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經濟學大師共同思考
- 楊慶育
- 1510字
- 2020-01-10 15:43:13
三、提出生態經濟理論及其規律
作者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反思,可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對勞動價值論的反思,提出勞動并非不變,也非均質,人們很難把復雜勞動換算成簡單勞動,然后變成抽象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在現代化和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除勞動之外的其他生產要素,包括機器、設備、技術、信息、能源、土地、資本和其他生態要素,如環境資源等,均可能發揮主要甚至是關鍵性作用。同時,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鏈條也大大延長了,如果僅按經典經濟學者的觀點,把產業工人的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勞動,把倉儲運輸、商業銷售和其他各種服務行業的勞動排除在創造價值的勞動之外,就很難解釋當今的社會經濟活動。按照凱恩斯經濟學的觀點,有效需求不足,會導致生產過剩,進而出現經濟危機和失業。而今天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印度兩個人口大國已經開始崛起,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失業人口并不鮮見,尤其在印度。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體經過多年的調整后,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失業人口。
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是個常態,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失業的理論在今天值得商榷。他提出的膨脹貨幣政策和赤字財政政策,在近幾十年的多國實踐中也并不見好。無獨有偶,與凱恩斯同樣研究通脹的貨幣經濟學派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該學派認為通貨膨脹是引起物價長期普遍上漲的貨幣現象,提出治理通脹就是要反對國家干預,主張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經濟的作用。這些觀點沿用實證方法,側重于對人們心理、行為、偏好和收益等傳統需求因素的分析,忽視了對國民經濟整體結構和系統運行的宏觀思考和認識。貨幣學派強調單一貨幣供應數量,把貨幣推到極端重要位置,忽略了貨幣存在的不同形式,以及貨幣執行的不同職能,因而導致宏觀調控不可能采取有區別的貨幣政策進行分類調整。
在對傳統經濟學主要觀點進行反思的基礎上,作者提出當代經濟學面臨的任務是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失衡,包括人類經濟體自身失衡以及與自然生態資源的失衡,提出了應該建立起新的資源供應和需求理論,即宏觀生態經濟理論。這個理論框架中的供應資源范圍大大擴展了,對應的需求資源也發生了變化,支付能力既是購買支付手段,也是財富增值手段。在宏觀生態經濟理論看來,傳統經濟學中的商品價值和價值規律需要被賦予新的概念。傳統經濟學注重對生產活動、交易行為、消費心理、經濟效用和投資收益等微觀因素的分析,而生態經濟學則更加注重宏觀經濟的整體構成與組合,注重系統循環流程。傳統的價值理論忽略了服務的特性,而生態經濟學恰恰非常注重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傳統經濟學價值理論注重勞動力、土地、資本、管理、技術、信息,生態經濟學同時還注重專業服務和消費性服務,這些服務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應該計入商品的價值。
作者基于以上理論又進一步考察了包括服務在內的價值實現過程。傳統的供應要素都需要培育整合,尤其是技術研發成果和管理水平,要通過長期的研究實踐積累才能形成,隨后進入要素組合,而只有各類服務市場都建立起來,才能保證要素的流動性、多樣性、競爭性和選擇性。最終供應要素的產出是價值形成的關鍵階段,因為供應要素會決定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它一頭連接各種要素市場,另一頭連接商品服務市場要素投入、組合及產出;一方面會為客戶或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就是獲得營業收入,支付對各種要素的報酬,在此基礎上形成價值。知道了商品和服務價值形成和實現的全部流程后,就不難理解其生態價值規律了。生態價值規律表現為在特定的生態資源條件下,通過健全的市場競爭機制,使國民經濟供應與需求之間在總量上達到平衡,同時在各產業及其細分市場的結構上也協同達到平衡,從而實現生態資源最優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