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2 課后習題詳解

1.試述國際責任的概念及發展。

答:(1)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是指國際法主體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或損害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一般與國際法主體相同。

國際法主體是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因而,國際法主體必然是由其作為或不作為違背國際義務的責任的承擔者。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是國際不法行為或損害行為。

傳統國際法主張國際不法行為是國際責任的惟一根據。在現代,又確定了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產生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于是國際法不加禁止但造成了損害結果的損害行為也成為國際責任的根據之一。

國際責任是一種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一種以國際法原則、規則和制度為依據且具有強制執行性質的責任,其任務是要確定國際不法行為或損害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雖然法律責任具有強制執行的性質,但在實踐中,即使國際責任已經分清,并且確定了責任范圍,能否得到執行還是一個問題。

(2)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

主體變化

近代國際法只確認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因而國家是國際法律責任的惟一主體。在現代,國際法主體不僅有國家,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從而,使得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也從國家擴展到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

國際法律責任的范圍和內容變化

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多指國家違反對外國人待遇方面的義務的后果。1979年國際法委員會草擬了一個《關于國家責任的條文草案》。該草案打破了傳統國際法責任范圍的局限性,把國際責任擴展到一切國際不法行為的國際責任,包括一切國際罪行在內,如國家進行侵略戰爭、破壞和平、危害人類、殖民統治,滅絕種族﹑隔蠻和集體屠殺等行為引起的國際責任。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變化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也擴大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定義一般表述為:國家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這一定義強調了不法行為是國際法律責任的惟一根據。這一理論被稱為過失責任理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法的發展,又出現了無過失責任理論。無過失責任是指雖非國際責任主體故意或過失,但有違反國際法的客觀事實,并給其他國際法主體造成了損害,或從事不為國際法所禁止的高度危險性活動而給其他國際法主體造成損害,就引起國際法律責任。這種責任被稱為“結果責任”或“絕對責任”或“危險責任”。

追究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變化

追究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也擴大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有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和道歉等。

在現代國際法中,除保留了對國際法中合理的追究責任的措施外,又確定了對國家的國際犯罪行為和負有責任的國家領導人和團體機關的國際犯罪行為追究國際刑事責任制度,如“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等。

2.國家不法行為責任構成要件有哪些?如何認定歸因于國家和違反國際義務?

答:2001年國際法委員會《國家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條款草案》(以下簡稱《條款草案》)是國家責任國際習慣法的權威證明。根據《條款草案》,構成國家責任必須具備兩個要件:

(1)可歸因于國家的行為

可歸因于國家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根據《條款草案》第二章規定,以下行為可歸因于國家:

國家機關的行為

a.國家官員的行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和外交使節的一切不法行為,不論是以公務或私人名義或身份,也不論是在權限內或權限外,都被視為國家行為而由國家承擔責任。

b.國家行政機關及行政官員和武裝部隊成員的行為。

對行政官員和武裝部隊成員,除其執行公務或經授權作出的不法行為被視為國家行為外,其表面上執行公務但實際上未經國家授權,或超越國家授權,或錯誤認識或輕率執行公務而造成不法行為,也被視為國家行為。

c.立法機關的行為。

d.司法機關的行為。司法機關主要指法院。一般可視為國家行為的法院的不法行為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適用的法律本身違反該國的國際義務。二是司法拒絕,即司法機關拒絕為外國人提供應有的司法保護。

行使政府權力的個人或實體的行為

國家機關以外的其他個人或實體,經該國法律授權行使政府權力,并以該資格行事,其行為應視為國家行為。這類實體包括國營公司、公共機關、私營公司等,如國營或私營航空公司可能被授權行使有關移民管制的職能。

由一國支配的機關的行為

在實踐中,一國可能將其機關交由他國支配,該機關暫時為了他國的利益并在他國管理下行使其權力,在此情況下,該機關的行為,應視為實際支配其行事的國家的國家行為。

越權或違背指示的行為

國家機關或經授權行使政府權力的個人或實體,如憑借此種資格行事,即使逾越其權限或違背上級命令,其行為仍應視為國家行為。

受國家指揮或控制的行為

如果一個人或一群人實際上是在按照國家的指示或在其指揮或控制下行事,其行為應視為該國的行為。

官方機構不存在時實施的行為

如一個人或一群人在正式當局不存在或缺席和在需要行使政府權力要素的情況下實際上正在行使政府權力要素,其行為應視為該國的行為。該規則主要有三個要素:一是行為作出時正式當局不存在或缺席,二是行為在需要行使政府權力要素的情況下作出,三是行為在實際上正在行使政府權力要素時作出。

叛亂或其他運動的行為

作為一般國際法規則,不成功的叛亂組織的行為不歸于國家。但如一個叛亂運動成功地變為一國新政府。或在一個先已存在的國家一部分領土組成了新國家,它就應對取得政權前的行為承擔責任。此外,如一國未能采取措施保護外國使團的財產免于叛亂運動攻擊的危險。該國可能承擔國家責任。

國家追認的行為

某一個人或實體的行為本不歸于一國的行為,但該國后來確認并視作其自已的行為,根據國際法該行為就視為該國的行為。即使此前該行為并不歸屬于該國。

一國對另一國不法行為負責

一國不僅要對自己的不法行為負責,還可能對另一國的不法行為負責,這種衍生責任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a.如一國明知另一國在實施國際不法行為,仍援助或協助該國實施該行為,不僅行為國要負主要責任,協助國也要對此負責。

b.如一國明知另一國在實施國際不法行為,仍指揮或控制該國實施該行為,除受支配國本身要承擔責任外,指揮或控制國也要對受支配國的不法行為負責。

c.如一國脅迫另一國實施國際不法行為,脅迫國要對被脅迫國的不法行為負責。

(2)違背國際義務

上述歸因于國家的行為只有在違背該國所承擔的國際義務的情況下,即構成國際不法行為,才引起國家責任。

違背國際義務的認定

一國的行為如不符合國際義務對它的要求,即為違背國際義務,而不論該義務的起源或特性為何。

違背的必須是對該國有效的國際義務

一國的行為不構成對國際義務的違背,除非該行為是在該義務對該國有約束力的時期發生。

違背國際義務行為的時間認定

違法時間包括發生時間和持續時間作了規定。對一國非持續性的即時行為違背國際義務的,該行為發生時刻即為違背義務的時刻,如傷害外國外交官或國民的行為。對一國持續性的行為違背國際義務的,該行為的延續期間都屬于違背國際義務的時間,如非法占領外國領土。

復合行為違背國際義務的認定

復合行為是指一國一系列匯集起來被界定為違背國際義務的非法行為(包括作為或不作為)。通常這些非法行為是相互關聯的一連串行為,而非單一行為。這些行為可以是同一時間發生,也可持續地在不同時間發生。

在一國的復合行為違背國際義務的情況下,其發生的時間是該一系列被界定為不法行為的發生的時間,該不法行為的持續時間是一系列不法行為中第一個開始發生到此類行為再次發生且一直不符合該國國際義務的整個期間。

3.國家不法行為責任的免除和責任形式有哪些?

答:(1)國家責任的根據是行為的不法性。如果一國行為的不法性已被排除,其國家責任便隨之排除。根據《條款草案》,解除行為不法性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六種:

同意

一國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他國實行某一與其所負之義務不符的特定行為,即解除行為在與該國關系上的不法性。這種同意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同意必須以有效的方式表示。二是所作出的特定行為不得逾越同意的范圍。三是同意的行為不得違背國際法基本原則、國際強行法規則或“對一切的義務”。

自衛

一國的行為如構成按照《聯合國憲章》采取的合法自衛措施,則該行為的不法性即告解除。但自衛必須符合《憲章》第51條等條件:一是自衛必須是對已經實際發生的武力攻擊進行反擊。二是自衛應發生在安理會采取必要辦法之前。三是當事國采取的自衛措施或辦法必須向安理會報告。四是自衛必須遵循必要性規則和相稱性規則等。

反措施

反措施是指國際不法行為的受害國針對非法行為者采取一種非武力的對抗措施,旨在促使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國履行其義務。由于反措施是由他國的國際不法行為引起的,即使反措施違背了原先對不法行為的責任國承擔的國際義務,其不法性也應予排除。

不可抗力

一國的不法行為如系不可抗力造成的,以致該國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不可能履行義務,即可排除其非法性。

適用不可抗力解除行為不法性應注意以下要點:一是有關不法行為須是由不可抗拒的力量,或國家無力控制或無法預料的事件所造成。二是上述情況使該國實際上不可能履行義務。

危難

在遭遇危難的情況下,代表國家執行公務的機關或個人為了挽救其生命或受其監護的人的生命而迫不得已作出的國際不法行為,可以排除該國的不法性。

適用危難解除行為不法性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不法行為只能是在迫不得已情況下作出的,即“除此行為之外,別無其他合理方法”。二是如危難情況是由國家自身行為造成的,非法性不能排除。三是如所采取的行為可能造成與不采取該行為相仿或更大的災難,非法性不能排除。

危急情況

一國在其根本利益遭受嚴重威脅或破壞的緊急情況下,為了應對或消除這種嚴重危急而不得不作出的國際不法行為,可以解除其不法性。

適用危急情況解除行為不法性須符合以下條件:

一是有關行為必須是為保護基本利益以對抗嚴重緊迫危險而采取的唯一辦法。

二是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不得嚴重損害該義務的對象國或整個國際社會的基本利益。

三是如有關國際義務不允許援引危急情況或危急情況是由責任國促成的,則不得援引危急情況作為解除其行為不法性的理由。

(2)關于國家損害責任的形式,國際社會目前也沒有明確的國際法規則。一般認為國家損害責任包括恢復原狀、賠償和道歉等。

4.什么是國際損害責任?與國家不法行為責任有何區別?

答:(1)國際損害責任的含義

國際損害責任是指國際法律責任主體在從事國際法不加禁止的活動中造成損害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

(2)與國際不法行為責任的區別

國際損害責任與國際不法行為所引起的國際責任不同。國際不法行為的國際責任是由違反有效國際義務引起的,是過錯責任。國際損害責任是由從事國際法不加禁止的活動中造成損失引起的,是損害責任。其區別主要表現在:

責任性質不同

國際不當行為責任是一種違法責任,國家的行為只要違背了國際法或國際條約規定的義務,就足以追究該國的國際責任,是否發生損害后果,不是決定是否引起責任的根據,只是衡量責任大小的因素;國際損害責任是一種損害結果責任,只有當行為造成了損害的后果,才引起責任,行為如未發生損害后果,并不引起責任。

引起責任的根據不同

引起國際不當行為責任的根據是國際不當行為,即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引起損害責任的根據是損害后果,而不是行為,因為其行為是國際法不加禁止的。

責任免除有所不同

在國際不當行為責任中,如果不當行為主體能夠證明它已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合理手段來阻止違反國際義務的情況發生,即使努力失敗,也可免除其責任;但在損害責任中,一般情況下,行為只要產生了損害性后果就應承擔賠償責任,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如時效、暴亂、戰爭、自然災害等,才可免除責任。

對行為采取的措施不同

對于國際不當行為,行為國必須停止該行為,因為該行為是不當行為;對于損害行為,只要行為主體給予賠償,該行為仍能繼續進行,因為該行為是國際法不加禁止的。

責任形式有所不同

國際不當行為責任的形式有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道歉等,對于國際犯罪,還可采取刑事責任形式;而損害責任的形式,主要是賠償。

5.什么是國際組織責任?其構成要件有哪些?

答:(1)國際組織責任主要包括兩種形式,一是指國際組織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國際責任,二是國際組織因從事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造成損害后果而產生的損害責任,如國際組織從事合法外空活動而造成的損害責任。

(2)國際組織的責任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該行為可歸于該國際組織。二是該行為須違反國際法。

行為可歸于國際組織。條款草案第二章第4—7條對可歸于國際組織的行為作出規定??蓺w于國際組織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具體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a.國際組織的機關或代理人的行為。國際組織的機關或代理人履行該機關或代理人的職能的行為,被視為該國際組織的行為。在確定該組織的機關和代理人的職能時,適用該組織的規則。

b.一國或國際組織交由另一國際組織支配的機關或代理人的行為,如后一國際組織對該行為行使有效控制,則該行為被視為后一國際組織的行為。

c.逾越權限或違背指示的行為。國際組織的機關或代理人如以官方身份行事,即使該行為逾越了該機關或代理人的權限或違背指示,仍可被視為該組織的行為。

d.國際組織承認并接受其為自身的行為。依照上述三種規則不能歸于國際組織的行為,在并且只在該組織將此行為承認并接受為該組織自身行為的情況下,該行為應被視為該組織的行為。

違背國際義務。條款草案第三章第8一11條對國際組織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作了規定。這些規則與《國家責任條款草案》第12一15條的內容基本一致。

根據上述規定,國際組織違背的應是國際法規定的國際義務,必須是對國際組織有效的國際義務,違背國際義務的行為在時間上是延續的,也可以是一系列不法行為的復合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湘市| 贺州市| 兴和县| 滨海县| 磐安县| 永嘉县| 玉田县| 台中县| 从江县| 东乡县| 榆社县| 大荔县| 浦北县| 莱西市| 甘孜| 阳江市| 梓潼县| 本溪市| 冷水江市| 阜阳市| 西盟| 新沂市| 和田县| 新化县| 洛浦县| 山阴县| 崇仁县| 霞浦县| 昭平县| 清涧县| 广宗县| 四川省| 泾阳县| 格尔木市| 安吉县| 丽水市| 宁海县| 甘南县| 杭州市| 东港市| 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