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問題與方法

第一節 問題緣起與研究綜述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權概念在西學東漸中傳入中國,到21世紀初我國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條款寫入憲法,經歷了大約一百年的時間,期間經歷了諸多坎坷和波折。新中國成立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權曾因被認為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口號而受到否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逐步展開,經歷了思想解放和體制革新的國人開始重新認識人權的理論和實踐。

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在人權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民眾似乎也從未像今天這樣關注自己的人權狀況,各個地區、各個領域的人權訴求以各種形式予以表達。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去深入思考:作為最重要的人權主體的中國大眾,他們有著什么樣的人權觀念?不同階層的民眾對于他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權利有著怎樣的認知,對于他們已經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有什么樣的主張?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想要回答這些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進行一場深入的調查研究。

一、研究概述

在深入調查之前,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有必要對本研究中幾個關鍵的概念予以說明。

首先是人權與權利。

歷史上關于人權的定義有很多,至今尚無一個為所有研究者一致認同的定義。在國內,較為通行的看法有二:其一,認為“人權一詞,依其本義,是指每個人都享有或都應該享有的權利”(1);其二,認為“人權是人按其自然屬性和社會本質所應當享有的權利”(2)。對于權利的定義同樣也是眾說紛紜。在中國目前較為流行的教材中,徐顯明在吸收了以往權利概念中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將權利定義為: “規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3)雖然學者對于人權和權利的概念沒有達成共識,但在論及二者的關系時,卻大多認為人權與權利有著重要的區別。(4)但即使如此,也并沒有影響到學界以權利的視角來認識人權,因為通過權利去理解人權無疑反映了人類對事物認識的一般規律,這是有利于人們進一步理解人權之內涵的,而且,現代人權理論的構建正是以權利為依托而得以不斷完善起來的。此外,同樣重要的是,縱覽學界關于人權和權利的知識生產和研究慣習,雖然權利在語義上是一個比人權更為廣泛的范疇,然而,但凡關于權利的研究卻幾乎都是在人權這一范疇之下展開的(5),即人們下意識地將權利默認為人的權利。在這樣的前提下,本研究將權利觀念納入人權觀念的考量范圍也可謂遵從慣例使然。

其次是人權觀念與人權意識。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意識,指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6);觀念,一指思想意識,二指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時指表象)(7)。二者是同義詞,表達的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人的自身的意識活動對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其區別只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的使用習慣略有不同。因此,我們在本研究中將人權觀念與人權意識、權利觀念與權利意識作為同義語使用。

對于人權觀念含義的界定,有兩種比較典型的觀點:一種是認識層次論的進路,認為人權觀念是人們關于人權的心理、知識、思想和理論的總和,根據認識程度將人權觀念分為人權心理、人權知識和人權理論三種形態。(8)一種是知識要素論的進路,認為人權觀念就是人的權利觀念,是指特定的社會成員對自我“基本權利”的認知、主張和要求,以及對他人認知、主張、要求“基本權利”的評價。(9)

根據本研究的方法、進路和理論關懷,我們認為知識要素論的觀點更為合適。按照這種含義的界定,人權觀念就包括三個要素,即人權認知、人權主張和人權要求。人權認知是指對人權主體應該享有的和實際享有的權利的了解和認識,它是人權意識的最低層次。就人權認知而言,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充分認知,即對人權主體應該或實際享有權利的充分了解和認識;二是部分認知,即對人權主體應該或實際享有權利的部分了解和認識;三是沒有認知,即對人權主體應該或實際享有的權利完全不了解。人權主張是指對人權主體應該享有或實際享有的權利予以主動確認和維護的意識。人權主張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一是主動明確人權主體權利內容的意識;二是當人權主體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尋求有效途徑予以保護的意識。(10)人權要求是指社會成員根據社會的變化發展主動向社會或政府提出新的權利請求的意識。一般來說,只有在人權觀念較為成熟的社會,人權要求才會成為多數人的問題。人權的認知、主張和要求,是一個遞進的關系,代表了人權意識由淺入深的層次性。在一個權利導向的社會,人權意識較為發達,這三個層次在很大程度上是統一的。(11)

二、中國人權觀念研究知識生產總覽

在正式展開調查研究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學術界就該問題的既有研究做一簡單梳理,從而知曉在此之前學術界對中國大眾人權觀念問題的研究重點和關注方式。鑒于人權概念和關于人權的研究的復雜性,我們將人權觀念研究的文獻梳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人權觀念與權利觀念

首先,我們采用文獻檢索的方式,選擇了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選定時間段為1979—2014年,分別以“人權觀念”和“人權意識”為題名進行模糊搜索,分別檢索到80篇和71篇文章。(12)其中,以“人權觀念”為題名檢索到的文獻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73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6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0篇;以“人權意識”為題名檢索到的文獻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63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0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6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2篇。

其次,我們同樣選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選定時間段為1979—2014年,分別以“權利觀念”和“權利意識”為題名進行模糊搜索,分別檢索到139篇和340篇文章。其中,以“權利觀念”為題名檢索到的文獻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24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0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3篇;以“權利意識”為題名檢索到的文獻中,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303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8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8篇。

以上文獻盡管所用概念和討論重心有所不同,但均屬于關于人權觀念的研究,將這些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從1979年到2014年進行排列,我們能夠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權觀念研究的變化情況有一個直觀的了解(見圖1—1)。

picture

圖1—1 1979—2014年人權觀念研究文獻變化曲線

通過對圖1—1的觀察分析我們還可以發現:正如我們所預設的那樣,學界對于人權觀念的研究與關于權利觀念的研究基本呈現出正相關增長的態勢。同時,我們可以在這一曲線圖中發現幾個明顯的節點:1988年,中國關于權利意識的討論萌發。1991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這是我國政府發表的第一部人權白皮書,也是我國第一個關于人權問題的官方文件。因此,1991年之后人權觀念和權利觀念的研究平穩起步。1994年,十四大確立市場經濟制度之后,人權觀念和權利觀念的討論有所升溫;1998年,以“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人權”為主題,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國聯合國協會在京召開第一次國際人權研討會,關于人權觀念的討論逐步增多;2001年,中國批準《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之后關于具體人權的討論開始增多;2004年,中國將“尊重和保護人權”寫入憲法,此后關于人權觀念的討論開始激增;2009年,中國政府第一次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對如何保障公民的各項權利進行逐條說明,引發了關于人權觀念和權利觀念的進一步討論。

(二)具體權利與具體權利觀念

考慮到在中國人權研究歷史中存在一個從一般人權研究到具體人權研究的轉向,我們考察人權觀念時不能忽視對具體人權的研究。

首先,我們選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選定時間段為1979—2014年,分別以“人身權” “言論自由” “選舉權” “信仰自由” “隱私權” “公正審判權” “司法救濟權” “遷徙自由”“人格尊嚴” “知情權” “勞動權” “就業權” “財產權” “社會保障權” “健康權” “受教育權” “環境權”為題名進行模糊搜索,分別檢索到的文獻量為:人身權288篇,言論自由744篇,選舉權307篇,信仰自由305篇,隱私權3 924篇,公正審判權74篇,司法救濟權110篇,遷徙自由294篇,人格尊嚴167篇,知情權2 266篇,勞動權905篇,就業權491篇,財產權2 087篇,社會保障權389篇,健康權325篇,受教育權894篇,環境權2 194篇。(13)對比可知關于各項具體權利的研究狀況如圖1—2所示。

picture

圖1—2 具體權利研究文獻情況

其次,上面的檢索結果只能體現關于具體權利的一般研究狀況,我們還需進一步考察對于具體權利觀念的研究情況。我們選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選定時間段為1979—2014年,以“人身權” “言論自由” “選舉權” “信仰自由” “隱私權” “公正審判權” “司法救濟權” “遷徙自由” “人格尊嚴” “知情權” “勞動權” “就業權” “財產權” “社會保障權” “健康權” “受教育權” “環境權”等各項具體權利分別與“觀念”和“意識”相組合為題名進行模糊搜索,分別檢索到文獻量為人身權0篇,言論自由5篇,選舉權4篇,信仰自由2篇,隱私權10篇,公正審判權1篇,司法救濟權0篇,遷徙自由0篇,人格尊嚴2篇,知情權6篇,勞動權3篇,就業權12篇,財產權13篇,社會保障權2篇,健康權0篇,受教育權1篇,環境權10篇。對比如圖1—3所示。

picture

圖1—3 具體權利觀念研究文獻情況

通過對圖1—3的觀察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對于具體權利還是對于具體權利的觀念,隱私權、知情權、勞動就業權、財產權的受關注度都比較高,而關于人身權、遷徙自由、獲得公正審判和司法救濟的權利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三)特殊群體的權利問題

在所有關于人權的研究中,對于特殊群體的權利的研究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我們選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選定時間段為1979—2014年,以“殘疾人” “老年人” “婦女”“兒童” “吸毒人員” “賣淫人員” “罪犯” “同性戀者” “嬰兒” “乞討人員”“流浪人員” “第三者”分別與“權利”和“權益”相組合為題名進行模糊搜索,分別檢索到文獻量為殘疾人201篇,老年人298篇,婦女1 101篇,兒童542篇,吸毒人員1篇,賣淫人員5篇,罪犯139篇,同性戀者26篇,嬰兒4篇,乞討人員7篇,流浪人員32篇, “第三者”7篇(見圖1—4)。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關于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這些傳統的需要人道主義保護的群體的權利,學界投入了巨大的學術研究熱情,而對罪犯的權利保護研究所引發的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則折射了人們對人權的認識的深入。但賣淫人員、吸毒人員、流浪乞討人員、同性戀者、 “第三者”,由于群體較小等原因,沒有引發過于廣泛的研究。

(四)人權教育

由于人權觀念具有相對獨立性,人權觀念的發展對前人的觀念意識具

picture

圖1—4 特殊群體權利研究文獻情況

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人權觀念的形成,除個人在人權實踐和現實生活中對于人權及其制度的直接感悟體認外,各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對人權觀念的形成和改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人權觀念的研究不可忽略人權教育的作用。

我們選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選定時間段為1979—2014年,以“人權教育”為題名進行模糊搜索,共檢索到文獻222篇。將這些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從1979年到2014年進行排列,我們能夠明顯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權教育研究的變化情況(見圖1—5)。

picture

圖1—5 1979—2014年人權教育研究文獻變化曲線

從圖1—5中我們可以發現,關于人權教育的研究熱度基本是與前文所提到的我國人權的大事記呈現出正相關的態勢。而且,2004年3月“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載入憲法,此舉被視為人權教育發展的契機而引發對其研究的大幅增長;2009年我國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其中明確宣示了國家對于人權教育的責任,對人權教育的研究也隨著現實的需要呈現出迅速增長的勢頭。

此外,我們還檢索梳理了人權觀念研究的專著情況。在國家圖書館“中文及特藏數據庫”中,以“正題名” “主題詞”和“所有字段”為檢索項,分別以“人權觀念” “人權意識” “權利觀念” “權利意識”為檢索詞,共檢索到的圖書分別為人權觀念0本,人權意識0本,權利觀念3本,權利意識6本。若以“人權觀” “權利觀”這樣的同義語檢索,又檢索到人權觀11本、權利觀5本。

三、中國人權觀念研究主題概況

為了明晰此前學界對該問題的研究旨趣,我們將目前國內對于人權觀念相關問題的研究大致分為一般人權觀念研究、具體人權觀念研究、特定群體人權觀念研究、特殊群體的人權問題、人權教育問題研究五個方面。分述如下:

(一)一般人權觀念研究

在以“人權觀念”和“人權意識”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所得的論文中,絕大部分屬于一般意義上的理論形態的人權觀念研究。其中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中國的人權觀研究

關于中國人權觀的研究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傳統與中國人權觀。(14)由于政治體制、法律體系、歷史傳統

的差異,不同國家的人們對人權有著不同的理解,而其中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對人權的影響最深刻、最廣泛。 “因為傳統塑造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人的理性思維,道德判斷,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都是植根于他們所身處的文化傳統中的”。(15)因此,很多學者將人權放置在特定的文化歷史背景下考察。對于中國文化傳統與中國人權觀念,大多數學者采用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探尋人權意識萌芽的路徑,但也有部分學者反思“人權”未在中國土壤中孕育出來的原因。

(2)中國人權觀念的產生演變過程。(16)關于中國人權觀念的淵源,學者們共同指向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維新思潮。在近代西方思想的啟示之下,通過康有為的發現以及嚴復和譚嗣同各以自己的方式闡明,隨后的梁啟超將前面的思想相結合,最終誕生了中國的人權概念。有學者認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人權觀念不斷發展演變,其發展演變過程大致如下:

享有一定人權但不言人權→踐踏人權且諱言人權→爭論人權:由否定到肯定→探討社會主義人權→形成當代中國的人權觀→人權成為中國的政治概念,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中國公民的基本意識→舉起人權旗幟,走向世界。(17)中國人權觀念的這一發展演變過程同時也是社會變革和進步的反映。

(3)作為我國人權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學者對我國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念以及中國共產黨的人權觀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8)關于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念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對人權的歷史性的強調,認為人權是歷史的產物,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認為西方“天賦人權”等思想是資產階級人權思想家們提出的一些鼓舞、激勵人們去奮斗、去努力,從而爭取應有的權利的口號。對于中國共產黨人權觀念的研究則側重于揭示中國共產黨用憲法保障中國人權的歷史傳統的延續和進步,以及對某些關鍵人物的人權思想進行研究。此外,作為官方觀點,中國政府在長期的人權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人權觀。(19)

(4)中國當下人權觀念狀況研究。關于人權的此一研究主題極少,相關文獻主要出現在關于當代中國權利觀念與權利意識的研究當中,而內容也較為接近,主要是寬泛地對人權觀念的進步與發展情況進行總結,揭示可能阻礙人權觀念發展的因素,以及對如何增進人權觀念進行探討。(20)

2 .中西人權觀念比較研究(21)

有學者認為,西方國家的天賦人權觀念與中國的民本主義人權觀,無論是在人權的本源、主體、內容還是實現上都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如果將中國人權觀念的理論起點、價值取向、思想路徑三個方面與西方人權觀念進行比較,將會發現,中國的人權觀念雖然源自西方,但由于中西方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歷史條件不盡相同,中國人權觀念自發軔之日起,就帶著與西方迥然不同的本土特性。但是,不能忽視人權普遍性的一面,譬如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把對平等的共同追求作為人權保障的核心價值。此外,也有學者把中西人權觀念的差異與中西外交政策聯系起來進行研究。(22)

3 .人權觀念與部門法學

(1)人權觀念與憲法學。有學者認為,人是“政治動物”,政治人權是人所固有的、先于憲法而存在的基本人權。它經憲法確認為公民權利后,屬于“公權利”范疇,它既對應于自然人的“私權利”,更對應于國家的“公權力”。它是作為與“經濟人”相區別的“政治人”的憲法權利,是對國家權力的防衛權、抵抗權、參與權、監督權而設定并發揮作用的。(23)

(2)人權觀念與勞動法學。勞動權是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有報酬的工作并得到相應保障措施的權利。勞動權與人權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人權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人權中又具體表現為生存權。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權的思想和觀念得到不斷的發展。人權概念的內涵從個人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擴大到個人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權利,作為生存權的重要內容的勞動權越來越受到重視。(24)

(3)人權觀念與刑事法學。有學者對人權在刑法中的觀念體現和制度安排進行了分析和論證,并從應然和實然的角度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刑法人權保障機能的建議,認為應把刑法建構成為犯罪人和自由人的大憲章。(25)也有學者對警察權的行使與人權保障之間的張力以及司法過程中的人權保護進行了探討。(26)

(4)人權觀念與教育法學。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高校管理訟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學者對當前高校管理訟案中出現的觀念碰撞和權利沖突進行了分析和探討,認為隨著人們人權觀念的逐漸增強,高校管理的法治化似已成為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趨向。(27)

4 .權利觀念與權利意識

在關于權利觀念和權利意識的研究中,大量的文獻集中于考察國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包括不同階層的權利意識研究、不同地域公民的權利意識研究(關于部分群體的權利觀念的研究將在下文集中介紹)、權利意識與法治、權利意識與政治、權利意識淡漠的原因分析、如何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以及互聯網與權利意識的覺醒等。(28)

(二)具體人權觀念研究

人權是一個整體概念,其中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國度其內容有增刪變化,但根據現行的各國法律規定及國際法文件,人權仍有公認的基本內容。按人權內容的性質將其劃分為政治權利和公民權利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是各國人權理論研究中普遍承認的劃分方法。關于人權觀念的研究有很多體現在對于具體權利的研究當中,但正如前文文獻檢索結果所展示的,對于具體權利的研究文獻數量巨大,難以從中將與某一權利觀念相關的所有文獻一一挑出來分析,我們選擇關注度最高的文獻以及在題名中已經明確了是研究某一權利觀念的文獻進行分析,亦可收到以點帶面、管中窺豹之功。

1 .人身權利觀念

我們沒有檢索到明確研究人身權利觀念的文獻。而在關于人身權的研究中,學術關注度和用戶關注度最高的都是楊立新、王海英、孫博的《人

身權的延伸法律保護》 (《法學研究》,1995年第3期),被引用90次,被下載839次。此文著重探討在對死者名譽權進行保護達成共識之后,對死者和未出生的胎兒的其他人身權的延伸法律保護問題,闡述了人身權延伸法律保護的理論根據和主要內容。從對生者的人身權保護延伸到對死者和胎兒的人身權保護,這說明對于人身權利的認識和探索已經達到了比較成熟的階段。

2 .言論自由觀念

研究言論自由觀念的有兩篇文章,一篇探討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框架內關于侵害他人名譽的誹謗言論的界定問題,一篇論證在言論自由方面政府應當扮演的自覺守護者的角色。在學術關注度和用戶關注度方面,最高的都是蘇力的《〈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藥案和言論自由》(《法學研究》,1996年第3期),被引用231次,被下載2 295次。此文以言論自由為切入點,討論了權利沖突與權利配置的問題,并且引發了此后大量的關于言論自由的限度、邊界以及保護方式等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3 .選舉權觀念

直接研究選舉權觀念的論文有4篇。其中3篇均是以選舉法“四分之一條款”的廢除為契機探討選舉權觀念的更新和變遷,其中一篇兼論如何切實有序推動農民平等選舉權的實現。另外一篇則是在實證調研的基礎上,考察兩個村莊的農民對他們享有的選舉權的認識和行使情況,以及此一狀況所揭示的農民權利行使中的利益主導傾向。(29)對于選舉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關太兵的《選舉權的實現與競爭性選舉》 (《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被引用43次,提出了競爭性選舉是現階段公民實現選舉權的最佳形式的觀點;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焦洪昌的《選舉權的法律保障》 (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被下載1 278次,文章針對選舉權的法律保障問題,采用法社會學的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個案、問卷、訪談等手段對研究對象進行了客觀描述,并在分析問題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的建議和方案。

4 .信仰自由觀念

直接研究信仰自由觀念的只有一篇論文,倡導保護作為憲法觀念的宗教信仰自由。對于信仰自由,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馬嶺的《論我國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限制》 (《法律科學》,1999年第2期),被引用20次,此文認為,我國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存在八個方面的法律限制(30);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程乃勝的《美國憲法與美國宗教信仰自由》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被下載744次。

5 .隱私權觀念

關于隱私權觀念的研究有7篇文章,考察了從隱私到隱私觀念再到隱私權的確立的發展歷程,我國隱私權觀念的變遷以及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問題,此外,媒體應加強對隱私權的保護問題也受到關注。對于隱私權觀念,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楊立新的《關于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的幾個問題》 (《人民檢察》,2000年第1期)(31),被引用154次;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王秀哲的《隱私權的憲法保護》 (蘇州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被下載2 632次。

6 .公正審判與司法救濟權觀念

我們沒有檢索到明確研究公正審判與司法救濟權觀念的文獻。對于公正審判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熊秋紅的《解讀公正審判權──從刑事司法角度的考察》 (《法學研究》,2001年第6期),被引用73次,文章認為,公正審判權用來保護受刑事指控者免遭不合法、不公正的定罪的重要原則,我國應最大限度地促進現行刑事司法制度與國際標準相協調;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張吉喜的《論刑事訴訟中的公正審判權》 (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被下載916次,是對于公民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的全面研究。對于司法救濟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苗連營的《公民司法救濟

權的入憲問題之研究》 (《中國法學》,2004年第5期),被引用32次,文章認為,基于司法救濟權本身所固有的特定的憲法含義,只有將其納入公民憲法權利的體系范疇之內,才能給予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也才能給各項具體訴訟法律制度的設計和運作提供最高依據和準則;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黎曉武的《司法救濟權研究》 (蘇州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被下載1 392次,對司法救濟權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

7 .人格尊嚴觀念

明確研究人格尊嚴觀念的只有兩篇,檢討了儒學傳統與現代人格尊嚴觀念之間的淵源以及《水滸傳》中體現的中國女權意識的崛起。對于人格尊嚴,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林來梵的《人的尊嚴與人格尊嚴———兼論中國憲法第38條的解釋方案》 (《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被引用38次;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劉志剛的《人格尊嚴的憲法意義》 (《中國法學》,2007年第1期),被下載1 181次。兩篇文章均探討的是關于人格尊嚴的憲法保護問題。

8 .知情權觀念

學界對于知情權觀念的研究較多,共有8篇文章,主要探討知情權從一般觀念到憲法基本權利的轉換、知情權的法典化進程以及引起廣泛關注的患者知情權和納稅人知情權的保護問題。對于知情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斯蒂格利茨的《自由、知情權和公共話語———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環球法律評論》,2002年第3期),被引用284次,探討了信息保密的誘因與后果以及信息公開的理念與制度等問題;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林愛臖的《論知情權的法律保障》 (復旦大學2007年博士論文),被下載1 976次,全面論述知情權的法律保障問題。

9 .勞動就業權觀念

關于勞動權觀念的明確研究有4篇文章,分別探討了進城務工青年勞動權益意識和維權現狀、高職院校女生勞動權益意識以及女職工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關于就業權觀念的直接研究共有12篇文獻,除去一篇探討生育保險政策中的社會性別意識與女性平等就業權問題之外,剩下11篇全部是研究畢業生的就業權觀念,尤其是女性畢業生就業權的保障和維權問題。對于勞動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馮彥君的《勞動權略論》 (《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1期),被引用171次,探討了勞動權的概念和內容、結構以及對勞動權的宣示與保障;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薛長禮的《勞動權論》 (吉林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被下載1 515次,從法哲學的視角,在反思“現代勞動觀”及其支配下的勞動權知識基礎上,提出并系統研究了“綜合勞動觀”語境下勞動權的概念、意涵、體系、性質與價值等基本范疇的理論。對于屬勞動權題中之義的就業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前兩篇是張衛東的《平等就業權初論》 (《政治與法律》,2006年第4期)和李雄的《論平等就業權的界定》 (《河北法學》,2008年第6期),分別被下載46次和40次;用戶關注度最高的也是李雄的博士論文《論平等就業權》 (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被下載2 442次。可見,對于就業權,就業不平等成為人們關注的重心所在。

10 .財產權觀念

明確研究財產權觀念的文獻有11篇,其中7篇為從法哲學或法律經濟學的角度探討西方的財產權利觀念問題;2篇探討企業財產權觀念;1篇從財產權與行政法保護的角度提出了全面財產權觀念的觀點;1篇為比較中西財產權觀念,認為中西方社會法律文化的巨大差異使人們對待私有財產權的態度迥異,主張在法治建設中須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道精神,結合西方權利文化傳統,培植我國財產權正當性的文化土壤。對于財產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馬俊駒和梅夏英的《財產權制度的歷史評析和現實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一文,被引用263次,從較為寬泛意義上的財產權的角度,對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財產權制度進行了考察;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劉春田的《知識財產權解析》 (《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和吳漢東的《論財產權體系———兼論民法典中的“財產權總則”》 (《中國法學》,2005年第2期),分別被下載2 034次、2 025次,知識產權問題是兩篇文章共同關注的中心主題。

11 .社會保障權觀念

關于社會保障權觀念的研究有兩篇。認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近代西方工業化的產物,我國經濟結構的形成和二元戶籍制度的確立使社會保障權基于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安排出現了差別,農民社會保障權被排除在社會保障的范圍之外。文章通過對經濟實力與建立農民社會保障權悖反的分析、家庭保障論和土地保障論觀念的解讀,剖析了農民社會保障權無法實現的錯誤觀念。對于社會保障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羅志先的《當前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現狀、缺失原因及其對策思考》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5年第11期),被引用66次,對當前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缺失的原因和相應的對策;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張姝的《社會保障權論》 (吉林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被下載1 671次,用法理學的方法,系統地分析論證了作為人權的社會保障權的理論基礎和實現機制。

12 .健康權觀念

對于生存之本的健康權似乎沒有太多爭議,關于健康權觀念的三篇文章都是倡導性質的,或者倡導增強法制觀念保護學生生命健康權,或者倡導以職業病防治法維護勞動者健康權益,或者從醫院角度強調健康權意識。對于健康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杜承銘和謝敏賢的《論健康權的憲法權利屬性及實現》 (《河北法學》,2007年第1期),被引用30次,認為我國憲法應把健康權作為公民基本權利明文宣示并增加程序條款等內容,憲政實踐中應協調其與相關權利的關系,采取微觀層面上的措施將法定健康權轉化為實有的健康權,倚重司法審查來賦予直接效力等;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孫曉云的《國際人權法視域下的健康權保護研究》 (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被下載928次,文章在綜合運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權力結構理論、實證分析、比較分析等方法的基礎上,注重從文本主義到功能主義,從基本理論到解決各種現實問題,通過健康權保護基本范疇的分析建立健康權保護的理論根據,進而從世界、區域和國家三個層面對健康權保護進行系統分析和闡釋,并立足于我國現實,提出了構建我國健康權保護制度的具體構想。

13 .受教育權利觀念

關于受教育權利觀念的研究只有一篇,認為在缺乏受教育權利觀念傳統的中國,有效保障受教育權必須以轉變現有受教育觀念為基礎,從受教育者立場出發,確保受教育者的最大利益,充分認識受教育權的福利屬性,走向福利教育。對于受教育權,學術關注度最高的是溫輝的《受教育權可訴性研究》 (《行政法學研究》,2000年第9期),被引用107次,對公民的受教育權在受到侵害時是否可以訴訟以及如何訴訟進行了深入研究;用戶關注度最高的是范履冰的《受教育權法律救濟制度研究》 (西南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被下載1 497次,文章通過對大量教育法律糾紛案例的統計分析,初步揭示我國受教育權法律救濟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然后以受教育權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系統深入地分析了受教育權的可訴性以及受教育權法律關系的性質,最后對如何使受教育權從法律上非人格的“抽象的權利” “休眠的權利”變成富有生命力的“活的權利” “行動的權利”提出了建議。

14 .環境權觀念

關于環境權觀念的研究共有四篇,分別探討了如何通過擴展環境權益而提高環境意識、維權意識、社會工作增權理論視野中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對公眾環境司法維權中百姓信“訪”不信“法”的意識進行的調查,但這里所指司法環境并非我們所探討的人權中的環境權。對于環境權,學術關注度和用戶關注度最高的都是呂忠梅的《論公民環境權》 (《法學研究》,1995年第11期)和《再論公民環境權》 (《法學研究》,2000年第11期),分別被引用243次、306次,被下載1 774次、2 135次,前者著重探討環境權的理論基礎,后者著重分析環境權的內容。

(三)特定群體人權觀念研究

無論一般人權觀念的研究,還是具體人權觀念的研究,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宏觀層面所作的理論形態的研究,現實形態的描述性和解釋性研究非常匱乏,而且,這種整體性的分析并不區分群體,往往使人權主體中特定群體的聲音得不到應有的彰顯。部分學者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對大眾中的某一或者某些群體的人權觀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按照研究群體的不同,分述如下:

1 .學生群體的人權觀念研究

有學者認為,現代大學生的權利意識狀況是公民意識的重要指示器,因此,在所有明確權利主體的人權觀念研究中,關于學生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人權觀念的研究占了大部分,這些研究大多采用了問卷調查等實證方法,研究內容和結論大致可以總結如下(32)

(1)幾乎所有的研究都一致認為,近年來當代大學生呈現出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權利觀念的不斷增強,特別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攸關的權利,重視維權,重視平等權、評獎學金的公正評價權、宿舍隱私權等。

(2)大學生的權利觀念也存在很多問題。譬如說,對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認識不清,享受權利和承擔責任的能力相對較弱,缺乏明確的權利認知,權力本位觀嚴重,缺乏堅定的法律信仰,主動行使權利意識不強,等等。

(3)對于出現這些問題的種種原因,學者大多從傳統文化、社會環境、高等學校教育背景等方面尋求問題的根源,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增強大學生權利意識提出對策建議。

2 .農民群體的人權觀念研究

在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的形勢下,農民群體的弱勢地位越發凸顯,因此,對農民群體的人權觀念的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這一研究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土地問題與農民權利觀念研究。土地流轉以及失地農民進行的土地維權中最能體現農民的權利意識。有學者考察了土地承包中農民的土地權利歸屬、行使及保護意識,發現土地承包中農民具有一定的權利意識,但總體上農民的權利意識狀況不容樂觀,認為這與農民自身因素(年齡、文化層次等)、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地方政府及法院能否發揮積極作用有關。(33)有學者通過對某一具體地區失地農民的土地維權活動進行實證研究,展示了他們的權利意識和社會抗爭行為方式的演變,分析了當代中國農民在轉型時期,基于自身權利意識而衍生出來的社會行為的破壞性和建設性。(34)

(2)農民政治人權觀念研究。學者們認為,由于當前中國農民政治人權缺乏,使其對自己政治人權意識存在主人翁角色認識不清、基本權利意識淡薄、民主意識不高、政治行為抵觸情緒、政治理想價值觀保守等觀念,造成農民實現自主人權內驅動力不足。(35)也有學者從利益體驗的角度以選舉權為切入點考察農民的權利意識,認為農民的權利意識固然可謂淡薄,但其要因不在于其在權利行使過程中缺乏利益體驗,而在于沒有進入對利益的妥當體驗模式,為此甚至產生具有病態特征的權利意識。然而,借助外力“提高”農民權利意識不是問題解決的出路,因為作為權利主體的農民自身才是其權利意識增進的主體,而國家的恰當作用則在于對其權利意識的生長進行正確的利益誘導。(36)

(3)農村婦女權利觀念研究。有學者通過對婚姻自主權、生育權、家庭事務決策權、財產權等體現婦女婚姻家庭地位權利的調查,對照法律賦予婦女的權利,提出了農村婦女婚姻家庭權利意識的缺乏是影響其婚姻家庭地位的重要因素的觀點,并就如何培養、喚起和維護她們的權利意識進行了思考。(37)

3 .企業工人和農民工的人權觀念研究

對于工人的權利觀念研究,可以分為一般企業工人和農民工兩個部分。

(1)對于一般企業工人的權利觀念,有學者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30年進行總結,認為伴隨企業制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企業工人權利意識也開始顯現、萌芽和發展,并對工人權利意識的發展變化階段和特點進行總結(38),認為市場化、法制化、全球化和網絡化既是工人權利意識提升的原因,也是其不斷提升的外部環境。

(2)對于農民工的權利觀念,有學者認為,目前農民工的權利意識有如下特點:1)訴訟意識逐步提升;2)渴望享受城市人的權利;3)有較強的財產權意識;4)對政府的賦權特別敏感而對自然權利的感知不足。(39)也有學者在對上海農民工進行實證調查后發現,新生代農民工(40)缺乏農村生活的體驗,他們對于生活滿意程度的參照主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強烈地要求權利地位的垂直上升。他們更多地把進城務工看作尋求個人發展的途徑,不僅注重工資待遇,而且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權利的實現。當被問及個人權利是來自政府的規定、法律的賦予還是與生俱來時,大約五成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是與生俱來的,四分之一左右認為是法律賦予的。作者認為,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最稀缺的資源是權利,要真正改善他們的境遇,最有效的途徑是賦權或者說培力(em-powerment),因為他們不是弱者(the weak),而只是處于不利位置的弱勢者(the disadvantaged)。(41)

4 .納稅人的權利觀念研究

納稅人的權利觀念是納稅人權利的重要方面。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納稅人權利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明顯增強,但是與西方納稅人的權利意識相比仍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在我國稅收領域內,過分強調納稅人的義務,忽視了納稅人權利意識的培養,甚至在司法實踐中納稅人的權益經常受到侵害。故而,首先,對于國家而言,應在立法、執法、司法三個法制環節進行調整,從而改變我國長期由稅務機關管理的局面,樹立全新的服務型稅收理念,建立全新的稅收法律關系;其次,對于社會而言,不僅要動員納稅人自身力量,形成納稅人監督體制,而且要加強權利意識的宣傳教育;最后,對于納稅人個人而言,則要加強對稅法信仰的情感,同時仍要加強文化素質的提高。(42)

5 .人大代表的人權觀念研究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因此,他們的人權觀念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總體人權觀念狀況。有學者曾選擇以北京市的區人大代表為樣本,深入考察了人大代表的人權觀念。調查結論認為,北京市的區人大代表的公民權利意識較高,多數人(70 %以上)都能對公民的權利作出正確的判斷,其中對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財產權的認識尤高(90 %以上的人都對與此有關的問題作了正確回答)。此外,北京市的區人大代

表對公民權利的不同認識有較高的年齡差異和文化差異。一般來說,年齡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對公民權利的認識發生錯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年齡越小,文化程度越高,對公民權利的認識發生錯誤的可能性也就越小。(43)

6 .部分地區民眾的人權觀念研究

地域也是考量人權觀念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域的民眾對人權可能持有不同的認知、主張和要求。有學者選擇以首都公民為樣本,考察各個層次的首都公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領域各有什么樣的權利認知與主張,這些權利認知與主張在社會實踐中是怎樣表現的;與非首都公民比較,首都公民的權利意識有哪些主要特點,等等。(44)也有學者以湖北城市居民為樣本,將湖北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情況與湖北省公民權利意識狀況結合起來調查分析,考察他們的人權觀念。(45)

(四)特殊群體的人權問題

一般認為,健全的人權保障應當包括兩個內在的維度,一是權利的平等保護,一是弱勢群體權利的特殊保護。因為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正是平等的題中之義。我國關于特殊群體的人權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是否需要對特殊群體的人權予以特殊保護

所謂特殊保護,即對某些社會成員給予更為特殊的權利或權利保護。人權的主體是平等指向所有人的,但是也不能忽略由于各種客觀原因產生的為數眾多的弱勢群體以及他們根本無法實現權利的狀況。譬如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人口和災民、下崗失業人員和

農民工等。對于這一問題,大多數學者傾向于肯定對特殊群體的人權予以特殊保護的必要性。(46)一方面,他們梳理關于平等的思想資源,論證特殊保護的平等觀之正當性(47);另一方面,他們也指出現實中有礙平等實現的種種因素,力圖證明特殊保護的必要性(48)。此外,在實踐中,我國也認同應當對某些社會成員給予更為特殊的權利或權利保護,不但以官方文件的形式認可,并且在人權行動中大力推行。(49)

2 .哪些群體的人權需要特殊保護

我國制定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中單列的特殊群體有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被羈押者和農民。而在學界的研究中,這些群體的范圍更為廣泛,如上面文獻檢索結果所顯示的,除了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罪犯外,吸毒人員、賣淫者、同性戀者、嬰兒、乞討人員、流浪人員、 “第三者”、精神病人、艾滋病人、乙肝病毒攜帶者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關注。不過,其中關于“第三者”的權利問題在學界產生了較大的爭議。對于“第三者”(50)的權利,一方面,有不少的學者認為, “第三者”破壞他人婚姻關系的行為屬于侵權行為,并力圖構建一套“第三者”侵害婚姻關系的民事責任體系,對破壞他人婚姻關系的“第三者”施以懲罰(51);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以法律懲罰“第三者”不符合現代立法的價值取向,追究“第三者”的法律責任缺乏理論支撐,又缺乏現實基礎(52)。目前理論上所提出的配偶權,以及由此生發出來的同居義務、貞操義務均無法詮釋“第三者”的法律責任。從現實來看, “第三者”問題廣泛而且復雜, “第三者”概念模糊難以界定,其程序也具有不可操作性。因此, “第三者”問題由道德調整是較為現實的選擇。(53)也有學者對司法實踐中一些法官以“社會公德”或善良風俗為依據不予保護“第三者”的權利的現象提出批評。(54)

3 .如何對特殊群體的人權予以特殊保護

對于如何對特殊群體的人權予以特殊保護,學者們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一,在原則上,人權特殊保護的主體應有限制。在我國當今社會,普遍承認的特殊保護的人權主體主要指殘疾人、老年人、婦女、兒童、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人口、災民、城市流浪人員、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工等弱勢群體。同時,特殊保護應被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是一種合理的保護,而不是祛除了法定義務或責任的特權保護。對弱勢群體權利特殊保護的目的僅僅是要通過合理補償的原則消除由于現實生活的不平等所造成的過大貧富差距,避免嚴重的兩極分化,而不是對弱勢群體賦予特權或是對其他人構成“反向歧視”。(55)其二,在方式上,大多數學者都將目光投向了法律,認為應當以法律的形式強化對特殊群體的保護。

(五)人權教育問題研究

在《1995—2004年聯合國人權教育十年行動計劃》中,人權教育被定義為“努力開展培訓、傳播和信息交流,目的是通過傳授知識及技能和塑造態度,建立普遍的人權文化”。隨著人權教育對人權觀念的培育和塑造作用成為共識,學界對人權教育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經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中國大陸的人權教育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人權教育的內容,人權教育的方式,人權教育的意義。

1 .人權教育的內容

學者們在《世界人權教育方案》的基礎上一致認為,人權教育基本內容在于傳授人權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強化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以期在世界范圍內建立普遍的人權文化。立足于此,有學者從功能的角度將人權教育內容分為:人權常識、人權理論和人權價值觀。也有學者認為,學校人權教育的核心內容應當是人權的法定權利,即國際國內關于人權方面的法律法規;人權教育的具體內容則包括《世界人權教育方案》指出的知識和技能、情感與態度以及行為與習慣三方面。(56)

2 .人權教育的方式

學者們認為,人權教育的開展主要有三大載體:學校、大眾傳媒和非政府組織。主張通過課程設計和教學傳授、日常生活的滲透來保證人權教育。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將人權教育核心知識點安排在不同的年齡段,結合不同的課程,采取多種教學策略進行傳授。在中小學教育階段要在相關課程中滲透人權教育的內容,在大學階段要開設專門的人權課程,要針對公權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專門的人權教育。此外,也要整合社會資源,發揮大眾媒體的作用。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將人權教育的對象分為中小學生、高中生、大學生、普通大眾、公職人員等5種,對于不同的對象,人權教育的目標和方式有所不同。

3 .人權教育的意義

有學者提出要“認真對待人權教育”,指出我國人權教育的薄弱現狀將制約國家的民主與法治建設,影響社會的人權狀況。其認為,人權教育的普及和人權觀念的提升有著直接的聯系,教育對提升人權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權教育是提升農村社會人權狀態的基本途徑之一,是實現依法治國和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徑。也有學者認為,人權教育有助于人民了解人權條約賦予他們的各項權利,并監督政府根據人權條約所承擔的義務,從而充分實現人權。

四、分析與評價

根據我們對中國人權觀念問題相關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學界有關中國大眾人權觀念問題的研究應該說基本涉及了問題的方方面面,只是比較雜亂,不成系統,以至于沒有形成一個成體系的、成熟的問題域。同時,許多研究流于空泛,沒有對當下的現實狀況予以足夠重視。這說明,學界關于中國大眾人權觀念問題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具體分析如下:

(一)研究內容

1 .偏重于理論研究,現實關懷不夠

在以“人權觀念”和“人權意識”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所得的論文中,絕大部分屬于一般意義上的理論形態的人權觀念研究。如,從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人權觀念的思想,將中國與美國、歐洲等西方世界的人權觀念進行對比,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人權觀念的影響,等等。學者們傾向于將人權觀念當做一個概念來分析,當做一個理論命題來探本索源,唯獨不將其視為一個需要回到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中間去考察的現實問題。因此,關于中國當下人權觀念狀況這一主題的研究非常少見,偶爾有幾篇文獻,內容也較為接近,主要是寬泛地對人權觀念的進步與發展情況進行總結,揭示可能阻礙人權觀念發展的因素,以及對如何增進人權觀念進行探討。

2 .偏重于一般性探討,具體研究不足

人權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在考察一般人權的同時,還要大力研究人權的各項具體內容。在關于人權觀念的研究中,主要是一般性的探討,如關于人權觀、人權意識、權利觀、權利意識的一般性的考察,而對于人權的內容,即各項具體權利觀念的研究就相對較少了,而且,在這很少的一部分關于具體權利觀念的研究中,也有大部分是理論性的分析而非現實性的考察。

3 .偏重于抽象概括,導致權利主體的失語

依照人權主體的不同,可以將人權分為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個人人權是基于個人之上的、每一個人都應享有的人權,其權利主體是個人。集體人權是相對于個人人權而言的某一類人所應享有的人權,其權利主體是某一類特殊社會群體,或某一民族,或某一國家。個人人權是傳統意義與傳統觀念上的人權。即使是現時代,個人人權仍然是人權的主要形式。可見,個人是最重要的人權主體,對于人權觀念的研究必須建基于對個人觀念的考察。然而,很多學者似乎總是把人權觀念當做一個可以抽象、分析、概括的概念,而極少去關心作為最重要的人權主體的個人,去考察他們對于人權究竟有些什么觀念。因此,雖然關于人權觀念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尷尬的是,作為最重要的人權主體的個人卻幾乎處于失語狀態。

(二)研究方法

1 .偏重于形而上的分析,缺乏實證的研究

如上文所述,由于大部分學者將研究主題限定在人權觀念的概念,因此,他們更多關心的是人權觀念的理論形態,因而,在研究方法上就更注重形而上的分析、概括,而不重視實證研究。因此,他們所憑借的研究資料多為前人著作、媒體報道甚至公共政策文件等二手文獻,缺乏對權利主體的實證調研。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學者采用了實證的研究方法對所考查的群體的人權觀念予以揭示。

2 .既有的實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實證研究類的文章數量很少。對于一般性的人權觀念與人權意識,我們在檢索中沒有發現采用實證方法研究的文獻。對于具體權利觀念的研究中也沒有這樣的文章。只有在對于權利觀念尤其是關于權利意識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采用實證方法研究的文章,主要是針對某些特定的群體進行考察,了解他們的權利意識。

其次,選擇的樣本比較粗糙。以大學生人權觀念研究為例,某一題目為《大學生權利意識現狀調查與分析》的文章,其調查區域卻只局限于某一個城市,且只發放了問卷250份,收回有效問卷193份。想要考察的母體如此之大,實際研究的樣本卻如此之小,這樣的懸殊很容易導致統計偏差,很難從中得出可靠的、有說服力的結論。

再次,研究內容不夠全面。人權包含了許多具體的內容,人權的主體遍及所有的人,但在這些原本就為數不多的實證研究當中,研究的具體權利內容和所針對的主體都非常集中:在權利主體方面,主要是針對大學生、農民和農民工的觀念進行研究;在權利內容方面,主要是一般性地研究大學生的權利意識、農民工的維權意識以及農民關于土地的權利觀念。而對人大代表、患者、讀者等群體的權利觀念研究都只是在個別篇章中有所涉及。其他更多的主體和更多的權利內容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充分認識權利,才能實現權利。人權觀念的研究與人權理論的構建和人權保障的推進休戚相關。人權的主體是人,對于人權觀念的研究必須建基于對現實的人的實際考察。把人權觀念當做一個可以抽象、分析、概括的概念而不去探究民眾的實際認識,會導致人權主體的失語。因此,要想全面考察中國大眾人權觀念的現實樣態,還須直面民眾,對他們的人權認知、人權主張和人權要求做多角度、大范圍的調查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新沂市| 德保县| 锦州市| 许昌市| 汉源县| 东乡族自治县| 内乡县| 稻城县| 裕民县| 香格里拉县| 武强县| 东海县| 大连市| 黄大仙区| 和静县| 南和县| 开江县| 华容县| 玉环县| 苍南县| 山丹县| 安化县| 阿克陶县| 安龙县| 林口县| 嵩明县| 宝应县| 罗平县| 嵊泗县| 绵竹市| 宁津县| 海丰县| 紫阳县| 新田县| 北京市| 郯城县| 长沙市| 道孚县| 左贡县| 穆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