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戰鷹在哨位上堅守18小時

個/人/簡/介
常悅,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1991年6月出生,河南濮陽人。清華大學法學院2009級本科生;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服役于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第六師;服役期間參與多項重大軍事演習演練,圓滿完成任務,連續兩年獲得“優秀士兵”,所在班級獲得“集體三等功”一次;現為法學院在讀碩士生,擔任清華大學五字班帶班輔導員,曾擔任清華大學法學院學生組組長。
部隊里的苦和累不值得抱怨和炫耀,在當兵報國的信念面前,所有的挫折、不順和利益糾葛都不足掛齒。
——常悅
我的心路
兩年軍旅生涯是值得我一生銘記的寶貴經歷,短短一篇文章包容不了這兩年中的汗水、歡笑、痛苦與淚水。因此,我要把最重要的——我的心路——放在第一部分,接下來的文字中不僅有一個過去的我,而且也是我目前內心的真實寫照:
和平時期的兵難當,戰爭年代士兵只求以死報國,而和平年代還需要考慮很多關于活著的問題。回首4年的軍旅生涯,我雖沒有直面過生死,但我始終在尋找那種久違的戰斗感覺。初入軍營時,我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到基層、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鍛煉、磨礪自己。在這種意識的影響下,新兵訓練結束時我毅然選擇到東航某場站警衛連去做一名普通戰士。在第一年的新兵生涯中,無論是站崗執勤、軍事訓練、公差勞動我都一絲不茍地完成任務。我深深感覺到越是基層,越能考驗一個人的品格,在缺乏監督的環境下,軍人職業的神圣、紀律的執行,完全要靠個人的信念和篤守才能實現。能在繁瑣的工作任務、骯臟的工作環境中堅持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軍人。
第二年當上副班長后,我愈發感到時間的珍貴,想為連隊作更多的貢獻。為此,我放棄了連領導為我安排的輕松、舒服的文書工作,決定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帶兵人。因為我覺得無論處理再多的文件、寫再多的稿子,一旦我脫下這身軍裝,所有貢獻也就此停止,只有帶出一個班的好兵,才能把我的努力留在部隊。我盡力把當新兵時的所學所悟交流傳遞給自己班里的戰士,希望他們少走彎路、少吃不必要的苦,成長為一批“嗷嗷叫”的兵、一批“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兵,在我離開后,他們還能繼續將這種精神、氣質傳遞下去。個人的成敗得失在集體的興衰榮辱面前是微不足道的,連續兩年的集體“三等功”才是對我最大的褒獎。
在部隊很多人都說基層難干,但我認為只有全心全意地干過了才能對基層做出更切實的評價,基層的土壤不是一天形成的,改變因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基層帶兵人的傳承意識尚在,強軍的目標終有一天會實現!
我的選擇
為什么棄筆從戎?這是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拋開當眾談論自己時的局促不安,脫離個體對宏大背景的迎合,我想從“人之為人,我之為我”的角度談談我當時的選擇和選擇背后的理想與追求:
2009年,我如愿考上了清華大學,成為法學院的一名學生。在本科前三年里,我和身邊的同學們一起上課、自習,規劃著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而就在臨近畢業的關頭,一幅紅紅的標語撩起了我心中埋藏已久的激情——“好男兒當兵去!”這句話在那段日子里始終回響在我的耳旁。
當時我正在為畢業之際的選擇感到矛盾與焦慮,我的父母希望我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成家立業,過一種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而我自己卻始終不甘心就這樣離開清華、就這樣放棄清華人“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那段時間里,我蜷曲在圖書館的角落重讀了《平凡的世界》,動情時一遍一遍默念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深沉而動情的演講……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我最終決定瞞著父母遞交了參軍入伍的申請。
現在回想起來,我非常理解2012年年底時我的心理狀態,那應該是青年的躁動——就像孫少平一樣——內心的躁動。當時在我的心中,青春不是屬于我個人的,青春是一種獻祭,“我的青春獻給誰?”是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現在我很慶幸當時我選擇把青春獻給祖國的國防事業,“哪怕到部隊去站崗,也是在為祖國作貢獻”,至今回想起當時的誓言依舊熱血沸騰。
我與祖國
部隊里的苦和累不值得抱怨和炫耀,在當兵報國的信念面前,所有的挫折、不順和利益糾葛都不足掛齒。在我已經度過的人生中有兩次真切地感到自己和祖國離得如此之近:一次是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儀式上隨群眾游行方陣走過天安門的時候;另一次就是參軍入伍。這里我想講一個當兵時真實的故事:
2013年是我當兵的第一個年頭,那一年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分歧日益嚴重,軍事斗爭的形勢也日趨緊張。一天晚上,連隊剛組織看完新聞,突然上級電話通知進入一等戰備狀態,全連官兵立刻準備進場,從接到通知到佩戴裝具集合完畢不到兩分鐘的時間,一些同志甚至等不及乘車直接奔向了自己的戰位。由于形勢緊急,當我剛向連長報告就位的時候,戰機已經呼嘯而起。望著深邃的夜空,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既為自己參與了保衛祖國的事業而感到激動,又為遠方飛行員和戰機的安危感到擔憂。就這樣那一整晚我孤獨地守護著哨位,一批又一批的戰機升空,而換崗的戰友卻遲遲不來。后來得知由于情況緊急,連里甚至沒有多余的戰士來替換自己。等到戰備狀態解除,通知退場時,我已經在哨位上堅守了整整18個小時。
這次經歷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后來我才明白原來從那時起自己的命運就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了一起,試想如果自己沒有當兵,怎么會在如此特殊的境遇之下產生頓悟從而有這么強烈的感受?
士兵的柔情
和平年代部隊的生活是緊張而有規律的,部隊的環境又相對比較封閉,營區之中自然少了一些市井的喧囂與浮躁,也讓我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軍隊、軍人甚至人生。我很慶幸兩載軍旅生活中我的代入感始終很強,我的情感也因此變得敏銳,能夠把一些事件轉化為感悟,影響我的一生。
我想分享在部隊時寫下的一些話,下面這一段是某次飛行事故發生后默默記下的,是我——作為一位守衛戰鷹的警衛戰士——內心真實的寫照:
戰鷹已去,留下寂靜的庫,宛如墓穴,留人憑吊。戰鷹啊!你在哪里?蔚藍的天空難覓你的行跡,云霄間也不聞你的聲息。戰鷹啊!你在哪里?
我曾一次次目送你直入云霄,贊嘆你勢如疾風、聲如雷電;我曾一次次盼你歸來,你觸地的瞬間能填滿我苦熬幾小時的空白。而今你竟忍心不再回來,只留我在。你可知月寒日暖煎人心肺。
戰鷹,我把青春獻給了你,甘愿做一名衛兵,只因能默默守護你,靜靜地望著你。這是多么寶貴的青春啊!我的心靈負債累累,只因你在,我便不覺虛擲,無數次回眸也不曾生悔。
戰鷹啊!你在遙遠的海空迷了路,誤認了天為海,海為天。那是怎樣的奇幻仙境、碧海藍天?莫非這秘境中暗藏殺機,還是你狂馳恣肆被美所迷。海面上巨大的漩渦直通海底,你本是空中的靈翅,卻淪為龍王私藏的寶物。我愿像那500年前的猴兒,大鬧水晶宮,將你奪回。
戰鷹啊,你的離去壓彎了衛兵的脊梁,暗淡了鋼槍的光芒。衛兵的悲情,他不能駕馭你翱翔,只能貼著你的翅膀猜測天際廓然的風光。你的離去為這場獨幕劇畫上了句點,自此再無轉折的生機。
戰鷹已去,再不會有同在的歡愉,只剩下獨在的悲戚。
除了保衛戰機的本職工作,在當兵的第二個年頭,我還擔任了連隊的代理班長,成為了一名基層帶兵人。在帶班的過程中,我積累了一些經驗,一些從那時起產生的理念至今還體現在我所做的輔導員工作之中。
現在我做著類似教書育人的工作……我有8個學生(戰士),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有的年紀相仿,有的像孩子一樣。我不奢望能教給他們什么,只是希望他們不再走我走過的彎路,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在嚴酷的環境下生存下去。他們都有獨特的天性,能夠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只是缺乏引導。我很高興他們能各取所長組成一個互補的集體,也很頭疼他們不能完全按照我預設的軌跡行走。不過人畢竟不是機器,我只能不斷觀察著他們的變化,他們就像我發現的新元素。最近我深深地感到能力有限,也不斷反思第一年的種種,既希望他們模仿我,也希望他們超越我。
兩年的時間很短暫,很難給部隊留下什么或者帶來什么改變,唯有我帶的這幾名戰士,希望他們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積極地看待問題,也希望他們再帶兵時能夠真正地關心戰士,理解他們的辛苦和不易,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知道要把他們培養成什么樣的人。
我與我的“兵”
退伍返校后我加入了學生工作隊伍,成為一名帶班輔導員,我所帶的法5年級有80多人,以前在部隊帶一個班,現在可以說是帶一個連了,這對我來說著實是不小的挑戰。當班長的時候班里最多時有十幾位戰士,平時同吃住、同訓練,我可以仔細地觀察每位戰士的行為、了解他們的心理、感受他們的需求、解決他們的問題,而當面對一個年級時,就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雖然學校生活不像部隊生活那樣簡單劃一,但我仍然愿意抽出時間多和法5的同學們在一起,聽聽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了解他們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和他們講講我自己的故事和經歷。對我來說這是一種享受,這種精神上的愉悅和反哺也許就源自我這一顆帶兵人的心。學校和部隊是不同的環境,缺乏外在的紀律約束,因此輔導員和同學之間心與心的溝通就更顯重要。雖然早已脫下了軍裝,但身著軍裝的我對于現在的我而言就像是一個“他者”,我會情不自禁地將現實與過去進行對照:當我送書給同學的時候我會想到當年休息的時候班里的戰士們圍坐在我的床邊看書、看報的場景;當同學生病或者遇到困難不管多晚我都會匆匆趕去,在我眼中他們就像我們班的戰士……學生的思想是多元的,統一起來會遇到非常大的困難,況且他們也不需要服從某一個權威的指揮,也許作為輔導員我永遠也不會找回和帶兵時同樣的感覺,但我依舊執著于待人真誠、關愛下屬的帶兵鐵律,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法5的同學們就是我帶的兵。在部隊的經歷讓我知道如何能夠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學生,讓我知道如何能做一個好的輔導員,同時也把在部隊學到的那些東西傳遞給我所帶的學生們。
部隊的經歷已經成了過去,但軍人的精神和品格還留存在我的心中。感謝清華圓了我的從軍夢,感謝部隊給了我一段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