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 圣才電子書
- 11字
- 2020-10-13 18:10:02
第15章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15.1 復習筆記
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1.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
2.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公開市場業務、改變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以及道義上的勸告等措施。這些貨幣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標是通過控制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影響利率與國民收入,從而最終實現穩定國民經濟的目標。
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影響如表15-1所示。
表15-1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二、財政政策效果
1.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在模型中,若
曲線不變,政府支出增加,
曲線向右移動,兩種市場重新均衡時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國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會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資,降低原有的乘數效應,因此,財政支出增加引起國民收入增加的數量小于不考慮貨幣市場的均衡(即
曲線)或利率不變條件下的國民收入的增加量。這兩種情況下的國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以下四個因素:
(1)支出乘數的大小。乘數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產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資減少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減少也越多,即“擠出效應”越大。
(2)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的
的大小。
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產出水平增加所導致的對貨幣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從而“擠出效應”也就越大。
(3)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的大小,也就是貨幣需求的利率系數的大小。如果這一系數越小,說明貨幣需求稍有變動,就會引起利率大幅度變動。因此,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貨幣需求增加所導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對投資的“擠占”也就越多。相反,如果
越大,則“擠出效應”就越小。
(4)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投資的利率系數的大小。投資的利率系數越大,則一定量利率水平的變動對投資水平的影響就越大,因而“擠出效應”就越大;反之,則“擠出效應”就越小。
在凱恩斯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利率系數為無限大,而投資需求的利率系數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為零,財政政策效果極大。反之,在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利率系數為零,而投資需求的利率系數極大。因此,“擠出效應”是完全的。
2.財政政策的效果與曲線斜率的關系
當曲線的斜率不變時,財政政策效果隨
曲線斜率不同而不同。
曲線不是一條直線,它的斜率是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階段,它的斜率是不同的。如圖15-1所示,
曲線是一條開始水平,然后逐漸向右上方傾斜,最后垂直的曲線。其斜率從零開始,逐漸增大,直至無窮。由此,
曲線可以分為三個區域:斜率為零,曲線水平的區域,稱為“凱恩斯區域”;斜率逐漸變大,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區域,稱為“中間區域”;斜率為無窮大,曲線垂直的區域,稱為“古典區域”。
圖15-1 曲線的斜率
(1)一般情況
當曲線的斜率不變時,財政政策效果隨
曲線斜率不同而不同。
斜率越大,即
曲線越陡,則移動
曲線時收入變動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
曲線越平坦,則財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2)極端古典主義情形(垂直的曲線)
曲線垂直,說明貨幣需求的利率系數等于零,就是說利率已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面使人們持有貨幣的成本或者說損失極大;另一方面又使人們看到債券價格低到了只會上漲而不會再跌的程度。因此,人們再不愿為投機而持有貨幣。這時候政府如推行一項增加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而向私人部門借錢的話,由于私人部門沒有閑置貨幣,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門認為把投資支出減少一個等于政府借款數目是合算的時候,政府才能借到這筆款項。為此,利率(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上漲到足以使政府公債產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資的預期收益。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將伴隨著私人投資的等量減少。顯然,政府支出對私人投資的“擠出”就是完全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并沒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變。
接近水平或呈水平狀,說明投資需求的利率系數很大或無限大,利率稍有變動就會使投資大幅度變動。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稅收減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門借錢時,利率只要稍有上升,就會使私人投資大大減少,使“擠出效應”達到完全的地步。
總之,在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財政政策完全無效,可是如果實行增加貨幣供給的政策,則效果會很大。
(3)極端凱恩斯主義——流動性陷阱情形(水平的曲線)
一方面,曲線為水平線,說明當利率降到如此低的水平,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無限大。此時,人們持有貨幣而不買債券的利息損失是極小的,可是,如果去買債券,則資本損失的風險極大(由于利率極低時債券價格極高,人們會認為這樣高的債券價格只會下跌不會再漲,從而買債券的資本損失風險極大)。因此,這時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只想持有在手中,這樣,如果貨幣當局想用增加貨幣供給來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是不可能有效的。水平的
曲線即“凱恩斯陷阱”,這時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減稅的財政政策來增加總需求,則效果十分大,因為政府實行這類擴張性財政政策向私人部門借錢(出售公債券),并不會使利率上升,從而對私人投資不產生“擠出效應”。這就是說,在凱恩斯陷阱中,即使
曲線不垂直而向右下方傾斜,政府實行財政政策也會十分有效。
另一方面,為垂直線或接近垂直,說明投資需求的利率系數為零或接近于零,即不管利率如何變動,投資都不會變動或變動極小,在投資需求呆滯時期,利率即使發生了變化,也不能對投資發生明顯的影響。這時,即使貨幣政策能改變利率,但對收入仍沒有作用。
3.財政政策的效果與曲線斜率的關系
在曲線不變時,
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即
曲線越陡峭,則移動
曲線時收入變化就越大,即財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
曲線越平坦,則
曲線移動時收入變化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果越小。
三、貨幣政策效果
1.貨幣政策的效果與曲線斜率的關系
(1)一般情形
當曲線斜率不變時,
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大。
(2)極端古典主義情形(垂直的曲線)
由于垂直,人們對貨幣沒有投機需求,當國家貨幣當局采用增加貨幣供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時,增加的貨幣供給將全部用來增加交易需求,致使
曲線向右移動。
曲線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量等于
曲線移動的距離。因此,在極端古典主義情形下,貨幣政策完全有效。
(3)極端凱恩斯主義——流動性陷阱情形(水平的曲線)
如果曲線是水平的,
曲線是垂直或接近垂直,則必然是財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貨幣政策完全無效。這種情況之所以稱之為凱恩斯極端,是因為凱恩斯認為,當利率較低,而投資對利率反應又不很靈敏時,只有財政政策才能對克服蕭條、增加就業和收入產生效果,貨幣政策效果很小。水平的
曲線和垂直的
曲線模型只是把凱恩斯的這一看法推到了極端而已。
2.貨幣政策的效果與曲線斜率的關系
在曲線形狀基本不變時,
曲線越平坦,
曲線移動(由于實行變動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反之,
曲線越陡峭,
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
3.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1)在通脹時期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能效果比較顯著,但在經濟衰退時期,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效果就不明顯。在經濟衰退時期,廠商對經濟前景普遍不敏感,即使中央銀行降低利率,投資者也不肯增加貸款從事投資活動,銀行也不肯輕易貸款,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
(2)從貨幣市場均衡的情況來看,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量要影響利率的話,必須以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為前提,如果這一前提不存在,貨幣供給變動對經濟的影響就要打折扣。
(3)貨幣政策作用的外部時滯也影響政策效果。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給量,要通過影響利率,再影響投資,然后再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因而,貨幣政策作用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才會充分得到發揮。
(4)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
貨幣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上述這些,但僅從這些方面看,貨幣政策作為平抑經濟波動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
1.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
(1)運行機制不同
財政政策具有見效快的特點。在經濟衰退時,如果政府適當地增加支出,對整個經濟的刺激作用會很快地顯示出來;但政府增加支出后馬上就會迫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會直接產生負作用,即“擠出效應”。貨幣政策通過利率的變動而對總產出產生影響。貨幣增加使得利率下降,這樣就不會產生財政政策那樣的負作用。因而,用貨幣政策去刺激經濟時會使整個經濟環境改善,低利率和低兌換率對投資和凈出口都有利。
(2)執行渠道不同
財政政策由財政部來執行,而貨幣政策則由中央銀行來執行。中央銀行雖然也是一個中央政府的職能機構,但它在法律地位上和職能功能上與財政部有所不同,它不僅在人事訂制上相對獨立,而且由于它掌握有政府債券,還是政府的債權人。
(3)動用機制不同
通常由政府首腦任命執政黨內的政治家擔任財政部長,在由大選造成的政府周期性地更迭過程中,財政政策也就會隨之大幅度地變動。另外,政治家為了當選不得不制定一些討好選民的政策,而這類政策很可能是短視的且對經濟運行不利的政策。因而,財政政策具有任意性和多變性,這些都是對經濟運行不利的因素。與財政政策相反,貨幣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則顯示出更多的連續性。這主要是因為中央銀行的行長通常都由職業文官擔任,在不必擔心選舉的情況下,中央銀行可以以國家的長遠利益作為其政策制定的依據。在實踐中,中央銀行的行長繼承人往往都是從現任副行長中選拔,這就更保證了貨幣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的連續性。
(4)政策效果的顯著性決定因素不同
財政政策效果的顯著性取決于乘數效應和擠出效應的大小。貨幣政策效果的顯著性則取決于曲線的陡峭程度,
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的效果越顯著;反之則微弱。
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各種配合及其效果分析
(1)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混合使用會導致利率的上升,產生“擠出效應”。當經濟蕭條但又不太嚴重時可采取這種組合,一方面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需求,另一方面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
(2)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
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混合使用會使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水平下降,導致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甚至開始衰退。當經濟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時,可采用這種組合,一方面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壓縮總需求,另一方面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貨膨脹。
(3)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
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混合使用會引起利率的下降,投資增加。當經濟出現通貨膨脹但又不太嚴重時,可采用這種組合,一方面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壓縮總需求,另一方面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資,遏制經濟的衰退。
(4)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混合使用會引起總需求的增加,從而促使經濟復蘇、高漲。當經濟嚴重蕭條時,可采用這種組合,一方面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增加總需求,另一方面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減少“擠出效應”。
綜上所述,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應如表15-2所示。
表15-2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的政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