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唐詩三百首》里的人生感悟之張九齡篇
- 煙酒小店的經營日常
- 元珠峰下一只蟲
- 1413字
- 2020-03-06 08:21:54
《唐詩三百首》以張九齡兩首《感遇》開篇,共收錄張九齡詩三篇,因為少,這里就全部抄錄下來吧。
感遇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飄香是它們的天性,不是為了希望別人將其攀折。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堅貞清高,不與奸黨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生字:葳蕤(wei . rui)草木枝葉茂盛下垂的樣子。
《感遇》二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如果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詩人被貶荊州,看到滿山遍野的橘樹,想到了生于此地的屈原所做《橘頌》,相同的際遇怎能不感慨萬千?以橘之貞操言自己不為世之所用!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競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清風朗月之夜,最容易牽動鄉思,牽動對遠方之人的思念。詩歌從“天涯共此時”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贈”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道出了對遠人的思念,可謂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涵悠悠。
張九齡(678--740),廣東韶關人。公元733年,張九齡被唐玄宗李隆基任命為新一任宰相。此前,大唐在姚崇、宋璟、張說等幾位著名宰相的相繼輔佐下,正走向盛世輝煌的巔峰。
張九齡才華橫溢,他的詩文膾炙人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武則天時期,時任宰相張說曾夸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
公元707年,張九齡赴京應試,榜上有名,被授與秘書省校書郎,從此步入仕途。后來身為太子的李隆基為招攬人才,舉天下文藻之士,親自策問,張九齡對策優等,升為右拾遺。然而被李隆基欽點并不意味著從此就能平步青云。公元716年,張九齡因“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宰相姚崇的不滿,辭官歸養。
不過辭了官的張九齡并沒有閑著,回到家鄉,他看到嶺南的落后面貌,明白要想富先修路。在上疏朝廷得到批準后,自任開路主管,趁著農閑征集民夫,開鑿梅關古道。這條被后人譽為“古代的京廣線”的梅關古道讓南北交通大為改觀,張九齡也因為修路有功被召入京,重出官場。
公元721年,張說擔任宰相,他對文才出眾的張九齡早就寄以厚望,一路提拔,甚至臨終前還向李隆基多次力薦。
公元731年,張九齡被擢升為秘書少監。他奉旨代撰敕文,對御而作,不須草稿,援筆立成,深為玄宗倚重。
公元733年,張九齡出任宰相。?
出相的張九齡曾經阻擊了三個人:安祿山,牛仙客,李林甫。可惜歷史無法再來。
張九齡被排擠出權力中心后,再也無人敢犯顏直諫。曾被他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被他力阻的牛仙客遇事不敢裁決,只是唯唯諾諾而已,政務皆由李林甫做主。而他對李林甫的判斷也極為精準,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他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只可惜張九齡的堅持沒有換來李隆基的認同,離開了張九齡的輔佐,李隆基駕駛著大唐豪華動車飛速的向下坡道駛去。
公元740年,張九齡去世,終年68歲。在他去世一年后,李隆基將開元年號改為天寶。開元盛世就此落幕。
安史之亂后,李隆基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祀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
這就是張九齡,始于才華,終于人品。一生堅持自己剛性管理的原則,冒著得罪皇帝的風險仍直言敢諫。也正是這樣的張九齡,才讓李隆基在他走后只剩一首涼涼,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