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中元節雜記
- 煙酒小店的經營日常
- 元珠峰下一只蟲
- 882字
- 2022-08-12 15:32:22
相對于歡騰,喜慶的上元節而言,中元節是莊嚴肅穆的。這一天里,人們停下了腳步,慢下來,思索著無解的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這一點,絕不是唐三藏簡簡單單一句: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取經拜佛所能詮釋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自南宋以降,程朱理學滲透民間,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宗祠和廟堂。祀與戎再不單單是G家層面的大者,也是家國天下一體的情懷和敬畏。家祭無忘告乃翁就是寫照。
小時候在一個被譽為世人所遺忘的傳統古村落生活過數年。那里建村達千年之久,保存在世的明清古建20余座,有民居,有牌坊,有學堂,村前有寶塔鎮河妖,村后龍山有翁仲矗立,當然也少不了氣勢恢宏的大祠堂。
印象中開祠堂就沒小事。修橋補路,清圳疏浚,科舉服役,統籌提留,婚喪嫁娶,扶貧濟困等等大事小情,都在祠堂里商議著辦。中元節的祭祀更是隆重。
一打一打的草紙落在桌面上,大拇指按在中心,呈對角旋轉成圓,大舅爹一手按著孔方鐵模,一手輪著木錘,一錘一錘地敲擊下,內方外圓,一圈圈,排列整整齊齊,印滿了所有的紙張。這是個力氣活,一上午敲下來,手酸臂疼的。沒辦法,村里能識字寫字的不多,左領右舍的都往家里送。
大舅爹敲完所有的草紙后,開始磨墨,按照街坊鄰居的交代一一寫上某某先考公,某某孺人之類的字樣。那時候都窮,買不起好多草紙,印象中這家一落,那家一堆的,排滿了兩個大篾篩。
到了中午飯后,人們就提個紅薯地瓜,或者拎幾個大板栗柚子來表示感謝。有條件好的也會搓幾卷黃煙絲送過來。當然空手來的更多些。
到了中元節那天傍晚,人們吃了晚飯陸陸續續匯聚到祠堂。具體的流程已經記不清楚了,只記得長者領頭,供奉三牲,磕頭祭拜,一番誦讀后,焚香燒紙,鞭炮聲聲響,大人小孩站兩旁。沒有歡笑好像也不是很悲傷。儀式后大人們談的是東家牛西家田的,我們小孩子眼饞肚飽的是那難得一吃的供品。唉,誰家小孩不都是這么走過來的嗎?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很多很多的儀式已經作為封建糟粕給拋棄到九霄云外去了,為了一日三餐奔波勞累,誰解其中味。中元節其中的況味已無處思索,難于找尋,僅僅只剩下一句:七月半,鬼亂竄。可知道,這個鬼曾經也有血有肉,更是他人一生的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