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 圣才電子書
- 5457字
- 2020-10-13 18:09:59
12.2 課后習題詳解
1.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有什么聯系和區別?為什么有些經濟活動從微觀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從宏觀看卻是不合理的、無效的?
答:(1)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后果的。兩者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互為補充的。微觀經濟學是在資源總量既定的條件下,通過研究個體經濟活動參與者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來說明市場機制如何實現各種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宏觀經濟學則是在資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條件下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兩者分別從個體和總體分析了經濟的運行狀況,共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的整體。
②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這是因為任何總體總是由個體組成的,對總體行為的分析自然也離不開對個體行為的分析。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消費是單個消費者選擇的結果,而投資也同樣來源于單個廠商的選擇。
③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這是因為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都是一定意義上的供給和需求行為。因而,微觀經濟學通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產品的均衡價格和產量;宏觀經濟學通過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研究社會的一般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①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后果,側重討論市場機制下各種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側重討論經濟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
②中心理論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③研究方法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
(2)總體經濟行為并不是個體經濟行為的簡單加總,所以有些經濟活動從微觀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從宏觀看卻是不合理的、無效的。舉例來說,對于單個廠商來說,降低工資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從而可以增加生產并增雇工人。但是,如果每個廠商都降低工資則工人們的消費支出會下降并使總需求下降,從而會導致整個社會的生產和就業下降。
2.舉例說明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的區別不是根據產品的物質屬性而是根據產品是否進入最終使用者手中。
答: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時必須區分產品是最終產品還是中間產品。其中,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所購買的產品和勞務;中間產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產別種產品用的產品。
在國民收入核算中,一件產品究竟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不能根據產品的物質屬性來加以區別,而只能根據產品是否進入最終使用者手中這一點加以區別。例如,不能根據產品物質屬性來判斷面粉和面包究竟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看起來,面粉一定是中間產品,面包一定是最終產品。其實不然。如果面粉為面包廠所購買,那么這包面粉是中間產品,如果這包面粉為家庭主婦所購買,此時面粉則是最終產品。同樣,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賣給消費者,此面包是最終產品,但如果面包由生產廠出售給面包商店,則它還屬于中間產品。
3.舉例說明經濟中流量和存量聯系和區別。財富和收入是流量還是存量?
答:(1)流量是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量,存量是一定時點上存在的變量。從其含義可以看出,流量是在一定的時期內測度的,其大小有時間維度;存量則是在某一時點上測度的,其大小沒有時間維度。
經濟中,流量和存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任何經濟存量都是過去經濟流量的沉淀和積累,而任何經濟存量的變化則又直接表現為某種經濟流量。舉例來說,一定的國民收入來自一定的國民財富,而新增加的國民財富是靠新創造的國民收入來計算的。
(2)從流量和存量的含義可以看出,財富是一個存量,收入是流量。
4.為什么人們從公司債券中得到的利息應計入GDP,而從政府公債中得到的利息不計入GDP?
答:人們購買公司債券實際上是借錢給公司用,公司從人們手中借到了錢作生產用,比方說購買機器設備,就是提供了生產性服務,可被認為創造了價值,因而公司債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資本這一要素提供生產性服務的報酬或收入,當然要計入GDP。
與之不同的是,政府的公債利息被看作是轉移支付,因為政府借的債不一定投入生產活動,而往往是用于彌補財政赤字。政府公債利息常常被看作是從納稅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習慣上被看作是轉移支付,因此從政府公債中得到的利息不計入GDP。
5.為什么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從個人來說是投資,而在經濟學上不算是投資?
答: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指增加或更換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新廠房、設備和存貨的行為,而人們購買債券和股票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并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人們購買債券或股票,是一種產權轉移活動,因而不屬于經濟學意義的投資活動,也不能計入GDP。當公司從人們手里取得了出售債券或股票的貨幣資金再去購買廠房或機器設備時,才是經濟學上的投資活動。
6.為什么政府給公務員發工資要計入GDP,而給災區或困難人群發的救濟金不計入GDP?
答:之所以說政府給公務員發工資要計入GDP,而給災區或困難人群發的救濟金不計入GDP,其原因在于:
政府通過雇請公務員為社會提供了服務,發生了實際的交換活動,所以政府給公務員發工資要計入GDP。而政府給災區或困難人群發的救濟金屬于轉移支付,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把收入從一些人或一些組織轉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組織,在此期間沒有相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交換發生,所以這些救濟金不計入GDP。
7.為什么企業向政府繳納的間接稅(如營業稅)也計入GDP?
答:企業向政府繳納的間接稅(如營業稅)雖由出售產品的企業繳納,但它是加到產品價格上作為產品價格的構成部分由購買者負擔的。企業向政府繳納的間接稅(如營業稅)雖然不購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畢竟是購買產品的家庭或廠商的支出,因此,為了使支出法計得的GDP和收入法計得的GDP相一致,必須把企業向政府繳納的間接稅(如營業稅)也計入GDP。
8.下列項目是否計入GDP,為什么?
(1)政府轉移支付;(2)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
(3)購買普通股票;(4)購買一塊地產。
答:(1)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通過稅收把收入從一些人或一些組織轉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組織中,并沒有相應的貨物或勞務的交換發生,因此不計入GDP。
(2)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不計入GDP。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不是存量。購買一輛用過的卡車,這輛卡車在生產出來時已計入當年的GDP了,現在購買是財富轉移,不能重復計入GDP。
(3)購買股票不能計入GDP。購買股票只是一種證券交易活動,是一種產權轉移活動,并不是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購買股票對個人而言是一種投資,但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活動,因為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是增加或減少資本資產的支出,即購買廠房、設備和存貨的行為。
(4)購買一塊地產不能計入GDP。土地不是最終產品,它用于生產產品或勞務,只有當產品或勞務的價值得到實現時,土地的價值才能得到補償,這時如果計算土地的價值將會使價值重復計算。購買土地只是一種所有權的轉移活動,不屬于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活動,故不能計入GDP。
9.在統計中,社會保險稅增加對GDP、NDP、NI、PI和DPI這五個總量中哪個總量有影響?為什么?
答:社會保險稅實質上是企業和職工為得到社會保障而支付的保險金,它由政府有關部門(一般是社會保險局)按一定比率以稅收形式征收。社會保險稅是從國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會保險稅的增加并不影響GDP、NDP和NI,但影響個人收入PI。社會保險稅增加會減少個人收入,從而也從某種意義上會減少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社會保險稅的增加并不直接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因為一旦個人收入決定以后,只有個人所得稅的變動才會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10.如果甲乙兩國并成一個國家,對GDP總和會有什么影響(假定兩國產出不變)?
答:如果甲乙兩國并成一個國家,對GDP總和不會有影響。分析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結合GDP的概念可以看出,GDP所度量的是事后的產出,其值顯然與觀察者將其視為兩個國家還是一國的兩個地區無關。
注:該題是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尹伯成主編的《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宏觀經濟學)》(第六版)和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學習與教學手冊》(第二版)對此題的解答都是錯誤的,其錯誤在于將進口看作獨立變量。
思考一個更為簡單的問題:一宗進口業務對一國的GDP有何影響?如果根據支出法核算GDP,會得出一宗進口業務會使一國的GDP減少,但這是錯誤的。一般地說,一宗進口業務會使一國的國內支出(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增加而使凈出口等量減少,GDP數量不發生變化。
11.假定某國某年發生了以下活動:(a)一銀礦公司支付7.5萬美元給礦工開采了50千克銀賣給一銀器制造商,售價10萬美元;(b)銀器制造商支付5萬美元工資給工人造了一批項鏈賣給消費者,售價40萬美元。
(1)用最終產品生產法計算GDP;
(2)每個生產階段生產多少價值?用增值法計算GDP。
(3)在生產活動中賺得的工資和利潤各共為多少?用收入法計算GDP。
解:(1)項鏈為最終產品,價值40萬美元,即用最終產品生產法計算的GDP為40萬美元。
(2)開礦階段生產10萬美元,銀器制造階段生產30萬美元,即40-10=30(萬美元),兩個階段共增值40萬美元,即用增值法計算的GDP為40萬美元。
(3)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工資共計:7.5+5=12.5(萬美元)。
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利潤共計:(10-7.5)+(30-5)=27.5(萬美元)。
用收入法計得的GDP為:12.5+27.5=40(萬美元)。
可見,用最終產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計得的GDP是相同的。
12.一經濟社會生產三種產品:書本、面包和菜豆。它們在1998年和1999年的產量和價格如下表所示,試求:
(1)1998年名義GDP;
(2)1999年名義GDP:
(3)以1998年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實際GDP是多少,這兩年實際GDP變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實際GDP是多少?這兩年實際GDP變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變化取決于我們用哪一年的價格作衡量實際GDP的基期的價格。”這話句對否?
(6)用1998年作為基期,計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數。
解:(1)1998年名義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
(2)1999年名義GDP=110×10+200×1.5+450×1=1850(美元)。
(3)以1998年為基期,1998年的實際GDP為1450美元,1999年的實際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
這兩年實際GDP的變化=(1525-1450)/1450≈5.17%。
(4)以1999年為基期,1998年的實際GDP=100×10+200×1.5+500×1=1800(美元),1999年的實際GDP為1850美元。這兩年實際GDP的變化=(1850-1800)/1800≈2.78%。
(5)題目中所給的結論是不完整的,原因如下:
①名義GDP的變動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所生產物品和勞務的數量變動,一是物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動。由于價格變動導致的名義GDP變化并不反映實際產出的變動,故將名義GDP折算為實際GDP,通過實際GDP來比較GDP的變化。
②雖然選擇不同的基期計算出來的實際GDP不相同,但是GDP的變化趨勢應該是不變的。
所以,“GDP的變化取決于我們用哪一年的價格作衡量實際GDP的基期的價格”這句話只說出了后一個因素,是不正確的。
(6)用1998年作為基期,1998年的GDP折算指數=名義GDP/實際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數=1850/1525≈121.31%。
13.假定一國有下列國民收入統計資料:
試計算:(1)國內生產凈值;(2)凈出口;(3)政府稅收減去轉移支付后的收入;(4)個人可支配收入;(5)個人儲蓄。
解:(1)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資本消耗補償,而資本消耗補償即折舊等于總投資減凈投資后的余額,即800-300=500(億美元),因此國內生產凈值=4800-500=4300(億美元)。
(2)由GDP可得
,因此凈出口
(億美元)。
(3)用代表政府預算盈余,
代表凈稅收即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則有
,從而有
(億美元)。
(4)個人可支配收入本來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后的余額,本題條件中沒有說明間接稅、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等因素,因此,可從國內生產凈值中直接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即(億美元)。
(5)個人儲蓄(億美元)。
14.假設國內生產總值是5000,個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預算赤字是200,消費是3800,貿易赤字是100(單位都是億元),試計算:(1)儲蓄;(2)投資;(3)政府支出。
解:(1)用代表儲蓄,用
代表個人可支配收入,則
(億元)。
(2)用代表投資,用
分別代表私人部門、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的儲蓄,則
,
代表政府稅收收入,
代表政府支出,
代表預算盈余,本題中,
(億元)。
表示外國部門的儲蓄,即外國的出口減去進口,對本國來說,則是進口減去出口,在本題中為100,因此
(億元)。
(3)從中可知,政府支出
(億元)。
15.儲蓄—投資恒等式為什么不意味著計劃的儲蓄恒等于計劃的投資?
答: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儲蓄—投資恒等式完全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國內生產總值總等于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則等于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等于國民總收入,這樣才有了儲蓄恒等于投資的關系。這種恒等關系就是兩部門經濟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恒等關系。只要遵循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通貨膨脹,即是否均衡。但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著人們愿意的或者說事前計劃的儲蓄總等于企業想要的投資。
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的主體及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計劃儲蓄的不一致,形成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所講的投資要等于儲蓄,是指計劃投資等于計劃儲蓄時,才能形成經濟的均衡狀態。這和國民收入的核算中實際發生的投資總等于實際發生的儲蓄這種恒等關系并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