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向好,妙不可言

個/人/簡/介
姬存寶,男,回族,中國共產黨黨員,1993年3月出生,新疆伊犁人。2011年考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2013年9月入伍,服役于中國人民解放軍66184部隊,曾參加過“和平使命-2014”上合聯演、“北劍1410”軍事演習,2015年9月退伍;服役期間曾被評為“優秀士兵”兩次、團嘉獎兩次,曾當選團十佳年度人物;退伍后轉入法學院學習,現為法學院大三年級學生。
入伍之前,我為個人的發展而迷茫;入伍之后,我為集體的發展而篤行,一切向好,妙不可言。
——姬存寶
有些人參軍入伍,是想要實現兒時的夢想,披上戎裝、英姿颯爽;有些人參軍入伍是為了上軍艦、開坦克,獲得一種別樣的體驗;而我參軍入伍是為了給當時的我換一個環境,理清自己接下來的方向。我在大學二年級參軍入伍,那時我還在清華精儀系學習,專業課的壓力讓我越來越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未來應該走什么樣的路,我很茫然。偶然我看到了學校的征兵宣傳,像是看到了一絲曙光,我要去部隊找尋答案。
當我把參軍入伍的決定告訴家里人時,他們并不同意,認為我這是在逃避學習。但是我從初中一直在寄宿學校,生活一向比較獨立,所以,最終他們還是尊重了我的決定。就這樣,我來到了軍營。
我有一些在部隊的朋友,在進部隊之前我對部隊的訓練、生活已經有了足夠的思想準備。初入軍營,與許多同學、朋友不同,我并沒有感到太多“不適應”。相反,看到周圍大部分都是年齡比我小的新兵蛋子,我決定我要在這批新兵中做最好的。
我所服役的部隊是“步兵旅”,在這里,新兵的體能訓練科目主要是輕裝5公里和武裝5公里。我在高中曾經是校長跑隊的一員,在清華又經過“陽光長跑”的訓練,長跑方面,我已經有了一定的身體基礎。所以在新兵連期間,我在武裝5公里、輕裝5公里等項目上一直名列前茅,也由于我其他各方面素質也較為過硬,在最后的下連考核中我獲得了“優秀新兵”的稱號。
新兵連時期,我因為體能各方面素質不錯,過得都比較順。受到的第一次打擊是在2014年初的團開訓動員會上,當時每個連要出3名戰士組隊進行“400米扛連旗接力”,我由于身體素質較好被作為尖子進行選拔。但是我卻剛好跑了全連第四,只能看著班長們代表連隊出征,這讓剛從新兵連獲得階段性成就的我很不是滋味。我意識到,做新兵中的佼佼者并沒有用,要做就要做全連最硬的,做全團最硬的……
在接下來的體能訓練中,我給自己定了死標準。我告訴自己,要是哪次跑步沒有跑吐,就說明自己沒有盡全力跑。為了讓自己有更大的突破,我穿30多斤的沙衣負重跑5公里(嘗試了一個多月后由于沙子寒影響身體健康而放棄)。不負自己的努力,到第一年年底的時候,輕裝5公里我能跑進18分半,400米全連沒有人比我更快。又一年團開訓動員會,我代表連隊出征800米扛連旗接力。
2014年年末,老兵剛剛退伍,新兵還沒有下連,連隊整體處于較為散漫的狀態,我對自己接下來一年的軍旅生活也有一些茫然。冬季拉練前連隊鬧流感,許多戰士病倒,我也因為高燒在衛生隊隔離治療了3天。這3天時間里,我認真梳理了這一年來自己的種種。這一年,我在體能上達到了全連前茅,軍事技能也在全連戰士中數一數二,戰友關系上有了一群關系很鐵的同年兵戰友,可以說總體上符合自己當初入軍營的期待,那么我接下來的一年呢?是繼續追求更好的身體素質還是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從衛生隊出來回班的時候,戰友們正在屋里擦槍,我發現了許多新面孔。原來是又一批新兵下連了。看著那一張張懵懂的臉,我想我找到了接下來一年的目標。參軍第一年的生活總是充滿苦澀,壓抑、憤怒、難過的情緒一整年幾乎沒有斷過,我們中有越挫越勇的,也有自暴自棄的。都說部隊是個大熔爐,鍛鐵成鋼,卻很少有人看到在這過程中燒廢了的爐渣。我想這一批的爐渣能不能因為我的存在而少一些。
因為在第一年的生活工作中,我不能接受一些老兵的所作所為而消極怠工、軟抵抗,在第二年我沒能當上班副。作為一名普通老兵,我只能管到自己班里的3名新兵(班副可以管全排的新兵),所以我對他們3個格外上心,每天的體能訓練我都陪他們一起,休息時間會主動找他們聊聊天,希望他們能夠少些壓抑,對班長多些理解,以積極的態度去度過第一年。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知連隊支部建制中有“戰士理論教員”這個職務,而由于以往士兵對這個職務并不積極,連隊里的“戰士理論教員”一直是空缺狀態。我主動找到了指導員,向他申請當連里戰士理論教員,指導員很支持我。
腦海里回想著訓練場上新兵們的汗水和淚水,我在筆記本上寫下了第一課的題目“當兵光榮”。第一次的授課我仍然記憶猶新,戰友們都以部隊“看新聞”的姿態聽我在上邊講,一群漢子腰背挺直、眼含“殺氣”地注視著我,讓我壓力倍增。當我小心翼翼地宣布結束授課的那一刻,戰友們齊整的掌聲給了我很大的鼓勵。軍營的戰士們入伍時大都是十七八歲,輟學都比較早,對于外面世界的有限認知都來自于網絡,而由于網絡上對于美國士兵的過度吹捧,使得他們有“惰戰”情緒。他們總是會問,“美國大兵那么厲害,裝備那么先進,我們能打得過嗎?”我知道作為一個清華學生,我在他們心里是值得信服的。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堅定地告訴他們“肯定會贏”。
除了用自己的經歷讓他們對軍營有著更深刻的認知,我還帶著大家學習連史、了解清華的大學生活。到后來,他們中兵齡短的會叫我一聲“寶哥”,兵齡長的會戲稱我一聲“姬老師”。
如今,我已經退伍。雖然脫下了那身綠軍裝,但是我依舊保持著在部隊的習慣。回到清華,我堅持體能鍛煉,幾乎每兩天會去操場跑一次5公里;堅持每天“強迫癥”式整理內務,桌子上的書本必須按照大小排列,毛巾也按照部隊習慣在毛巾架上整齊擺放;堅持每天早睡早起,晚上11點之前必須上床休息;堅持布置的作業、任務馬上完成,不拖到deadline。我很高興的是,這些“部隊”的習慣似乎逐漸在影響著我身邊的人,舍友們的作息更規律了些,寢室的內務似乎也更好了些。一些同學開始約我跑步,一些想要參軍入伍的同學也專門找到我一起鍛煉,并向我了解部隊的情況,其中一名法學系的同學一直和我一起鍛煉并打算在今年參軍入伍。
我在宿舍墻上的小白板上寫下這樣一句話——“一切向好,妙不可言”,這是部隊班長教給我的一句話。事情不一定要爭個對與錯,不一定要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一定要向著集體“好”的方向發展。我現在一直將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不斷地提醒自己,這是部隊賦予我的集體意識,也正是清華賦予我的家國情懷。一個人為自己謀求幸福的生活非常容易,但是如果能夠為祖國的建設、為更多人的利益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那樣的人生才更加有意義。我找到了我的答案,不再為個人得失而過分焦慮。我申請轉系到法學院學習,本科畢業后我想回到新疆,回到我的家鄉,成為一名公職人員,投身于完善家鄉政法系統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