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道路交通組織方法與實踐
- 李瑞敏
- 7字
- 2020-11-28 18:24:18
第3章 潮汐車道
3.1 潮汐車道的發展
作為可變車道的一種方式,潮汐車道是指在不同時間段內變換某些車道上的行車方向或行車種類的一種交通組織方式。潮汐車道被認為是提高現有道路使用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工作原理是調整現有道路上不同方向車道的數量以求最大化滿足交通需求,特別是在某方向車輛較多,而相反方向車輛較少時。潮汐車道的實施能夠降低對新建道路的需求,并且在車流量極不平衡的條件下(如日常通勤高峰時期、重大活動的前后、緊急疏散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早在1928年,美國洛杉磯出現了第一條潮汐車道。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美國的潮汐車道因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設而廣泛使用。70年代后,世界范圍內的潮汐車道逐漸運用于高速公路、橋梁與隧道,并在歐洲和澳大利亞的應用較為廣泛。70年代至80年代間,部分地區開始為高速公路的大載客量汽車和城市公共汽車專門開辟潮汐車道。
美國馬薩諸塞州修建了一條連接昆西與波士頓的快速路,潮汐路段共6mile長,專門為多座載客汽車(HOV)開通潮汐車道。該車道基于反向流設計,在上午和下午擁堵時段,將次向車道轉換為主向車道。HOV車道用一條長6mile的“可活動墻”隔開,該墻通過鉸鏈將混凝土護欄連綴起來,每天兩次變換位置。營建可移動護欄系統大約花費1030萬美元;每輛護欄移動車花費65萬美元。在上午高峰時期(6:00—10:00am),該路段北側開通5條車道(其中包括1條HOV車道),南側開通3條車道;下午高峰時期(15:00—19:00pm)正好相反,南側開通5條、北側開通3條車道。馬薩諸塞州交通部門在1995年開通這條HOV車道,要求必須載客兩人以上的汽車方可使用。同時該車道融入了諸如監控、信息集中化等交通管理系統,并整合計算機技術,使得該路段的使用更為高效。
在國內,上海市外環隧道最先設置了潮汐車道。深圳的梅林關也對潮汐車道的應用進行了實地試驗,在早高峰時段梅觀路出關方向的快車道上,由西向東增加為3個車道,反方向減少為1個車道,以此緩解早高峰時的進關車流量壓力。此外,大連、廣州、杭州等城市也在嘗試或試驗潮汐車道。2013年9月12日,北京第一條潮汐車道——朝陽路(京廣橋至慈云寺橋)開通試運行,晚高峰17時至20時,主路進城方向的一條社會車道改為機動車使用。2014年9月29日,第二條潮汐車道——海淀紫竹院路正式啟用。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潮汐車道是應對潮汐交通流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在實施中需要增加相應的投資,同時在規劃、設計、實施等方面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具體考慮。
在空間上,實施潮汐車道的路段及前后路段可以視為如下幾個部分:①預告路段:在該路段告知駕駛人前方有潮汐車道,包括多少條車道及哪幾條車道;②決策路段:在該路段駕駛人必須決定是駛入潮汐車道還是離開潮汐車道,該路段通常被視為是最為危險的,因為該路段有大量的分流、合流行為;③潮汐車道段:在該路段各方向車輛在相應車道內行駛;④轉換路段:從潮汐車道轉換為正常車道,類似于②決策路段,該路段需要恰當的設計;⑤正常路段:車輛駛離潮汐車道段恢復至正常行駛路段。
在時間方面,潮汐車道的一個特點就是時變的,但是根據應用情況的不同,其時間變化的頻度亦有所差異,例如有的潮汐車道一天使用4個小時,早上2個小時用于一個方向,晚上2個小時用于另一個方向;或者是一天變換一次,中午前一個方向,中午后一個方向。當然,用于應急撤離或者施工的潮汐車道的持續時間可能是數日甚至數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