國家應當制定專門法律來保障言論出版自由并對非法侵犯行為予以制裁,國家對言論出版自由的必要限制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規范,公民的這一權利遭受國家權力違憲侵犯時應有法律救濟手段等。

(8)受《憲法》約束的自由

《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边@是我國公民正確行使各種自由和權利的指導性原則。

2新聞傳播活動中的表達權

(1)通過報刊等出版物

《出版管理條例》對出版自由的規定:

出版自由被作為一種法律關系即權利和義務關系加以具體化。

a.《出版管理條例》和《憲法》通過有關規定,明確權利與義務關系,使出版自由加以具體化,適用于公民在報刊等出版物新聞媒介上的表達行為。

b.《出版管理條例》和《刑法》中缺乏對非法干擾、阻止、破壞合法出版行為的處罰條款,現行法制在保障出版自由方面尚不完善。

將出版自由的公民主體與出版單位區分開來。

“條例”對公民如何行使出版自由的權利作了表述。我國公民出版表達活動必須在國家創設出版單位的合法出版物上進行,自行設立出版單位、自行印刷和制作出版物是非法的。這是我國公民行使出版自由的基本邊界。

對出版內容的約束和管理實行追懲和預防相結合。

a.預防制就是出版物內容的事先檢查制。追懲制就是政府對出版物內容事先不作檢查,出版后如發現違法內容依法懲處。

b.對出版物的內容,我國實行追懲制。但是預防制在我國新聞出版管理制度中仍然有顯要地位。如對出版內容實行重大選題事先審核和備案制。有關重要新聞輿論監督的內容,也實行事先審查制度。

在公民和出版單位之間,按照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則調整雙方關系。公民的出版自由有賴于同出版單位建立一種法律關系,使公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參與傳播活動。平等、自愿、公平等原則是兩者關系的基礎。

(2)通過廣播電視

公民運用廣播電視新聞媒介行使表達權,屬于一般的言論自由范疇。由于廣播和電視所使用頻道資源的有限性,而其傳播更為快捷,覆蓋更為廣泛,影響力更強,所以對廣播電視的約束和管理比出版物更要嚴格。

我國管理廣播電視的基本原則見1997年《廣播電視管理條例》。該“條例”對設立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條件和程序,對設立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單位的程序,作了嚴格的規范。

(3)通過互聯網

國家對經營性的互聯網內容服務實行許可制,對非經營性的互聯網內容服務實行備案制,形成與印刷廣播電視媒體完全不同的多種所有制互聯網站并存的新格局。

在現有關于互聯網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中,還沒有保障公民互聯網言論自由的條款。

關于網絡新聞傳播,我國有特殊制度。根據國新辦和信息產業部2005年《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只有中央新聞單位、省級直屬新聞單位以及?。▍^)政府所在市的直屬新聞單位,才可以設立自行采編和發布時政類新聞的網站,非新聞單位設立的網站,只能轉載中央和省級直屬新聞單位的新聞。

3新聞傳播活動中的知情權

(1)知情權有消極權利(free from)和積極權利(free to)兩種形式。

消極權利是指對于已經公開的信息,公民可以自由地尋求、獲取,國家、社會、他人只是承擔了(消極的)不予非法干預、妨礙的義務。

積極權利是指有關信息本來是應當讓公眾知悉的,但是現在它被控制在特定單位或人士的手里,知情權就必須借助特定單位或人士的積極行為才能實現。換言之,特定單位或人士負有向公眾公開信息的義務。

(2)國家對這兩種形式的知情權都承擔著義務。知情權主要是指公民知悉國家、社會的公共事務的政治權利,而這些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信息的主要部分正是國家機關在履行職務過程中產生、獲得并且擁有的,公民和其他組織要實現對這些信息的知情權必須由擁有相關信息的國家機關積極提供。國家機關必須承擔向民眾提供信息的義務,即“告知的義務”(obligation to inform)。

(3)20世紀90年代以后,推行政務公開提上了議事日程。2007年,國務院發布行政法規《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并于2008年5月實施,結束了我國沒有全國性的、專門的“信息公開法”的歷史。

從單項信息公開到整體信息公開。

從零星的公開措施到信息公開制度化。

從單向的政府信息公開到雙向的政府主動公開和民眾向政府申請公開并行。

從政府任意決定公開或不公開到建立監督和救濟機制。

4新聞記者的權利

(1)采訪權

采訪,就是采集(信息)和訪問。采訪權來源于知情權,人人皆有知情權,因此人人皆有采集信息的自由。

消極權利

這是在公共場所的采訪權利。公共場所,就是向公眾開放的、允許公眾自由出入的場所和場合,記者作為公眾的一員,可以自主地以各種手段采集信息。這時的采訪權是一種絕對權,權利的義務方是一切人。他人承擔了不予干預、阻礙的義務。

積極權利

a.這是對負有特定的信息公開義務的主體的采訪權利。這種權利的核心是向政府索取信息的權利,在法律上,主要是以規定政府有公開特定信息的義務的條款加以保障。其他面向社會的公共組織,也負有公開特定信息的義務。

b.這里的采訪權屬于相對權,權利的義務方只限于特定主體。當有關信息應予公開而尚未公開時,記者有向有關部門、機構索取的權利,后者必須提供。

c.在這種場合,記者行使采訪權也必須遵循一定的秩序。建立信息公開的秩序,一是為了平衡國家機關工作秩序和公民的知情權;二是為了平衡不同公民的知情權。新聞工作者的采訪活動,必須遵守這些制度。

約定權利

在許多情況下,記者所要采集的信息為他人所控制,而他人又并不負有必須提供的義務,這就需要征得他人的同意,這時記者的采訪權就是一種約定權利。約定關系形成于相互平等的主體之間,由于任何一方不能強制另一方,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就必須約定。這時的采訪屬于準消極權利。

a.對單位的采訪。原則上都應該征得有關管理者的同意。

b.對特定人的采訪。記者對特定人的訪問以及對不在公開場合從事公開活動的公眾人物的拍攝、錄音,也必須征得當事人的同意。

隱性采訪

a.“隱性采訪”又稱“暗訪”,廣義是指不顯示記者身份的采訪,狹義是指在采訪遭到拒絕或者估計會遭到拒絕時,隱瞞記者身份,以至偽裝其他身份進行的采訪,采訪的手段不只是觀察、記錄,還包括拍攝、錄音,即偷拍偷錄。

b.狹義的隱性采訪手段常被用于揭露負面現象,特別是違法犯罪現象的采訪中,有些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這種隱性采訪在法律上和道義上都存在許多問題,必須慎重對待。

(2)報道權和評論權

報道,就是把新聞通過媒體向公眾發布。評論,就是對特定的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發議論、講道理;通常把發表反對的、否定的意見稱為批評。

新聞記者在崗位上從事報道和評論的自主空間,比普通人行使言論自由的范圍要小。國際上通行新聞業的“社會責任論”,指新聞界在行使新聞自由的權利時應該自覺履行對社會的責任。中國的社會責任概念的內涵與西方有很大不同。

a.對黨和國家負責

我國與西方不同的是,新聞記者所遵循的本單位規則和行業規范,最始來源于黨和國家的意志。

b.對受眾負責

現代社會的人主要通過媒介了解世界,向公眾提供真實的信息是新聞記者的基本使命。真實歷來被認為是新聞的生命,媒體和記者沒有傳播虛假不實信息的權利。

c.對報道對象負責

人是新聞報道的主體。在報道和評論中所涉及的一切人都應該得到尊重。

三、批評建議權和輿論監督

1輿論監督的法律依據

(1)輿論監督是公民充分行使表達意見的權利、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所發生的作用和效果,如果這方面的權利遭到壓制和摧殘,輿論監督就不可能存在。

(2)《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這些內容被認為是對公民行使監督權的完整規定。

(3)公民的監督權,是指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控告權均屬于監督權的范疇。批評權和建議權是出版自由和新聞自由的組成部分,成為輿論發揮監督作用的法律依據。

(4)八十年代開始,共產黨正式采納了輿論監督的概念,接連五屆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都提到輿論監督。近年來,輿論監督一詞開始載入法律、法規。

2新聞輿論監督的制度

新聞輿論監督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共產黨領導

新聞輿論監督必須在共產黨領導下開展和進行。我國新聞媒介作為黨的喉舌和思想宣傳陣地,開展輿論監督,對公共權力和社會公共事務提出批評和建議,必須置于黨的領導之下。

新聞輿論監督堅持黨的領導,不僅是指新聞輿論監督必須符合黨的指導思想、路線和方針政策,必須接受黨的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和所隸屬的黨組織領導,而且由于新聞批評涉及特定黨政組織或官員的負面評價,故而必須在組織上符合黨的原則和程序。

如今,在新聞輿論監督中遵守宣傳紀律,還包括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在內的許多文件對新聞媒介反復強調的要求。

(2)黨的各級組織重視和支持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和其他規定對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在輿論監督方面的要求有三個方面:

要高度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為記者采訪提供方便,基層單位不得封鎖消息、隱瞞事實、干涉輿論監督,不得以行賄、說情等手段對輿論監督進行干預,對拒絕接受輿論監督或故意拖延推諉的單位和個人要批評教育,督促他們接受監督,改進工作。

要增強接受輿論監督的自覺性,自覺和主動地聽取新聞輿論監督中反映的意見,對輿論監督作出積極反應,對媒體揭露的問題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并通過媒體公開處理結果。

正確運用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善于通過輿論監督了解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發現和解決問題,推動和改進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研究制定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具體辦法。黨委宣傳部門要加強對輿論監督工作的指導。

(3)注重社會效果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把“把握輿論監督的正確導向,注重輿論監督的社會效果”作為新聞輿論監督的一項重要要求。注重新聞批評的社會效果,是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

衡量新聞輿論監督是否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基本標準

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有利于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

有利于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有利于弘揚正氣,針砭時弊,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4)實事求是

輿論監督的力量是來自事實,因而輿論監督的基本原則就是用事實說話,堅持實事求是。

輿論監督的內容必須事實準確。

輿論監督的視角必須客觀公正。

對輿論監督報道必須進行認真核實,做到真實、準確、可靠。

3批評者和被批評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1)批評者和被批評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是輿論監督和新聞批評中的主要法律關系。

(2)批評者是新聞媒介及其記者和提出批評的公民,被批評者除了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外,還包括各種事業、企業等社會公共組織及其工作人員,以及一切涉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人們。

(3)批評者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批評權,受批評者承擔聽取批評和不得妨害批評的義務。

(4)為了保障批評者的權利不受非法侵害,《憲法》對于相關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作出了“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的禁止性規范。

(5)批評者在行使批評權利的同時也對被批評者承擔義務: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不得侵害公民、法人名譽權和人格尊嚴。

(6)被批評者應當享有申辯的權利。

4輿論監督是一種“軟監督”

(1)輿論的力量在于它在精神上、道義上的無形的影響。輿論能夠表達人心的向背,提供一定的價值觀念、是非準則,對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起到倡導和約束的效果。

(2)輿論監督不同于黨委監督、人大監督、司法監督等以權力來實施的監督,是一種沒有強制力的“軟監督”,亦即“公眾監督”。

(3)輿論對黨和政府進行監督的法律依據,是憲法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和對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批評建議權利,是以權利為保障的監督。輿論監督體現了人民群眾對于公共權力的自下而上的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新聞媒介不行使任何公共權利,不能向任何機構發號施令,同被批評的對象之間不存在支配和被支配、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所以新聞批評只能是說服性的,而不能是強制性的,更沒有對被批評對象進行懲罰的功能。

(4)新聞媒介不能直接解決問題,新聞媒介不過是通過同步報道在輿論上予以推動而已,實際上解決問題仍然是黨委等領導部門或者主管部門。

(5)受到新聞批評的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他們依法負有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的義務,理應認真聽取正確的輿論批評,努力改進工作。但是這也不意味著新聞批評具有強制力。

(6)新聞媒介為了開展輿論監督需要進行相應的采訪調查,也不具有強制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图县| 玛多县| 高安市| 邻水| 恩平市| 丽水市| 个旧市| 灵山县| 怀宁县| 合川市| 磐石市| 大竹县| 尉犁县| 娄烦县| 庆云县| 崇阳县| 凤翔县| 新沂市| 衡南县| 昂仁县| 清徐县| 香河县| 肇东市| 钟祥市| 贵德县| 龙江县| 磐石市| 东宁县| 磴口县| 肇东市| 刚察县| 皋兰县| 蓝田县| 安阳市| 崇义县| 黄骅市| 革吉县| 新丰县| 铜陵市| 文成县|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