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6版)章節(jié)習題精編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635字
- 2020-10-20 18:44:25
五、計算題
1.根據下列統(tǒng)計資料計算國民收入(NI)、國內生產凈值(NDP)、國內生產總值(GDP)、個人收入(PI)。
單位:億美元

解:(1)國民收入(NI)=雇員報酬+企業(yè)支付的利息+個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潤+非公司企業(yè)主收入=500+25+140+250+200=1115(億美元)。
(2)國內生產凈值(NDP)=國民收入+間接稅=1115+15=1130(億美元)。
(3)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凈值+折舊=1130+20=1150(億美元)。
(4)個人收入(PI)=國民收入-(公司利潤+社會保險金)+政府轉移支付+紅利=1115-(250+10)+50+100=1005(億美元)。
2.根據下列簡化的國民收入賬戶計算國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
單位:億美元

解:(1)國民收入=雇員報酬+非公司企業(yè)主收入+租金和利息+總利潤+政府對企業(yè)的補助=3000+90+100+500+60=3250(億美元)。
(2)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折舊+間接稅-政府對企業(yè)的補助=3750+10+150-60=3850(億美元)。
3.假設某國2010年的統(tǒng)計數據為:國內生產總值6000億元,總投資800億元,凈投資300億元,消費400億元,政府購買1100億元,政府預算盈余300億元,試計算:
(1)國內生產凈值。
(2)凈出口。
(3)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
(4)個人可支配收入。
(5)個人儲蓄。
解:(1)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折舊=GDP-(總投資-凈投資),即:
(億元)
(2)根據支出法核算的有:
(億元)
(3)由政府預算=政府稅收+政府購買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支出,可得:
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購買+政府預算盈余=1400(億元)
(4)個人可支配收入=國內生產凈值-稅收+政府轉移支付=國內生產凈值-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即有:
(億元)
(5)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消費,即有:(億元)。
4.設一經濟社會生產5種產品,它們在2008年和2010年的產量和價格分別如表12-2所示。試計算:
(1)2008年和2010年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
(2)如果以2008年作為基年,則2010年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為多少?
(3)計算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價格指數,2010年價格比2008年價格上升了多少?
表12-2 一經濟社會各產品在2008年和2010年的產量和價格

解:(1)2008年名義GDP=∑產品當期價格×當期數量,即:
(美元)
2010年名義GDP=∑產品當期價格×當期數量,即為:
(美元)
(2)2010年的實際GDP=∑產品基期(2008年)價格×當期數量,即為:
(美元)
(3)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價格指數為:,可見2010年價格比2008年價格上升了12.2%。
5.某經濟社會在某時期發(fā)生了以下活動:
(1)某農場主支付15萬美元工資給農業(yè)工人,種植了100噸小麥賣給一面粉廠,售價20萬美元。
(2)面粉廠支付10萬美元工資給工人,制造了一批面粉賣給面包店,售價50萬美元。
(3)面包店支付20萬美元工資給面包師,烘烤出一批面包賣給消費者,總售價是100萬美元。
(1)用最終產品法計算GDP。
(2)每個生產階段生產了多少價值?用增值法計算GDP。
(3)在生產活動中賺得的工資、利潤分別為多少?用收入法計算GDP。
解:(1)由于面包是最終產品,其價值為100萬美元,因此該社會GDP為100萬美元。
(2)小麥種植階段新增價值20萬美元;
面粉制造階段新增價值30萬美元,即(萬美元);
面包制造階段新增價值50萬美元,即(萬美元);
三個階段共增值(萬美元)。
(3)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工資共計:(萬美元)。
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利潤共計:(萬美元)。
用收入法計算的GDP為:(萬美元)。
可見,用最終產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計算的GDP是相同的。
6.假定國內生產總值是1000,個人可支配收入是820,政府預算赤字是40,消費是760,貿易赤字是20(單位:億美元)。
試計算:
(1)儲蓄。
(2)投資。
(3)政府支出。
解:(1)用代表儲蓄,用
代表個人可支配收入,則
(億美元)。
(2)用代表投資,用
、
、
分別代表私人部門、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的儲蓄,則為
,在這里,
代表政府稅收收入,
代表政府支出,
代表預算盈余,則有
。
表示外國部門的儲蓄,則外國的出口減去進口,對本國來說,則是進口減出口,在本題中為20,因此
(億美元)。
(3)從中可知,政府支出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