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734字
- 2020-09-25 17:46:29
2.2 典型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1中共三大
答:中共三大,全稱為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3年6月12日在廣州召開。大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問題,此次大會討論并接受了共產國際關于國共合作以及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的決議案,為隨后到來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打下了政治基礎。中共三大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思想,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正確地確定了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促進了國共合作的形成。但是,大會對于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農民問題和軍隊問題還沒有給以應有的重視。
2大革命
答:1924年至1927年,在中國的大地上爆發了一場席卷全國的革命運動。這場革命運動聲勢之浩大,發動群眾之廣泛,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人們通常把它稱為中國的“大革命”。這場革命的宗旨表現為當時群眾中普遍流傳的一首歌曲中所說的“打倒列強,除軍閥”。打倒列強,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實際上是指,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宰割中國,使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獲得獨立;軍閥,當時以北洋軍閥為主。這一場大革命是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長期以來郁積的憤怒和仇恨的集中爆發。因此,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為目標的大革命是一場民族民主的大革命。
3國民黨一大
答: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大會審議并通過《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三民主義做出適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國民黨一大的政治綱領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政治綱領的若干基本原則是一致的,因而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共同綱領。國民黨一大在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4五卅運動
答: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內外棉七廠資本家借口存紗不敷,故意關閉工廠,停發工人工資。工人顧正紅帶領群眾沖進廠內,與資本家理論,要求復工和開工資。日本資本家非但不允,而且向工人開槍射擊,打死顧正紅,打傷工人10余人,成為“五卅”運動的直接導火線。發生在廣州和香港的省港大罷工,是五卅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對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動作用。因此,五卅運動是一次偉大的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嚴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大大提高了全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力量,在全國范圍內為北伐戰爭準備了群眾基礎,并將國民革命推向高潮,從而揭開了1925~1927年中國大革命的序幕。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五卅運動的斗爭中受到很大鍛煉,黨組織也得到極大發展。
5中共四大
答:中共四大,全稱為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5年1月在上海召開。大會的中心議題是如何加強黨對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的領導,以及在宣傳工作、組織工作和群眾工作方面如何準備迎接大革命的高潮。中共四大的主要中心議題是討論工人階級如何參加民族革命運動以及黨如何領導即將到來的功能運動高漲的問題。大會指出了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的重要性。中共四大的歷史功績包括:①明確回答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②提出了農民問題,并注意到了農民問題與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之間的關系,并用工農聯盟的方式加以解決。這些是黨的建設史上的里程碑。中共四大的不足: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于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只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6中共五大
答:中共五大,全稱為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在武漢召開。這次代表大會是在大革命的緊急關頭召開的。大會的主要任務是接受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案,糾正陳獨秀的機會主義錯誤,并決定黨的重大方針政策。毛澤東批判了陳獨秀在對待農民問題上的錯誤,主張把農民組織起來,武裝起來,迅速加強農民的斗爭。中共五大總體上來說是失敗的。因為,中共五大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陳獨秀雖然作了檢查,但沒有真正改正錯誤。因此,五大實際上并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二、簡答題
1簡述國共合作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答: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國共兩黨自身發展的需要。
(1)國共合作的必要性
①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同盟者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策略思想。當時,共產國際要求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無產階級,盡可能地與本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聯盟,但必須在合作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②為解決當時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國共兩黨需要合作戰斗。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一直沒有解決,中外反動勢力更加緊地勾結在一起,面對強大而殘暴的敵人,國共兩黨都需要尋找政治上的同盟者,反對共同的敵人。
③革命實踐的經驗教訓,使國共兩黨都要求共同合作。二七慘案的教訓,使共產黨人認識到,單憑工人階級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有廣泛的同盟者;而國民黨成分復雜,正在蛻化,只有吸收共產黨人加國民黨,才能使之獲得新生。
(2)國共合作的可能性
①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
辛亥革命以來,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一面革命的旗幟。1922年8月,中共杭州西湖會議決定以“黨內合作”的方式同國民黨合作。1923年6月,中共三大決定全體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一切,大大推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②孫中山有聯共和改造國民黨的愿望
1921年他與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會見時,贊同馬林關于建立一個聯合各級層,尤其是工農群眾的革命政黨的意見。1922年9~12月,他先后多次召集有陳獨秀?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改進黨務會議。孫中山采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決定改組國民黨,是他在晚年做出的順乎歷史潮流的偉大決策。
③孫中山一直堅持民主革命的立場,但屢遭失敗,尤其是陳炯明的叛變,使他深感絕望和苦悶。這時,十月革命的勝利,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以及中共的成立,給了他以新的希望和鼓舞。他歡迎十月革命,歡迎俄國人的幫助,歡迎中共同他合作。
2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并由此把中國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對中國革命發展的作用主要包括:
(1)由于國共兩黨的合作,以國共兩黨為主體的革命統一戰線形成,革命力量空前增強,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革命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進步,也促進了國共兩黨自身的發展。
(2)國共合作的建立,推動了革命武裝的建立。1924年5月,在蘇俄和中共的幫助下,黃埔軍校正式建立,它為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骨干,推動了革命武裝的建立,為日后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和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3)國共合作的建立,促進了工農運動的發展。如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等,使中國工人運動又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共產黨人負責的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在廣州舉辦五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全國各地培養了一大批農運干部。彭湃?毛澤東在廣東和湖南組織農協,建立農民武裝,有力地推動了北伐戰爭的勝利發展。
(4)由于國共合作,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統一和鞏固,并在此基礎上,國共兩黨共同領導和發動了北伐戰爭,把革命從廣州推進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大部,占領了大半個中國,使國民革命達到最高潮。
3闡述國共兩黨在第一次大革命中的作用。
答:第一次大革命是國共兩黨合作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國共兩黨各自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中國共產黨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在中共的推動?幫助和倡導下,實現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幫助國民黨進行改組,使之成為一個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
②中共推動?幫助建立黃埔軍校和革命武裝。在黃埔軍校中,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葉劍英?熊雄?聶榮臻?肖楚女等擔任政治?軍事教官。還在軍隊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李富春?林伯渠等人擔任各軍黨代表等。
③領導?發動工農運動,積極支援了北伐戰爭。在工人運動方面,領導了五卅運動?省港罷工?收回九江和漢口租界?發動上海三次武裝起義;在農民運動方面,先以廣東為中心,后發展到以湖南為中心,農民協會廣泛建立。
④在中共的推動?影響?組織下,進行了北伐戰爭,黨團員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⑤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一系列政治綱領?口號,使之深入人心。在理論上也有一系列重大發展,如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毛澤東思想開始萌芽。
⑥由于黨處于年幼時期,特別是陳獨秀右傾錯誤,使黨在這一時期的領導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特別到大革命后期,右傾錯誤占了統治地位,放棄了領導權,成為大革命失敗的主觀原因。
(2)國民黨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接受中共關于國共合作的主張,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得以建立,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使中國革命進入一個新時期。
②建立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平定軍閥叛亂,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勝利進行北伐戰爭,使革命從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流域,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及帝國主義的統治。
③大革命初?中期,支持開展工農運動,為工農運動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④在大革命后期,國民黨背信棄義地對中共及工農群眾發動突然襲擊,先后發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最后失敗。
4北伐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答:北伐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主要包括:
(1)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推進各革命力量的空前團結
國共合作以及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經過兩年的艱苦斗爭,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空前鞏固;創建黃埔軍校,建立革命軍隊,國民革命軍政治制度的建立以及軍事訓練的加強;工農運動的發展;馮玉祥的國民軍遙相呼應。所有這些推進了各革命力量的團結,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和群眾基礎。
(2)北伐作戰目的明確,戰略方針正確
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統一全中國的綱領。1926年6月5日,兩黨合作組成的廣州國民政府通過了出師北伐案。7月1日發表《北伐宣言》,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北伐直接打擊的目標是北洋軍閥,主要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勢力,目的明確,鼓舞人心。
②國民革命軍制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進,迅速消滅北洋軍閥中最薄弱的一環——吳佩孚的主力,爭取張作霖、孫傳芳兩部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中立;待兩湖戰場取得勝利后,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部;最后,北上解決實力最為雄厚的張作霖部。這個戰略方針是正確的。
(3)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和積極支援
北伐一開始就取得戰區和后方民眾的熱烈支持,同時,共產黨各級組織在發動工農群眾方面進行了很有成效的工作。北伐中,如何保證軍需運輸是一個大問題。廣東省港罷工委員會組織了三千人的運輸隊、宣傳隊、衛生隊隨軍北上。北伐軍向長沙開進時,中共湖南區委發動工農群眾參加帶路、送信、偵察、運輸、掃雷、擔架、救護、慰勞、擾亂敵人后方等工作,還組織農民自衛軍直接參加戰斗。這種熱烈的場面,在中國以往的戰爭中是罕見的。
(4)廣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奮戰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北伐的勝利進軍是國共合作的碩果。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在作戰中舍生忘死,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干的第四軍葉挺獨立團,擔任北伐先遣隊,他們英勇善戰,許多指戰員有著明確的革命目標和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的革命精神。
(5)蘇聯的大力支持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以加倫為首的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下,制定了利用敵人的矛盾,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確定了逐次擊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的作戰計劃。另外,蘇聯所提供的物資援助,對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6)北洋軍閥失道寡助,且各自為戰,力量分散
北洋軍閥為了爭奪北京中央政權,不斷地混戰,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給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相互間矛盾重重。因此北伐軍僅用一年的時間,基本上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軍隊,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
5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主要錯誤和嚴重危害是什么?
答:陳獨秀在五四時期曾努力傳播過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于黨的創建起過重要作用。但后來犯了右傾錯誤,發展成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并在全黨占了統治地位,給黨和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1)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主要錯誤
①放棄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是革命成敗的關鍵。早在我黨“三大”時就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的陳獨秀,在中國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斗爭日趨尖銳的時候,更加強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應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右傾投降主義謬論,并在實踐中拱手把領導權讓給資產階級。
②放棄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農民
中國農民占人口80%以上,他們勤勞勇敢,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農民問題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對農民的領導,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根本標志。陳獨秀一貫看不起農民,早就說農民“分散”、“保守”、“難以加入革命”,叫嚷農民運動“過火了”、“糟得很”,咒罵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極力壓制和破壞農民革命斗爭。陳獨秀的這一行為,使反革命氣焰更加囂張,中間派更加動搖,使無產階級失去了可靠的廣大同盟軍。
③放棄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權
陳獨秀不懂得革命的中心問題是政權問題,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的道理,反對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掌握武裝,反對共產黨員做帶兵工作。就這樣,到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時,我黨因無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無法抵抗,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嚴重失敗。
④主張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
在中國當時的社會狀況下,工人階級必須首先幫助資本主義社會大發展,建立資產階級專政;待工人隊伍壯大了,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2)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嚴重危害
①在大革命后期,由于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者不敢堅決領導農民進行反封建的土地革命斗爭;
②在大革命中,不去擴大工農革命武裝,甚至解散工人武裝,只想依靠暫時的同盟者資產階級,只講聯合,不講斗爭,幻想以退讓求團結;
③最后,不僅未能挽救革命,反而加劇了革命危機,使汪精衛集團以為共產黨軟弱可欺,更加快了反革命叛變的步伐,最終招致轟轟烈烈大革命的嚴重失敗。
6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是什么?
答:(1)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原因
①由于當時帝國主義勢力和中國的封建軍閥、買辦、豪紳階級相勾結,使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
②由于當時革命陣營內的國民黨右派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在帝國主義和地主買辦階級支持下背叛了革命,使革命力量頓時遭到極大的損失,敵強我弱的局面更加嚴重;
③由于中國共產黨處于幼年時期,對中國革命的規律懂得不多,特別是北伐后期,陳獨秀的右傾投降錯誤在中央領導機關占了統治地位,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在反革命勢力向革命勢力發動突然進攻的時候,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導致了國民革命的失敗。
(2)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
①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
大革命后期,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者在統一戰線的問題上,強調“一切工作歸國民黨”,對資產階級采取“一切聯合,否認斗爭”的右傾政策,以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壓制工農運動、犧牲工農根本利益的方法來維持國共合作。1927年4月,在蔣介石反革命活動已經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反而和汪精衛發表聯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聽信“國民黨領袖將驅逐共產黨,將壓迫工會與工人糾察隊”等謠言,企圖以此來拉住蔣介石。實際上是為蔣介石涂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蔣介石叛變后,他又吹捧汪精衛是國民黨左派的“中心領袖”,沒有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最終導致了革命的失敗。
②共產黨要領導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
堅持武裝斗爭,妥協退讓只會斷送革命。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沒有一支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也就沒有革命的勝利。在武裝斗爭問題上,陳獨秀繼續反對建立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主張,并壓制工農武裝。結果,在蔣介石和汪精衛叛變革命發動屠殺時,沒有也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終于導致大革命歸于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