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經濟學大師共同思考
- 楊慶育
- 1985字
- 2020-01-10 15:43:16
一、應該怎樣理解和看待中國經濟新常態
早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后,就有外國學者開始用“新常態”描述危機后的金融和經濟特征。2012年,我國學者提出,7%~8%的增長速度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有學者認為經濟新常態對經濟決策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是放棄單純追求GDP增長的政策目標。國內經濟新常態引起熱議,始于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1]。高層首次將“新常態”用于描述中國經濟引起了經濟理論界的高度關注,但在理解上,卻呈現出多視角多層次的特征。
厲以寧認為“如果要進入一個經濟穩定的增長狀態,GDP增速不一定要太高,保持一個比較高的速度就行了,這就是所謂我們要轉入常態”[2]。當前我們的關鍵是在調結構,如果經濟增長質量不好,結構得不到調整,路就會越來越窄,所以經濟增長的質量比經濟增長率本身更能夠說明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李稻葵站在全球視野角度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化的壓力下,經濟社會體制和政策“向左轉”,更加強調分配的公平性,強調對市場機制尤其是金融市場的約束,對高收入群體的稅收有所加強。而新興市場國家在低增長時代尋求經濟體制改革,即“向右轉”,試圖為新一輪的增長創造一個制度基礎。一些潛在的非常重要的經濟社會現象將決定中國宏觀經濟的新常態表現,其中最明顯、最突出的是新舊增長點的拉鋸式交替,舊增長點的退出是波動性的,而新增長點的發力也是不平穩的[3]。按照這一理論,未來三五年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會出現波動,并伴隨著漸進式的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艱難推進,但在國際領域中,中國要素會進一步提升。
管清友從三個方面闡釋新常態。一是經濟增速的新常態:內外紅利衰退、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供應端新常態的表現為人口紅利衰退、儲蓄率出現拐點、潛在增速下滑、勞動力比較優勢喪失;需求端新常態的表現為全球紅利衰退、全球經濟從失衡到再平衡、外需和外資從漲潮到退潮。二是結構調整新常態: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從工業大國向服務業強國轉變;質量結構從“吹泡沫”到“擠水分”;區域結構從各自為政到協同發展,打造對內外區域發展新格局;金融結構從打破金融壟斷到讓利實體經濟。三是宏觀政策新常態:前期政策消化期,從單一到綜合,從機械到辯證。財政政策從“挖坑放水”到“開渠引水”,從建設型財政到服務型財政;貨幣政策從寬松貨幣到穩健貨幣,從總量寬松到結構優化;供應管理從淺水區改革到深水區改革[4]。
馬駿認為研究新常態要搞清楚三件事:一是要搞清楚經濟增長潛力。應該研究并量化一系列長期結構性變化因素的影響:如勞動年齡人口下降、治理環境成本上升、消費者偏好從制造業產品轉向服務、改革將提高民企和混合制企業的比重等。二是要搞清楚宏觀調控的目標。從前,是重點對經濟增長速度進行調控,從中長期看,調控目標應該從GDP增長逐步過渡到保證穩定的均衡失業率,這需要有高頻的就業率和失業率數據以及可信的實證研究結果來說明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就業增長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才有助于宏觀調控的精準化。三是要搞清楚如何避免刺激的后遺癥。強刺激會使杠桿率上升過快,可能帶來金融風險、經濟結構重型化和國企化、產能過剩嚴重等問題。國內宏觀調控模式及其后遺癥的原因很復雜,既涉及對增長潛力和調控目標“精準化”的判斷,也與“舊常態”下的許多體制因素有關。要解決這些弊端,就必須推動一系列深層次的改革[5]。
上述專家的見解,就筆者看來,有幾點是共識。一是新常態是中國經濟從舊穩態調整到新穩態的過程,也就是從過去30年平均10%左右的GDP增速逐漸過渡到更為持續、健康、均衡的增速上。二是結構調整的共識,如果解決好結構失衡導致的需求不足問題,中國經濟增速也有可能不必面臨大幅度的下調,結構調整是否到位是檢驗我們應對新常態的關鍵之點。三是新的增長動力結構的共識,投資、規模、粗放要逐漸讓位于改革、開放、質量、創新,把握住新常態轉型的新方向。當然在認識上的分歧也是存在的,比如新常態下經濟增速在何處探底?究竟什么樣的速度范圍是新常態的特征?筆者認為,各省情況不一,所處發展階段各異,對純數據的討論沒有太大的意義,核心還是在結構質量上。如果是創新驅動促進了結構調整,什么樣的速度我們都可以接受;反之繼續走老路、上規模、以負債救活僵尸企業,再高的速度也毫無意義。
注釋
[1]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序言3.
[2]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3.
[3]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11-15.
[4]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17-28.
[5]胡舒立.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29-35.
- 政治化的困境:美國保守主義智庫的興起(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農民專業合作社多要素合作演化機理研究:基于組織生態位視角
- 經濟學入門一本通
-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論稿(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 零工經濟:新經濟時代的靈活就業生態系統
- 經濟學越簡單越實用
- 新常態下民間借貸危機的內在機理及治理路徑與對策研究
- 利潤率的政治經濟學
- 中國經濟哲學評論(2011·財富哲學專輯)
- 觀察與思考:2001-2010年100次經濟雜談
- 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論:鮑德里亞早期思想研究(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中國西北內陸開放型經濟長效機制構建
- 管家式經濟:物聯網時代如何精準預測消費需求
- 正規金融與民間金融的比較、交互模式與風險防范:以中小企業融資為例
- 開放經濟研究(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