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字
- 2020-09-25 17:46:28
第二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2.1 復習筆記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
1大革命
(1)概述
大革命是指發生在1924年至1927年間,由國共合作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勢力進而促進國家統一的民族民主革命。
(2)背景
①帝國主義列強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②國內軍閥混戰,社會混亂,民不聊生;
③國共合作,確定一致的目標和綱領。
(3)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
①打倒列強,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實際上是指,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宰割中國,使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獲得獨立,其中,帝國主義是通過中國的封建軍閥來間接地統治中國的。
②除軍閥,即打倒北洋軍閥。
(4)性質
大革命是一場民族民主的大革命。
2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的社會歷史背景
(1)國內背景
①帝國主義侵略和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②孫中山在幾經挫折后,深感國民黨內許多人已經日趨腐敗,中國革命必須改弦易轍。他開始同共產黨人建立聯系,真誠地歡迎共產黨員同他合作,歡迎蘇聯對中國國民革命的援助。
③中共的工人運動陷入了低谷,他們認識到只有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相合作才能達到其政治革命目標。
(2)國外背景
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
3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1)時間和地點
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
(2)內容
①黨的三大正確地估計了孫中山的革命立場和國民黨進行改組的可能性,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即實行“黨內合作”。
②黨的三大明確規定,在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時,黨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③黨的三大強調,擁護工人農民的自身利益是我們不能一刻遺忘的,對于工人農民之宣傳與組織,是我們特殊的責任,引導工人農民參加國民革命,更是我們的中心工作。
(3)意義
①使中共有可能更有力地影響國民黨的政策,推動國民黨的革新,推動在它影響下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投入革命;
②有利于通過國民黨的組織去發動工農群眾,從而使國民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獲得新的生命;
③有利于共產黨從比較狹小的圈子里走出來,在更廣闊的革命斗爭的天地中接受鍛煉,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來。所以中共三大的決定是有巨大歷史功績的。
(4)缺陷
①那就是沒有提出工人階級應當努力爭取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的問題;
②大會對國民黨內的復雜情況和日后可能發生的變化估計不足,種下了后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根子。
4國共合作的形成
(1)標志
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①時間和地點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廣州召開。
②內容
a.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重新解釋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重新解釋后的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
第一,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
第二,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
第三,民生主義則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
b.決定與共產黨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c.國民黨一大在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③合作基礎
國民黨一大的政治綱領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政治綱領的若干基本原則的一致性。
④意義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二、國共合作建立后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1國共合作后的新局面
國共合作實現后,以廣州為中心,匯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了一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革命新局面,其原因有:
(1)中國共產黨黨員加入國民黨后,在全國各地積極創立和發展國民黨的組織;
(2)國共合作的實現,促進了工人運動的恢復和發展;
(3)在國共合作下,建立一支革命武裝力量。在共產黨人建議下,國民黨創辦了黃埔軍校,為革命培養了大量的軍事和政治人才;
(4)在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的共同努力下,國民革命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國范圍內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廣泛傳播,各地民眾團體紛紛通電擁護國民會議,形成廣泛的政治宣傳運動。
2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召開時間和地點
中共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中國上海召開。
(2)歷史功績
①提出了中國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指出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得到勝利。
②提出了工農聯盟問題,指出中國革命需要“工人農民及城市中小資產階級普遍的參加”,其中農民是“重要成分”,他們“天然是工人階級之同盟者”。
③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規定,指出在“反對國際帝國主義”的同時,既要“反對封建的軍閥政治”,還要“反對封建的經濟關系”。這表明,黨在這時已經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要點提出來了。
(3)不足之處
①對如何實現無產階級的領導權、特別是如何正確處理在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中的種種復雜問題,并沒有做出具體的回答;
②對政權和武裝問題的極端重要性仍缺乏足夠的認識。
三、五卅運動和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
1五卅運動
(1)導火線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內外棉七廠資本家借口存紗不敷,故意關閉工廠,停發工人工資。工人顧正紅帶領群眾沖進廠內,與資本家論理,要求復工和開工資。日本資本家非但不允,而且向工人開槍射擊,打死顧正紅,打傷工人10余人。
(2)五卅慘案
1925年5月15日至1925年5月30日,青島、上海等地工人游行抗議日本棉紗廠非法開除及毆打工人,遭到開槍鎮壓,引發流血事件。
(3)影響
①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運動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聲勢迅速席卷全國。
②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五卅運動的過程中也得到很大發展。黨員的數量不斷增加,黨組織不斷建立并得到不斷發展,黨在斗爭中受到很大鍛煉。
③五卅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巨大的發展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覺悟,揭開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4)省港大罷工
①概述
a.當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廣州后,廣州各界群眾在1925年6月3日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
b.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印務等工會工人首先罷工。其他工會隨即響應,并成立全港工團聯合會。
c.6月23日,香港罷工工人和廣州各界群眾十萬人在廣州舉行大會和示威游行。當游行隊伍經過沙基時,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國軍警的排槍射擊,當場被打死五十二人,重傷一百七十多人,即沙基慘案。
②結果
沙基慘案發生后,廣州革命政府立刻宣布同英國經濟絕交,并封鎖出海口。
③影響
a.省港大罷工是五卅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對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b.打破了帝國主義一致對付廣東的局面,保持了廣東商人的中立,穩定了廣州的金融。
2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
(1)原因
①五卅運動蓬勃發展;
②廣東軍閥陳炯明一直對廣東革命根據地敵視,對廣東革命政府存在嚴重的威脅。
(2)歷程
①國民政府于第一次東征擊潰陳炯明部主力并平息廣州叛亂。
a.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病重的機會,舉兵進犯廣州,1928年初廣州政府組織東征軍,分三路討伐陳炯明,到4月間取得第一次東征的勝利;
b.5月,楊希閔、劉震寰兩部在廣州發動叛亂,企圖推翻廣州革命政府,東征軍迅速回師廣州,平息了叛亂。
②國民政府加緊改組和工作的改編,進行了第二次東征并南征,促進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
(3)影響
消滅了盤踞廣東南路和海南島的地方軍閥勢力,統一了廣東全省,為舉行反對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準備了比較可靠的后方基地。
3國民黨新右派的崛起和共產黨的對策
(1)國民黨內部的分化
①分化派別
革命的形勢確實發展得很快,但國民黨內部早就出現了分化,分化成了左、中、右三派:
a.左派代表工農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徹底掃除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勢力,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統治的國家;
b.中派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在推倒北洋軍閥之后,建立民族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
c.右派代表地主買辦階級的利益,力圖利用工農的力量,由自己取代北洋軍閥建立地主買辦階級的統治。
②焦點
左、中、右三派圍繞著堅持還是反對國民黨一大的政治綱領、堅持還是反對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展開了日益激烈的斗爭。
③結果
蔣介石在兩面姿態的活動下勢力不斷擴大,國民黨的新右派崛起。
②中國共產黨的對策
a.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b.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在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的聯合進攻面前,一味單方面的退讓,企圖用這種方法使國民革命陣營內的矛盾得到緩和。
(2)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①時間和地點
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6年1月1日至19日在中國廣東召開。
②內容
a.各地選出的代表中,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占多數;
b.大會繼續堅持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的主張;
c.堅持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d.大會召開時,對參加西山會議的國民黨老右派分子分別給以黨紀處分。
(3)中山艦事件
①概述
a.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突然采取嚴重的反共行動,污蔑共產黨人私調“中山”號軍艦要劫持他離開廣東,并以此為借口,在廣州實行緊急戒嚴,監視并軟禁共產黨人,解除了省港罷工委員會工人糾察隊的武裝,包圍蘇聯領事館,監視蘇聯顧問;
b.22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蔣介石提出的在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中排除共產黨人的提案。
②中共反應
a.中共中央既缺乏精神準備,也沒有應付的經驗;
b.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等主張進行反擊;
c.陳獨秀和在廣東的蘇聯顧問害怕造成分裂,一再退讓。
③影響
a.中山艦事件是蔣介石打擊共產黨、篡奪領導權的開始;
b.從中山艦事件發生以后,蔣介石的立場已轉到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方面;
c.共產黨的一些領導人在階級關系的分析上,卻犯了公式化、定型化的錯誤,不懂得各階級的代表人物是會變化的。
d.北伐的軍事指揮權主要掌握在蔣介石手中這個事實,表明革命形勢雖然在迅速發展,但已經埋伏著嚴重的危機。
四、北伐的勝利進軍和工農運動的高漲
1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
(1)背景
①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相互之間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②國共合作成果顯著,黃埔軍實力強大;
③全國人民對他們的統治早已深惡痛絕,渴望早日結束已經持續十多年的軍閥割據和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渴望實現國家的獨立和統一,把越來越多的希望寄托在南方的國民政府方面;
④洋軍閥內部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中,主要分為三支勢力,這三支勢力間勾心斗角,存在著深刻矛盾,難以一致行動。
(2)目標
北伐戰爭的直接打擊目標是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
(3)戰略方針
①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進,迅速消滅北洋軍閥中最薄弱的一環——吳佩孚部的主力,爭取張作霖、孫傳芳兩部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中立;
②待兩湖戰場取得勝利后,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部;
③北上解決實力最為雄厚的張作霖部。
(4)成功的原因
①在北伐的最初階段,國共兩黨之間雖已存在矛盾,但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國民黨內反共勢力的活動暫時有所收斂,兩黨基本上仍能保持團結,北伐戰爭的勝利是國共合作的碩果;
②北伐戰爭從一開始就取得戰區和后方民眾的熱烈支持;
③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在發動工農群眾方面進行了很有成效的工作;
④北伐戰爭是在共產黨提出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口號下進行的,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⑤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和蘇聯提供的物資支援也起了重要作用。
2湘鄂贛的工農群眾運動
(1)原因
①北伐戰爭的勝利進展,北伐軍所到之處,軍閥統治被推翻,工農群眾運動立刻以空前的規模迅速高漲起來。
②中國共產黨的大力宣傳和發動。
(2)具體表現
①首先高漲起來的是農民運動;
②在農村出現大革命形勢的同時,城市的工人運動也高漲起來;
③在湘鄂贛等省掀起革命風暴的同時,北方人民的革命斗爭也在繼續發展。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反奉倒段斗爭;
④反對帝國主義的群眾性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
3黨中央落后于形勢
(1)表現
①當工農群眾運動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迅速高漲的時刻,中共中央的領導機關仍遠離革命風暴的中心地區而留在上海;
②思想和行動都大大落在形勢發展的后面;
③在北伐過程中,忽視了軍隊的爭取,片面地著重于民眾運動;
④在北伐戰爭中,很長時間對蔣介石的方針是不明確的,客觀上就幫助了蔣介石,助成蔣介石地位的提高。
(2)后果
①喪失了中共對革命的領導權;
②直接為后來的“四一二政變”埋下了伏筆。
五、四一二政變前后
1國內外反動勢力以蔣介石為中心的集合
南方革命陣營分裂的趨勢,從1926年11月北伐軍在江西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后,開始明朗化了,具體表現為:
(1)帝國主義的態度的轉變
帝國主義列強對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那時已度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危機,進入相對穩定時期,積極準備對中國革命進行干涉。
(2)國內形勢的變化
隨著政治軍事形勢日益有利于南方,不少原來屬于北洋軍閥或地方軍閥的舊軍隊紛紛接受蔣介石的改編,使他的實力迅速膨脹。
(3)蔣介石態度行為的變化
蔣介石的反共面目越來越公開地暴露出來,突然提出要把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遷到北伐軍總司令部大本營所在地南昌,以便置于他的直接控制下。
(4)中共一再妥協和退讓。
2中共黨內的不同意見
面對著革命陣營隨時可能發生破裂的嚴重局面,在中國共產黨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問題上,有著兩種不同的意見:
(1)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
①放棄革命武裝,對反動派實行全面退讓,沒有任何切實有效的辦法來對付劇烈向右轉的蔣介石勢力;
②壓制正在蓬勃高漲的工農運動的發展,大搞階級調和,反對任何斗爭策略。
(2)黨內一部分同志反對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
①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強調必須依靠貧農作為“革命先鋒”,團結中農和其他可以爭取的力量,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掌握農村一切權力,然后進行減租減息、分配土地等斗爭。
②瞿秋白《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中,對黨內出現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批判,闡述了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等問題。
3四一二反共政變
(1)原因
①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內部的反動派力量迅速強大,具有反共的總體意識。
②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江浙財閥的資助和上海流氓勢力的幫助。
③殘殺共產黨員,單獨竊取大革命的勝利果實。
(2)概述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指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
(3)過程
①1927年3月26日,蔣介石從安徽乘軍艦趕到上海,隨即同帝國主義列強、江浙財閥和流氓頭子等舉行一系列秘密會談,帝國主義列強鼓勵他“迅速而果斷地行動起來”,江浙財閥給了他幾百萬元的巨額財政資助。
②4月初,蔣介石在上海決定用暴力手段實行“清黨”,完成了對中國共產黨發動突然襲擊的準備。
(4)中共中央對蔣介石的態度
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對蔣介石的某些陰謀活動有所覺察,努力加強工人糾察隊,力圖鞏固革命成果;但當時共產國際仍對蔣介石抱有期望,不贊成同蔣破裂。
(5)影響
①在此次政變中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使中國大革命受到嚴重的摧殘,標志著大革命的部分失敗,是大革命從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②宣告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失敗;
③經過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民黨基層組織基本癱瘓,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迅速擴大,經歷了深刻的鍛煉和嚴峻的考驗,共產黨初步積累了反正兩方面的經驗,為領導中國人民把斗爭推向新的更高的階段準備了條件。
六、大革命的失敗
1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1)歷史背景
①國內的政治局勢,四一二政變發生后,國內的政治局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全國形成三個政權對峙的局面:以張作霖為首的北京反革命政府、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反革命政府;繼續保持國共合作的武漢國民政府。
②黨內對深入和廣出、東征和北伐的爭論也迫切需要召開一次會議來解決。
(2)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①時間和地點
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在武漢召開。
②內容
中國的資產階級已經叛變,中國革命到了“工農小資產階級之民主獨裁制的階段”,“應該以土地革命及民主政權之政綱去號召農民和小資產階級”,使革命“向非資本主義之發展方面進行”。
④評價
a.大會所確立的內容和提出的主張,在當時都是脫離實際的空談,它把蔣介石的叛變看成整個民族資產階級都已叛變,這種看法并不符合事實,在以后導致對資產階級采取過左的行動;
b.大會提出“土地革命”的要求是正確的,但由于強調必須先取得“小資產階級”的同意,實際是先取得汪精衛等的同意,又使這個主張成為一句無法實行的空話;
對發展由黨直接領導的革命軍隊的問題,大會連談也沒有談;
c.大會沒有涉及到黨直接領導軍隊等問題而是談論中國革命“向非資本主義之發展方面進行”,更是空泛而不切實際的;
d.會議對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提出了批評,但卻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
e.這次代表大會,沒有能在黨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為全黨指明出路,提供堅強有力的領導,卻徒然喪失時機,坐視整個局勢繼續惡化。
2中共中央的右傾投降主義
(1)背景
①五大閉幕后,由于反動勢力的包圍和封鎖,武漢國民政府所轄地區的危機越來越嚴重。
②汪精衛等攻擊和破壞工農運動的言行越來越多,把大批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逐出江西,并開始查封革命團體,逮捕工農領袖。
③中共中央面對汪精衛的攻擊和屠殺共產黨員采取妥協和屈服的態度。
(2)各方對待國民政府面臨危機的態度
①陳獨秀等在這種情況下,仍把希望寄托在北伐軍同馮玉祥部的會師上,繼續執行退讓政策。
②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共產國際執委會曾通過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并給中共中央發來相應的指示(即“五月指示”)。其要點是:
a.改造國民黨使工農分子大批參加進去;
b.把農民協會變成鄉村政權;
c.組織七萬軍隊,其中要包括兩萬共產黨員;
d.沒收地主土地。
(3)大革命的失敗
①標志
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第一次國共合作終于全面破裂,標志著持續了三年多的1924年至1927年的中國大革命失敗了。
②原因
a.從客觀上說,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暫時比革命陣營的力量強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經驗,國民黨背信棄義地對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群眾發動突然襲擊;
b.在主觀上,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
③影響
a.這一次國共合作下發動的大革命,在中國的國土上掀起了規模空前的以工農群眾為主體的革命大風暴;
b.基本上推翻了遭受全國人民痛恨的北洋軍閥的統治;
c.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d.使人們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
e.盡管這次大革命最后失敗了,但它所產生的影響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消除的,從而成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新的起點。
④意義
a.通過這場革命,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成了廣大人民的共同呼聲,黨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迅速擴大,黨的組織得到很大發展,千百萬工農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黨還開始掌握一部分軍隊。
b.通過革命的勝利和失敗的反復,黨經歷了深刻的鍛煉和嚴峻的考驗,初步積累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這一切,為黨領導中國人民把斗爭推向新的更高的階段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