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2字
- 2020-09-25 17:46:29
第三章 掀起土地革命的風暴
3.1 復習筆記
一、革命進入低潮和共產黨人的武裝反抗
1八七會議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1)南昌起義
①背景
a.蔣介石和汪精衛背叛革命后,國內政治局勢陡然逆轉。原來生氣蓬勃的中國南部陷入一片腥風血雨之中。
b.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勝利發展的過程中忽視掌握軍隊的極端重要性,那時候南方的絕大部分軍隊都控制在國民黨手中。
②過程
a.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決定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并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前敵委員會。
b.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率領在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兩萬多人在南昌宣布起義。
③意義
a.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建設武裝力量的開始;
b.中國共產黨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以武裝斗爭的形式反對國民政府。
④失敗教訓
南昌起義用國民革命左派政府名義,南下廣東,想依賴外援,攻打大城市,而沒有直接到農村中去發動和武裝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根據地,這是基本政策的錯誤。
(2)八七會議
①原因
南昌起義之后,全黨迫切需要徹底清算并糾正黨在過去的嚴重錯誤,決定新的路線和政策。
②時間和地點
南昌起義后六天,即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這就是八七會議。
③內容
a.八七會議旗幟鮮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著重指出,它在同國民黨的關系上,完全放棄了共產黨自己的獨立的政治立場,一味妥協退讓。
b.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④意義
a.八七會議給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是一個轉折點。
b.八七會議后,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派出許多干部到各地傳達會議決議,恢復和整頓黨的組織。
⑤不足
由于受到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的“左”傾思想和黨內“左”傾情緒的影響,這次會議在反對右傾錯誤時沒有防止“左”的錯誤,反而容許和助長了冒險主義和命令主義的傾向,給后來的中國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3)秋收起義
①秋收起義的計劃
a.中共中央已在8月3日制定《關于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決定在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這四個省舉行秋收起義。
b.接著,省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集中力量,將原來計劃的湖南全省暴動改變為先在以長沙為中心的湘中七個縣發動,并成立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
②特點
它不僅是軍隊的行動,而且有數量眾多的工農武裝參加,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號。
(4)三灣改編
①原因
a.秋收起義各路起義軍先后遭受嚴重挫折,奪取長沙的目標無法實現;
b.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毛澤東力主放棄“取瀏陽直攻長沙”的主張,轉向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山區尋,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展。
②內容
a.將已不足千人的隊伍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
b.將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
c.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官兵在政治上處于平等地位,實行民主管理。
③意義
a.三灣改編初步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及舊軍人為主要成份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
b.三灣改編對于團結廣大士兵群眾、瓦解敵軍起到了巨大作用。
c.三灣改編豐富了我黨早期的統一戰線思想,從理論和實踐上對統一戰線工作出了很大貢獻。
(5)廣州起義
①原因
a.1927年4月和7月,國民黨內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后,廣東省國民黨當局亦在廣州等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實行白色恐怖。
b.張發奎同桂系軍閥李濟深爭奪廣東地盤,造成廣州城內兵力空虛。
c.留駐廣州的教導團等革命力量已引起敵人的懷疑,如不迅速采取行動就有被解散或消滅的危險。
d.廣州和它周圍地區的工農運動在大革命高潮時有較好的基礎;
②過程
a.中共廣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在1927年12月11日發動了起義。
b.由于敵我力量懸殊,以及戰爭策略的錯誤,結果,起義軍失去及早避開優勢敵人打擊的時機,終因寡不敵眾,在起義的第三天失敗,張太雷和許多革命戰士英勇犧牲。
③意義
a.廣州起義是對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又一次英勇的反擊;
b.起義部隊在農村中從小到大地開展游擊戰爭,為后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④失敗教訓
a.在國民黨新軍閥擁有強大武力的情況下,企圖通過城市武裝暴動或攻占大城市來奪取革命勝利是不可能的;
b.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仍然企圖堅守大城市,結果只能導致慘重的失敗。
2“左”傾盲動主義的急性病
(1)革命形勢
①革命處在低潮,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和中國革命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性。
a.主要的中心城市由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當局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所控制;
b.那些沒有受過大革命風暴影響的地方,革命起義也比較難以發生或難以長期存在下去;
c.在反動勢力比較薄弱的農村,特別是在那些大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仍有著共產黨人活動的余地。
②這時的活動不可能是奪取中心城市和沖要地區,而是需要退卻到比較不顯眼的農村地區,保存和發展革命的火種。
③農民是有革命要求的,但他們通常習慣地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又比較分散,要把他們發動并組織起來并不容易,但只要緊緊依靠當地的勞苦群眾,并執行正確的政策,革命力量在許多地方是能夠生存并逐步發展的。
(2)“左”傾盲動主義的擴散
①當時的中共中央并沒有正確地認清形勢,恰當地規定斗爭任務。
②通過1927年1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左”傾盲動主義的急性病在一段時間內對全黨取得支配地位。
③這次會議前后,在一些黨組織力量十分單薄而敵人擁有強大武力的地區,也發生不顧一切的蠻干,盲目舉行武裝暴動。
(3)“左”傾盲動主義錯誤出現的原因
①主要中共缺乏處理復雜問題的足夠經驗;
②共產國際代表對中國國情缺乏正確的認識,盲目指導中國革命。
(4)“左”傾錯誤基本結束
①1928年2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九次擴大會議通過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批評盲動主義和羅米那茲的錯誤;
②192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接受共產國際決議的通告,承認中國共產黨內存在著盲動主義的“左”傾錯誤。至此,這次“左”傾錯誤在全國范圍的實際工作中基本結束。
(5)對“左”傾盲動主義的評價
①這種“左”傾情緒,在當時革命者內部是相當普遍的,可以說是一種難以完全避免的歷史現象,對黨和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了危害;
②盲目暴動帶來的慘痛失敗,幫助中國共產黨開始冷靜下來重新考慮問題。
3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時間和地點
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蘇聯莫斯科召開。
(2)內容
①大會指出中國仍然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引起現代中國革命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因此,中國革命現在階段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性的民權主義革命。
②針對當時不少黨員認為資產階級既然已經退出革命、中國革命的性質便不再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錯誤認識,大會指出:應該以革命任務來決定革命性質,而不是以革命動力來決定革命性質。
③對中國革命的形勢和任務,大會作了正確的結論。大會指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強烈批判脫離群眾的盲動主義和命令主義。
④六大把工作中心從千方百計地組織暴動轉到從事長期的艱苦的群眾工作,確定以爭取群眾作為黨的首要任務,把“左”傾作為主要危險來反對。
⑤六大選舉出新的中央委員會,推舉武向忠發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主席,周恩來為中央常委、秘書長兼組織部長。
(3)缺陷
①中共六大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沒有認識到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沒有認識到農村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②六大繼續把民族資產階級看作革命的敵人,對中間派的重要作用和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這就不能把更多的可以團結合作的力量爭取過來,反而把自己孤立起來。
(4)意義
①六大認真總結大革命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
②六大在一系列存在嚴重爭論的有關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上作出基本正確的回答;
③六大在黨內思想十分混亂的情況下大體上統一了全黨的思想。
二、從井岡山斗爭到古田會議
1井岡山地區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毛澤東選擇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原因
①井岡山地區的群眾基礎比較好,大革命時期湘贛邊界各縣曾經建立過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
②原在井岡山的部隊雖然大體還屬于舊式農民武裝的性質,但愿意同工農革命軍聯合;
③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④周圍各縣有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便于部隊籌款籌糧;
⑤地處湘贛邊界,距離國民黨統治的中心比較遠,湘贛兩省軍閥之間又存在矛盾,對這個地區的控制力量比較薄弱。
(2)邊界黨、軍隊和政權的建設
①邊界黨的建設
主持召開邊界各縣黨的負責人會議,指示各縣盡快恢復和建立黨的組織,經過三個多月的工作,使邊界黨的組織逐步健全起來。
②工農革命軍和政權的建設
a.毛澤東要求改變過去軍隊只顧打仗的舊傳統,擔負起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做群眾工作三項任務;
b.毛澤東又總結部隊從事群眾工作的經驗,規定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c.工農革命軍建立起同當地民眾的密切關系,取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
d.不僅對農民武裝進行改造,并積極幫助邊界各縣和鄉建立赤衛隊等地方武裝。這樣,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3)井岡山會師
①概況
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在發動湘南起義后,帶領一萬多人向井岡山轉移,1928年4月下旬,朱德和毛澤東兩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名為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朱德任軍長。
②意義
a.隊伍的擴大。會師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隊伍從原來的二千人增加到一萬多人。
b.戰斗力的增強。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是以大革命時期戰功卓著的葉挺獨立團為骨干的,裝備和訓練都比較好,有較強的戰斗力。
c.組織的建立。會師后,成立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和邊界工農兵蘇維埃政府。
(4)井岡山根據地的建設
為鞏固中共在井岡山的政權,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在1927年以后進行了根據地建設,其內容主要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①武裝斗爭
a.堅決進行反圍剿斗爭,堅決地和敵人作斗爭,反對逃跑主義;
b.軍隊中的黨組織幫助地方黨組織的發展,正規軍隊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
c.集中紅軍相機迎擊當前之敵,反對分散兵力,避免被敵人各個擊破;根據地的擴大采取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
②土地革命
a.內容
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b.缺陷
第一,沒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沒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農的利益;
第二,土地所有權屬于政府而不屬于農民,農民只有使用權,禁止土地買賣。
c.意義
第一,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廣大貧農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證;
第二,廣大農民踴躍參加紅軍,鞏固了革命根據地。
③根據地建設
a.政權建設
八七會議對鄉村提出的口號還是“政權屬于農民協會”,后來有些文件上有了建立革命委員會、工農蘇維埃政權等提法,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在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b.革命軍隊的建設
紅四軍首先從加強黨的建設和部隊政治工作著手。經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有了階級覺悟,并為革命而英勇獻身。
c.部隊內部的民主建設
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士。
(5)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發展的意義
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建立革命武裝、深入土地革命、加強政權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績,具有重大意義;
②不僅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地起義武裝樹立了榜樣,提供了比較完整的經驗,并且在廣大革命者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6)弱點
①井岡山山區雖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人少地少。隨著紅軍人數激增,加上國民黨軍隊對這個地區的反復“進剿”和嚴密封鎖,經濟上的困難日趨嚴重,連軍民的日常衣食用品也難以保持必要的供應。
②井岡山位于湘江和贛江之間的狹長地區,這兩條大江都無法徒涉,向南和向北也不易發展,因此軍事上缺乏足夠的回旋余地。這兩個弱點,在初期并不明顯,在紅軍力量逐漸擴大時,便逐漸清楚地暴露出來。
2向贛南、閩西進軍和古田會議
(1)向贛南進軍
①條件
a.贛南地區山巒起伏,林木繁茂,物產比較豐富;
b.贛南地區同閩西、粵北山區連接,回旋余地寬廣,適宜于發展游擊戰爭;
c.贛南地區黨和群眾的基礎較好,大革命失敗后已組成由李文林等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二、第四團,并在吉安的東固建立起小塊的秘密蘇區;
d.贛南地區反動駐軍力量薄弱,戰斗力不強,而且主要是外省軍隊,同本地地主豪紳的關系不那么密切。
e.贛南山區距離大城市遠,交通不便,敵軍往來聚集困難。
②狀況
a.1929年1月14日,紅四軍主力三千六百人下井岡山,在經歷了萬千險境后,2月11日,紅四軍在贛南瑞金的大柏地伏擊,一舉殲滅緊緊追來的敵軍大部。這次大捷,扭轉了紅四軍的被動局面。
b.隨后,他們揮師北上,到達東固,同李文林等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第四團會師,開始在贛南站住腳跟。
(2)向閩西進軍
①紅四軍分析周圍的實際情況,他們先利用閩西敵軍兵力空虛的機會,向閩西急進,3月14日全殲國民黨一個旅,占領汀城。接著,又回師贛南,4月1日在瑞金同從井岡山突圍的紅五軍主力會合;
②5月至10月間,紅四軍乘福建軍閥部隊主力去廣東參加粵桂軍閥戰爭的機會,又先后兩次進入閩西,在閩西工農武裝的配合下,殲滅地方軍閥陳國輝旅和盧新銘旅;
③在閩西成立閩西蘇維埃政府,地方武裝也有很大發展,為后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3)古田會議
①時間和地點
1929年,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于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縣召開。
②主要內容
a.會議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絕對服從黨的領導,批評了那種認為軍事和政治是對立的單純軍事觀點;
b.會議提出紅軍必須和人民群眾相結合,必須擔負起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這三位一體的任務,批評了主張走州過府、流動游擊、不愿做建設政權的艱苦工作的思想;
c.會議尖銳地批評極端民主化和非組織觀點,指出它的根源是小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和自由散漫性,它的結果將會削弱以至完全毀滅黨的戰斗力,使黨擔負不起斗爭的責任,由此造成革命的失敗;
d.會議的決議案著重強調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性,分析了紅四軍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表現,要求用無產階級思想來進行軍隊和黨的建設;
e.古田會議選舉產生新的前敵委員會,隊伍不斷擴大,成為全國紅軍中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部隊。
③意義
a.古田會議決議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獻,解決了在農村進行戰爭的環境中如何將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這個根本性問題,這是中國過去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
b.古田會議決議不但在紅四軍實行了,后來各地紅軍都先后不等地照此來做,它是中國人民軍隊建軍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4)土地革命
①興國土地法
a.1929年4月,毛澤東主持制訂了江西興國縣《土地法》,根據黨的六大決議,將井岡山《土地法》中規定的“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
b.1929年7月,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決議中也規定“自耕農的田地不沒收”,并提出“抽多補少”的原則。
c.1931年2月,毛澤東按中央決定又指示各級政府發一布告,改變了井岡山《土地法》中關于土地所有權屬于政府而不屬于農民、農民只有使用權、禁止土地買賣的規定。
②農村的社會大變動
a.背景
土地制度改革后,在贛南和閩西革命根據地內真正出現了一場農村的社會大變動,社會結構和階級關系都發生根本變化。
b.影響
第一,使農民迅速地分清了國共兩黨和兩個政權的優劣,極大地調動了他們支援革命戰爭、保衛和建設革命根據地的積極性;
第二,帶動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先后開展起來;
第三,中國共產黨最堅決地腳踏實地地領導廣大貧苦農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向統治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猛烈開火。
c.對農民的分析
第一,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自然是有弱點的,目光比較狹窄,行動比較散漫,因而有一個需要教育和改造的問題;
第二,農民中間蘊藏著反帝反封建的巨大積極性是許多其他社會力量難以比擬的;
(5)革命道路
①內容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②形成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在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中開辟出來的,是在經歷了嚴重挫折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作出了最卓越的貢獻。
③意義
a.在實踐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被證明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
b.在理論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c.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的典范。
三、革命走向復興時的“左”傾錯誤和紅軍反“圍剿”戰爭的勝利
11929年和1930年初的革命復興
(1)原因
①客觀原因
a.自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起,國民政府重新又陷入連年不斷的新軍閥混戰之中,許多原來“清剿”工農紅軍的軍隊紛紛調往軍閥混戰的戰場,后方空虛,給了各地工農紅軍以發展機會;
b.在國民黨政府統治下,中國的民族危機更加深重,中國社會內部的各種根本矛盾,不但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而且更加激化;
c.南京政府日益法西斯化,全國工農平民以至民族資產階級,依然沒有得到絲毫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的解放,人們對國民黨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起來。
②主觀原因
六大后中共中央在這個時期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比較能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做了大量很有成效的工作。
(2)表現
①1929年6月六屆二中全會以后,全國的黨員人數,在六大時是四萬多人,六屆二中全會時增加到六萬九千人,到1930年3月發展到十萬人;
②中共中央在這時也加強了對各地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工作的領導,使工作獲得巨大的發展。紅軍隊伍的壯大,革命根據地的擴大,紅軍游擊隊也發展得很快;
③中國革命運動的面貌和六大時相比,大大不同了,農民游擊戰(爭)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國革命的主要特征,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六大后近兩年的實踐中得出的新的極端重要的結論。
2“左”傾冒險主義的出現
(1)原因
①隨著局勢的好轉,以蔣桂戰爭為起點的國民黨各派新軍閥混戰的重新爆發,中蘇之間中東路事件的發生,使中共中央對形勢作了錯誤的估計,助長了“左”傾思想的重新抬頭;
②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錯誤指導,要求中共“反右傾”;
③國民黨各派軍閥混戰大規模爆發、革命運動明顯走向復興時,黨內不少同志又對革命形勢作出脫離實際的過高的估計,“左”的急性病發展得更為迅猛而持久;
(2)特征
①思想上,脫離客觀實際,單憑主觀愿望或想象,急于求成。
②在組織上,他們打著反“右傾”、實行宗派主義,對不同意他們錯誤主張的人,進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
③軍事上,先是推行冒險主義,后來又變為保守主義和逃跑主義。
(3)占據黨內統治地位
①概述
1930年6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的決議案,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在黨中央占據了統治地位。
這個決議案的“左”傾冒險主義表現在:
a.對形勢作了根本錯誤的估計,認為中國革命也好,世界革命也好,都到了大決戰的前夜;
b.主張在實際工作中已不再需要逐步積聚和準備革命的主觀力量,因為群眾已經不要小干、只要大干,也就是只要武裝暴動,而且是全國性的武裝暴動了;
c.堅持“城市中心論”的錯誤觀點,批評“以鄉村包圍城市”是一種“極錯誤的觀念”,“過去的游擊戰術”“必須根本的改變過來”;
d.再一次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錯誤思想的指導,李立三等制訂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
②影響
a.國民黨統治區內,許多地方的黨組織因為急于組織暴動而把原來的有限力量暴露出來,武漢、南京等城市的黨組織幾乎全部瓦解,紅軍在進攻大城市時也遭到很大損失;
b.給中國革命和中國事業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4)糾正
①在其他革命根據地,一些黨和紅軍的領導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對李立三的錯誤表示懷疑或作了抵制。因此,“立三路線”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紅軍和各根據地中,并沒有得到全面的貫徹。
②共產國際派周恩來、瞿秋白回國糾正李立三的錯誤。他們回國后,立即開始糾正“左”的錯誤。
③中國共產黨召開六屆三中全會,對“左”傾冒險主義的糾正。
a.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
第一,時間和地點
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于1931年9月24日至28日在上海召開。
第二,內容
I.周恩來在傳達共產國際決議的報告中論述了中國革命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指出革命發展形勢并批評李立三的錯誤,李立三作了自我批評,瞿秋白作了政治討論的總結;
II.糾正了李立三的“立三路線”。
第三,消極表現
沒有能在思想上理論上徹底清理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錯誤,對它表現了某些調和妥協,并錯誤地批評了曾經正確反對李立三的何孟雄。
(5)新發展
①從莫斯科回國不久的留蘇學生王明、博古等,通過不正常的途徑比中共中央先獲知這封信的內容,發表錯誤言論并推行錯誤活動造成黨內嚴重的思想混亂。在這種混亂狀況下,三中全會后的中共中央已難以正常工作。
②召開中共六屆四中全會,選舉王明為中央領導人,從這時起,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領導機關內開始了長達四年的統治。
③在共產國際指示下,成立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張聞天(洛甫)、盧福坦三人擔任中央常委,博古負總的責任,繼續推行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3紅軍反“圍剿”的勝利
(1)有利條件
①紅軍主力部隊已發展到十多萬人,開始有可能實行從游擊戰為主向運動戰為主的重大轉變;
②紅軍所到之處已普遍建立黨組織和革命政權,開展分配土地的斗爭,受到群眾擁護,建立起鞏固的革命根據地,為紅軍提供了廣闊的戰場和充分的回旋余地。
③朱德、毛澤東等堅持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
(2)勝利的表現
①紅軍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國民黨軍隊“圍剿”的重點是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1930年10月開始到12月30日,紅軍打破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圍剿”。
②紅軍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
第一次“圍剿”后不久,國民黨改變策略發動第二次“圍剿”,自1931年5月16日至31日,紅軍從富田開始,連打五個勝仗,橫掃七百里,自贛江之畔直達福建建寧,共殲敵三萬多人,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二次“圍剿”。
③紅軍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蔣介石便在6月間自任“圍剿”軍總司令,以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調集軍隊三十萬人,立刻發動第三次“圍剿”,很快蔣介石親自指揮的第三次“圍剿”又被粉碎,紅軍的力量得到很大發展,中央革命根據地進一步擴大。
四、九一八事變后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動和黨內“左"傾錯誤的嚴重危害
1九一八事變后民族覺醒浪潮的高漲
(1)九一八事變
①原因
a.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軍國主義者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又是他們為把中國變成日本獨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嚴重步驟。
b.日本帝國主義為擺脫國內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加緊侵略中國。
c.國民黨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無暇應付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②過程及其發展
a.1931年9月18日深夜,一件關系中國命運、震動全國的大事突然發生:原已根據不平等條約而駐扎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
b.第二天,日本軍隊輕易地侵占了沈陽、長春等二十多座城市,四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東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的亡國慘痛之中;
c.第二年1月28日,日軍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
③各方態度
a.中國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在被日軍占領的東北,興起了為數眾多的抗日義勇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聲援;
b.南京政府在日本的大舉侵略面前一再退讓,使日本帝國主義無所顧忌地用武力大規模進攻中國。由于民族危機已到嚴重關頭,國民黨陣營內部也出現分化和破裂;
c.中國共產黨從九一八事變起就堅決主張對日抗戰。到1933年初,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各地游擊隊相繼成立,逐漸成為東北的主要抗日武裝力量。
④中央臨時政府的錯誤
a.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已取得統治地位。中共臨時中央不能正確地認識并處理如何認識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國內階級關系發生的深刻變動,把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前進這些問題,并且作出的一系列決議,使“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得到具體運用和發展。
b.共產國際認為日本侵占東北主要是“向反蘇戰爭又前進了一步”,中共臨時中央照搬共產國際指示,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
c.對日本侵略引起的國內階級關系的變動,中共臨時中央也沒有正確的認識。
d.他們沒有在新的形勢下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而是強調國民黨政權同蘇維埃政權兩個政權之間的對立。
e.他們在領導城市工人運動時,采取冒險主義的方針,拒絕采用合法形式來組織工人斗爭。
2三十年代初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
(1)成果
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內的活動本來極為困難,但即便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一批共產黨員和黨外進步人士仍然在國民黨統治區內堅持斗爭,努力和中間派合作,在理論和實踐上做出了巨大貢獻。
(2)原因
①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機空前深重,而蔣介石統治集團卻頑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加緊法西斯獨裁統治。
②中共臨時中央那套“左”的指導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是無法行得通的。
3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1)中央蘇區第一次代表大會
①概述
1931年11月1日至5日,在四中全會后派往中央蘇區的中央代表團主持下,中央蘇區的黨組織在江西瑞金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贛南會議)。
②內容
會議把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指責為“狹隘的經驗論”、“富農路線”和“極嚴重的一貫右傾機會主義”,強調要“集中火力反對右傾”。
(2)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①原因
a.蔣介石集中了強大了軍事實力,敵我雙方實力懸殊;
b.中共領導人指揮嚴重失誤,先后犯了冒險主義和逃跑主義錯誤。
②影響
中央紅軍被迫長征,給中國的革命事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五、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的勝利
1遵義會議
(1)歷史背景
遵義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挽救紅軍和中國革命的危機而召開的。
(2)主要內容
①集中全力糾正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問題
②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作了重要發言,尖銳地批評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實行單純防御、在長征中實行退卻逃跑的錯誤;
③會議將毛澤東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并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
(3)意義
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和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促進中共中央取得戰略轉移中的勝利。
2紅一、四方面軍的會合
(1)紅一、四方面軍的會合的概況: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大會。
(2)紅一、四方面軍的會合后的發展
①在兩大主力會師后,紅軍的實力大大增加,又有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局勢是十分有利的;
②張國燾自恃掌握的兵力多,個人野心大大膨脹。張國燾提出種種借口,不愿北上,并要右路軍南下,企圖分裂和危害黨中央,黨中央堅決制止武力鎮壓的這種行動并致電張國燾要他立即率部北上,維護了紅軍的團結;
③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通過《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并將北上紅軍改稱陜甘支隊。
3紅軍北上和三大主力的會師
(1)紅軍北上
俄界會議后,中共中央率陜甘支隊迅速北上。于1935年10月19日,北上紅軍到達陜甘蘇區的吳起鎮。11月初,他們在甘泉同紅十五軍團會師,北上紅軍長征結束。
(2)三大主力會師
①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堅持南下并同黨中央分裂的張國燾,公然另立“中央”,朱德、劉伯承等一直同他進行堅決斗爭,耐心地做工作,種種形勢下,張國燾不得不在這年6月6日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
②經過朱德、任弼時、賀龍等力爭,并得到紅四方面軍許多指戰員支持,紅二、四方面軍終于共同北上;10月9日,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合;22日,紅二方面軍指揮部到達靜寧以北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合。至此,紅二、四方面軍也勝利地完成了長征。
(3)長征勝利的意義
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②紅軍的指揮員和戰斗員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毫不動搖地保持著革命必勝的信念,表現出驚人的智慧和毅力,為中國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③長征的傳奇性故事傳遍國內外,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④長征留下來的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極可寶貴的精華,構成以后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干;
⑤他們在長征途中,還到處播下革命的種子。正當抗日烽火即將在全國燃起的時候,三支主力紅軍在接近抗日前線的陜北會師,這個勝利的重大歷史意義是不可估量的。
六、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
1華北事變和一二九運動
(1)華北事變
①1935年6月初的何梅協定迫使國民黨中央軍撤出平津和河北;
②第二個步驟是策動華北五省“自治”運動。12月,北平開始實行華北特殊化。平津上空烏云密布,整個華北已危在旦夕。
(2)一二九運動
①原因
a.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嚴重;
b.國民黨一再妥協退讓,讓北平學生感到民族危機更加嚴重;
c.中國共產黨組織學生游行示威,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動員作用。
②過程
1935年,北平學生在12月9日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請愿,請愿未果,請愿改為示威游行,人數不斷增加,軍警對此進行鎮壓,部分學生受傷,第二天,北平各校學生舉行全市總罷課。著名的一二九運動開始了。
③口號
“打倒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④意義
a.一二九運動,使中國人民不僅加深了對民族危機的認識,而且看到了自身的力量,看到只有把國內各種力量匯集起來才能有效地抵抗日本的侵略,增強了他們奮起救亡的信心和決心;
b.這個風暴迅速波及全國,促進抗日救亡斗爭發展成為洶涌澎湃的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
2瓦窯堡會議
(1)背景
①1935年7月25日起,共產國際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向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提出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問題;
②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不久公開發表,通常被稱為“八一宣言”。
③結束萬里轉戰的北上紅軍到達陜北,繼續研究對日和國民黨問題。
(2)內容
瓦窯堡會議的主題:討論軍事戰略問題、全國的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問題:
①戰略方針應是堅決的民族革命戰爭,首先把國內戰爭與民族戰爭相聯系,一切戰爭都在民族戰爭的口號下進行;
②階級分析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有兩重性,是可以爭取的,中國的工人和農民都是要求反抗的,小資產階級也是要反抗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態度在今天的時局下有起變化的可能性;
③黨的策略路線,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發動、團聚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
④目前形勢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
⑤階級關系問題總起來說,就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打進中國本部來了這一個基本的變化上面,變化了中國各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擴大了民族革命營壘的勢力,減弱了民族反革命營壘的勢力。
(3)意義
①瓦窯堡會議不失時機地制訂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使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將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②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革命中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進行工作;
③瓦窯堡會議結束后,中共采取切實措施,進一步加強統一戰線工作。
3國共合作的醞釀
(1)蔣介石集團表現出一點抗戰的決心和勇氣。
(2)國共雙方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秘密接觸。
(3)8月25日,中共中央公開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指出全國全民族的絕大危險是國民黨所實行的錯誤政策招來的,這種錯誤政策必須徹底改變。
(4)9月1日,中共中央在內部發出《關于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明確指出:“在日帝繼續進攻,全國民族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之下蔣軍全部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
4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1)西安事變
①時間和地點
西安事變發生在西安,1936年12月12日。
②直接目的
張學良、楊虎城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勸諫無果的情況下,強行扣留了蔣介石和隨身的高級要員。
③過程
192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諫”,扣留了蔣介石和諸多高級要員。
④和平解決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主導下,最終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
⑤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2)國共合作的促進
①為了促進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中共中央又在1937年2月10日發表《中共中央給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
②中國共產黨還先后派出周恩來、葉劍英、林伯渠、博古等同國民黨領導人在西安、杭州、廬山、南京舉行了多次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