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991字
- 2020-09-25 17:56:11
5.2 典型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神權政治
答:當西方社會從古代奴隸制進入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時候,政治與宗教便進一步融為一體,政治由世俗政治走向神權政治。神權政治是指神權,即宗教權力與政權的結合,是宗教首領與政治首領的結合,是國家機構與宗教機構的結合,形式上世俗政權與教會是分別設立的,實際上世俗政權受控于教會,并只能完全依照神權政治的原則進行活動。
二、簡答題
1簡要回答神權政治的基本原則。
答:神權政治是指神權,即宗教權力與政權的結合,是宗教首領與政治首領的結合,是國家機構與宗教機構的結合,形式上世俗政權與教會是分別設立的,實際上世俗政權受控于教會,并只能完全依照神權政治的原則進行活動。神權政治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
(1)君權神授
世俗政權是上帝的安排,是為懲治罪人并幫助世人贖罪的需要而設立,國王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國王對國家的統治應當按照上帝的旨意來進行。
(2)天國至上
地上之國和上帝之國同存于天地之間,地上之國充滿罪惡與苦難,人們在其中獲得的幸福與歡樂極其短暫,上帝之國充滿光明,人們皈依基督,進入上帝之國后獲得的幸福將是永恒的。
(3)教會至尊
教會是上帝為拯救世人進入永恒天國的代理機構,世俗政權的權力是教會權力的一部分,教會為把管理世俗事務的工作交給了國家和政府,因此世俗政權應服從教會,為神效力,應協助和保護教會進行拯救人類靈魂的工作。
(4)天啟律法
法律是體現上帝意志的,是上帝治理人世的工具,是世俗政權依照上帝的旨意在上帝的啟示和安排下制定的,所以人人必須服從。
2簡要回答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答:早期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
(1)對羅馬帝國表示無比痛恨,把羅馬帝國比喻為“巴比倫的大淫婦”,宣稱這一惡勢力將為基督所代表的“羔羊”所戰勝。
(2)蔑視有錢有勢的人,反映下層勞動群眾的情緒和呼聲。早期基督教宣稱窮人是上帝的選民,上帝與窮人同在。
(3)大家都是兄弟,信徒一律平等。早期基督教高舉平等的旗幟,團結一切被剝削、被壓迫的群眾,包括奴隸在內,都被視為上帝的兒女,信徒同稱兄弟。
(4)宣稱要進行最后的審判,提出要建立一個平等正義的、公共消費的理想國家。
3簡要回答基督教信徒的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原因。
答:公元2世紀后,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信徒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原因主要包括:
(1)由于基督教受到羅馬統治者的殘酷迫害和猶太教的排擠,僅有下層群眾的信徒,無力資助使徒和先知們的四處游歷和宣傳、組織活動,為了教會的發展,不得不接收富人入會。
(2)在羅馬奴隸制趨于瓦解的過程中,社會充滿各種矛盾、斗爭和痛苦,各階級普遍感到對現狀的不滿,但又無力改變,沒有出路,就去基督教那里找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脫。
4談談你對雙城論的認識。
答:雙城論是奧古斯丁政治理論中最具影響的內容,也是其神學、法律思想的核心和主題。奧古斯丁依據人類原罪說“恩典論”,區分了所謂“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它們分別是義者與不義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與注定會受懲罰者之城。
(1)“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含義
①上帝之城又稱“神國”、“天上之城”,按照奧古斯丁的說法,生活在上帝之城的人,除神和天使以外,還有上帝的選民。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組成的,其余的人則構成地上之城。到末日審判的時候,兩座城才徹底分開。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有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們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②地上之城也叫“俗國”、“世俗國家”。奧古斯丁認為,地上之城是建立在人的低級本質都世俗的飲食都和占有都沖動上的,是一個由于社會交往而聯合起來都人群,是由家庭發展而來的。凡是不能升到天國而在人間受罪的人,只能生活在俗國,即使將來可以進入天國都人,也要在人間接受鍛煉和考驗。因為這些人生來有罪,大多數是屬于沒有理性的靈魂,欲望多,但也盼望和平。
(2)“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關系
奧古斯丁雖然認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是相互對立的,其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他又承認,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又是不可分的、相互聯系的,對今世和來世都人們是共有的,只有在末日審判時,它們才能完全分開。盡管如此,奧古斯丁的基本思想還是認為,教會代表神國,他給教會賦予了現實性和力量,給予教會以特大都權力,把拯救人類進入神國都責任賦予教會就會變成毫無價值的廢物。很顯然,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就是為了抬高教權,強化基督教的統治。
5阿奎那改造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內容。
答:阿奎那從維護封建秩序和教會權威出發大量吸收亞里士多德的學術成果,應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來論證基督教的信仰,并且解釋和回答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思想方面,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成為集經院哲學之大成而又加一革新的神權政治學家。其政治思想的內容主要包括:
(1)協調理性與信仰的關系
人有理性,人天生是神會政治動物,國家的建立是人類合群生活的需要。阿奎那接受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承認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一切物體都要受到理性生物即人的控制,如同人的身體要受靈魂的控制一樣,一個城市則要受到國家的控制。
(2)整體學說
君主制是最好的政體,暴君是最壞的政體。暴政是上帝對世人罪孽的懲罰。阿奎那接受了亞里士多德的整體分類說,認為國家的統治有正義與不正義之分,如果一個自由人的社會是在為公共謀幸福的統治者的治理下,這種統治就是正義的,如果統治者為一己之利而倒行逆施,這種統治就是不正義的。
(3)法的理論
法是人類的行為準則,法的目的是公共幸福,永恒法高于一切。亞里士多德指出法律必然是根據政體制定的,法律是最優良的統治者,而阿奎那認為法律是以整個社會的公共幸福為目的的,并把法律分成了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
三、論述題
1試評述奧古斯丁的神權政治思想。
答:奧古斯丁是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也是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他被封為圣人和圣師,并且是奧斯定會的發起人。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他的著作主要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等。
(1)奧古斯丁的神權政治思想
①信仰高于理性,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智慧,信仰上帝就把握了至上,擁有了幸福。
奧古斯丁提出,真理高于理性和心靈,當人們擁抱真理時,才算獲得了真正的幸福。真理就是上帝,上帝是智慧之源,是智慧之父,上帝本身也便是智慧,它將至高之善示人,啟導人們照力所能及的去做,漸漸人們的心眼便專注真理,在真理中求得快樂,這才算獲得了真正的幸福。但奧古斯丁并不否認人有理性,他認為人的理性只有憑借“上帝之光”才能認識自然、自我和真理。
②兩種國家,兩種和平。
奧古斯丁提出,世界上有兩種統治:一是善的統治,一是惡的統治,并把善惡兩種不同性質的統治,分別稱為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在上帝之城中的人們愛上帝,蔑視自己,過高尚的精神生活,向往至善,追求永生;在地上之城中的人們愛自己以致蔑視上帝,充滿對權力和享樂的追求,犯罪作惡,醉生夢死。奧古斯丁提出,兩種和平是指地上之城的短暫和平與上帝之城的永恒和平。
③奴役是必要的,奴役是對罪的懲罰。
奧古斯丁提出,人們不僅帶有原罪,而且一些人在世上繼續犯罪,因此上帝才設置國王維持社會秩序和對罪犯進行懲罰。罪是奴役之母,是人服從人的最初原因,它的出現不是超越上帝的最高指示,而正是依照上帝的最高的指示,在最高的上帝那里是沒有不公正的事情的。而且,只有上帝才明白怎樣對人的犯罪施行適當的懲罰。
④世人無平等,統治與服從是家庭和國家的需要。奴仆必須忠誠地服侍主人。
奧古斯丁認為,在天國中,人們在上帝的直接關懷下可以免除奴役與服從。在家庭中,各家庭成員有秩序的統治與服從,是家庭和平的基礎;在國家里,臣民對國王權力與命令的服從,是國家和平的基礎。家庭是國家的一部分,家庭的和平有賴于國家的和平。奧古斯丁主張,奴仆要自覺順從主人,愉快地善意地服侍主人。
⑤人有自由,但人的自由是信奉上帝。法律是上帝的意志,法律體現正義。
奧古斯丁認為,人在今后作為上帝的選民或棄民是上帝事先預定的。他同時也承認人有自由意志。法律產生于上帝的意志,它是正義的體現,是上帝統治人類的工具,法律的目的是愛。
(2)評價
奧古斯丁的神學政治觀就是推崇信仰,降低理性,抬高教會,貶抑世俗,要求被奴役、被壓迫者逆來順受,遵守秩序,保持和平,并從神學的角度,為世俗政治國家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進行論證,為教會的精神統治權力的至上性進行論證。他的思想,對整個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產生了巨大的深遠的影響,他本人亦被推崇為“圣·奧古斯丁”。
2試評述托馬斯·阿奎那的神權政治思想。
答:托馬斯·阿奎那是歐洲中世紀最重要的經院哲學家和神學家,神學政治論的主要完成者,死后被封為天使博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的最知名的著作是《神學大全》。
(1)托馬斯·阿奎那的神權政治思想
①人有理性,人天生是社會政治動物,國家的建立是人類合群生活的需要。
阿奎那接受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承認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可以通過推理獲得并發展必需的知識。合群共處是人類必須的,因而就需要建立國家,需要有某些治理原則,特別是需要國王,需要長官和統治者,否則社會就會解體。阿奎那說,一種物體統治另一種物體,是自然規律,是天道的秩序。他并且接受亞里士多德的政體分類學說,認為國家的統治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
②君主制是最好的政體,暴君制是最壞的政體,暴政是上帝對世人罪孽的懲罰。
a.君主制最能保證社會的團結一致與和平安寧,它是最好的政體。主要表現在:
第一,凡本身就是一個統一體的,就比多樣體更容易產生統一;
第二,自然始終以最完善的方式進行活動,因此最接近自然的辦法就是最好的辦法;
第三,凡多數人統治的城市和省份,常常由于相互傾軋,不斷紛爭而陷于分裂。
b.防止暴君政治出現的對策包括:
第一,建立君主制,君主制蛻變為暴君制的可能性比貴族制和民主制要少,暴君往往多半不是從一個人執政的制度下,而是從多數人執政的制度下產生的;
第二,選立為國王的人,應當使他具有那種不致成為暴君的德性;
第三,應在制度上作出規定,限制王權,使他不致輕易轉向暴政。
③國王是上帝的仆人,王權是上帝的賜予。國王必須行仁政,天堂的幸福是對有德人君的酬報。
a.阿奎那明確提出并論證了君權神授的觀點,國王是上帝的傭人,是上帝派遣他到世上來為民伸冤、懲罰惡人的。阿奎那反復勸導君主,在管理政府時,一定要施仁政。在論述君權時,又把君權與教權相比較,提出神權高于政權,教權高于君權。
b.他指出了世俗君主的職責:
第一,必須維護他所統治的社會的安寧;
第二,必須保證不讓任何事情來破壞這樣地建立起來的安寧;
第三,他必須費盡心機繼續擴大這種福利。
④人生而不能平等,奴役和統治是神的安排。社會存在著兩種服從形式,基督教徒對世俗政權負有服從的義務。
阿奎那提出人與人之間天然存在著不平等,人們不僅生而存在著性別的差異,而且生而存在著智力的差別。智力弱的人服從智力強的人,地位低的人服從地位高的人,乃是神法和自然法的箴規。阿奎那還提出服從有外在和內在、肉體和精神之分。人們可以在外表上、肉體上是奴隸,但在內心中、在精神上仍可以是自由人。
⑤法是人類的行動準則,法的目的是公共幸福,永恒法高于一切法。
法律必須以整個社會的公共幸福為其真正目的。他把法律分為四種: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永恒法來源于上帝的智慧,體現上帝的理性。自然法是人們“賴以辨別是非善惡的理性之光”,自然法對人類有普遍性。神法是引導人們達到永恒幸福的法律,是指導人們內心動作的箴規,是防止一切罪惡產生的原則。人法是人類根據自然法的規范和依靠推理的力量對社會所作的“特殊安排”。人法具有來源于自然法、以城市公共福利為目的、由市民社會的統治者來頒布、指導人類行動的規則、具有強制力量等五個特征。
(2)評價
阿奎那吸收了亞里士多德和希臘羅馬哲學家的許多思想觀點,并應用于解釋、調和理性與信仰、君主與上帝、世俗政權與教會權力,永恒法與自然法、自然法與人法的關系和矛盾,進一步論證了信仰高于理性,神權高于人權,天國幸福高于人間幸福,特別是論證和肯定了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與權威性,使神權政治思想更趨于理論化和系統化。他的思想對當時和后來的西方的許多思想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