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唐律之與《中國法制史》

唐律在全部《中國法制史》中,據最高之地位。實以其上集秦漢魏晉之大成,下立宋元明清之軌范。故歷朝法典,無與比倫。茲分言之如下。

1.承先之唐律

中國自有史以來,論法之著者,首推李悝法經。其后漢有蕭何九章之律。魏晉北齊,皆號明法。而此千余年來之法律思想制度,皆自唐而得一總匯。觀唐律各律篇首之疏,對秦漢魏晉間各篇之增損因革,既敘述綦詳,而律內各律之因襲于前代者,亦多可借他書考證。名例律之篇首疏不云乎?“遠則皇王妙旨,近則蕭賈遺文,沿波討源,自枝窮葉。”自敘尤明。則秦漢魏晉之律雖無存,實已假唐律而存矣。(唐律之承用漢律者,沈家本有漢律摭遺二十二卷,考證甚詳。承用其他前代律者,尚待考證。)

2.啟后之唐律

唐律自永徽疏成后,遂為歷代制律之準繩,其脈傳之跡,較其所以集前代之大成者尤顯。蓋五代六十年,率皆沿用唐律:后梁之大梁新定律令格式,后周之同光刑律統類,其律皆仍唐之舊,后周之刑統,亦止“申畫一規”,別無創作,后晉后漢尤無論。宋初沿用后周刑統,見之史冊。建隆四年,重定刑統,全部實為唐律。后雖以敕代律,而律實未見更改。故終宋之世,其律未嘗離唐律范圍。元初循用金律,而金律者多承于遼,遼律即唐律也。其后頒至元新格式,為目二十,其面目始稍變,而猶同于唐者九。其異者十一,大體在命名分章,至八議十惡官當之制,皆仍唐也。明律尤直承唐律。李善長等議律,謂“今制宜遵唐舊”(見《明史·刑法志》)。蓋太祖尤傾心唐律,洪武元年,命儒臣四人,同刑官講唐律,日進二十條也。明律初以六部為依歸,名例居后;繼又援用唐篇目。而最后修訂(洪武二十二年),仍以六部為綱,而以舊律各目,分屬其下。其內容十之七八,無改唐律。清律屢經修校,其篇目一同明律,而損益尤微。故明清兩代之律,其形式固有異于唐,待詳考其實,則唐律之規模,蓋依然也。(以上參陳顧遠,《中國法制史》)暨清末變法,民國制典,西洋法之影響遂著,然史地之環境不移,唐律之跡,終不至蕩然無存,詳見下章。耶士卡勒(Escara)有言:“從唐律起,中國的法理專門學問,和法律的準則與解釋,方才開始發展。”又言:“中國司法制度的進化,起始于西歷六百五十年,至一千九百一十年。經過一千二百六十年,都進步的很緩慢,并只有輕微的改訂而已。”(見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343頁)持論雖非盡當,然其于唐律之所以啟后開來,所見固甚明也。

綜上所述,唐律在中國法制史上之價值,灼然甚明。蓋研究中國法者,茍非專攻某一代以為長者,如不能盡取歷代法典而詳讀之,惟有讀唐律,可以知歷代法制之常之正,而他律可略。不知唐律,但習明律清律,則僅見其變其偏而已。(劉孚京沈刻唐律議疏敘:“蓋自余釋褐,備官刑部,尋繹律意,四十年于茲。至于義有所不瞭,文有所不明,考之群書,遍及故牘,猶未曉徹。及求諸唐律,而后因革之跡,變通之意,昭昭明矣。大抵明以來所變革,雖因世為輕重,要其經常,一當以唐律為正。”)不知其淵源本末,未識其刑罰之中,尚無論焉。(關于歷代制法經過及法典內容,參閱程樹德、朱方、陳顧遠各家之《中國法制史》,楊鴻烈之《中國法律發達史》及黃秉心之《中國刑法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江西省| 重庆市| 辽宁省| 灵寿县| 锦屏县| 鹤峰县| 宁南县| 鄢陵县| 平泉县| 漾濞| 西华县| 博湖县| 绥滨县| 新田县| 锦州市| 福清市| 莱西市| 丰台区| 安陆市| 聂荣县| 衡水市| 永善县| 合水县| 安泽县| 连云港市| 武冈市| 西贡区| 漾濞| 浮山县| 闸北区| 尼玛县| 内江市| 平阳县| 孝义市| 泾阳县| 博湖县| 富民县| 年辖:市辖区| 固安县| 贡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