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趣談
- 徐城北
- 2字
- 2019-11-29 14:34:05
京腔
猴戲領進門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薄@是一句很古老、又很實在的話。
無論干什么事,都應該找個好師傅。好師傅的作用,就是用最簡便、最有效的辦法把徒弟“領進門”。大家或許認為,師傅就是班主任和任課的老師,可我覺得,師傅首先是你們的課本。你可以想一想,一上小學,為什么要先學算術?為什么不直接去學初中的代數、幾何和三角?為什么不直接去學大學的微積分?如果一上來就學代數、幾何、三角,不把你弄蒙了才怪!弄蒙了還怎么學?
按照我的理解,京劇里的“一年級算術”應該是猴戲。你要不信,就跟著我一起進一回劇場。
大幕已然拉開——
花果山,水簾洞。你對簡單的布景肯定不滿足,因為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開始為你講《西游記》的故事,老師早就仔細描繪過那里的天、那里的地、那里的云彩和那里的果樹,一切都是那么活生生的。而眼前的這個舞臺,只擺著幾個紙片片做成的石頭景片,天幕上就畫著幾片云朵。你肯定不能接受:太簡陋了!
戲不等人,不等你去慢慢思考。
一陣震天的鑼鼓響過,兩行扮演小猴兒的演員急匆匆走上,每人手中都拿著一把大旗。他們按“八字”形狀擺開,立定不動,仿佛在等待。
你忘掉了剛才的不滿足,眼睛只盯著臺上,仿佛也在等待。
又是一陣震天的鑼鼓。一個大個子演員快步走上。他頭戴紫金冠,帽子上豎起兩道長長的雉尾翎,身穿黃色的袍子。他彎下腰,用寬大的袖子遮擋著臉部,“蹭蹭”幾步就走到臺口。你急于知道他長什么樣子,可他偏偏不肯放下袖子,而是向左晃晃身軀,再向右擺擺肩膀,就是不肯暴露自己的真面目。他真壞!

《鬧天宮》之孫悟空
終于在第三陣鑼鼓中,他猛然撂下了袖子,把自己那張毛茸茸的臉投向了你——原來,臉的中部是一個倒置的“紅葫蘆”,上面用金色和黑色勾出眼睛、鼻子和嘴巴,葫蘆之外則是棕色的猴毛。還沒容得你仔細打量,這位“大猴”的眼睛眨動起來,一下接一下,煞是好看!轉瞬,他又抓耳撓腮起來,沒一會兒老實勁兒!
觀眾席中歡呼起來:“孫悟空——孫悟空——”
在這一剎那,你可能想起第一次進動物園的情景——
老虎吼叫著,兇猛地抓著籠子的鐵欄桿,腦門兒上的“王”字似乎鼓了出來,仿佛想沖出來咬人。
獅子懶洋洋地睡著覺,甚至你扔一塊小石子兒到他身上,他也懶得理睬;如果你扔的次數多了,他就慢慢站起來,在鐵籠子里來回踱步;最后,他把屁股對著你,突然——“擠”出幾滴熱尿,飛射到你的臉上!
北極熊泡在寬大的游泳池中,他一邊游一邊想:為什么水面上沒有浮動著的冰塊兒呢?這里的天氣比起北冰洋,實在是太熱了!
在幾塊豎立起來的石頭前面,熊貓一邊文靜地吃著竹子,一邊展開遙遠的回憶——是在“箭竹開花”那災難之年,自己正在走投無路之際,才被人類“請”到這里來的。
一間間的鳥房分割開來,各種小鳥鳴叫著,撲棱著翅膀在籠子里飛,盡管這里有吃有喝,也有光禿禿的“樹”,但是他們依然仰望頭上的藍天白云,依然思索著“自由”兩個字。
金魚在水缸里游動,幾根水草就使它感到天地無限。
……
都新鮮,都有意思,都好看,然而最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是猴山——用各種散碎石塊兒堆成的大山上,成群的猴子或坐,或爬,或打架,或追逐,或玩耍,或親昵。在高聳的石頭之間拉上了長長的鐵鏈子,猴子便用四肢勾住鐵鏈兒,整個身子下垂在鐵鏈的下面,一下一下地向鐵鏈的另一頭爬去。猴山上還少不了秋千,小猴子蕩秋千會使許多小孩子手腳癢癢……
你扔過去一個梨,它接住吃了,知道要吐核兒;你扔過去幾?;ㄉ?,它接住了,先剝去外面的殼兒,再吃里面的仁兒。它吃得高興了,像人那么站立起來,高高地伸出兩只爪子,向你“還要”——你也許嫌它貪得無厭,也許想逗它、耍弄它一下,于是用一張糖紙包上一塊小石頭兒扔過去。它高興地接住,也許還向你敬個禮。然而一剝開糖紙,發現你是在愚弄它,便會氣憤地轉身而去。脾氣大點的猴子,說不定會把一塊石頭向你“砍”回來……
猴兒學人,人也在學猴兒。猴兒和人(特別是和小孩兒)是息息相通的。以往的你,往往認為自己最聰明、最伶俐、最調皮、最滑稽,會認為這些都是自己所獨有的,因為大人們在這些方面就不如自己。然而一旦到了動物園,你會發現猴兒(——只有猴兒!)才和你最相似也最親近,它們同樣最聰明、最伶俐、最調皮、最滑稽……我猜,這些想法,可能就是你在觀看猴戲最初的一剎那中所想到的。
其次,你又會在一剎那中,回憶起有關《西游記》的各種故事。那是在很小的時候由老師或者家長講給你聽的。這些故事都講到了孫悟空——他原本是只猴兒,后來變成了神仙,可是不知怎么的,它還具有一個“人”的優良品質:
他有一雙火眼金睛,能一下子看出幾千里遠,更能一下子看清對面站的是好人還是妖怪;
他有一根金箍棒,專打妖魔鬼怪,而且千變萬化,只要向空中一扔,嘴里念句咒語,想讓它變什么,它就能變什么;
他腦門兒上還有一條金線一樣的印痕,抓不斷也撓不去。這是當初觀世音留下的懲罰,只要他不聽話,觀世音一念咒語,那印痕就深深地向腦袋里面“箍進去”,疼得他滿地打滾兒,后來觀世音把咒語傳給了唐僧,唐僧就隨時可以處罰他,也不管自己說得對不對。比如,他明明用火眼金睛看破了妖怪的真面目,可唐僧是凡人,一點也看不出來,于是就念“緊箍咒”懲治他,甚至把他趕走。誰知他前腳剛走,妖魔后腳就到,放心大膽地迫害唐僧,最后還得豬八戒到花果山去請他回來收拾妖魔……
就這樣,隨著這些《西游記》故事,隨著連環畫、動畫片進入你的視野和腦海,孫悟空也就牢牢地在你頭腦中扎根了。每逢過春節,時常能碰到孫悟空的面具和金箍棒玩具出售,男孩子們總是踴躍購買,拿回家里好一陣耍弄,好痛快、好過癮呀!現在,你隨著我偶然走進了京劇劇場,并且偶然地觀賞起京劇中的猴戲來了。就在孫悟空撂下衣袖的這一剎那,就在觀眾們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京劇這一種藝術,京劇這一種中國古老深厚的文化,可以說就已經被完全地、徹底地接受了!
我這樣說是有證據的——
比如,孫悟空的那張臉,明明是用油彩很仔細畫過的,內行人管它叫做“臉譜”。但“臉譜”畫在別的人物臉上,你未必承認,可是畫在孫悟空臉上,一個倒置的“紅葫蘆”,上面用金色和黑色勾出眉、眼、嘴巴,多神氣,多威風,多逗樂呀!這,難道不就是當初你聽故事時,隨著幻想的翅膀飛騰著的孫悟空的形象嗎?
比如,舞臺上孫悟空的抓耳撓腮,雖然只有三下兩下,可一下子就能把人帶回到童年時代的動物園!但是猴山上下,那些“漫山遍野”的猴兒,也不是什么時候、什么動作都“好看”的;他們還滿地拉屎,很臭、很臭的。而現在京劇舞臺上的孫悟空,不動則已,一動就能引發你的美妙聯想,這還不高明嗎?
比如,孫悟空的站相也是不同于動物園的猴子的。動物園的猴兒很少直立起來,而舞臺上由人扮演的孫悟空,是美猴王,是齊天大圣,由于是一個很值得贊嘆和同情的“人”,所以就必須像人那樣站起身子——并且要用站著的姿態,去和周圍的“人物”(比如豬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鐵扇公主、玉皇大帝、如來佛和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系。這里的聯系都是“事兒”,孫悟空“做”這些“事兒”時,得有一個基本的姿態,得有一個基本的“站相”“坐相”以及“打相”。于是京劇中的孫悟空,就特別講究這三“相”。他站立時,重心總是落在一只腳上,另一只腳僅是腳尖點地;手也總是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在上的那只常常倒轉過來,手掌朝下地搭在眼眉上面,似乎是為了遮擋陽光,幫助遠望。說到坐,大約他的屁股從來不沾椅子,總是一下就蹦到椅子面兒上,蹲在那里和別人有說有道。還有打,因為他已經神通廣大了,重要的不是說明他是否能夠戰勝敵人,而主要是讓他通過“打”來表現他的“猴兒氣”(換句話說,就是猴子所特有的機靈、聰敏、狡猾、智慧)。
在孫悟空和他周圍的人物群像當中,我猜你最喜歡的一準是孫悟空。由他帶頭演出的京劇猴戲,也就理所應當地被你接受、被你歡迎了。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京劇,那么我建議你第一次就去看猴戲。這樣,你就能輕輕松松地被孫悟空這個精靈,領進京劇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