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文學研究的重要書籍介紹
- 大師講堂學術經典:鄭振鐸講文學
- 鄭振鐸
- 12682字
- 2019-11-21 16:29:33
我做這篇文字,其目的乃在把最好的、最易購的關于中國文學的書籍,介紹給平素對于中國文學沒有系統的研究的諸君。他們曾常常向我問應讀何書,或問在許多詩歌選本中,哪一部最好,或問研究中國的戲曲,應先讀何書,或問某書有何版本,某書在何處可以買得到之類的問題。我不能一一的遍答,便做了這篇文字,以當一個總答復。至于深研國故的諸君,對于我這個淺陋的介紹自然是不必注意的。
在這個“介紹”里,所登錄的書籍雖僅有二百余部,但重要的偉大的創作與研究中國文學的門徑書,大概都已包羅在內了。如果有人全讀了這些書,或選讀了其中尤其重要的幾十或百余部書,大略已可明白中國文學的源流與重要的內容了。
關于帶文學性質的諸子,如《莊子》《列子》之類,以及史書,如《左傳》《史記》《漢書》之類,這里不錄進去。這里所錄的是:重要的詩歌、戲曲及散文的總集;重要的小說、戲曲、詩文的作品;以及重要的研究詩歌、戲曲、小說等源流及內容的書籍,與幾部較好的文學史。個人的詩文集,太多,萬不能遍舉,這里僅舉其最有影響、最為偉大并有易得的單行本者。
我們現在之研究中國文學,乃研究其內容與藝術,決不欲再步武古人,去做什么古律詩、雜劇,或去填什么詞。所以這里對于“詩歌作法”一類的書,僅舉其最好的有研究的價值的二三種。
庸俗的通行的詩文選本,如《古文觀止》《古唐詩合解》以及剽竊他書以為一書的,如《元曲大觀》之類,這里都屏棄不錄。不甚重要的選本如《四六法海》《古今文綜》《涵芬樓古今文鈔》以及《七十家賦鈔》等這里也不收入。
這個介紹分為上下二篇,上篇是介紹文學作品——個人的作品與總集,其次第略按時代的順序。下篇是介紹小說及詩歌的研究等的書籍與文學史,其次第則按種類的分別。每部書底下,都注出它的不同的版本,有時也略述其內容。
這里所錄各書大多數都有很易得的傳本的,至于沒有傳本的書,則暫不錄入。
上篇
一、《詩經》此書為最古的最重要的詩歌總集。它的注釋的本子極多,可先看:
(一)《毛詩正義》四十卷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 通行本;《十三經注疏》本;《四部叢刊》影宋本。
(二)《詩集傳》八卷 宋朱熹撰 通行本;商務印書館 鉛印本。(三)《詩經原始》十八卷 方玉潤撰《鴻濛室叢書》本。不易得。現擬重印。
如不欲看紛紜辯論的注釋本子,則可讀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白文詩經》(請參看本報十四卷三號《關于詩經研究的重要書籍介紹》一文)。
二、《楚辭》《楚辭》的注釋本,最重要的有:
(一)《楚辭補注》十七卷 漢王逸注 宋洪興祖補 汲古閣重刻宋本;《惜陰軒叢書》本。
(二)《楚辭集注》八卷,《辨證》二卷,《后語》六卷 宋朱熹撰 通行本;掃葉山房石印本。
最近亞東圖書館出版的陸侃如的《屈原》,也很可以一讀。
三、《文選》梁昭明太子蕭統編《文選》內所選的(除了屈宋的幾篇辭賦以外),為自漢至梁的重要的詩賦及散文的作品,是一部很簡括、很重要的總集。它的體裁,后人擬仿之者極多,如《唐文粹》《宋文鑒》等皆是。它的注釋本,有:
(一)《文選注》六十卷 唐李善注 武昌局刊本;通行本;石印本。
(二)《六臣注文選》六十卷 唐李善等注《四部叢刊》影宋本。
四、《古文苑》二十一卷 宋章樵注 蘇州局刊本;《岱南閣叢書》本,分九卷,是古本,無注。
五、《續古文苑》二十卷 清孫星衍編 平津館刊本;蘇州書局刊本。
六、《文苑英華》一千卷 宋李昉等編 明刊本;平津館影宋刊本。此書為繼《文選》而選者,起于梁末,終于唐,唐文占最大的部分。
七、《文苑英華辨證》十卷 宋彭叔夏撰《聚珍版叢書》本;《知不足齋叢書》本。
八、《玉臺新詠》十卷 陳徐陵編 清吳兆宜注 通行本。
九、《古詩紀》一百五十六卷 明馮惟訥編 原刻本。此書全錄自上古至隋的詩歌,是一部很重要的總集。
一〇、《詩紀匡謬》一卷 清馮舒撰《知不足齋叢書》本。
一一、《全漢三國六朝詩》八十卷 丁福保編 醫學書局鉛印本。此書搜羅頗完備,多正《詩紀》之誤。
一二、《古詩源》十四卷 清沈德潛編 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一三、《古詩選》三十二卷 清王士禛編 通行本;上海石印本合此書與姚鼐的《今詩選》為《古今詩選》。內五言詩十七卷,七言詩十五卷,七言詩選至元吳萊為止。
一四、《十八家詩鈔》二十八卷 清曾國藩編 通行本。
一五、《三十家詩鈔》清王定安編 某君的《國學書目》誤作曾國藩編。通行本。此書為增補曾氏的《十八家詩鈔》的。
一六、《八代詩選》二十卷 王闿運編 通行本;石印本。此書甚好,選漢至隋的詩歌。
一七、《樂府詩集》一百卷 宋郭茂倩編 汲古閣刊本。近來刊印的武昌局本及《四部叢刊》本,皆系依據汲古閣刊本。但此刊本,錯誤頗多。此書很重要,選至唐為止。
一八、《古樂苑》五十二卷 明梅鼎祚編 明刊本。此書補《樂府詩集》之遺。
一九、《文紀》二百四卷 明梅鼎 祚編 明刊本。選至隋為止。中有《釋文紀》四十五卷,為特異于他種古代文選之點。但搜羅不如嚴可均的《全上古秦漢六朝文》之完備。
二〇、《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一百十八卷 明張溥編 原刊本;翻刻本。翻刻本不好。
二一、《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 清嚴可均編 黃岡王氏刊本。此書搜羅極廣,備此一書,梅氏《文紀》可不購。但略病蕪雜。
二二、《漢魏六朝名家集》丁福保編 醫學書局鉛印本。此書較張溥《名家集》為好。原定刻一百十八家,我僅見其初集四十家。不知后來有續集出來否?
二三、《八代文粹》二百二卷 清簡燊、陳崇哲編 原刊本。某君所編的《國學書目》誤作王闿運編。
二四、《經史百家雜鈔》二十六卷 清曾國藩編 通行本;商務印書館鉛印本。此書為最大膽的不易得的選本,能把《詩經》之類的書選錄在里面,遠勝于姚鼐的《古文辭類纂》一類的囿于一派而無特見的選本。
以上為上古至唐的詩文總集(僅有數種并選錄唐以后詩文)。同性質的書,有錄入三四種者,如非專門研究者或購書的經濟力很充足者,則不必全購,可僅購最好的一種或二種,如古詩選本,不必購《古詩紀》,只要購《全漢魏六朝詩》即已足。但有力量的人,最好是把同性質的幾種書同時比較而讀。
二五、《蔡中郎集》六卷 漢蔡邕撰 廣州刊本;蘭雪堂活字本;《十萬卷樓叢書》本;《海源閣叢書》本;《四部叢刊》本。
二六、《曹子建集》十卷 魏曹植撰 明刊本;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二七、《陶淵明集》八卷 晉陶潛撰 明刊本;通行本;江蘇局刊本。《四部叢刊》本,為影宋李公煥的箋注本。
二八、《鮑參軍集》十卷 宋鮑照撰 明刊本;《四部叢刊》本。
二九、《謝宣城詩集》五卷 齊謝朓撰《四部叢刊》本。
三〇、《江文通文集》四卷 梁江淹撰 明刊本;《四部叢刊》本。
三一、《庾子山集》周庾信撰 此書有清吳兆宣注的十卷本;倪璠注的十六卷本;《四部叢刊》影明屠隆刊十六卷本。
以上略舉唐以前的幾個重要的有單行專集的作家。
三二、《中興閑氣集》二卷,《校補》一卷 唐高仲武撰《四部叢刊》本。汲古閣刊有《唐人選唐詩》八種,《四部叢刊》亦收四種,茲錄其一種。
三三、《全唐詩》九百卷 清康熙四十六年編 揚州書局刊本;廣州巾箱本;江寧重刻本;石印小字本。清徐倬有《全唐詩錄》一百卷,通行本。
三四、《唐百家詩選》二十卷 宋王安石編 醫學書局影印本。
三五、《唐人小集》自王勃至張司業,共錄五十人。近人江標影刻宋書棚本。
三六、《唐人萬首絕句》九十一卷 宋洪邁編 明刊本。清王士禛有《唐人萬首絕句選》七卷,通行本。
三七、《唐詩百名家全集》清席啟寓編 原刻本。共一百四家,有四家未刻。
三八、《唐詩別裁》二十卷 清沈德潛編 通行本。
三九、《唐文粹》一百卷 宋姚鉉編 顧廣圻校刻大字本;蘇州書局刊本;《四部叢刊》影宋小字本。
四〇、《唐文粹補遺》二十六卷 清郭麐編 原刻本;蘇州書局刊本。
四一、《全唐文》一千卷 清嘉慶十九年編 揚州書局刊本;廣東翻刻小字本。
四二、《唐文拾遺》七十二卷 清陸心源撰 原刻本。
四三、《唐代叢書》亦名《唐人說薈》搜錄唐人的傳記與雜記;但不好,不如《太平廣記》。通行本;石印本。
四四、《太平廣記》五百卷 宋李昉等編 通行本;石印本。此書包羅唐及唐以前的傳記及異聞一類的書極多。
四五、《陳伯玉集》五卷 唐陳子昂撰 清楊國楨輯刻本。《四部叢刊》影明刊本有十卷。
四六、《李太白集》三十卷 唐李白撰 清繆曰□□仿宋刻本;石印本;又清王琦有《李太白詩集注》三十六卷,通行本;《四部叢刊》本有三十卷,系影印明刊本的宋楊齊賢與元蕭士赟的《分類補注李太白詩集》。
四七、《杜工部詩集》唐杜甫撰 注杜詩者頗多,茲舉三種于下:
(一)《杜詩詳注》二十五卷 清仇兆鰲注 通行本。
(二)《杜詩鏡銓》二十卷 楊倫注 鉛印本。
(三)《分門集注杜工部詩》二十五卷 無名氏集注《四部叢刊》影宋本。
四八、《王右丞集》六卷 唐王維撰《四部叢刊》本。又《王右丞集注》二十八卷,清趙殿成撰,原刻本。
四九、《孟浩然集》四卷 唐孟浩然撰《四部叢刊》本。
五〇、《高常侍集》八卷 唐高適撰《四部叢刊》本。
五一、《岑嘉州詩》四卷 唐岑參撰《四部叢刊》本。
五二、《韋蘇州集》十卷 唐韋應物撰《四部叢刊》本。
五三、《元次山集》十卷 唐元結撰《四部叢刊》本。
五四、《劉隨州詩集》十卷,《外集》一卷 唐劉長卿撰《四部叢刊》本。
五五、《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唐韓愈撰 東雅堂刊本;通行本。韓集通行刻本極多,茲不具錄。《四部叢刊》內亦有影元本。
五六、《柳先生集》四十五卷,《別集》二卷 唐柳宗元撰《四部叢刊》本。柳集通行刻本極多,茲不具錄。
五七、《劉夢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唐劉禹錫撰武進董氏影宋刊本(《四部叢刊》本,即系以董氏本影印者);通行本。
五八、《長江集》十卷 唐賈島撰 通行本;何義門評校本;《四部叢刊》本。
五九、《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 唐李賀撰 明仿宋刻本;凌氏校刻本;通行本;《四部叢刊》本。又有宋吳正子諸人的各種箋注評注本。
六〇、《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補遺》六卷 唐元稹撰 嘉慶間東吳董氏刊本;《四部叢刊》本,連集外文六十一卷。
六一、《白氏文集》七十一卷 唐白居易撰《四部叢刊》本;通行本;又有《白香山詩集》四十卷,附《年譜》二卷,清汪氏編刻本。
六二、《李義山集》六卷 唐李商隱撰 嘉慶中揚州汪氏校刻本;《四部叢刊》中有《李義山詩集》六卷,《李義山文集》五卷。《李義山詩注》有清朱鶴齡及姚培謙注本;又《李義山文集箋注》十卷,清徐樹榖箋,徐炯注。
六三、《溫庭筠詩集》七卷,《別集》一卷 唐溫庭筠撰《四部叢刊》本;又有《溫庭筠集箋注》九卷,清康熙間顧氏秀野草堂刊本。
六四、《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 唐陸龜蒙撰《四部叢刊》本;又《笠澤叢書》四卷,《補遺》一卷,通行本。
六五、《玉山樵人集》,《香奩集》附 唐韓偓撰《四部叢刊》本;通行本。
六六、《桂苑筆耕集》二十卷 唐高麗崔致遠撰《四部叢刊》本;粵雅堂刻本。此集很重要。致遠為新羅人,在唐為高駢幕僚,為高麗文人之父。
六七、《甲乙集》十卷 唐羅隱撰《四部叢刊》本;通行本;又《讒書》五卷,有吳騫刻本。
六八、《全五代詩》一百卷 清李調元編《函海》本。
六九、《花間集》十二卷,《補》二卷 蜀趙崇祚編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七〇、《唐五代詞選》三卷 清成肇麐撰 原刻本。
七一、《南唐二主詞》一卷 南唐中主、后主撰《晨風閣叢書》本。
七二、《浣花集》十卷,《補遺》一卷 蜀韋莊撰《四部叢刊》本。
七三、《三家宮詞》一卷 唐王建等撰 汲古閣刊《詩詞雜俎》本(《詩詞雜俎》近有無錫丁氏翻印本)。
七四、《宋文鑒》一百五十卷 宋呂祖謙撰 蘇州書局刊本;《四部叢刊》本。此書為北宋的總集。
七五、《南宋文范》七十卷 清莊仲方編 蘇州書局刊本。
七六、《南宋文錄》清董兆熊撰 蘇州書局刊本,凡《文范》所已有者,此書俱節去不錄。
七七、《宋六十名家詞》九十卷 明毛晉撰 汲古閣刊本;石印本。
七八、《詞綜》三十六卷 清朱彝尊編《補》二卷,清王昶編通行本。此書選錄唐、五代、宋詞。通行本常合王昶的《明詞綜》及《清詞綜》而為一書。
七九、《絕妙好詞箋》七卷,附《續鈔》一卷 宋周密撰 清厲鶚等箋通行本。
八〇、《詞選》二卷 清張惠言編 又《續詞選》二卷,清董毅編 通行本。
八一、《四印齋所刊詞》王鵬運編 原刊本。此書校刊極精。
八二、《雙照樓景刊宋元本詞》仁和吳氏編刊。此書校刊亦極精。
八三、《彊村叢書》朱古微編 原刊本。此書搜羅極博,校刻亦極精,計有總集四種,唐詞別集一家,宋詞別集一百十二家,金詞別集五家,元詞別集五十家。為“詞”的最大的叢刊本。
八四、《詞苑英華》汲古閣刊本。內有:
(一)《花間集》十卷 趙崇祚編。
(二)《草堂詩余》四卷 武林逸史編。
(三)《尊前集》二卷 顧梧芳編。
(四)《花庵詞選》十卷 黃叔旸編。
(五)《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十卷 黃叔旸編。
(六)《詞林萬選》四卷 楊慎編。
(七)《詩余圖譜》三卷 張□編。
八五、《詞學叢書》清秦恩復編 原刊本。內有:
(一)《樂府雅詞》三卷,《拾遺》二卷 宋曾慥編。
(二)《陽春白雪》八卷,《外集》一卷 宋趙聞禮編。
(三)《詞源》二卷 宋張炎撰。
(四)《日湖漁唱》一卷,《補遺》一卷,《續補遺》一卷 宋陳允平撰。
(五)《草堂詩余》三卷 元鳳林書院編。
(六)《詞林韻釋》一卷 宋菉斐軒本。
八六、《宋詩鈔》清吳之振編 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八七、《宋詩鈔補》管庭芬編 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八八、《宋詩別裁》八卷 清張景星編 通行本。
八九、《江湖群賢小集》宋陳起編 讀畫齋刊本。
九〇、《江湖后集》宋陳起編 讀畫齋刊本。
此二書包羅宋人集子很不少。
九一、《宋六十家集》近有石印本。
九二、《宋百家詩存》二十卷 清曹廷棟編 原刊本。
九三、《宜秋館匯刊宋人集》李之鼎編 自刻本。近已出有甲、乙、丙三集。
九四、《和靖詩集》四卷 宋林逋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九五、《文正集》二十卷,《別集》四卷,《補編》五卷 宋范仲淹撰通行本。
九六、《宛陵集》六十卷,《附錄》五卷 宋梅堯臣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有《附錄》一卷、《拾遺》一卷。
九七、《歐陽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 宋歐陽修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九八、《東坡七集》一百一十卷 宋蘇軾撰 近有翻印本。蘇軾詩文集通行本極多,不具錄。《四部叢刊》中有《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二十五卷(宋王十朋撰)及《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宋郎曄注)。
九九、《臨川集》一百卷 宋王安石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又《王荊公詩注》五十卷,宋李壁注,有清綺齋校刻本。
一〇〇、《山谷集內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別集》二卷 宋黃庭堅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為三十卷。
一〇一、《后山集》十四卷 宋陳師道撰 學稼山莊刻本;又《后山詩注》十二卷,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一〇二、《簡齋集》十六卷 宋陳與義撰 通行本;又《增廣箋注簡齋詩集》三十卷,附《無住詞》,《四部叢刊》本。《簡齋詩外集》一卷,《四部叢刊》本。
一〇三、《朱子大全集》一百十二卷 宋朱熹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一〇四、《石湖居士詩集》三十四卷 宋范成大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秀野草堂刻三十卷本。
一〇五、《誠齋集》一百三十卷 宋楊萬里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一百三十三卷本;吉安刻八十五卷本。《誠齋詩集》有《函海》的十卷本,及嘉慶中徐氏刻的十六卷本。
一〇六、《渭南文集》五十卷 宋陸游撰《四部叢刊》本。又《劍南詩稿》八十五卷,汲古閣刊本。
《精選陸放翁詩集前集》十卷,《后集》八卷,《別集》一卷,《四部叢刊》本。
一〇七、《后村先生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 宋劉克莊撰《四部叢刊》本。
一〇八、《宣和遺事》《士禮居叢書》本;商務印書館鉛印本;石印本。
一〇九、《遼文存》繆荃孫編 原刻本。
一一〇、《金文雅》十卷 清莊仲方編 江蘇書局刊本。
一一一、《金文最》六十卷 清張金吾編 粵雅堂刊本;蘇州書局刊本。
一一二、《全金詩》七十四卷 康熙五十年編 原刊本。
一一三、《閑閑老人滏水文集》二十卷 金趙秉文撰《四部叢刊》本。
一一四、《滹南遺老集》四十六卷 金王若虛撰《四部叢刊》本。
一一五、《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附錄》一卷 金元好問撰通行本;《四部叢刊》本;又《元遺山詩注》十四卷(清施國祁注),原刻本,石印本。
一一六、《弦索西廂》金董解元撰 劉氏暖紅室刊本。此書為元、明戲曲之祖,甚重要。
一一七、《元曲選》一百種 明臧晉叔編 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一一八、《西廂記》元王實甫撰 通行本;暖紅室刊本。
一一九、《琵琶記》二卷 元高則誠撰 通行本;暖紅室刊本。
一二〇、《拜月亭》二卷 元施惠撰 暖紅室刊本。
一二一、《太平樂府》九卷 元楊朝英編《四部叢刊》本。
一二二、《陽春白雪》《前集》五卷,《后集》五卷 元楊朝英編 徐氏《隨庵叢書》本。
以上二書,為金元人的曲選。
一二三、《元文類》七十三卷 元蘇天爵編 蘇州書局刊本;《四部叢刊》本。
一二四、《元詩選》一百一十一卷 清顧嗣立編 自刻本;又《元詩癸集》十卷,席世臣補刻本。
一二五、《元詩別裁》八卷,又《補遺》一卷 清張景星編通行本。
一二六、《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 金元好問編《四部叢刊》本。
一二七《、谷音》二卷 元杜本撰《詩詞雜俎》本《;四部叢刊》本。
一二八、《河汾諸老詩集》八卷,《校補》一卷 元房祺撰《詩詞雜俎》本;《四部叢刊》本。
一二九、《皇元風雅前集》六卷,《后集》六卷 元傳習、孫存吾編《四部叢刊》本。又有《皇元風雅》三十卷,系元蔣易編,近未有刻本。
一三〇、《道園學古錄》五十卷 元虞集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一三一、《揭文安公全集》十四卷,《補遺》一卷 元揭傒斯撰《四部叢刊》本。
一三二、《松雪齋文集》十卷,《外集》一卷 元趙孟頫撰通行本;《四部叢刊》本;石印本。
一三三、《吳淵穎集》十二卷,《附錄》一卷 元吳萊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一三四、《鐵崖先生古樂府》十卷,《復古詩集》六卷 元楊維楨撰《四部叢刊》本。又《鐵崖古樂府注》十六卷(清樓卜瀍注),通行本;石印本;又無注四卷本,西安王氏刊。
一三五、《盛明雜劇初集》三十種,《二集》三十種 近武進董氏有翻刻本,極精(《二集》未見)。此書為研究明代戲曲所必備的。
一三六、《六十種曲》明毛晉編 汲古閣刊本;翻刻本。此書極重要;但好版本極不易得。
一三七、《玉茗堂四夢》明湯顯祖撰 明刊本;通行本;暖紅室刊本。
一三八、《石巢傳奇》明阮大鋮撰 武進董氏刊本;其中《春燈謎》《燕子箋》二種,劉氏暖紅室有刊本。
一三九、《納書楹曲譜》二十二卷 清葉堂訂 原刊本。此書為學唱曲者之用。
一四〇、《綴白裘》十二集四十八卷 石印本;此書為戲曲選本,很重要。
一四一、《明文衡》九十八卷 明程敏政撰 原刊本;《四部叢刊》本。
一四二、《明文授讀》六十二卷 清黃宗羲編 原刻本;宗羲尚有《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無刊本,《四庫全書》著錄。
一四三、《明文在》一百卷 清薛熙編 蘇州書局刊本。
一四四、《明文英華》十卷 清顧有孝編 原刊本。
一四五、《列朝詩集》五集 清錢謙益撰 原刊本;鉛印本。
一四六、《明詩綜》一百卷 清朱彝尊撰 原刊本。
一四七、《明詩別裁》十二卷 清沈德潛編 通行本。
一四八、《明詞綜》十二卷 清王昶編 原刊本;與朱彝尊《詞綜》合刻本。
一四九、《明末四百家遺民詩》有正書局影印本。
一五〇、《誠意伯文集》二十卷 明劉基撰 明刊本;《四部叢刊》本。
一五一、《宋學士集》七十五卷 明宋濂撰《四部叢刊》本;又《宋文憲全集》五十七卷,清嚴榮刻本。
一五二、《青邱詩集注》十八卷,附《鳧藻集》五卷 明高啟撰,清金檀注 原刊本;通行本《四部叢刊》中有《高太史大全集》十八卷,及《高太史鳧藻集》五卷,附《扣舷集》。
一五三、《懷麓堂集》一百卷 明李東陽撰 通行本。
一五四、《空同集》六十六卷 明李夢陽撰 明刊本。
一五五、《大復集》三十八卷 明何景明撰 明刊本。
一五六、《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續稿》二百七卷明王世貞撰 明刊本。
一五七、《震川文集》三十卷,《別集》十卷 明歸有光撰原刊本;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一五八、《水滸傳》元施耐庵(?)撰 通行本;亞東圖書館鉛印本。
一五九、《西游記》明吳承恩撰 通行本;亞東圖書館鉛印本。
一六〇、《三國志》明羅貫中(?)撰 通行本;亞東圖書館鉛印本。
以上三書,皆明人所著的小說,數百年來,在民間最有影響。明代為小說發達的時代,姑舉此數種以為例。
一六一、《今古奇觀》此書為明代的短篇小說的最流行者。
一六二、《清文錄》四十家,《續編》五十家 清李祖陶編原刊本。
一六三、《清文錄》一百卷 清姚椿編 原刊本;石印本。
一六四、《清文匯》一百冊 國學扶輪社 石印本。
一六五、《湖海文傳》清王昶編 原刊本。
一六六、《湖海詩傳》清王昶編 原刊本。
一六七、《感舊集》十六卷 清王士禛編 雅雨堂刻本。
一六八、《清詩別裁》三十二卷 清沈德潛編 通行本。
一六九、《清詞綜》四十八卷,《二集》八卷 清王昶編 原刊本。
一七〇、《十六家詞》三十九卷 清孫默編 原刊本。此書選錄吳偉業、龔鼎孳、宋琬等十六家的詞。
一七一、《篋中詞》清譚獻編 通行本;《半廠叢書》本。此書選至現代的人為止。
一七二、《近代詩鈔》陳衍編 商務印書館鉛印本。此書選近百年來的詩歌,現代人的詩也包羅不少在內。
一七三、《國朝駢體正宗》十二卷 清曾燠編 原刊本;通行本。
一七四、《八家四六文鈔》九卷 清吳鼒撰 通行本。
一七五、《十家四六文鈔》十卷 王先謙編 原刊本。此書包羅劉開、董基誠至王闿運、李慈銘諸人。
一七六、《清百家詩》清魏惟度編 康熙間刊本。
一七七、《吳梅村集》四十卷 清吳偉業撰 通行本;又《梅村家藏稿》五十九卷,《年譜》四卷,《四部叢刊》本。
一七八、《牧齋初學集》一百十二卷,《有學集》五十卷 清錢謙益撰原刊本;鉛印本;《四部叢刊》本。
一七九、《帶經堂集》九十二卷 清王士禛撰 通行本;又《漁洋山人精華錄》十卷,《四部叢刊》本;《精華錄訓纂》二十卷(惠棟注),又《精華錄箋注》二十卷,《補遺》一卷(金榮注),通行本。
一八〇、《曝書亭集》八十卷附《笛漁小稿》十卷 清朱彝尊撰 原刊本;《四部叢刊》本。又《集外稿》八卷,馮登府輯,《曝書亭詩集》二十三卷(楊謙注),通行本。
一八一、《西堂全集》清尤侗撰 原刊本;通行本。
一八二、《飲水詩詞集》清納蘭性德撰 粵雅堂本;石印本。
一八三、《樊榭山房集》三十九卷 清厲鶚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一八四、《惜抱軒文集》十六卷,《詩集》十卷 清姚鼐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一八五、《鮚埼亭集》九十八卷 清全祖望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又《鮚埼亭詩集》十卷,《四部叢刊》本。
一八六、《洪北江詩文集》六十六卷,《年譜》一卷 清洪亮吉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
一八七、《趙甌北全集》清趙翼撰 通行本;又《甌北詩鈔》,原刊本。
一八八、《兩當軒詩文集》清黃景仁撰 原刊本;石印本。
一八九、《靈芬館全集》清郭麐撰 原刊本。
一九〇、《述學》內外篇四卷,又《補遺》《別錄》等三卷 清汪中撰通行本;石印本;《四部叢刊》本。又《汪容甫遺詩》五卷,石印本;《四部叢刊》本。
一九一、《茗柯文》四卷 清張惠言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又《茗柯文補編》二卷,《外編》二卷,原刊本;《四部叢刊》本。
一九二、《曾文正公詩集》三卷,《文集》三卷 清曾國藩撰《四部叢刊》本。
一九三、《巢經巢詩鈔》清鄭珍撰 通行本。
一九四、《定盦文集》清龔自珍撰《四部叢刊》本;又《定盦文集補編》四卷,《四部叢刊》本。《定盦集》通行本甚多。
一九五、《秋蟪吟館詩鈔》清金和撰 原刊本;鉛印本。
一九六、《人境廬詩草》清黃遵憲撰 排印本。
一九七、《湘綺樓詩集》王闿運撰 通行本。又《湘綺樓全集》近亦有人在長沙刊行。
一九八、《桃花扇》清孔尚任撰 暖紅室刊本;排印本;石印本。此為清代很重要的一部戲曲;在許多的中國戲曲中,此劇似最無傳統的腐氣,最足以感人。
一九九、《長生殿》清洪昉思撰 暖紅室刊本;排印本;石印本。
二〇〇、《笠翁十種曲》清李漁撰 通行本;石印本。
二〇—、《九種曲》清蔣士銓撰 原刻本;通行本。清代雜劇傳奇極多,尚無匯刻本,不能一一遍舉,僅錄以上最著的四種。
二〇二、《紅樓夢》清曹霑撰 通行本;亞東圖書館鉛印本。
二〇三、《儒林外史》清吳敬梓撰 通行本;亞東圖書館鉛印本。
二〇四、《鏡花緣》清李汝珍撰 通行本;亞東圖書館鉛印本。
二〇五、《老殘游記》清劉鶚撰 通行本;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二〇六、《恨海》清吳沃堯撰 通行本。
二〇七、《七俠五義》通行本甚多。此書在民間的勢力很大;如《彭公案》《施公案》之屬都是受它的影響,以它為模范而作的。
二〇八、《鳳雙飛》通行本;近有石印本。此書在中國婦人界里占有很大的勢力。中國的出版界,對于婦女讀者,別有一部分的特殊的書籍供給她們,如《天雨花》《筆生花》《再生緣》之屬皆是,現在舉《鳳雙飛》為它們的代表。
以上七種為清代的小說。清代的小說極多,不能遍舉。姑錄最著的或足為代表的幾種。
二〇九、《賈鳧西鼓詞》通行本。王夫之的《愚鼓詞》、歸莊的《萬古愁曲》亦與此書同類。
下篇
二一〇、《中國文學史》曾彥編 泰東書局出版。
二一一、《中國大文學史》謝無量編 中華書局出版。
二一二、《中國文學史要略》朱希祖編 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
二一三、《中國文學概論》日本鹽谷溫編 日本出版。
以上四種,為較有系統的中國文學史。朱希祖的一本,很簡括,曾彥的一本也很好。鹽谷溫的一本,則本非文學史的體裁,但論中國小說戲曲及詩歌的源流的一部分很好——雖然不大完備。其他如幾本作中學教科書用的中國文學史,及劉申叔的《中古文學史》,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之類,或太淺泛,或非文學史的體裁,倶不列入。
二一四、《文心雕龍》十卷 梁劉勰撰 通行本;《四部叢刊》本。此書為不朽的創作;雖為文學評論的書,而其本身即是一部最優美的文學作品。它的注釋本,以清黃叔琳的《文心雕龍輯注》(十卷)為最好,有原刊本及翻刻本。
二一五、《詩品》三卷 梁鐘嶸撰 此書為詩話之祖,刊本極多,都編在叢書中,無單行本,何文煥輯的《歷代詩話》內亦有此書。
二一六、《文史通義》清章學誠撰 通行本;《章氏遺書》本。此書為一部很重要的文學評論,但其中有一部分是論史學的。
二一七、《文學津梁》有正書局編印。其中包羅好幾部文學評論的書。
二一八、《歷代詩話》清何文煥編 原刊本;醫學書局影印本。
二一九、《續歷代詩話》丁福保編 醫學書局鉛印本。
二二〇、《清詩話》丁福保編 醫學書局鉛印本。
以上三書,皆為“詩話”的叢書,包羅了不少的詩話(自《詩品》以下)在內,尚有《螢雪軒叢書》,亦為同性質的叢書,但系日本出版,在中國不易得。
二二一、《歷代詩話》八十卷 清吳景旭編 通行本。此書與何文煥的同名的一部,性質不同。常常有人誤作一書。
二二二、《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 宋胡仔編績溪胡氏校刊本;《海山仙館叢書》本。此書采擇前人的詩話,而分類排比之。
二二三、《詩人玉屑》二十卷 宋魏慶之編 通行本;石印本。
二二四、《詩話總龜》四十八卷,《后集》五十卷 宋阮閱撰《四部叢刊》本。
以上二書與《漁隱叢話》的性質相同。
二二五、《唐詩紀事》八十卷 宋計有功撰 通行本;醫學書局石印本。此書為詩話的體裁,但亦有無“事”而單選錄其詩者。
二二六、《宋詩紀事》一百卷 清厲鶚撰 原刻本。此書完全為總集的體裁,搜羅得的詩歌不少,但無“事”可紀的居大多數,與《唐詩紀事》的性質已不同;因歷來書目,相沿與《唐詩紀事》列在一處,故仍之。下面的二種紀事,其性質亦同此書。
二二七、《宋詩紀事補》一百卷 清陸心源編 原刊本。
二二八、《元詩紀事》四十五卷 陳衍編 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二二九、《明詩紀事鈔》陳田撰 原刻本。尚有數簽未出全。
二三〇、《國朝詩人征略初編》六十卷,《二編》六十四卷 清張維屏撰 原刊本。《二編》我沒有見過。
二三一、《詞源》二卷 宋張炎撰 通行本;北京大學鉛印本。
二三二、《碧雞漫志》五卷 宋王灼撰《知不足齋叢書》本;不久將有排印本出現。
二三三、《詞律》二十卷 清萬樹撰 原刊本;石印本。
二三四、《詞苑叢談》十二卷 清徐 撰 通行本;鉛印本。
二三五、《詞學全書》十四卷 清查繼超輯 通行本;石印本。
二三六、《詞林紀事》二十二卷,《附錄》三卷 清張宗□撰原刻本;石印本。
二三七、《誦芬室讀曲匯刊》武進董氏刊本。此書包羅論戲曲的書很不少:
(一)《錄鬼簿》
(二)《南詞敘錄》
(三)《九宮目錄》
(四)《十三調南宮音節譜》
(五)《衡曲麈譚》
(六)《曲律》
(七)《劇說》
二三八、《曲苑》古書流通處石印本;此書即以董氏的《讀曲匯刊》為依據的,除了董本所有的外,又加入《江東白苧》《曲錄》等數種。
二三九、《戲曲考原》王國維撰《晨風閣叢書》本。
二四〇、《曲錄》王國維撰《晨風閣叢書》本。《曲苑》內的《曲錄》系不全本。
二四一、《宋元戲曲史》王國維撰 商務印書館鉛印本。以上王氏著的三書,對于研究中國戲曲者都極有用處。
二四二、《顧曲麈談》吳梅撰 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二四三、《詞余講義》吳梅撰 北京大學鉛印本。吳氏自己撰有戲曲不少種,又是傳奇雜劇的最大的收藏家。他的對于中國戲曲的知識的豐富,當代沒有什么人能與之并肩。
二四四、《小說叢考》二卷 錢靜方編 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二四五、《小說考證》十卷 蔣瑞藻編 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二四六、《小說考證拾遺》一卷 蔣瑞藻編 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以上三書,雖以小說為名,但其中收集關于戲曲的材料不少。
二四七、《中國小說史略》魯迅編 北京大學新潮社出版。
附言:上面所舉的二百四十幾部書,一時自然不能看得完;如果家中毫無藏書的根柢的,一時也斷難收集得完備。但有許多書,性質是相類的,內容也有一大部分相同,如先讀最緊要的(或任何的)一書,則他書只需一閱即已足。如讀過《金文最》,則《金文雅》不需更細讀,讀過《八代文粹》,則《全上古六朝文》不須更細讀。又如卷帙太繁重的書,如《全唐文》《全唐詩》之類,只須粗閱一過,就其中選擇最好的作品來讀,不必全部精讀。個人的專集也是如此。最好的讀書法,乃是自己具選擇的眼光,拿了許多的作品,陳列在面前比較了一下,然后取其最好的來讀來研究。不分書之內容之重要與否而有書即抱起來讀的,自然是最笨的讀法,而圖走捷途,抱簡陋的選本而以為已足的,更是自囚于隘井之中。所以我們讀書,第一要緊的是讀全部的書。讀最好的選本是不得已的第二層的辦法(因為輯選者一時的眼光,常不能為永久的讀者的標準;往往有許多最好的文字被刪落了)。至于讀節本的書,如《莊子精華》或《史記精華》之類,或讀淺陋的選本,如《古文觀止》《古文百篇》之類,則其結果更不足道了。這是說讀書的方法。至于購書的方法,則亦是如此。最好是先購“全部”的,或材料搜羅得最完備的書籍(能全購同性質的書自然是更好),以后再購選本或其他編制或體裁不同的書。同一部書而有幾個注釋本子者,則能全購以為比較最好。如不能一時全購,則先購其最好的最完備的一部注釋本子。
購買中國舊書,除了新印的有定價的書籍外,有數點須要注意:(一)須費時間去訪購;有許多書在一時或在一地不能得到,須到各地或費長久的時間去訪求(好在這個書目里所舉的書并無十分難得的書)。(二)舊書并無定價,其價目之高下都操縱于書賈之手。不善買書的人,往往會出二三倍的書價。又同是一書,因為版本不同,書價亦大有不同,如新版的某書只須數元,欲購宋、元版的或鈔本的,則至少須費十倍乃至百倍以上的書價。我們非“為藏書而藏書”的藏書家,非以書為玩物的,只求實用,不求珍貴;所以不必購什么宋版元鈔,只要購最完備的最無錯誤的校刻本。(三)購舊書需到當地的或別地的舊書鋪里去,不必向什么原出版處去買。本版的舊書,不比鉛印的書,它們一次刷印不了多少;它們的出版處也不比商務印書館之專以賣書為職業。所以如欲自己向原出版處去買,他們常常沒有存書,一部二部又不肯開印。除了幾個官書局以外,私家所藏的書版也往往遷移無定,不知向何處接洽才好。而有許多舊書,木版又已毀壞,或出版處已不存在。所以除了對于舊書的情形極熟者以外,購書的人最好是向書賈那里去購買,或托他們去訪求。
以上的幾句淺近的話,對于有研究有學問的先生們原是毫無用處的。好在上面已經說過,本文是為初次研究中國文學的人而做的。這些話對于他們也許會有一點用處。
(《小說月報》十五卷一號,一九二四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