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珍《社會保障理論》(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426字
- 2021-05-21 18:44:24
1.2 課后習題詳解
一、重要概念
1.社會保障制度
答: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并依法采取的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及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個人風險,以保證勞動力再生產、社會安定、經濟有序進行的措施、制度和事業的總稱。
這一定義包含以下四個要點:①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政府;②社會保障得以實施的依據和保證是相應的社會立法;③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會基金,用它來支付保障費用;④社會保障的目標是滿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福利制度
答:福利制度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政策和措施。
(1)一般意義上的“福利”,是指人們社會生活的一種良好的狀態和總體上的利益,包含了平等、幸福、富裕等人們追求的價值理想;
(2)經濟意義上的“福利”是指一種物質的或者是貨幣的資源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福利性津貼制度等;
(3)社會意義上的“福利”是指對特殊社會成員提供幫助或者特殊服務的方式,常指一些專門針對貧困者、殘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兒等特殊群體的社會救濟和特殊服務。
3.社會保險
答:社會保險是指以國家立法強制征集社會保險稅(費),并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當勞動者及其親屬因勞動者年老、疾病、工傷、殘疾、生育、死亡、失業等風險引起經濟損失、收入中斷或減少時,以社會保險給付支付給受益人,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險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主要險種。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
4.社會救助
答:社會救助是得到國家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當公民難以維持最低生活需求時,由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標準向其提供保證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質援助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救助是針對貧困人口的保障制度,是在社會保障制度中最具再分配意義的項目。
5.社會福利
答:社會福利制度是指國家和社會為實現社會福利狀態所做的各種制度安排,包括增進收入安全的社會保障的制度安排。
(1)狹義的社會福利制度僅指為幫助特殊的社會群體、療救社會病態而提供的各種福利服務,它在社會生活中是補缺性的;
(2)廣義的社會福利制度則包括醫療服務、教育、住房福利以及社會工作服務和對個人的社會服務等。
6.參量改革
答:參量式改革是指維持養老金制度的整體結構和基本模式不變,通過調整養老金制度的繳費、待遇給付、受益資格條件等參量來實現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改革目標。
(1)繳費改革。主要是提高在職勞動者的養老保險繳費率以及繳費工資基數。通過這種方式顯然是增加養老金制度資金供給、緩解財務赤字壓力的最直接方式,但勢必加劇勞動者代際之間的沖突,往往在政治上面臨較大阻力。另外,提高在職勞動者的養老保險繳費率,也勢必增加企業(特別是正規部門)的勞動力成本,從而可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結構和就業方式產生負面影響,在經濟上也不是最優選擇;
(2)待遇給付改革。主要包括調低養老金權益的年度積累率(即參保人每繳費一年所積累的養老金權益);延長計算養老金待遇計發基數的平均薪金年限,比如以參保人整個就業期間的平均薪金收入為基數來計發養老金;根據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對參保人就業期間的繳費工資基數進行指數化調整;根據物價指數而非工資指數來調整受益人的養老金待遇;調低最低養老金水平;
(3)受益資格條件改革。具體包括提高法定退休年齡,鼓勵延遲退休,抑制提前退休行為;推行彈性退休制度;延長享受全額養老金所需要的繳費年限等。
養老金制度參量式改革的政策取向總結起來就是“開源節流”,意即通過增加養老金制度的資金供給、抑制養老金的支出規模,從而有助于實現養老金制度的長期財務平衡。雖然參量式改革對于促進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史很有必要的,但因來自于各方面的政治阻力使得諸多改革舉措很難得到貫徹實施,加之參量式改革自身的不徹底性,試圖單純地依靠參量是改革來實現養老金制度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顯然不太可能。進入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均開始探索養老金制度的結構性改革的可行途徑。
7.結構改革
答:養老金制度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定位于建立和發展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金制度體系。究其原因,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金制度體系不僅契合了福利多元化的社會政策供給模式的內在要求,也體現了當代社會風險管理的決策思路,同時還有助于養老金制度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平衡。主要政策取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發展各種形式的非繳費型養老金計劃,并強調合理確定非繳費型養老金計劃在多層次養老金制度體系中的目標定位。
非繳費型養老金計劃在多層次養老金制度體系中的目標定位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居于核心地位,往往以普遍保障型的國民年金形式存在,其受益群體原則上包括某一規定年齡以上的全體老年人;二是居于補充性地位,主要是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即對那些因各種原因沒有參加繳費型養老金計劃的貧困老年人提供收入支持,其受益資格條件一般是基于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基礎之上的,對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政府規定的最低養老金水平的老年人提供收入支持;
選擇什么樣的非繳費型養老金計劃,需要考慮諸多制度性約束條件,包括繳費型養老金計劃的覆蓋面大小及其收入再分配特性、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備情況及老年人口的相對貧困率、政府財政能力大小及財政支出結構、政府經辦機構的執行能力等。
(2)建立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適度結合的繳費型養老金制度;
(3)“名義賬戶制”正式成為全球養老金制度改革政策選擇的又一聚焦點,可以從經濟、政治和管理三個層面來理解:
①從經濟層面來看,引入“名義賬戶制”的養老金制度,既避免了基金積累制養老金制度改革的轉軌成本,也對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的發育程度要求不高,其特有的內在機制又能夠適應人口條件、宏觀經濟狀況的改變而自動調整養老金的給付水平,從而有助于實現養老金制度的長期財務平衡;
②從政治層面來看,引入“名義賬戶制”的養老金制度,是養老金制度改革中各利益群體相互競爭又相互妥協的產物,特別是秉承新自由主義理念的精英階層與勞工組織之間的相互妥協,意大利、瑞典和波蘭養老金制度改革的經驗即為最好的例證;
③從管理層面來看,“名義賬戶制”的養老金制度引入了個人賬戶,增加了繳費與養老金待遇之間的關聯,從而有助于激勵參保人繳費,提高養老金制度的管理效率。
(4)引導和鼓勵發展各種形式的企業年金計劃和個人退休儲蓄計劃。適度調低國家基本養老金計劃的待遇水平,改變國家基本養老金計劃在老年退休收入保障中“獨占鰲頭”的局面,通過稅收優惠或財政補貼引導和鼓勵發展各種形式的企業年金計劃和個人退休儲蓄計劃,以及引入市場私人部門參與管理運營積累的養老基金,這也是養老金制度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政策之一。
二、思考題
1.社會保障制度的本質功能應該是什么?
答:社會保障制度的本質功能包括以下幾方面:
(1)保障基本生活。國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不僅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2)維護社會穩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行社會保障,有利于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增進社會整體福利,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一項重要手段,從而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
(3)促進經濟發展。首先,社會保障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其次,社會保障基金的長期積累和投資運營有助于完善資本市場。第三,社會保障確保勞動者在喪失經濟收入或勞動能力的情況下,能維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保證勞動力再生產進程不受阻或中斷。同時,國家還可以通過生育、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素質。
(4)保持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國家保持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會發展過程中因意外、失業、疾病等因素導致的機會不均等,使社會成員在沒有后顧之憂的情況下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二是通過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風險共擔,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社會分配結果的不公平。
(5)促進國民福利?,F在社會保障不僅承擔著“救貧”和“防貧”的責任,而且還要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更廣泛的津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而使人們盡可能充分地享受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質量。
2.為什么要強調社會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
答:在這里,社會公平是目的,再分配是手段。
(1)社會保障再分配性質意味著,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保障制度貢獻較大,而從該制度中獲取的相對較少,而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保障制度較小甚至終生沒有貢獻,從制度中獲利則相對較多。任何社會總有少數沒有勞動能力的弱勢群體的存在,從道義和憲法規定的基本生存權的角度出發,這部分人口需要社會的照顧和幫助;
(2)同時,市場對分配是盲目的,市場并不保證競爭起點的公平,當然就不能保證分配的公平,這就需要社會保障制度對初次分配的結果進行修正;
(3)除此之外,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部分人失業是常態現象,如果沒有社會保障制度為失業人口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不僅會影響社會的安定,也會影響勞動力的再生產和正常的消費需求。
政府有必要從社會公正的立場進行再分配,政府也是唯一有能力組織和實施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主體。商業保險強調的是效率,強調的是投保人權利義務的對等,它不可能為窮人提供救濟和為社會提供福利,況且商業保險也沒有能力提供因經濟周期變動而引起的失業保險。
3.社會保障保障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各自有什么主要特征?
答:(1)費稅制度和非費稅制度
按受益人是否履行繳費(稅)義務,可以將社會保障分為兩大類:費稅制度和非費稅制度,前者需以繳費(稅)為受益的前提,如各項社會保險項目;后者則無須以繳費(稅)為受益前提,如社會救助和福利項目。
(2)退休金、健康保險、福利及其他
按項目保障的風險及提供的需求,國際勞工組織將社會保障分為九類:老年、遺屬、殘障、工傷、疾病及健康、家庭、失業、住房、公共救助及其他。國際勞工組織的成員國會按此分類來記錄和統計社會保障支出。在統計社會保障支出時,為了簡便,也可能分為三大類:退休金、健康照顧、福利及其他。
(3)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
按保障水平的高低,中國學界習慣將社會保障分作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者的保障水平由低而高,層層遞進。中國政府建立社會保障體制的原則之一是“多層次”,即保障水平的多層次:政府為所有居民提供最低層次的社會救助,政府為盡過繳費義務的勞動者提供“?;尽钡纳鐣kU;政府也輔之以一定的福利項目,如許多城市為老年居民提供各種福利。
①社會救助
社會救助是通過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當公民難以維持最低生活需求時,由政府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標準向其提供保證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質援助的保障制度??梢娚鐣戎轻槍ω毨丝诘谋U现贫龋灰笫芤嫒寺男辛x務,救助項目的資金來源于一般稅收,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社會救助是最具再分配意義的項目;
②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國家立法強制征集社會保險稅(費),并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當被保人發生相關風險時,制度給以損失補償或提供收入的風險分散制度。社會保險包括的風險主要有因年老、疾病、工傷、殘疾、生育、死亡、失業等風險引起經濟損失、收入中斷或減少等等。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這是因為它對社會經濟生活影響的廣度和深度超過其他制度;
③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是政府為全體公民或者具有某些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它帶有普遍性厲則,即與受益人的收入或者財富無關,如高齡津貼只與高齡者有關而不問個人的收入和財富;同時,從保障水平來看,社會福利在社會保障體系中處于最高層次,其目的是提高受益者的生活質量;
④特殊保障
特殊保障是國家專門為某一類人群設立的標準或給付條件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些特殊制度的資金通常來源于財政。在中國特殊保障是社會優撫制度,指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為保衛國家安全而做出貢獻和犧牲的軍屬、烈屬、殘廢軍人及退伍軍人等所給予的優待和撫恤。在實踐中,社會優撫由獨立的專門機構來管理,以便使其所需物力、財力和退伍官兵安置工作落到實處。
4.如何評價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答: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改革時期。
(1)背景簡介
20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升,國際金融體系瓦解,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慢了下來,此時,通貨膨脹和失業都上升到大危機之后的最高水平。這就是所謂的70年代西方的“滯脹”現象。使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為這些國家沉重的負擔。在這種經濟背景下,新經濟自由主義批評和攻擊社會保障制度,主張改革社會保障制度。
(2)改革的實踐
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實踐方面,西方福利國家紛紛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繳費比例,削減社會保障支出。首先實施福利政策的英國,對福利制度的改革也處在先鋒的地位。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執政時就開始了改革。其指導思想是:首先,社會保障不應由政府包辦,而應公私協作;其次,不能養成單純依賴國家的懶漢思想,要鼓勵個人用勞動爭取福利。但這并不意味著保守黨要“拆毀福利國家”。
(3)對改革的評價
①福利國家的改革是開源節流的改革。開源為開征社會保障所得稅,提高總投保費率,增加社會保險費收入,對某些福利項目開始收費;節流為降低給付水平或減少給付的可得性;
②一些國家在實施治標辦法的同時,也在探索治本的辦法。他們主張國家不再或大大減少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不再以國家為主體實施社會保障制度,建議恢復充分自由的市場競爭機制,把國有化保險計劃再私有化,把已經社會化了的社會保障組織再私有化,以便充分發揮個人和私營經濟組織的積極性,使經濟和社會生活更充滿活力,最終消除“普遍福利”政策的種種問題;
③由于國家干預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且它確實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即使新自由主義改革思潮占上風,改革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項目中進行,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個整體,在政策上和實踐上不會走得太遠,可以把這些改革看做是對政府失靈的一種修正。
5.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現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實踐中,你能感悟出些什么道理?
答:(1)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現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實踐
20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升,國際金融體系瓦解,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慢了下來,此時,通貨膨脹和失業都上升到大危機之后的最高水平,出現了“滯脹”現象。使福利國家為社會保障制度,相對于它的經濟增長來說已是太昂貴的東西了,成為這些國家的負擔。在這種經濟背景下,新經濟自由主義批評和攻擊社會保障制度,主張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實踐方面,西方福利國家紛紛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繳費比例,削減社會保障支出。
(2)所得的感悟
①由20世紀70年代以后出現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實踐可以得知政府和市場都存在失靈現象,社會保障應該受到政府和市場的共同調節;
②社會保障水平要適度,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國家的社會保障發展水平都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不能阻礙經濟的發展;
③社會福利具有剛性,所以社會福利項目的確定要與國家的社會發承受能力和具體的國情相適應,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④社會保障改革中存在著路徑依賴,由于國家干預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且它確實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即使新自由主義改革思潮占上風,改革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項目中進行,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個整體,在政策上和實踐上不會走得太遠,可以把這些改革看做是對政府失靈的一種修正;
⑤從農村內部看,社會保障制度網絡基本還沒建成,保障項目不全、保障水平有限、保障的人口極少,離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目標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 程守洙《普通物理學》(第6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智慧城市建設:大數據分析、信息技術(ICT)與設計思維
- 2020年湖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黑龍江大學俄語系《俄語2》(第二次修訂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單元語法+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空間信息智能處理
- 就業與創業指導
- 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第2版)
- 建筑結構抗震設計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7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第二版)
- 2020年河南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經濟師《建筑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10小時視頻講解】
- 裙裝結構設計
- 薛華成《管理信息系統》(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典型題)詳解
- 配色設計原理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