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張永和
- 4956字
- 2019-12-21 14:25:40
第二章 中國大眾人權知識狀況
第一節 人權知識的普及程度及方式
大眾人權觀念中最直觀的是對人權的基本認知,即關于“人權是什么”的答案和想法。2004年,我國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在法律上首次使用了人權概念,將人權保障提升到憲法的高度,開啟了以法治保障人權的新時代,標志著法治發展和人權保障進入了新的階段。這不僅表明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義務,也是對人權教育和知識普及工作的重要推動。但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自上而下的教育和宣傳不僅需要廣度和深度,也始終面臨著各種不平衡。在此次問卷調查中,我們主要從人權的相關知識、人權內涵的基本認識著眼,考察大眾關于人權的認知程度以及人權知識的普及方式。
一、人權知識的基本普及狀況
為了考察人權知識的普及方式和普及渠道,我們設計了“您關于人權的知識是從哪里獲得的”這一多選題,調查結果如圖2—1所示。
通過圖2—1可以看到,在人權知識的獲取途徑這一問題上,最主要的媒介或活動是“廣播電視”,所占比例為47.9 % ,其余依次為: “報刊書籍” (41.1 % )、 “課堂教育” (30.3 % )、 “網絡” (29.8 % )、 “普法宣傳”(26.6 % )和“從他人那里獲得” (15.6 % ),表示自己從未知曉人權概念及知識的大眾僅占6.9 % 。可見,人權理念和人權知識已經在全社會范圍內通過各種途徑得到了傳播和普及,而這其中,借助媒體發揮的作用大于學校教育起到的作用,進一步而言,傳統媒體的作用大于新興媒體,專業教育的作用大于普法活動。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33。
“您關于人權的知識是從哪里獲得的”這一多選題的統計結果中,仍有6.9 %的人選擇了“從未聽說過人權”這一選項,對“從未聽說過人權”這一選項的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呈現人權知識普及的狀況。依據經濟發展水平與地理位置等因素,我國大陸區域整體上可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地區。我們按省份對問卷進行了東中西的地域劃分,并將其與“從未聽說過人權”這一選項進行了交叉分析。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在被調查對象中,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均有占其各自總數6.2 %的人對人權缺乏基本的認知,表示從未聽說過人權,低于全國總體的平均值6.9 % ,而中部地區的這一比例則是9.0 % ,高出全國平均值兩個左右的百分點。東部和西部從未聽說過人權的人數比例要低于中部地區(見表2—1)。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33。
二、人權知識普及狀況認知的影響因素
以性別為變量進行考察,男女對于人權知識獲得途徑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差異。男性的選擇中排在前兩位的是“廣播電視”和“報刊書籍”,各占46.7 %和40.0 % ;女性的選擇中排在前兩位的也是“廣播電視”和“報刊書籍”,但比男性的占比略高,分別為49.3 %和42.4 % ;在“從未聽說”這一選項上,男性所占的比例比女性高1.4個百分點(見表2—2)。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1;A33。
從年齡的角度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人權知識獲取途徑存在較大差別。18歲以下群體的選擇中占比最高的是“課堂”,為55.0 % ,比排在第二位的“報刊書籍”高出近10個百分點;19~29歲的人中選擇最多的是“報刊書籍”,占47.2 % ;30歲及以上的受訪者均認為獲得人權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是“廣播電視”,所占比例分別為55.4 % 、58.3 % 、60.4 %和60.3 % ,遠遠高于其他選項的比例;同時,在“從未聽說”這一選項上,從19歲開始,隨著年齡段的增加,選擇比例在逐步增高(見表2—3)。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2;A33。
以民族為變量進行分析,數據顯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選擇存在明顯的差異。漢族和少數民族受訪者的選擇中排在前兩位的都是“廣播電視”和“報刊書籍”,但漢族對“廣播電視”的選擇比例要高于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對“報刊書籍”的選擇要略高于漢族。在“課堂” “網絡” “從他人那里獲得” “普法宣傳”這四個選項上,少數民族所占的比例均要高于漢族。漢族在“從未聽說”這一項上的選擇比例比少數民族高1個百分點(見表2—4)。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3;A33。
以政治面貌為變量進行考察,不同政治面貌的群體獲取人權知識的途徑存在一定的差別。群眾中選擇比例最高的“廣播電視”,為44.2 % ;共青團員的最主要人權知識來源于課堂,占48.6 % ;中共黨員的選擇中“報刊書籍”和“廣播電視”遠遠高于其他選項,分別占55.3 %和51.7 % ;民主黨派獲取人權知識的最主要途徑也是“報刊書籍”,為52 % 。在“從未聽說”這一選項上,共青團員和中共黨員所占的比例要低于群眾和民主黨派,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的比例在5 %以下,而民主黨派和群眾所占的比例都超過了10 %(見表2—5)。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4;A33。
從受教育水平來看,不同的教育程度對人權知識獲取途徑的選擇產生了影響。學歷為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專的人的選擇中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廣播電視”,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6.5 % 、48.3 %和46.0 % ,并且遠高于對其他選項的選擇。學歷為本科或大專、碩士以及博士的受訪者獲取人權知識的最主要途徑都是“報刊書籍”,均在五成以上,但是他們對廣播電視、課堂以及網絡的選擇也都在40 %以上。在“從未聽說”這一項上,學歷為小學及以下和初中的人的選擇超過了10 % ,其他教育水平的人的選擇都在10 %以下(見表2—6)。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5;A33。
以個人年收入為變量進行考察,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群體獲取人權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報刊書籍” “廣播電視”以及“課堂”;收入在2 000~5 000元、5 000元到1萬元以及1萬~3萬元的群體選擇最多的都是“廣播電視”,其所占的比例遠高于其他選項;3萬~8萬元的收入群體中選擇比例最高的也是“廣播電視”,但它與排在第二位的“報刊書籍”之間的差距較小;收入為8萬元以上的群體的選擇中,排在第一、二位的分別是“報刊書籍”和“廣播電視”,二者各占48.6 %和47.7 % 。在“從未聽說”這一項上,5 000元到1萬元之間的收入群體所占比例在10 %以上,其他都在10 %以下(見表2—7)。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6;A33。
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有無宗教信仰者對人權知識獲取途徑的選擇存在差異。在“報刊書籍” “廣播電視” “課堂”以及“網絡”這四項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所選的比例要高于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從他人那里獲得” “普法宣傳”以及“從未聽說”這三項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有宗教信仰的人。同時,有宗教信仰和沒有宗教信仰的受訪者中,選擇比例最高的都是“廣播電視” (見表2—8)。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7;A33。
以戶籍為變量進行考察,在“從未聽說”這一項上,農村戶口的人所占的比例要比城鎮戶口的人高出一半左右。在列出的獲取途徑中,除了“從他人那里獲得”這一項上農村戶籍的人所占的比例比城鎮戶籍的人高之外,其他選項上城鎮戶口的人的選擇比例都要高于農村戶籍的人口。不同戶籍的人的選擇中排在一二位的都是“廣播電視”和“報刊書籍”,在“廣播電視”這一項上二者的比例相差不大,但在“報刊書籍”這一項上城鎮戶籍的人要高12.3個百分點。同時,在通過網絡途徑獲取人權知識這一選項上,城鎮戶籍的人要比農村戶籍的人高11.3個百分點(見表2—9)。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8;A33。
以職業為變量進行考察,不同職業群體對人權知識獲取途徑的選擇存在明顯的差別。務農者、務工者、企業員工、經商、離退休人員以及無業失業者的選擇中,排在第一位的均是“廣播電視”;公職人員的選擇中占比最高的是“報刊書籍”;學生的選擇中,獲取人權知識的首要途徑是“課堂”,所占比例接近6成,同時, “報刊書籍”在學生的選擇中所占的比例也較高,超過了50 % 。在“從未聽說”這一選項上,務農人員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務工人員,二者都超過了10 % ,選擇比例最低的是公職人員,為2.3 % ,比務農人員低14.2個百分點(見表2—10)。
資料來源: “中國大眾人權觀念調查研究”數據庫,卷A9;A33。
三、小結
民眾對于人權的認知離不開國家對人權知識的普及,開展人權宣傳和教育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議題之一。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明確指出要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權教育和培訓,在全社會傳播人權理念,普及人權知識。我們對大眾人權知識的獲取途徑進行了調查,數據分析顯示,除了極少數人沒有聽說過人權以外,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通過報刊書籍、廣播電視、課堂、網絡、他人以及普法宣傳等途徑獲取了人權知識,其中尤以廣播電視為最主要的獲取媒介。同時,通過對受訪者的地域分析,我們發現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從未聽說過人權的人數要少于中部地區。
此外,我們以數據為依托,重點分析了人權知識獲取途徑在性別、年齡、民族、政治面貌等因素上的表現。結果顯示,這些因素對人權知識獲取途徑的選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首先,在從未聽說過人權這一選項的選擇上,男性要多于女性,漢族多于少數民族,有宗教信仰的人多于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農村戶籍的人多于城市戶籍的人,務農人員多于其他職業群體,并且從19~29歲年齡段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選擇比例在逐步增高。其次,在已列出的人權知識獲取途徑上,整體而言,廣播電視和報刊書籍是頭兩位的選擇,其所占的比例要遠遠高于其他途徑,但性別、年齡、民族、宗教信仰、戶籍、受教育程度、收入、政治面貌以及職業等因素都對受訪者的具體選擇產生了或輕或重的影響。再次,網絡等傳播媒介對于受教育程度較高者、企業員工、公職人員、學生等獲取人權知識具有較大作用,但對于受教育程度較低者、務農務工人員的作用較小。
從1991年中國政府發布首部人權白皮書,到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寫入憲法,再到2014年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權,國家對人權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民眾對人權的認識不斷加深,我國的人權狀況不斷改進,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但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國人權保障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從政府官員到普通民眾,對人權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化,從立法、執法到司法,對人權的保障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對人權理念和知識的普及有待進一步拓展。人權保障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程度的重要標志,未來應當加強對人權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力度,加強對人權的保障力度,用法治為人權保駕護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