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148字
- 2020-09-25 17:56:11
第六章 神學異端政治論
6.1 復習筆記
一、早期的基督教異端思想
1早期的基督教異端思想的主要內容
神學“異端”是指在基督教內部,一些與占統治地位的正統神學觀點大相徑庭而受到教會權威排斥的派別,他們總的觀點,就是對基督教正統教義的否定,其內容有:
(1)世界在本質上是邪惡的,并非真神所創造
諾斯替派認為物質世界在根本上是邪惡的,其邪惡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上帝即真神體現善良與光明,與邪惡是相互排斥的。
(2)基督自是基督,耶穌自是耶穌,基督不是耶穌
早期的基督教異端教徒認為耶穌和基督在本質上是兩個絕對不同的存在,耶穌為瑪麗亞所生,是人;基督為上帝之子,是神,耶穌與基督是分而為二,并非合二而一的。
(3)洗禮無助于救贖,知識和信仰才能拯救人類
他們認為靠堅定信仰所得到的神的啟示能幫助人們脫離邪惡的控制,把他們的靈光從肉體的禁錮中解救出來,恢復靈光原有的地位。他們崇尚知識,把希臘的哲學與東方的神秘主義相結合,主張把基督的信仰轉變為知識,用知識取代信仰,把信仰建立在對神秘的世界的認識基礎上。
(4)神是一,不是三,三位不能合為一體
神君主義者提出神是統一的,是天地的唯一君主,耶穌與神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個體,無法統一,神只有一位,不能是二,更不能是三,神是不可分的。
(5)罪孽不能遺傳,人類并無原罪
他們認為罪完全是一種自己負責的行為,是各人自己的事情,罪不可能被遺傳,祖先的罪,只能影響他們自己,對于子孫無論在靈魂和肉體方面都不能產生影響。
212世紀后的歐洲異端思潮廣泛傳播的原因
12世紀后的歐洲異端思潮的廣泛傳播從根本上說是當時的歐洲教會已經腐化不堪,還包括其它的政治原因:
(1)歐洲教會已開始腐敗,教會瘋狂追求財富,縱容教士過奢侈放蕩的生活。
①教皇為了追逐權力,加強對封建世俗政權的干預,不斷挑起封建統治者之間的戰爭。
②教會的腐敗行為與它所宣揚的虔誠信仰、禁欲主義等等形成了鮮明對比,教會在人們的心目中日趨聲名狼藉。
(2)歐洲封建化過程的完成,資本主義的萌芽,新生產關系的出現引起了新的階級關系的變化。
(3)十字軍東征推動了東西文化的交流,但封建政權的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況卻嚴重地阻礙著商業經濟的發展,人們日益不滿,并把此種狀態的形成歸咎于教會。
二、12世紀至15世紀市民、平民、農民神學異端的政治思想
112世紀至15世紀市民、平民、農民神學異端基本情況
異端是指在基督教內部一些與占統治地位的正統神學思想觀點大相徑庭而受到教會權威的排擠或迫害的派別,12~15世紀的歐洲更是市民、平民、農民各種異端思想蓬勃發展的時期。
2主要觀點
(1)上帝創造萬物,上帝也在萬物之中。人有精神自由,能與上帝合一,無需教會幫助。
他們認為上帝即萬物,上帝存在于萬物之中,人為上帝所創造,人體中便有了上帝的靈光,有了上帝的精神,所以人不需要教會的幫助,不需要教會的儀式,便可以與上帝溝通,與上帝合一。
(2)強調知識和理智,反對盲目信仰,人要成為土地的主人,生活就是戰斗。
他們認為理智和認識是人類具有的基本能力,存在雖先于理智,但人類應當運用自己的理智來認識存在,信仰必須以對存在的認識為基礎。反對封建統治,認為人是土地的產物,人應當擁有土地,每個人都有權成為土地的主人。
(3)上帝創造了清潔的精神世界,魔鬼創造了罪惡的物質世界,基督教會及其主教、神父都是魔鬼創造出來的。
上帝創造了清潔的精神世界,魔鬼創造了罪惡的物質世界。教皇是撒旦的繼承人,教會、主教和神父都是撒旦設立的,因此必須推翻教會,取消教會的一切財產和權力。
(4)人是上帝的“佃戶”,可以直接和上帝聯系。《圣經》是信仰的唯一依據,依靠對《圣經》的信仰便可以得救。國王在領土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教會應服從王權的統治。
(5)人類都是亞當、夏娃的后代,應當一律平等,剝奪教會財產,建立廉價教會,實現社會公正。
平等觀念是平民、農民異端思想中的一個共同觀念,他們提出要恢復基督教早期的平等,反對教階制度,反對貴族統治。
三、但丁的異端政治論
1生平與著作
但丁·阿利蓋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人文主義的先驅者,他知識淵博,勤奮好學,被恩格斯稱為封建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標志性人物,其代表作有《宴會》、《論俗語》和《神曲》。
2但丁異端政治論的內容
(1)世襲君主的統治權直接由上帝賜予,并非來自教皇。教權與王權均來自上帝,互不統屬,必須各司其職。
(2)為了實現世界和平,造福人類,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世界政體。一切事物凡統一的就是善,蔑視統一而趨于多頭的便是惡,人類的幸福有賴于人類意志的統一。
(3)古羅馬建立統一的大帝國,征服并統治世界,合乎公理。羅馬人生而治人,其統治順應上帝的意志。
處于14世紀初期的但丁,提出了政教分離的思想,為世俗政權的合法性和權威性進行論證,有其重大的進步意義,至于對世界帝國的論述,其中亦不乏合理的成分,但對羅馬帝國征服并統治世界的論述,則比較片面,應當說是情感多于理性。
四、帕多亞的馬西里烏斯和威廉·奧卡姆的異端政治論
帕多亞的馬西里烏斯和威廉·奧卡姆,在路易四世的保護下向教皇宣戰,嚴格地站在世俗的立場上,較早地用人的眼光來看待世俗政權,并為世俗政權至高無上的地位進行了有力的理論論證。
1馬西里烏斯的異端政治論
(1)生平與著作
帕多亞的馬西里烏斯(Marsillius of Padua,1280—1343)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多亞城,曾任該城教長,后赴巴黎大學攻讀醫學和哲學,畢業后留校任教,1312年升任為巴黎大學校長,其代表作是《和平保衛者》。
(2)馬西里烏斯的異端政治論的內容
①國家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制度,產生于人類群居生活的本性,國家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過美好的生活。
他認為國家是實現人類生活各種機能的“活生生的存在”,其目的在于維護和平、法律與秩序,以增進人民幸福,促使人民過“美好的生活”。
②公民應擁有立法權和對官吏的選舉權,政府權力應受法律限制,法律是全體公民或其主要部分的命令。
他認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民選的君主政體,官吏由人民選舉產生并對人民負責,人民有權處罰越權和不守法的統治者。他對國家與政府進行區分,指出國家由人民構成,政府僅是人民執法的工具。
③不應把教會的權威等同于上帝的權威,教會是神甫的組織,信徒是教會權威的真正來源。
他認為神職人員與其他成員一樣都是國家的公民,都應受到公民應有的同等待遇,必須遵守和服從國家的法律和政府的命令,不應借口宗教而享有特權或得到豁免。
帕多亞的馬西里烏斯的思想已具有使政治學擺脫神學束縛的明顯傾向,他不僅為國家的權威提供了世俗的理論基礎,而且站在世俗的立場來解釋和維護人法,同時他的整個理論都具有一種潛在的民主的趨勢。
2威廉·奧卡姆的異端政治論
(1)生平和著作
威廉·奧卡姆(William Ockham,1285—1349),是被教皇判為異端的14世紀重要的神學家和政治思想家,在路易四世的保護下,威廉·奧卡姆繼續寫了不少維護世俗權力的著作。政治性的著作主要有《師徒對話錄》、《羅馬帝國的君主》、《關于教皇權力的八個問題》、《論皇權與教權》等。
(2)威廉·奧卡姆異端政治論的主要觀點
①信仰靠啟示的支持,理性靠經驗與知識,信仰無權支配理性,必須給予人們思想和言論的自由。
他認為人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思想和言論的自由從屬于知識和理性的范圍,非信仰和神學所能干預。主張社會必須允許人們自由地探索,自由地判斷,揭示一切善良的人們所能接受的宗教真理。
②曾經有過一個“自然人”的時期,人類遵循自然法生活,國家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契約,參與國家立法是每個社會公民的權利。
自然人是完全平等的,一切財產都是公有,自然人遵循自然規律即自然法進行活動。國家產生于社會的契約,所以人民能夠自己確立法規,從而選舉自己的領袖。
③教皇無權剝奪任何人的自然權利,無權剝奪上帝賦予人們的自由。世俗事務的一切管理權力應屬國家,教皇僅擁有管理精神事務的權力,不擁有管理物質事務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