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道路交通組織方法與實踐
- 李瑞敏
- 1786字
- 2020-11-28 18:24:17
2.5 小結
20世紀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小汽車的出現,發達國家城市的機動化水平不斷提高,“速度”成為城市街道改造與更新的主要因素,街道的主要功能逐漸演變成為城市機動車交通出行服務。這不僅逐漸破壞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還最終導致了城市郊區化和街道荒漠化的出現。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交通領域的人士已經深刻認識到道路的存在不僅是為了幫助人們到達目的地,更不僅僅是為了讓機動車輛順暢地通過,由此“完整街道”的概念不斷得到發展并趨于成熟。在完整街道的規劃與設計中,機動車交通只是街道的一部分功能,甚至對眾多街道而言不能成為主要功能。完整街道的理念向過去的以機動化為核心的街道設計理念發出挑戰,它通過完善道路的相關設施,改善了街道的結構與功能,為所有出行者提供了公平的交通系統。
近20年來,中國的機動化水平持續高速發展,大中城市的機動車交通擁堵范圍不斷擴大,擁堵時間不斷增長,眾多路段的機動車交通需求超過了交通設施的供給能力,由此導致當前中國道路系統的設計與建設中,對于新建道路,機動車路面所占比例不斷增加;對于既有道路,不斷出現占用非機動車道乃至人行道提供機動車行車和停車空間的現象,使中國城市道路的功能逐漸單一化為機動車出行服務。
“完整街道”的概念對于中國當前的發展具有借鑒價值。雖然中美兩國在城市結構、路網密度、土地開發強度等方面有所差異,但是在街道的功能界定上還是具有統一性的,即街道不應當僅僅為機動車出行服務,而應當能夠為所有的出行者服務并具有休憩、交流、駐足等諸多功能。因此,在中國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應當抓住新城建設、道路修建、道路改擴建等機會,重新審視街道的定位和功能,充分考慮所有出行者的出行需求,參考“完整街道”的設計理念,不斷完善當前城市街道規劃、設計的理念和方法,促進中國“完整街道”建設。通過完整功能的街道的建設,使每個道路使用者都同等地享有道路的使用權,從而有效倡導步行和自行車出行,促進低碳交通的建設。
具體而言,未來中國城市街道的發展可以借鑒“完整街道”的發展目標,在以下三個方面不斷完善。
1.更安全的街道
當前由于出行空間不連續、不明確及不斷被擠壓,非機動車、步行等出行方式在中國城市道路中的安全性不斷下降,出行風險較大,從而導致出行比例不斷下降,造成整個城市交通結構不盡合理。未來的街道設計、建設及使用中需要充分重視機動車以外的其他所有交通出行者的需求,提高弱勢交通群體的安全性,通過空間分離、時間分離等方式,為弱勢交通群體提供連續、安全的出行環境,同時注意通過街道設計控制機動車的行駛速度并規范其行為,亦可提高機動車的安全性。完整街道的第一個“完整”就體現在出行對象的“完整”上,要能夠確保行人、自行車和汽車各行其道,提高街道的安全性。
2.更綠色的街道
通過減少機動車道空間即減少硬化路面的面積來增加街道綠化,減少人均出行能耗較大的私人小汽車出行比例,設計完善的雨水滲透、雨水再利用系統,提供良好的自行車、步行網絡及環境,促使人們更多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步行等低碳的出行方式,打造綠色街道,從而為綠色城市的建設提供支持。這應該是完整街道的另一個“完整”的體現,即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亦是整個城市功能完整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更有活力的街道
街道的功能不應當僅僅集中在交通上,還應當注重街道作為城市空間的其他功能,城市道路面積往往占到了城市總面積的10%上,應當將街道作為一種獨特的城市空間進行建設,打造成在良好完成交通服務功能的基礎上,具有休閑、游憩、駐足、交流甚至娛樂等功能的城市空間場所。通過改善人行道、綠化系統、開敞空間等,提升街道的魅力,吸引人們參與到街道的各類活動中,促進鄰里關系,提高街道活力。同時,將街道與公園、綠地等城市節點良好銜接,形成點、線結合的網絡,結合混合用地的開發,打造具有多樣化功能的街道體系,提升街道活力,進而提升城市活力和吸引力。這應該是完整街道的另一個“完整”的體現,即街道不僅僅是交通功能,還有重要的城市空間的功能。
未來的道路系統不應再以私人小汽車為核心進行設計,而應重視滿足各類出行需求及配置街道所應具有的其他功能。完整街道的目標是通過完善道路的相關設施,為所有出行者提供公平的交通系統,是今后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的發展方向之一。
(主筆:清華大學 李瑞敏、葉朕,北京易華錄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夏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