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城邦政治學說

3.1 復習筆記

一、城邦政治學說

1城邦政治學說產生的原因

(1)持續的戰爭結束,希臘城邦的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奴隸勞動的廣泛運用,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達,使希臘經濟的繁榮達到了鼎盛時期。

(2)雅典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斷增大,民主政治實踐不斷加深,這就為城邦政治學說產生了政治基礎。

(3)隨著雅典政治進一步民主化和經濟的繁榮,雅典實力的進一步擴張,于是侵犯了斯巴達的利益,引發了雅典與斯巴達兩大城邦的沖突,動搖了城邦制度的社會基礎,使希臘城邦國家均紛紛陷入政局動蕩、僭主篡權、宗派紛爭的危機之中。

(4)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學說便產生于這個時期。他們的學說既是城邦政治制度發展成熟的結果,也是對城邦政治的歷史和危機進行研究和反思的結果。

2城邦政治學說的特點

(1)政治即治理城邦,政治學即關于治理城邦的學問,政治學的目的乃是在于追求城邦的善德和善業。

(2)個人利益必須以城邦的整體利益為依歸。城邦高于個人,個人必須絕對服從城邦。城邦存,自由存,城邦亡,自由民均將淪為奴隸。

(3)把小國寡民的城邦看作是實現理想政治的基礎。認為理想的政治只能在疆土和人口極為有限的城邦中才能實現。

(4)人是城邦政治的動物,只有在城邦政治生活中才能實現個人的理想和價值,個人既不能脫離城邦社會而存在,也不能脫離城邦政治而存在。

(5)把正義視為城邦理想政治的追求目標,視正義的政治為理想政治,視正義為最高的道德標準。

(6)把奴隸和所謂野蠻民族排除于人之外,從而也排除于政治之外。城邦政治學只是奴隸主和自由民的政治學,只探討奴隸主和自由民如何參與政治、管理國家的問題。

3對城邦政治學說的評價

城邦政治學說雖帶有極大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但城邦政治學說是最早用人的世俗眼光來研究政治制度和各種政治問題的理論形式,是最早擺脫宗教神話影響而從現實和歷史出發來探討國家問題的學說,政治學終于與哲學和倫理學分離開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二、蘇格拉底——城邦政治學說的先驅者

1蘇格拉底生平與著作

蘇格拉底(Sokrates,約公元前469—399),生于雅典一個手工業者的家庭,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在西方哲學史上,蘇格拉底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于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

2蘇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從美德即知識這一命題出發,蘇格拉底提出了下列政治主張:

(1)治理國家的人應當是懂得治國藝術的人,應當由掌握政治知識的人來治理國家。他認為政治是一種最尊貴的才能和才藝,只有公正的人才能掌握這種技藝。蘇格拉底反對雅典民主制靠抽簽或選舉的辦法任命執政官和將軍,他也反對靠暴力和欺騙奪取權力的僭主。

(2)判斷真理要靠知識,而不能靠多數。

(3)公民必須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法律如契約,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約,破壞法律就是破壞契約。

(4)反對僭主政府和豪富專政,主張貴族政體和賢人政治。

(5)城邦應注重教育。他認為美德就是知識,城邦應當注意培育公民的美德。

(6)蘇格拉底還認為,強暴并不等于公理,忍受強暴和不公正并不可恥,做出不公正的行為才是可恥的。滿足欲望并不等于快樂,快樂也并非就是善,真正的快樂和善是屬于靈魂和精神而非屬于肉體的。

3對蘇格拉底政治思想的評價

蘇格拉底的上述思想觀點,雖仍然不是系統的政治理論,但這些思想不僅直接影響了他的學生柏拉圖等人,而且對整個西方的政治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被西方世界稱作古代思想家中最偉大的人物。

三、柏拉圖的《理想國》、《政治家》及《法律篇》——城邦政治學說的早期論著

1柏拉圖生平與著作

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347)生于雅典一個貴族家庭,古希臘時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在哲學上建立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作是《理想國》、《政治家》和《法律篇》,柏拉圖是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建者,其著作《理想國》一書蘊含著心理學史上最早的分類雛形,其為知、情、意三分法。

2《理想國》

(1)《理想國》

《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中年時期的作品,文筆優美,想象豐富,色彩斑斕。其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他構想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

(2)《理想國》的主要政治思想

理念——萬物的原型,真知的源泉,《理想國》的哲學基礎

理念是宇宙的普遍本質,是世界的絕對真實,事物的原型就是“理念”,它是先驗的、永恒的、普遍的,它存在于人們的靈魂之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過是理念的復制品。

理想國——一個正義的城邦

正義就是每個人根據上天賦予自己的品質,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正義的城邦就是各人按照天性做自己應做的本分工作的共同體。

哲學家擔任國王的政體和其他政體形式

a.他認為哲學家就是智慧的愛好者,他能把握永恒的“理念”,因而理想的城邦應當由哲學家擔任國王,或使當前的國王成為哲學家。

b.由哲學家擔任國王進而引伸出五種政體的理論:王制和貴族政制、斯巴達政制和克里特政制、寡頭政制、民主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

公產制度——一個國家最大的善

主張在理想國中,在城邦統治者和護衛者中間實行一種財產和家庭共有的制度;主張實行公產、取消家庭。

教育——培養美德的途徑

教育是建立理想社會,塑造善的心靈的重要途徑,是使人獲得美德的唯一方法;男女都應當進行教育,但教育首先應對城邦的統治者和軍人施行,教育從小便須進行。

3《政治家》

《政治家》是柏拉圖的晚年之作,文字質樸,思考深入并趨于務實?!墩渭摇芬粫幸恍┲匾乃枷胗^點,與《理想國》較為接近。

《政治家》的主要內容有:

(1)對人類社會和政治國家的起源進行了描繪。

(2)政治家進行統治是依據法律還是不依據法律,是允許臣民自由還是反對臣民自由,都無關緊要,只有政治家掌握的統治知識是真正的政治藝術。

(3)柏拉圖對政體類型作了進一步的劃分,除統治者掌握真正科學知識即政治藝術的政體外,又劃分出三類六種統治形式:一類為一人統治的政體,其次為少數人統治的政體,第三類為多數人統治的政體,每類政體又分為兩種,即有法可依和無法可依。

(4)柏拉圖的《政治家》未能完全擺脫《理想國》的賢人政治模式,仍認為知識高于法律,人治優于法治。

4《法律篇》

(1)《法律篇》

《法律篇》是柏拉圖晚年的最后一篇著作,書中闡述他晚年提出的有關道德、倫理、教育、政治、法律以及有關神學等學說,其主要觀點與《理想國》及《政治家》大相徑庭。最重要的變化是承認了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法律篇》中,不僅恢復了法律的頭等重要地位,而且構想了另一種法制國家的藍圖。

(2)《法律篇》主要闡述的是構建理想的國家模式,其內容包括:

全國人口固定為5040人,公民根據抽簽獲得只有使用權而無占有權的土地和房屋,土地和房屋可以由子女繼承,但財產不能分割,不能轉讓。

糧食須全部交公,公民過集體消費生活, 消費物品平均分配,包括奴隸和外邦人在內。

承認一夫一妻制的結合形式是合法的婚姻形式。婦女與男子有受同等教育和參與軍事和政治活動的同等權利,但婦女不得擔任最高統治者。

個人擁有的財產可以不均等,但數量應受到嚴格限制,任何人擁有的財產不得超過自己份地價值的四倍,并規定公民不得從事商業活動。

政府由37人組成的最高委員會領導,這37人被稱為“法律監護人”,通過多輪投票選舉產生。

柏拉圖認為上述政體是一種吸取君主制與民主制優點的混合政體,是法律與知識、自由與智慧的結合。在《法律篇》中,柏拉圖賦予法律崇高的地位,法律被置于國家一切官吏和公民之上,一切選舉和政治經濟活動都須依法進行。

四、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城邦政治學說的主要論著

1亞里士多德生平與著作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出生于伯羅奔尼撒戰后,馬其頓人統治希臘的時期,世界史上最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哲學思想為基礎,作為一位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政治學》是其代表著作。

2《政治學》

(1)《政治學》

《政治學》是亞里士多德的晚年著作,內容十分豐富,不僅系統地論述了古希臘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創立了獨立的政治學體系,是西方政治學的開山之作?!墩螌W》一書是從具體上升為一般、從特殊升華為普遍的范例。他在書中探討了國家的起源、本質、理想的社會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的政治問題。

(2)《政治學》的主要內容

城邦國家是一種至高而廣涵的社會團體,它的目的是要使人類過優良的幸福的生活。

人是政治的動物,政治學是一切學術中最重要的學術。人是政治動物,所以每個城邦公民都應積極參與城邦的政治活動。世上的一切學問和技術,其終極目的雖也都是要達到某種善業。

人類的私心不會因公產制度的建立而隨之消失。

他對柏拉圖的公產制度提出了批判,其內容主要有:

a.劃一整齊違背城邦本性,只能導致城邦的滅亡。城邦的本質就是許多分子的集合,組成一個城邦的分子必須是“品類相異”的人們;

b.公產制不能導致城邦的和諧團結;

c.婦孺公有的社會,犯罪必然增加,人際情感必然淡漠;

d.哲學家永遠執政必然引起社會紛擾;

公民與政體理論。公民的品德應符合政體的要求,正宗政體應以公共利益為依歸。

其主要內容包括:

a.按照建立的目的政體劃分為兩大類:凡照顧公共利益的政體是正宗的政體;凡只照顧統治者利益的政體就是正宗政體的變態和偏離。正宗政體尊重公民的意愿,變態政體實行強制統治。

b.政體按最高統治者人數的多少和統治的目的,可分為兩類六種:以一人為最高統治者,凡能照顧全邦人民利益的,稱為君主政體;以少數人為最高統治者,統治者都極賢良,對城邦人民抱有好的宗旨,稱為賢能政體;以群眾為統治者,照顧全邦人民公益的,稱為共和政體。

c.三種正宗政體對應的三種變態政體: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平民政體。

政體變革的原因及其救治辦法。

a.政體變革的原因

第一,思想觀念方面。掌權者都對正義和平等的理解差異很大。

第二,當權者行為傲慢而又貪婪自肥,有的依仗權勢,侵凌他人,有的則借權謀私,侵吞公物。

第三,政體有如身體,發展如不平衡,必定引起混亂。富有者的畸形發展,貧民人數的迅速增加,貴族階級力量由于戰爭等原因的巨大削弱,均可能導致社會動亂和政體變更。

第四,平民政體的變革,多起因于平民領袖的放肆,過分侵害了富有階級的利益,迫使富有階級聯合起來反抗他們。

第五,寡頭政體變革的原因:一是執政者虐待平民,他們便擁立對抗執政的領袖,發動革命;二是執政團體的自相傾軋,壓制異己,造成內訌,引發變革。

b.防止政變的主張包括,掌權者必須嚴格自律,防微杜漸;政府必須真誠無欺,取信于民;對公民財產必須定期評估等十條措施。

理想城邦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a.最良好最穩定的政體,是由中產階級掌權的共和政體,是貧富兩要素混合的政體,反對過分的貧富懸殊,主張產業私有而財物公用;

b.法律是中道的權衡,可免于情欲的影響;

c.實行民主政治,公民輪流掌權;

d.城邦不宜過大,人口不宜太多,疆域必須適當;

e.通過教育啟導人們的理性和培養公民的善德,并使公民能適應本邦的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鍛煉受教育者的身體;其次,克制他們的情欲;其三,升華他們的靈魂。

五、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及其研究方法的評價

1人物評價

(1)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處于希臘城邦充滿危機的時代,他們從事政治著述的目的,都是試圖為城邦政治制度尋找一條能夠擺脫危機的道路,以挽救瀕于衰落的城邦政治,雖然他們的努力已為歷史證明為不可能,但從政治學的角度看,他們都是開拓者,他們提出的許多見解都是十分天才的,深刻的,具有時代高度的,至今仍給讀者以啟迪。

(2)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都是使政治道德化的思想家,他們不僅被視為政治的載體和基礎,而且被視為政治的目的,政治采用了道德的形式,披上了道德的外衣,道德不僅是政治的出發點,而且是政治國家的歸宿。

(3)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盡管都仍然把道德作為政治的基礎和目的,但他們都把政治學和倫理學分別作為不同的學科來研究,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建立了這兩門學科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且明確指出了這兩門學科的重大區別,即倫理學研究小善——個人的善,政治學研究大善——城邦的善,還指出了政治學是一切學術中最重要的學術,他是城邦政治學的集大成者。

2研究方法評價

在研究方法上,亞里士多德拋棄了柏拉圖從一般到具體的方法,開辟了從具體到一般的途徑,這就使得政治科學與現實結合得更加密切,他對政治體制的分析,政治觀點的評判,政治策略的議論,政治主張的闡發,都更富啟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市| 化州市| 黄浦区| 班戈县| 黔东| 台北市| 偃师市| 库伦旗| 织金县| 辉南县| 泰兴市| 衡阳县| 瑞金市| 徐汇区| 柳河县| 桐城市| 乌兰察布市| 开阳县| 旬阳县| 博客| 富裕县| 梅河口市| 苍南县| 绥芬河市| 西青区| 保定市| 高平市| 喀喇沁旗| 句容市| 新巴尔虎右旗| 阿城市| 富平县| 钟山县| 绩溪县| 扶余县| 基隆市| 惠东县| 临邑县| 河津市| 万盛区|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