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9130字
- 2020-09-25 17:56:09
3.2 典型題詳解
一、簡答題
1簡述城邦政治學說的產生原因、特點并評價。
答:(1)城邦政治學說產生的原因
①持續的戰爭結束,希臘城邦的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奴隸勞動的廣泛運用,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達,使希臘經濟的繁榮達到了鼎盛時期。
②雅典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斷增大,民主政治實踐不斷加深,這就為城邦政治學說產生了政治基礎。
③隨著雅典政治進一步民主化和經濟的繁榮,雅典實力的進一步擴張,于是侵犯了斯巴達的利益,引發了雅典與斯巴達兩大城邦的沖突,動搖了城邦制度的社會基礎,使希臘城邦國家均紛紛陷入政局動蕩、僭主篡權、宗派紛爭的危機之中。
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學說便產生于這個時期。他們的學說既是城邦政治制度發展成熟的結果,也是對城邦政治的歷史和危機進行研究和反思的結果。
(2)城邦政治學說的特點
①政治即治理城邦,政治學即關于治理城邦的學問,政治學的目的乃是在于追求城邦的善德和善業。
②個人利益必須以城邦的整體利益為依歸。城邦高于個人,個人必須絕對服從城邦。城邦存,自由存,城邦亡,自由民均將淪為奴隸。
③把小國寡民的城邦看作是實現理想政治的基礎。認為理想的政治只能在疆土和人口極為有限的城邦中才能實現。
④人是城邦政治的動物,只有在城邦政治生活中才能實現個人的理想和價值,個人既不能脫離城邦社會而存在,也不能脫離城邦政治而存在。
⑤把正義視為城邦理想政治的追求目標,視正義的政治為理想政治,視正義為最高的道德標準。
⑥把奴隸和所謂野蠻民族排除于人之外,從而也排除于政治之外。城邦政治學只是奴隸主和自由民的政治學,只探討奴隸主和自由民如何參與政治、管理國家的問題。
(3)對城邦政治學說的評價
城邦政治學說雖帶有極大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但城邦政治學說是最早用人的世俗眼光來研究政治制度和各種政治問題的理論形式,是最早擺脫宗教神話影響而從現實和歷史出發來探討國家問題的學說。政治學終于與哲學和倫理學分離開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如何理解蘇格拉底“自知己之無知”這一命題。
答:(1)蘇格拉底這一命題的價值包括兩方面:
①把承認無知作為知的起點;
②他提示當時的人們,他們所謂的知識、智慧都只局限于某一特殊的具體的事物或領域的,試圖引導人們離開這些特殊的、具體的事物去思考普遍的東西,去探索普遍的原則。
(2)從上述命題出發,蘇格拉底又引伸出有一命題:“美德即知識”。具體如下:
①判斷真理要靠知識,不能靠多數;
②治理國家的人應當是懂得治國藝術的人,應當由掌握政治知識的人來治理國家;
③反對僭主政府和豪富專政,主張貴族政體和賢人政治;
④城邦應注重教育;公民必須維護國家的尊嚴,法律如契約,在一國之內就是等同于簽署了契約。
(3)評價
蘇格拉底的上述思想觀點雖仍然不是系統的政治理論,但這些思想不僅直接影響了他的學生柏拉圖等人,而且對整個西方的政治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被西方世界稱作古代西方思想家中最偉大的人物。
3簡述柏拉圖由哲學家擔任國王進而引伸出的五種政體理論。
答:柏拉圖由哲學家擔任國王進而引伸出的五種政體理論包括:
(1)王制和貴族政制
柏拉圖說,由一個卓越的人掌權的可稱為王制,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統治者共同掌權的便叫做貴族政制,這兩種政制實質上是一種政體,因為無論兩個以上的人掌權還是一個人掌權。他認為,優良的政體產生優良的公民,因此在王制或貴族政制的城邦,公民必定是“善者”和“正義者”。
(2)斯巴達政制和克里特政制
柏拉圖說,這種政治制度雖然受到人們的廣泛贊揚,但在這種制度下,體育教育勝過音樂教育,個人野心和結黨營私盛行,智慧者被剝奪統治權力,好勇斗狠的軍人成為國家的統治者,人們好勝爭強,貪圖榮名。
(3)寡頭政制
寡頭政制,即由少數富人掌權的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人們崇拜財富,推崇富人,崇拜金錢,鋪張浪費,毫無節制。由于富人貪得無厭的財富追求,造成了大批貧民,他們走投無路,急切希望社會變革;貧民與富人互相仇恨,互相對立;富人內部亦經常爭吵,同室操戈,政局動蕩。
(4)民主政制
柏拉圖認為,這種政治制度的建立是黨爭的結果。在這種制度下,每個公民都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可以“隨心所欲”。柏拉圖說,民主政體敗壞了青年人的品德。民主政制不以“善”為依據,過分追求自由,導致了它的崩潰。
(5)僭主政制
僭主政制,這是一種最壞的政體,它從民主制發展而來,因為可怕的奴役,總是從隨意的自由中產生的。他指出,僭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人民同意他建立一支警衛隊來保衛他這個“人民的保護者”。
4簡述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政體變革的原因及其救治辦法。
答:(1)亞里士多德提出,引發政體變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思想觀念方面的原因,例如,每一城邦創建時,掌權者都按照自己對正義和平等的理解要求全邦;
②當權者行為傲慢而又貪婪自肥,有的依仗權勢,侵凌他人,有的則借權謀私,侵吞公物,公民必定議論紛紛,眾口喧騰,這是引發政體變革的另一重要原因;
③政體有如身體,發展如不平衡,必定引起混亂。
此外,平民政體的變革,多起因與平民領袖的放肆,過分侵害了富有階級的利益,迫使富有階級聯合起來反抗他們。寡頭政體變革的原因:一是執政者虐待平民,于是平民便擁立對抗執政的領袖,發動革命;二是執政團體的自相傾軋,壓制異己,于是造成內訌,引發變革。同時,選舉制度的改革有時也可以使一個政體不經暴亂而起變革。
(2)對于如何防止政變,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十條主張:
①掌權者必須嚴格自律,防微杜漸;
②政府必須真誠無欺,取信于民;
③執政官員必須在統治階級和沒有仕籍的普通群眾之間建立一種“好感”關系,必須以正義和公道對待外籍公民,邀請他們的領袖人物分任治理職務,給予勇健者應得的榮譽,絕不侵凌一般群眾的財物;
④應對周圍甚至較遠的敵國,保持高度的警惕;
⑤執政者必須高瞻遠矚,憑借城邦的法度,采取措施,防止貴族之間的爭吵和內訌,貴族內部的不和常常波及全邦,引發分裂,必須防止黨爭和私斗,這些都是變亂的先兆;
⑥在城邦寡頭政體和共和政體中,因擔任官職有財產資格的限制,所以對公民財產必須定期評估;任官的財產資格的定額亦應根據當年評估作相應調整;
⑦執政者施恩不宜太大太驟,應將微小的榮譽,逐步地給予人們;
⑧應該設置一種監督私人生活的機構,監察那些在私生活上與現行政體不相協調的人們;
⑨防止貪污腐敗;
⑩保護各階級利益,防止互相侵害。
5亞里士多德是怎樣論述城邦性質的?
答:(1)城邦國家是一種至高而廣涵的社會團體,他的目的是人類過優良的幸福生活。國家是最高的社團,它的本質高于個人,目的是實現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
(2)認識政治的動物,政治學是一切學術中最重要的學術。城邦是自然演化的產物,人類是自然趨向于城邦政治生活的動物,城邦高于個人,個人依賴城邦,個人與城邦的關系猶如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作為城邦一份子的個人,只能在城邦中才能完備自己的品德和顯示自身的才能。
(3)人類的私心不會因為公產制度的建立而隨之消失。
(4)公民與政治理論,公民的品質應符合政體的要求,正宗政體應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城邦的優劣與公民的優劣有密切的關系,而優秀的公民必須具有優秀的公民品德。
(5)理想城邦應遵守的基本原則包括:
①最良好最穩定的政體,是由中產階級掌權的共和政體是貧富兩要素的政體;
②反對過分的貧富懸殊,主張產業私有而財務共有;
③法律是中道的權衡,可免于情緒的影響;
④實行民主政治,公民輪流掌權;
⑤城邦不宜過大,人口不宜過多,疆域必須適當;
⑥通過教育引導人的理性和培養公民的善德,并使公民能適應本邦的政治體制。
6論述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異同?
答: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臘的哲學家和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是他們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異同。
(1)相同點
二者的法治論都認為法律是比較好的通知方式,都認為法律是有普遍性、權威性、正義性,都認為應根據全體公民的利益來制定法律。
(2)不同點
①屬別
柏拉圖的政治思想具有唯心主義的色彩;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的色彩。
②政體
柏拉圖主張建立混合整體,主張君主制的智慧和民主制的自由混合起來;亞里士多德主張建立以中產階級為基礎的共和政體,以中庸為原則,以講述主體公民的利益為宗旨,以法治原則為手段。
③城邦本質
柏拉圖主張公民內部或公民團體整體的高度統一與和諧;亞里士多德用溯源法闡述城邦是自然形成的社會有機體,用分析法闡明公民的本質決定城邦,是平等公民組成的社會有機體。
④國家的來源
柏拉圖主張國家的社會分工,各需所求,各盡其能;亞里士多德認為國家具有自然屬性,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
⑤正義論方面
柏拉圖的正義論實質是另一種等級正義,是建立在將社會和公民分為三個不同等級基礎上的正義;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論實質在于平等的公正,是一種公民都能享有的正義。
⑥整體主義
柏拉圖主張絕對的整體主義;但亞里士多德是較溫和的,沒走極端,對個人以及個人利益、權力和價值給予了一定限度的承認。
7簡要回答亞里士多德提出理想城邦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答:在《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引述了大量史實,考察了各種政體變化,總結歷史變遷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下列理想城邦的基本政治原則:
(1)最良好最穩定的政體,是由中產階級掌權的共和政體,是貧富兩要素混合的政體;
(2)反對過分的貧富懸殊,主張產業私有而財物公用;
(3)法律是中道的權衡,可免于情欲的影響;
(4)實行民主政治,公民輪流掌權;
(5)城邦不宜過大,人口不宜太多,疆域必須適當;
(6)通過教育啟導人們的理性和培養公民的善德,并使公民能適應本邦的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
二、論述題
1試評述蘇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答: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在西方哲學史上,蘇格拉底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于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
(1)從美德即知識這一命題出發,蘇格拉底提出了以下政治思想:
①治理國家的人應當是懂得治國藝術的人,應當由掌握政治知識的人來治理國家。
蘇格拉底說,鞋匠懂得如何做鞋子,成衣匠懂得如何做衣服,木匠懂得如何造船,但他們并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不懂得如何領兵打仗。他說,國家要由懂得政治的人來治理,士兵要由懂得軍事的人來率領。蘇格拉底反對雅典民主制靠抽簽或選舉的辦法任命執政官和將軍,他也反對靠暴力和欺騙奪取權力的僭主。他認為政治是一種最尊貴的才能和才藝,只有公正的人才能掌握這種技藝。
②判斷真理要靠知識,而不能靠多數。
蘇格拉底對雅典的公民大會深表不滿,認為組成大會的大多數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不懂得治國的技藝,關心的只是賤買貴賣,從來不考慮國家大事。他說,想要得到正確的判斷,要根據知識,而不應根據多數。
③公民必須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法律如契約,遵守法律就是遵守契約,破壞法律就是破壞契約。
蘇格拉底雖然被人誣告,身陷囹圄,他的學生奮力營救,給他安排逃出監獄的辦法,他卻毅然拒絕,認為這有損于國家法律的尊嚴。他認為,違背法律和違反契約一樣,是不正義的行為,為了維護正義,應雖死不辭。他說,有智慧的人不應當怕死。他告誡他的學生,真正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要活得好。他寧死而不愿意違法,要做一個高尚、正直的公民。
④反對僭主政府和豪富專政,主張貴族政體和賢人政治。
蘇格拉底主張建立貴族政體,由有知識和品德高尚的人來掌握國家政權,他認為斯巴達和克里特的貴族政體是優良政體的典范,認為這些城邦崇尚法制和秩序,由有知識有經驗的元老掌握國家政權。
⑤城邦應注重教育。
蘇格拉底認為,美德既然就是知識,因此城邦應當注意培育公民的美德。他雖強調天賦,但并不否定后天的教育,而且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負有培育美德責任的教師。他提出,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極善或極惡的,他們都介于善良與邪惡之間,因此絕大多數人都需要教育和引導。
⑥蘇格拉底還認為,強暴并不等于公理,忍受強暴和不公正并不可恥,做出不公正的行為才是可恥的。滿足欲望并不等于快樂,快樂也并非就是善,真正的快樂和善是屬于靈魂和精神而非屬于肉體的。
(2)評價
蘇格拉底的上述思想觀點,雖仍然不是系統的政治理論,但這些思想不僅直接影響了他的學生柏拉圖等人,而且對整個西方的政治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被西方世界稱作古代思想家中最偉大的人物。
2試評述柏拉圖的政治思想。
答:柏拉圖是古希臘時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在哲學上建立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是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建者。他一生著述頗豐,在政治思想方面,其代表作有《理想國》、《政治家》和《法律篇》。
(1)《理想國》的主要政治思想
《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中年時期的作品,文筆優美,想象豐富,色彩斑斕。其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独硐雵芬粫前乩瓐D的一篇重要對話錄,他構想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独硐雵返闹饕嗡枷氚ǎ?/p>
①理念——萬物的原型,真知的源泉,《理想國》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提出,理念是宇宙的普遍本質,是世界的絕對真實。事物的原型就是“理念”,它是先驗的、永恒的、普遍的,它存在于人們的靈魂之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過是理念的復制品。
②理想國——一個正義的城邦
柏拉圖作出結論,正義就是每個人根據上天賦予自己的品質,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正義的城邦就是各人按照天性做自己應做的本分工作的共同體。
③哲學家擔任國王的政體和其他政體形式
a.他認為哲學家就是智慧的愛好者,他能把握永恒的“理念”,因而理想的城邦應當由哲學家擔任國王,或使當前的國王成為哲學家。
b.由哲學家擔任國王進而引伸出五種政體的理論:王制和貴族政制、斯巴達政制和克里特政制、寡頭政制、民主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
④公產制度——一個國家最大的善
柏拉圖主張在理想國中,在城邦統治者和護衛者中間實行一種財產和家庭共有的制度;主張實行公產、取消家庭,認為婚姻是社會的事情。
⑤教育——培養美德的途徑
柏拉圖繼承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知識須通過教育獲得的觀點,認為教育是建立理想社會,塑造善的心靈的重要途徑,是使人獲得美德的唯一方法;男女都應當進行教育,但教育首先應對城邦的統治者和軍人施行,教育從小便須進行。
(2)《政治家》的主要內容
《政治家》是柏拉圖的晚年之作,文字質樸,思考深入并趨于務實。《政治家》一書中一些重要的思想觀點,與《理想國》較為接近?!墩渭摇返闹饕獌热莅ǎ?/p>
①對人類社會和政治國家的起源進行了描繪。
②政治家進行統治是依據法律還是不依據法律,是允許臣民自由還是反對臣民自由,都無關緊要,只有政治家掌握的統治知識是真正的政治藝術。
③柏拉圖對政體類型作了進一步的劃分,除統治者掌握真正科學知識即政治藝術的政體外,又劃分出三類六種統治形式:一類為一人統治的政體,其次為少數人統治的政體,第三類為多數人統治的政體,每類政體又分為兩種,即有法可依和無法可依。
④柏拉圖的《政治家》未能完全擺脫《理想國》的賢人政治模式,仍認為知識高于法律,人治優于法治。
(3)《法律篇》的主要內容
《法律篇》是柏拉圖晚年的最后一篇著作,書中闡述他晚年提出的有關道德、倫理、教育、政治、法律以及有關神學等學說,其主要觀點與《理想國》及《政治家》大相徑庭。最重要的變化是承認了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法律篇》中,不僅恢復了法律的頭等重要地位,而且構想了另一種法制國家的藍圖。《法律篇》主要闡述的是構建理想的國家模式,其內容包括:
①全國人口固定為5040人,公民根據抽簽獲得只有使用權而無占有權的土地和房屋,土地和房屋可以由子女繼承,但財產不能分割,不能轉讓。
②糧食須全部交公,公民過集體消費生活, 消費物品平均分配,包括奴隸和外邦人在內。
③承認一夫一妻制的結合形式是合法的婚姻形式。婦女與男子有受同等教育和參與軍事和政治活動的同等權利,但婦女不得擔任最高統治者。
④個人擁有的財產可以不均等,但數量應受到嚴格限制,任何人擁有的財產不得超過自己份地價值的四倍,并規定公民不得從事商業活動。
⑤政府由37人組成的最高委員會領導,這37人被稱為“法律監護人”,通過多輪投票選舉產生。
柏拉圖認為上述政體是一種吸取君主制與民主制優點的混合政體,是法律與知識、自由與智慧的結合。在《法律篇》中,柏拉圖賦予法律崇高的地位,法律被置于國家一切官吏和公民之上,一切選舉和政治經濟活動都須依法進行。
(4)評價
柏拉圖的政治學說不僅對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產生了影響,而且對后來的羅馬法學家、中世紀的奧古斯丁和阿奎那,以及近現代的西方政治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些烏托邦主義者及其他的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柏拉圖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柏拉圖的某些原則和主張。
黑格爾說,柏拉圖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人物之一,他的重大貢獻就在于他把哲學與現實結合起來,在其他一些人的著作中,哲學始終只是停留在個人的思想里,在柏拉圖的《理想國》等著作中,哲學與政治及社會現實結合起來了,理念不是停留于個人思想中的概念,而是被運用于改造社會。
3試論述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答:亞里士多德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哲學思想為基礎,作為一位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政治學》是其晚年代表著作,內容十分豐富,不僅系統地論述了古希臘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創立了獨立的政治學體系,是西方政治學的開山之作。《政治學》一書是從具體上升為一般、從特殊升華為普遍的范例。他在書中探討了國家的起源、本質、理想的社會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的政治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即《政治學》的主要內容包括:
(1)城邦國家是一種至高而廣涵的社會團體,它的目的是要使人類過優良的幸福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一書是從論述國家的起源和目的開始的。他認為,國家是最高的社團,它在本質上高于個人,目的是實現“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城邦是社會團體中最高而且包含最廣的一種團體,它所追求的善業也是最高而最廣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起源于家庭,家庭是人類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會基本形式。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能夠過上幸福生活一定具有三項善因:物質財富諸善,健康諸善,靈魂諸善。
(2)人是政治的動物,政治學是一切學術中最重要的學術。
城邦是自然演化的產物,人類是自然趨向于城邦政治生活的動物,即人是政治動物,所以每個城邦公民都應積極參與城邦的政治活動。世上的一切學問和技術,其終極目的雖也都是要達到某種善業。
(3)人類的私心不會因公產制度的建立而隨之消失。
他對柏拉圖的公產制度提出了批判,其內容主要有:
①劃一整齊違背城邦本性,只能導致城邦的滅亡。城邦的本質就是許多分子的集合,組成一個城邦的分子必須是“品類相異”的人們;
②公產制不能導致城邦的和諧團結;
③婦孺公有的社會,犯罪必然增加,人際情感必然淡漠;
④哲學家永遠執政必然引起社會紛擾。
(4)公民與政體理論。公民的品德應符合政體的要求,正宗政體應以公共利益為依歸。
公民與政體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按照建立的目的政體劃分為兩大類:凡照顧公共利益的政體是正宗的政體;凡只照顧統治者利益的政體就是正宗政體的變態和偏離。正宗政體尊重公民的意愿,變態政體實行強制統治。
②政體按最高統治者人數的多少和統治的目的,可分為兩類六種:以一人為最高統治者,凡能照顧全邦人民利益的,稱為君主政體;以少數人為最高統治者,統治者都極賢良,對城邦人民抱有好的宗旨,稱為賢能政體;以群眾為統治者,照顧全邦人民公益的,稱為共和政體。
③三種正宗政體對應的三種變態政體: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平民政體。
(5)政體變革的原因及其救治辦法。
①政體變革的原因包括:
a.思想觀念方面。掌權者都對正義和平等的理解差異很大。
b.當權者行為傲慢而又貪婪自肥,有的依仗權勢,侵凌他人,有的則借權謀私,侵吞公物。
c.政體有如身體,發展如不平衡,必定引起混亂。富有者的畸形發展,貧民人數的迅速增加,貴族階級力量由于戰爭等原因的巨大削弱,均可能導致社會動亂和政體變更。
d.平民政體的變革,多起因于平民領袖的放肆,過分侵害了富有階級的利益,迫使富有階級聯合起來反抗他們。
e.寡頭政體變革的原因:一是執政者虐待平民,他們便擁立對抗執政的領袖,發動革命;二是執政團體的自相傾軋,壓制異己,造成內訌,引發變革。
②防止政變的主張包括,掌權者必須嚴格自律,防微杜漸;政府必須真誠無欺,取信于民;對公民財產必須定期評估等十條措施。
(6)理想城邦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①最良好最穩定的政體,是由中產階級掌權的共和政體,是貧富兩要素混合的政體,反對過分的貧富懸殊,主張產業私有而財物公用;
②法律是中道的權衡,可免于情欲的影響;
③實行民主政治,公民輪流掌權;
④城邦不宜過大,人口不宜太多,疆域必須適當;
⑤通過教育啟導人們的理性和培養公民的善德,并使公民能適應本邦的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鍛煉受教育者的身體;其次,克制他們的情欲;其三,升華他們的靈魂。
4試論述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及其研究方法的評價。
答:(1)人物評價
①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處于希臘城邦充滿危機的時代,他們從事政治著述的目的,都是試圖為城邦政治制度尋找一條能夠擺脫危機的道路,以挽救瀕于衰落的城邦政治,雖然他們的努力已為歷史證明為不可能,但從政治學的角度看,他們都是開拓者,他們提出的許多見解都是十分天才的,深刻的,具有時代高度的,至今仍給讀者以啟迪。
②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都是使政治道德化的思想家,他們不僅被視為政治的載體和基礎,而且被視為政治的目的,政治采用了道德的形式,披上了道德的外衣,道德不僅是政治的出發點,而且是政治國家的歸宿。
③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盡管都仍然把道德作為政治的基礎和目的,但他們都把政治學和倫理學分別作為不同的學科來研究,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建立了這兩門學科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且明確指出了這兩門學科的重大區別,即倫理學研究小善——個人的善,政治學研究大善——城邦的善,還指出了政治學是一切學術中最重要的學術,他是城邦政治學的集大成者。
(2)研究方法評價
在研究方法上,亞里士多德拋棄了柏拉圖從一般到具體的方法,開辟了從具體到一般的途徑,這就使得政治科學與現實結合得更加密切,他對政治體制的分析,政治觀點的評判,政治策略的議論,政治主張的闡發,都更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