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教學設計

1.1 考點精講

一、音樂課程內容

1.音樂鑒賞

(1)聆聽豐富多彩的音樂,從中體驗音樂的美,養成欣賞音樂的習慣。

(2)能夠認識和理解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常見音樂體裁及表演形式,認識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3)欣賞中外民族民間音樂和中外作曲家創作的優秀音樂作品,認識、了解不同音樂流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貢獻等。

(4)學習音樂美學的一般常識,了解音樂的藝術特征,能夠對標題音樂和非標題音樂有基本的認識,能對社會音樂生活現象作出評價。

(5)能夠借助樂譜熟悉音樂作品的主題,能在電腦上應用相關軟件欣賞音樂,并能夠通過互聯網搜尋和下載音樂資料。

2.歌唱

(1)欣賞優秀聲樂作品,感受人聲的豐富表現力。

(2)學習歌唱基本技能,使歌聲具有藝術表現力。

(3)參與合唱,對指揮動作做出敏銳反應。

(4)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表演獨唱或重唱。

3.演奏

(1)欣賞優秀的器樂作品,感受器樂豐富的表現力和美感。

(2)學習演奏某種樂器的基本技能,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和表現樂曲的情感。

(3)參與合奏,能按總譜的要求排練,并對指揮動作做出正確反應。

(4)在獨奏或重奏中,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進行演奏。

4.創作

(1)學習基本的作曲常識,嘗試為歌詞譜曲。

(2)采集優秀的民間音樂作為創作和改編的素材,能夠用簡譜或五線譜比較準確地記錄作品。

(3)能為旋律配置簡易和聲,利用各種不同的音源材料進行某一主題的命題創作。

(4)在電腦上嘗試運用數字音序和數字音頻軟件進行簡單的音樂編輯和創作。

5.音樂與舞蹈

(1)舞蹈常識

舞蹈起源與發展、體裁與舞種、表演形式以及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2)舞蹈鑒賞

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現代舞、芭蕾舞、社交舞。

(3)舞蹈表演

舞蹈的基本動作及組合,舞蹈或舞劇片段,根據指定或自選的音樂即興舞蹈。

(4)舞蹈創編

根據舞蹈的節奏和情緒選配合適的音樂;根據音樂來設計與之相適應的舞蹈動作及隊形。

6.音樂與戲劇表演

(1)戲劇常識

我國傳統戲劇及中外歌劇的起源、發展、流派、風格、主要代表人物,音樂在不同類別的戲劇藝術中的地位與作用。

(2)戲劇鑒賞

中國戲劇、中外歌劇、音樂劇及戲劇和影視配樂。

(3)戲劇表演

配樂朗誦、配樂小品、小型音樂劇或戲曲唱段及中外歌劇選段。

(4)戲劇創編

能夠選擇適當的題材,創編有配樂的戲劇小品或小型音樂劇。

二、音樂教學內容的選擇

1.體現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

(1)音樂教學以審美為核心

高中音樂教學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音樂審美教育應鮮明地體現和貫穿在整個音樂教學的內容中。

(2)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

立意美與情境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之心靈萌發美的種子;

音韻美、曲調美是指教材具備“動聽”、“耐唱”的特點,因為只有優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百聽不煩,百唱不厭。

除了旋律的優美和動聽外,良好、洗練的音樂編配也很重要。通過配器,顯示其音色、織體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

音樂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融入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處理之中,這樣才會產生良好的音樂教學心境。

2.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原則

(1)音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打破“學科中心”、“教師中心”的傳統觀念,緊密圍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及審美認知規律來進行。

(2)在選擇音樂教學內容時,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密切結合學生的音樂興趣和音樂需求,增強音樂教學內容的親和力與人文性。

3.體現音樂文化多樣性的特點

(1)高中音樂教學內容既強調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又重視對世界優秀音樂文化的了解;

(2)既強調對音樂經典的掌握,又重視對充滿時代感的現代音樂的學習;

(3)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4)加強音樂學科不同領域間的相互聯系與綜合,注重與其他姊妹藝術之間的相互聯系;

(5)涵蓋相關學科內容,加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促進課程綜合化的發展。

三、音樂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人的成長歷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引導人健康向上、樂觀積極的精神基石。

(1)情感

不僅僅體現為學習興趣、學習愛好和學習熱情,更體現為情感本身的體驗與內心世界的豐富;

(2)態度

在表現為學習追求、學習責任的同時,更表現在對生活的樂趣、進取、向上的態度;

(3)價值觀

既反映在個人價值方面,同時更反映在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自然價值的統一。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體驗

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情感和意識。

(2)比較

是音樂教學的一種特殊方式,是在教學過程中將不同體裁、形式、風格、表現手法和人文背景的音樂作品進行比較,或是將題材相同而體裁不同、體裁相同而形式不同、形式相同而風格不同的音樂內容進行比較,以利于學生形成對音樂的深刻印象。

(3)探究

既是一種課程形態,又是一種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是指教師不將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由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分析交流、發現與探索問題并獲得結論的過程。

(4)合作

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音樂知識不僅僅體現為樂理知識,它還包括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和音樂常見結構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知識,特別是還包括音樂創作和音樂歷史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方面的知識。

(2)音樂技能不是僅僅體現為視唱、練耳、識譜等方面,也不只是發聲、共鳴、咬字吐字等唱歌技術層面,更為重要的是把樂譜的學習與運用或歌唱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放在整體音樂實踐中進行。

(3)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式上,也需作根本的改變。應把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放在豐富的、生動的、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同情感、態度、興趣、智慧等因素緊密結合,通過體驗、比較、探究、合作等方式和過程來得以完成。

4.音樂教學目標的表述要求

(1)目標要明確、簡潔,指向清晰

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的區別

a.音樂教學目標在具體表述上不同于音樂課程目標。音樂課程目標是從宏觀的角度,規定某一教育階段音樂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

b.音樂教學目標則是從微觀的角度,預計某一時段、某一環節音樂教學所要獲得的結果,是學生在音樂教師指導下,其音樂學習活動具體的行為變化表現。

教學目標設定的常見誤區

由于受傳統教學大綱的影響,一些音樂教師往往把“課程目標”或“教學目的”當做教學目標來對待,把教學目標表述得非常寬泛、籠統。

教學目標的要求

正確的音樂教學目標表述應明確、具體和簡潔,主要涵蓋本課時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過程及要達到的程度和水平。

(2)目標要涵蓋三個維度

教學目標由單向變成多維是音樂新課程同傳統音樂課程在目標上的另一個重要區別。以往音樂教學目標缺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過程與方法”維度不清晰,主要突出了“知識與技能”維度。

(3)目標要合理確定程度

合理確定程度是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表現水準,用以測量學生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目標程度必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最低線,如果制定的教學目標不是最基本、最普通的要求,是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的標準,音樂教學就會有悖于音樂課程理念。

(4)正確使用目標的行為動詞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角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均發生了質的變化,即課堂教學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四、音樂教學重點與難點

1.音樂教學難點的確定

(1)確定教學難點的注意事項

音樂教學難點是根據音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學習音樂的認知規律決定的。確定音樂教學難點也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重視對學生學習心理的分析,重視學習障礙的表現與成因。

分析音樂教學難點時,不能只注意產生困難的知識點本身,還要看到準備知識的掌握情況。難點的形成很多與相關的準備知識不足有關。

(2)確定教學難點最主要的因素

了解學情是音樂教師正確確定教學難點的首要因素,了解學生音樂學習的積累和知識技能的基本情況,分析研究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才能夠結合教材找出難點。

2.突破和化解教學難點的方法

(1)分散難點是解決教學疑難問題的有效途徑

要有預設,在備課中發現可能出現的難點并進行必要的準備;

要在課堂教學動態生成中隨時發現問題進行解決。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從合適的角度切入,采用模仿、對比等方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2)可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中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抽象的音樂表現形式比較難理解。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對圖像處理的高超能力,對音樂內容進行分類講解,使其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化枯燥為生動,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五、音樂教學原則

1.音樂性原則

音樂性原則也稱音樂為本的原則,是指在音樂教學中自始至終應將音樂置于音樂教育的本來(中心)位置或其職能位置。

(1)音樂性原則是音樂教學的根本原則。

(2)音樂教育之所以要以音樂為本,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

2.情感性原則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利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音樂教育的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

(1)音樂教師首先應以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共鳴,激發情感動力。

(2)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

3.體驗性原則

體驗性是音樂學習的突出特點之一。音樂創作、表現和鑒賞都離不開人的親身參與和體驗。音樂教學的過程應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

(1)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盡量要少。

(2)要關注、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3)良好的音樂教學過程應體現為各種有利于學生參與的音樂活動,同時將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融進音樂活動之中。

4.形象性原則

形象性教學原則,就是在音樂教學中用具體的音樂形態來促進學生對音樂理論、概念的思維。

(1)形象性是音樂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由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語言所創造的音樂形象,具有聲態、情態、形態、動態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

(2)在音樂教學中貫徹形象性原則,以美引真,尤其是在音樂知識、識讀樂譜等教學中,變抽象、枯燥的概念為生動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愉悅性原則

音樂能夠給人以愉悅,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美感。保持學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這既是音樂教學能否獲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音樂教學的愉悅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

(1)音樂教學方法的趣味化,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樂趣,會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

(2)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師生都處于一種愉快的狀態,都獲得美感滿足,都感到意趣盎然。

(3)音樂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存在情感共鳴,教師利用藝術的魅力吸引、感染學生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并富有創造性地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參與音樂活動。

6.創造性原則

音樂教育是最富有創造性的一種教育形式。一切音樂實踐活動從創作、表演到欣賞,都離不開創造性思維活動。音樂創作是創造,音樂表演是二度創造,欣賞是三度創造。

(1)中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

(2)教師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如用為指定的音符編配各種節奏,為曲譜填詞,為歌詞譜曲等形式引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3)音樂創造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啟發學生想象自己的創造效果,先描述,再與實際音響對照,如此反復練習,使學生的內心聽覺與創造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六、音樂教學方法

1.新課程視角下的音樂教學法

(1)體驗法

體驗法的內涵

體驗法是新課程視角下最基本、最重要的音樂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習者全身心參與,在音樂學習過程中要動腦、動眼、動耳、動嘴、動手。

體驗法的教學要求

a.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視學生的個人知識、經驗、生活世界為重要的教學資源;

b.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鼓勵學生自我意識與創新精神。

c.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強調參與、強調探究、強調實踐,融學生個人感受、見解、體驗于教學之中。

(2)比較法

比較法的內涵

比較法是是在教學過程中將不同體裁、形式、風格、表現手法和人文背景的音樂作品進行比較,或是將題材相同而體裁不同、體裁相同而形式不同、形式相同而風格不同等等音樂內容進行比較,以利于學生形成對音樂的深刻印象。

比較法的意義

運用比較的方法,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和審美注意力,并且有利于學生音樂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與評價音樂能力的提高。

(3)探究法

探究法的內涵

探究法是指教師不將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由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收集音樂資料、調查研究、分析交流、發現與探索音樂問題并獲得結論的過程。

探究法的教學要求

a.重視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

b.重視實際操作與處理信息,使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豐富音樂體驗,增進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4)合作法

合作法的內涵

合作法是指音樂教學中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助來促進音樂學習,并以團隊成績為評價標準,達成和實現共同的音樂教學目標。

合作法的特點

a.學習者之間相互支撐和配合,積極承擔共同任務中的個人責任;

b.融游戲、競賽因素于教學,增加音樂學習的趣味性;

c.通過小組間的競爭,促進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團隊精神。

2.按教學內容分類的音樂教學法

(1)鑒賞教學法

聆聽法

音樂是聽覺藝術,聆聽是鑒賞教學中最基本的方法。鑒賞教學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聽,包括初聽、復聽,整體聽、分段聽等。

想象與聯想法

音樂是一種非語義的信息,是一種不具象的藝術,音樂的這種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給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與理解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

唱奏音樂主題法

音樂主題是音樂作品的靈魂,記住了主題便不會忘記聆聽過的音樂作品,欣賞中唱奏和熟記音樂主題會形成音樂積累和經驗。

其他輔助鑒賞的方法

a.利用樂譜與音響對照鑒賞,利用教具進行直觀的鑒賞,利用視聽媒體進行聲像結合的鑒賞等。

b.還可以利用節奏、律動、表演等形式來配合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與鑒賞,利用線條、色彩、圖畫、詩歌、散文來表達對音樂音響的體驗和理解。

(2)歌唱教學法

聽唱法

在歌唱教學中,學生在逐句聆聽范唱、范奏的基礎上進行逐句模仿的方法稱為聽唱法。

聽唱法一般有三種形式:

a.教師范唱,學生模唱;

b.教師以樂器范奏,學生模唱;

c.學生通過聆聽他人(光盤、磁帶等)的演唱進行模唱。

視唱法

a.在歌唱教學中,學生依據樂譜通過視唱學習歌曲的方法稱為視唱法。

b.視唱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先視唱歌譜,后視唱歌詞;另一種是直接視譜唱詞。

(3)器樂教學法

課堂樂器法

課堂樂器法是指適用于音樂課堂教學的某些樂器的演奏方法。

課堂樂器的共同特點是構造簡單,易于演奏,比較容易獲得良好的音準和音色,適合學生學習。

演奏教學法

a.培養學生樂于參加演奏活動,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

b.要降低演奏技術難度,增強藝術體驗,重視合奏教學,使學生了解聲部知識,明確自己所承擔聲部的責任,逐步養成合奏能力與群體意識。

(4)創作教學法

音響探索法

a.運用人聲、樂器聲或其他聲音材料模仿或表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聲音;

b.運用人聲、樂器聲或其他聲音材料探索聲音的強弱、音色、長短和高低;

c.利用聲音材料自制簡易樂器。

即興編創法

創編表演動作、音樂故事、游戲,創編歌詞、節奏或旋律短句。

創作實踐法

創作實踐是運用各種資源和材料進行音樂創作實踐練習并獲得相應成果的方法。

3.按教學方式分類的音樂教學法

(1)情境法

情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為學生創設一種生動、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使之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發學生相應的情感態度來促進音樂學習的教學方法。

(2)游戲法

游戲法是將音樂學習融入到游戲當中,通過游戲的形式將所學知識加以表現、將所學技能加以練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播放音響、聲像、呈示直觀教具或由本人演唱演奏進行示范,讓學生獲得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并引起學生相應模仿行為的教學方法,也稱為示范教學法。

(4)練習法

練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依據一定的音樂目標,運用反復操作和演練的方式學會和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運用練習法,應注意方法的多樣化,保持學生對練習的新鮮感,避免枯燥、機械訓練。

(5)談話法

談話法是運用語言方式導入、展開、調控教學的方法。

談話法是一種教學語言藝術,體現出清晰、規范、親切、生動、充滿感情色彩和富于啟發性、感染力等特點。

一般包括三種形式:

a.教師談話,包括教學情境描述、教學內容導入、活動環節連接等方面的語言;

b.師生之間的問答、對話,包括教師的引導、啟發、提問和學生的思考、交流、回答;

c.討論,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研討、辯論。

(6)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語言以描述、說明、解釋等方式向學生傳遞音樂知識的教學方法。

形式:

a.講述:是教師向學生對某個音樂內容以敘述或描繪的方式進行教學;

b.講解:是教師對某個音樂概念、原理運用說明、解釋、論證等方式進行的教學;

c.講評:是教師針對某一音樂現象和事物所進行的評論和分析。

4.國外音樂教學法

(1)奧爾夫教學法

奧爾夫簡介

卡爾·奧爾夫是德國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所創建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

奧爾夫教學法的主要內容

a.引導創作法

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一些元素性材料,如最基本的節奏、動作方式、結構組成方式等,學生通過范例和教師的啟發,在集體創作過程中進行音樂學習。

b.聲勢節奏法

用拍手、拍腿、跺腳、捻指等身體動作發出不同的聲音和音色,引導學生去探索、感受音高、音色等方面的差異。

c.打擊樂器法

奧爾夫體系采用多種特制的、有固定音高能奏旋律的或無固定音高僅起節奏作用和音色作用的打擊樂器進行教學。

(2)柯達伊教學法

柯達伊簡介

柯達伊·佐爾丹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他創立的柯達伊教學法不僅是匈牙利音樂教育的基礎,而且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的音樂教學方法之一。

柯達伊教學法的主要內容

a.首調唱名法

柯達伊首調唱名法按兒童自然的認知規律,采用五聲音階教學序列。

b.節奏讀法

節奏讀法的讀音采用象聲詞的形式,使各種時值的節奏都有一個相對應的音響。

c.柯爾文手勢法

柯達伊教學法中巧妙地將約翰·柯爾文手勢運用于柯達伊教學體系之中。

(3)達爾克羅茲教學法

達爾克羅茲簡介

愛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是瑞士著名的音樂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關于“體態律動”的學說,并在這一學說的基礎上建立了音樂教育體系。

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主要內容

a.動作的入門

訓練學生的動作,是體態律動教學的基礎。如:拍手、走、跑、跳、搖擺、列隊行進等自然動作,通過配樂,使學生感到音樂的節奏、速度、力度等特點。

b.大腦與身體的協作

發展大腦與身體間的協作是體態律動學訓練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通過學生自由行走聽到約定信號后作出約定反應,學生隨教師彈奏的音樂節奏行走并隨彈奏的變化而相應變化,學生運用動作幅度的大小表現不同時值的音符等。

c.節奏的訓練

節奏的訓練貫穿于體態律動教學之中,通過日常生活、自然界聲音、游戲、歌唱和音樂等產生節奏概念。

d.聽力的訓練。對各種信號的反應來自聽力,因此練耳是重要的環節,它和動作結合在一起進行。

(二)音樂教學設計中教學方法的選擇

1.根據教學對象選擇教學方法

(1)高一學生身心發展處于一個重要的變化階段,也是形成良好音樂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因此,適宜選擇多種教學方式,如體驗、比較、探究、合作方法的合用等。

(2)高二年級的學生,知識結構相對完整,有較好的想象力和判斷力,那么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可多考慮體驗、探究、交流和研討等。

2.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1)同類體裁構成的音樂教學內容,適宜采取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比較而獲得鮮明的印象;

(2)特殊的、不常見的體裁構成的音樂教學內容,則更適宜探究的方法,由于學生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音樂課題,探究法會激起學生強烈地求知欲望。

3.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1)比如音樂課《又見茉莉花》的教學目標是:“聆聽不同體裁、風格和表演形式的《茉莉花》,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與形態,了解民歌曲式結構、演唱形式等知識。”就適宜采用體驗法和比較法進行教學;

(2)又如音樂課《爵士樂》的教學目標是:“能夠自主收集整理有關爵士音樂文化的資料(文字、音響),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交流,共同探討爵士音樂的風格特點,并了解其相關文化及藝術價值”,則適宜采用合作法和探究法進行教學。

4.根據教師特長選擇教學方法

每個音樂教師都具有自身的特長。在總體符合教學對象、內容、目標的前提下,在教學方法選擇上體現和突出教師之所長,是一個事半功倍的辦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五家渠市| 阿合奇县| 茌平县| 临颍县| 宁乡县| 当涂县| 株洲县| 贵德县| 乡城县| 兴宁市| 太保市| 来宾市| 青阳县| 报价| 德阳市| 北宁市| 个旧市| 廊坊市| 丰顺县| 临泽县| 永清县| 齐齐哈尔市| 吴桥县| 磐安县| 鄄城县| 饶阳县| 淳安县| 马鞍山市| 深圳市| 新龙县| 阳西县| 柳州市| 四会市| 泸溪县| 晋宁县| 靖远县| 岢岚县| 普洱| 泽库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