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本書由六編組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西漢時代的《詩》學研究,另一類是西漢時代詩歌創作形態研究,包括楚騷創作、“三大組詩”以及《易林》繇辭等。與一般按照程式寫作的專著不同的是,每一編文章都體現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具有很強的概括性。這些文章積聚在一起,西漢《詩》學闡釋的詩性風格以及詩歌創作風貌也就大體呈現出來了。

長期以來,學界提起西漢詩歌,基本上就是“三大組詩”,即《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漢鼓吹鐃歌十八章》,學界積累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至于其他《漢樂府·相和歌辭》以及《雜歌謠辭》中的一些作品,包括《古詩十九首》在內,因為創作時代不明,學界統稱為“兩漢詩歌”。本書主要對“三大組詩”作系統校釋,在此基礎上,對比較有把握準確釋讀的詩篇寫成研究性論文。“三大組詩”中的《安世房中歌》《郊祀歌》保存于《漢書·禮樂志》中,顏師古收錄了晉灼、孟康等唐前學者的解釋?!稘h鐃歌十八曲》保存在《宋書·樂志》中,則未有注釋。對“三大組詩”的研究,清代學者如朱乾《樂府正義》、陳本禮《漢詩統箋》、朱嘉征《樂府廣序》、王先謙《漢鐃歌釋文箋正》等書,有價值的釋讀不少。但這些古書往往保存在一些大圖書館的古籍部,查閱殊為不易。我曾經累月在浙江省圖書館孤山學舍,近乎全面地搜集了這些材料,俾學者取資焉。

西漢時代的一些文人如賈誼、淮南王劉安、東方朔、劉向、揚雄等人都創作了楚辭作品,其中揚雄創作的《廣騷》《畔牢愁》在《漢書》本傳中提到過,但不見于任何作品集收錄,學界視為“揚雄佚篇”(張震澤《揚雄集校注》)。我因一個偶然原因,發現《九章·悲回風》中有關于“岷山”的一段描寫,于是搜集了相關資料,寫成《論揚雄〈畔牢愁〉與〈九章·悲回風〉的附益問題》,發表在《文學遺產》上?!哆h游》作者問題是否為屈原,到現在也充滿著爭議。本書收錄的《〈楚辭·遠游〉成篇考》認為《遠游》以“重曰”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為淮南王劉安的《遠游》,后半實即揚雄《廣騷》。在《漢書·揚雄傳》中有明確記載。

流傳至今的《焦氏易林》的作者也有爭議,一說是西漢昭、宣時代的焦延壽,一說是哀、平、莽新時的崔篆?!稘h書·京房傳》記載焦延壽之說:“其說長于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鼻宓栽粕兑琢中B浴泛蟾浇冠M《易》說數條,非四言韻語。今本《焦氏易林》完全由四言韻語組成,記載許多西漢晚期的事件,還有大量的讖緯資料,我做了一些考證,認為是出自西漢晚期的崔篆之手。關于這些四言韻語組成的作品是不是“詩”的問題,學術界是有爭議的。學者陳良運《焦氏易林詩學闡釋》認為此書四言韻語皆屬于詩?!兑琢帧讽嵳Z本屬于繇辭,“繇”“謠”相通,就來源來說,與上古“謠占”是相通的?!兑琢帧肤磙o多來源于史書、物占、謠占、古小說等等。相對來說,就典籍而造作的韻語容易解釋,而難者在于《易林》征引小說今已大部散佚,所以我花了很多功夫,從現存古小說中找到《易林》一些繇辭的來源。

下面對本書六編文章做一提要。

第一編第一章:《從樂歌到經典:出土文獻對〈詩經〉詮釋的啟迪與效用》

本文所謂出土文獻指的是清華簡《耆夜》以及上博簡《孔子詩論》。《耆夜》內容為周武王伐耆(黎)勝利后,于文王廟室舉行飲至之禮時,武王、周公、畢公等人所賦的五篇樂歌。學界一般認為《詩經》是西周、春秋時期的儀式樂歌,風、雅、頌、賦、比、興的分類與儀式有關,以及《詩經》的排序受到了儀式的影響,但苦于沒有第一手文獻材料,很多說法流于猜測,有待證實。清華簡《耆夜》證明《詩經》作為儀式性文本,對解決各種疑竇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喻示。當春秋末期“禮崩樂壞”以后,《詩三百》作為儀式樂歌已經凝固為文本集?!犊鬃釉娬摗肥强鬃又v授《詩三百》的唯一文本,講授方法基本上屬于《漢書·藝文志》所謂“玩經文”,玩味本文,采其功用,意蘊悠長,在《詩經》闡釋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以《孔子詩論》為參照,可以明瞭漢代齊魯韓三家今文經“章句”之學中的故事、讖緯、天文、歷數以及古文經《毛詩序》等都是漢代學者的填加,體現了《詩經》學在漢代的發展,與所謂“詩本義”或者“孔子本義”并無太大瓜葛。董仲舒“詩無達詁”論目的是為漢儒闡釋《詩經》的穿鑿附會手法大開方便之門,使政治緣飾儒術,為變革更化尋求合法性的根據。

第二章:《詩緯》研究

本文所謂“讖緯詩學”,主要以《詩緯》為中心,以齊學為根基,以陰陽五行理論對《詩經》的闡釋發展而來,包括“四始”“五際”“五性”“六情”“詩者天地之心”等概念。“四始”“五際”通過時辰、時令、五行與《詩經》大小雅中幾首詩篇的對應,解釋王政興盛衰敗、循環往復的節奏;“五性”“六情”以陰與陽、道德與人欲解說《詩經·國風》中地域風俗以及治亂之世的詩風差異;而“詩者天地之心”等獨特的詩定義體現在對《詩經》雅頌中祭祀詩篇的解說中,闡述了王者制禮作樂以及建立國家祭祀禮儀的重要性。讖緯詩學通過對自然律歷與《詩經》具體詩篇的關聯性解說,從政教風俗的角度解釋自然、社會和政治的興盛衰敗之理;其獨特的詩定義既注重詩歌持人情性、端正情操的作用,又注重祭祀儀式對詩歌的外在影響,是對詩歌宗教性的精煉概括。讖緯詩學從《詩經》入而不從《詩經》出,從對《詩經》風、雅、頌的闡釋活動中抽繹出詩學原理,形成了獨特的讖緯詩學體系,以應用于現實的功利目的,表達變革更化的思想,其創作意義大于對《詩經》的闡釋意義,對古典詩學理論及郊廟歌辭創作有深刻影響。

第二編第三章:《論揚雄〈畔牢愁〉與〈九章·悲回風〉的附益問題》

《九章·悲回風》是一聚訟紛紜的歷史遺留問題,在《九章》中字數、行數高居第一。王逸、朱熹等古代學者一直認為是屈原所作,朱熹《楚辭集注》認為該篇是屈原的“臨絕之音”。近現代以來,《悲回風》被有些學者認為“偽作”,但多憑感覺,證據不足。近年出土了一些竹簡文獻,對簡帛編連體例的研究,對《悲回風》作者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材料。本文經過詳細考證,認為《悲回風》由兩大部分組成,從開頭至“寧溘死以流亡兮,不忍為此之常愁”共四十八單句為屈原原作;自“孤子吟而抆淚兮”至結尾共六十二單句為漢成帝時揚雄所作《畔牢愁》。在劉歆等人整理《七略·詩賦略》時追錄,并“附益”在《九章·悲回風》之下。

第四章:《〈楚辭·遠游〉成篇及作者考論》

《楚辭·遠游》作者是否為屈原問題,一直存在著很大爭議。近年來出土大量楚地竹書,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材料。諸如竹書傳抄過程中常見的“附益”問題,即兩篇合抄現象,如《上博簡》第四冊《昭王毀室》與《昭王見龔之脽》合抄,第五冊《競建內之》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本為一篇,而誤題兩篇等等。屈原、宋玉作品最初形態為先秦楚系文字書寫,經過“隸變”以后轉為漢隸寫本。章太炎《訄書·官統中》曾提出“《楚辭》定本出自淮南說”章炳麟:《訄書詳注》,徐復《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549頁。,對《楚辭》中竹書文字及其篇卷體例的“定本”的研究,進而確定《楚辭·遠游》的成書及作者問題,是本文獨創性所在。本文經過研究,認為《楚辭·遠游》以文中“重曰”二字為界,分為原作和擬作兩部分,原作為淮南王劉安的絕命辭;擬作實即《廣騷》,為揚雄早年模擬《離騷》之作,采用了《大人賦》以及東方朔《七諫》的詩句,而成為集句式的“百衲體”,不是很成功的作品,但因為被附益在《遠游》之下,因而使《遠游》充滿了爭議。這些史料線索原本在《漢書》中有明確記載,但后人囿于《遠游》為屈原所作的成見,往往意氣用事,對既有史料視而不見并曲為之說。這種不尊重史料、不科學的研究作風,在《楚辭·遠游》研究中體現得尤為突出。本文依據史料,對文本之間的關系加以細致比較,同時依據出土竹書文獻,對《遠游》成篇及其作者做實事求是的考證?!哆h游》與《廣騷》分別對中國詩歌的游仙詩與玄言詩產生很大影響,占有很高地位。

第三編第五章:《〈易林〉繇辭中的西漢小說元素》

《焦氏易林》用了大量西漢小說資料,其故事類型分為讖緯類、記異類、仙道類和雜傳類。讖緯產生于西漢末哀、平之世,方士們編造大量故事來解說經典,《易林》多處征引讖緯故事作為占筮材料;記異類小說在古典小說中占有突出地位,就《易林》征引材料而論,分為飛禽、走獸、水族、爬行類,其故事往往能與小說文獻互證;仙道小說尤其西王母傳說在西漢末流行甚廣,成為不死信仰的重要來源,在《易林》中有多處記載;雜傳類小說如“江妃二女”、燕丹子故事等在《易林》中亦有反映。《易林》林辭承載的許多故事出自宣、元、成時代的劉向作品,結合相關的歷史文獻,其作者不可能是西漢昭宣時代的焦延壽,而應是兩漢之交的崔篆。

第四編第六章:《〈安世房中歌〉:漢高祖廟祀樂章》

西漢時代的《安世房中歌》與《郊祀歌》,在郊廟歌辭創作史上是最具原創性的作品集?!栋彩婪恐懈琛肥哒伦钤缰浻凇稘h書·禮樂志》,又被稱為“房中祠樂”“安世樂”。《漢書·禮樂志》詳記《安世》組詩以及顏師古注引如淳、晉灼、孟康等人的字句訓詁。據《漢書·禮樂志》記載,哀帝時孔光奏罷樂府,“有《安世樂》鼓員二十人,十九人可罷”。在此情況下,除歌辭文句之外,音樂、演奏、歌唱調式等場上因素就不為人所知了。《漢書·禮樂志》的記載有許多不準確之處。清代以前對《安世房中歌》組詩尚未有專門研究,清代以還,學者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如朱乾《樂府正義》注意到了《安世房中歌》中包括“房中祠樂”和“房中燕樂”兩部分,這一觀點具有啟發意義;陳本禮《漢詩統箋》注意到該組“廟祀樂章”中對漢高祖文治武功的書寫和大封功臣的內容,同時透露出“解者認為是享祀高廟樂章”這一信息,值得重視;清代諸儒在制度、名物訓詁上多有發明,因為宗廟祭祀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現實制度”,與其處于“不隔”的狀態,比較貼切。

本編第七章收集自古以來學者對《安世房中歌》的字義訓詁以及章句解釋,極有益于學者。

第五編第八章:《〈郊祀歌十九章〉:武帝時期郊祀文本研究》

筆者近年來研究上古時代宗教倫理制度與祭祀歌辭的關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祭祀歌辭往往是巫術與宗教儀式上的“登歌”,服從儀式本身及其功利目的的需要,有祀天、祭地、明堂諸種儀式,也就會相應地制作郊天歌、祭地歌、明堂歌。而且,服從于制禮作樂的需要,儀式用歌往往是集中完成的,這在郊廟歌辭創作史上已為通例。認為《郊祀歌》是不同時間、地點創作的“散歌”的匯集,這是不可想象的。見拙作《漢至唐郊祀制度的沿革與郊祀歌辭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武帝時代是西漢國家祭祀的創制階段,從祭祀儀式的創制時間來分析郊祀歌的年代、作者、地點以及祭祀種類等因素,還算是個很好的思路。

本編第九章收集了自古以來學者對《郊祀歌十九章》所作字義訓詁以及解釋,在對這些材料進行考辯的基礎上,制定了《郊祀歌》創作時間表。

第六編第十章:《漢鐃歌六首清人注疏考證》

漢代《鼓吹鐃歌十八曲辭》最早著錄于南梁沈約《宋書·樂志》,聲、辭、艷混雜,古奧難懂?!稑犯娂肪硎稘h鐃歌》條引陳釋智匠所作《古今樂錄》之說,當時已經是“字多訛誤”了。清代以前乏人問津,清代以來,有李因篤、朱乾、彭士望(即彭躬庵)、莊述祖、陳沆、董若雨(董說)、陳本禮、譚獻、王先謙及民國時期夏敬觀等人的箋釋。本文對《巫山高》《思悲翁》《圣人出》《上陵》《上之回》《遠如期》六詩的解釋較有把握,因為這些詩與漢代帝王活動有關,在史書中能找到相應史料。

本編第十一章近乎全面地收集了古往今來對《漢鐃歌十八曲》的解說。

我曾獨立完成兩項與此相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是《宗教倫理與中國上古祭歌形態研究》,一是《漢—唐國家祭祀形態與郊廟歌辭研究》,兩書由人民出版社2007、2013年出版發行。在寫作過程中,陸續發現許多相關問題,諸如西漢時期讖緯、儀式以及與詩賦創作的關系問題,于是陸續寫成學術論文在刊物上發表,這些文章及文獻資料都收集在這部著作里。隨著自己的學術興奮點轉移到上古出土文獻與古典文學的關系這一研究領域,目前承擔著“出土文獻與兩周時期歷史文學文本研究”這一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關西漢詩歌文學的研究就要暫時告一段落了。但我深知,就《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全七冊)所收內容來分析,西漢文學、文獻形態及范圍要超出我們現在對西漢文學的認知水平,還有許多未開發的領域。

這本書得到了杭州市哲社重點基地杭州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項目的基金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龙| 东方市| 广宁县| 远安县| 永胜县| 富顺县| 金沙县| 喀喇沁旗| 东城区| 景谷| 敦煌市| 周口市| 潞城市| SHOW| 天全县| 无棣县| 普洱| 邹城市| 青阳县| 台安县| 水富县| 泽州县| 上蔡县| 白朗县| 铁岭市| 余干县| 胶南市| 博湖县| 寿光市| 剑川县| 涿州市| 铜陵市| 油尖旺区| 晋江市| 惠州市| 嘉鱼县| 鄂托克前旗| 阳朔县| 琼海市| 合山市|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