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馬克思、恩格斯是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創始人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不但需要客觀條件,而且還需要主觀條件,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兩位志同道合親密戰友的協力奮斗和密切配合。新理論、新思潮總要有杰出人物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

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共產主義理論首先是適應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是它為什么是由兩個按照社會地位來說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物制定的?為什么工人或工人當中的知識分子制定不出來?這是一個很重要、很復雜、又很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出身,查三代都不是無產階級。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市,屬猶太族。祖父是猶太教拉比(即教師),當過教團的領導人。父親是律師,后來任律師公會主席、司法參事。家庭是富裕的,不是革命的。馬克思的岳父屬貴族身份,是普魯士政府高級官員(州長、樞密官),內兄(大舅子)是反動官僚,曾任內務大臣。可見他的社會關系也比較復雜。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一個虔信基督教的家庭。恩格斯的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祖父、父親都是資本家。他父親除了在本市經營他祖父留下的工廠外,還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市與別人合辦一個紡紗廠。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以前,即在他們24歲、22歲以前,在個人身份上都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哲學上都是唯心主義者,在政治上都是民主主義者。德國長期以來盛行君主專制、宗教神學統治和唯心主義哲學。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又都是宗教徒。恩格斯從小受宗教影響比馬克思更深,可以說他們小時候是準宗教徒。在中學時期他們都是接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教育;但是在政治上受家庭、學校和社會影響,卻是民主主義者,而不是君主主義者。在家庭中,他們的父母都比較開明,對封建專制的統治不滿;在學校里,他們受到一些進步老師的啟蒙;在社會上,由于萊茵省靠近法國,深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風氣的熏陶,周圍廣大勞苦工農的艱難困苦在他們的心里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馬克思在童年時每天上學都要路過貧苦農民擁擠不堪的中心廣場,都要目睹沿途貧民區的慘狀。恩格斯從小也親眼看到家鄉烏培河谷工人的悲慘生活,他們“吸進的煤煙和灰塵多于氧氣”[18];他上中學時更是經常耳聞街巷不斷傳來的紡紗工人的呻吟和飲酒解愁的喧鬧聲。強烈的同情人民大眾的民主主義思想驅使他們與蒙昧的宗教信仰和虛幻的唯心主義決裂。當時他們屬主要從黑格爾哲學中做出無神論結論的黑格爾左派,他們要腳踏實地走到人民中去體驗他們的疾苦。

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制定出嶄新的科學世界觀和嚴整的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呢?為了便于讀者掌握要點,我也簡明概括為五個“三”,即參加三類社會實踐,實現三種根本轉變,批判三個思想來源,進行三場理論斗爭,構建科學三大組成部分。

一、參加三類社會實踐

馬克思、恩格斯參加的社會實踐可以細分為:政治斗爭、工人運動、科學研究三類社會實踐。

首先是參加政治斗爭。馬克思在學生時期就開始參加校內的民主運動,畢業后即參加民主派的報刊活動。1835年他從特利爾中學畢業進入波恩大學法律系。不久就成為進步學生組成的團體“花環社”的一名重要成員,與同學們一起熱烈探求真理,關心社會問題;隨后又被選為特利爾學生同鄉會的主席,與貴族紈绔子弟的橫行霸道進行堅決的斗爭,在一次決斗中他還險些受傷。1836年秋他轉到柏林大學后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學校中一批崇信黑格爾哲學的激進青年形成青年黑格爾派,還組成了一個博士俱樂部。他們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為武器批判宗教,并試圖得出無神論和革命的結論。馬克思是這個俱樂部中年紀最輕(19歲)且思想最豐富、最激進的人,被譽為“思想寶庫”和“思想工廠”。他于1841年春完稿的博士論文表明他已站在民主主義立場,決心為人民的幸福而獻身。大學畢業后他即投身民主派的報刊活動。從1842年1月起,馬克思先后給民主派的報刊《德國年鑒》《萊茵報》寫稿,帶頭把哲學同現實政治結合起來,開始戟指封建專制制度,初試鋒芒,崢嶸出眾;他在報刊上猛烈抨擊普魯士專制政府,捍衛人民的切身經濟利益和政治民主權利。現在收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的第1篇文章《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就是他撰寫的第一篇抨擊普魯士專制政府力圖扼殺人民言論自由的政論雄文。他在這篇1.8萬余字文章的文末提出中肯的意見:“治療書報檢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辦法,就是廢除書報檢查制度。”[19]從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他進而被聘請擔任《萊茵報》主編。從此該報上發表的文章就更為激進,甚至在報紙上開展關于共產主義的爭論。在馬克思主編報紙一個月后,他就遭到政府以禁止出版相威脅。經過半年時間針鋒相對而又迂回曲折的斗爭,報紙終于在1843年3月底被查封。他在辦報期間第一次受到現實政治斗爭的鍛煉,使他對專制政府的兇惡暴虐和自由資產階級的虛偽軟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辦報的實踐又向他提出了工農經濟利益問題和社會上正在熱烈討論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問題,要求他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并做出科學的解釋。

恩格斯在愛北斐特市一所中學還差一年畢業就被迫到他父親在巴門辦的公司和不來梅商行里當助手。他業余經常出入于一個同大學生聯合會有密切聯系的青年團體,參與討論反專制主義的政治問題。他認為幾乎每一個王侯都應根據其罪惡判處死刑。剛滿18歲,他就在1839年3—4月的漢堡《德意志電訊》報上發表《烏培河谷來信》,控訴資本家對烏培河谷工廠工人的殘酷剝削:肺部疾病到處蔓延,用廉價童工取代成年工人,剛滿五歲的孩子就要當童工,勞動時間長達14-16小時。青年恩格斯極度憤懣于資本主義私有制,1841年他到柏林服義務兵役期間曾到柏林大學旁聽哲學,積極參加學校里青年黑格爾派的進步活動,站在哲學反對派左翼的前列。從1839年19歲起,他就在《德意志電訊》《德國年鑒》《萊茵報》等報刊上發表多篇文章,并在與親友的交談和通信中,表示深切同情工農大眾“普遍處于可怕的貧困境地”,主張“用刀劍來掃除”暴政,勇于清算自己深受影響的宗教神靈和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堅決批判封建秩序和封建特權。這些參加“當代運動”的初步“嘗試”,使他深深感到必須加強學習,深入研究。他于1842年7月26日致友人的信中寫道:“現在我認為自己的義務是,通過研究(我要以更大的興趣繼續進行研究)去越來越多地掌握那些不是先天賦予一個人的東西。”[20]

其次是他們參加工人運動的實踐,走與工人結合的道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英、法落后,主要是手工業工人。馬克思、恩格斯出國前與工人接觸較少,出國后經常到現代產業工人中去調查研究,同工人多交往、勤交談,使他們大開眼界。恩格斯于1842年12月到曼徹斯特(英國紡織工業中心,憲章運動的中心)。馬克思1843年10月到法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黎。馬克思到法國后才成為共產主義者,恩格斯是到英國后才成為共產主義者。為什么呢?因為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到法國、英國以后參加了工人運動,在與工人結合的過程中,才完成了自己階級立場、世界觀和政治觀的根本轉變。

馬克思于1843年6月與思想開放、進步、訂婚已近八年的燕妮結婚。離開普魯士前,反動政府曾企圖收買馬克思,通過他父親的老友、樞密官艾塞爾向他保證,可以在政府任職,享有高官厚祿。但是這對年輕的夫婦斷然嚴詞拒絕,他們毅然決然要到巴黎去參加革命活動。1843年10月底到巴黎后,他們住在西南郊日耳曼區田鳧路,這里是貧苦人的住宅區,有不少德國流亡者住在該處。他們對豪華的鬧市、美麗的公園、堂皇的劇場、舒適的沙龍等,一概不感興趣,而是經常到狹窄、彎曲的工人集中居住的小巷訪貧問苦,深入了解他們的勞動、生活和思想情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他們一到巴黎就和法國革命工人們認識,與他們建立友誼,還經常參加在工人咖啡館里和在其他場所里召開的各種集會。到他們住處來訪問的也大都是工人。馬克思和工人們消磨了許多夜晚,他們總是談到深夜。工人們向他傾訴了資本家的殘忍和自己的悲慘境遇,敘述了以往的斗爭、密探的搜捕和鐵窗的磨煉,還表示了戰斗的決心、團結的愿望和未來的理想。在巴黎居住的一年零三個月是他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到1845年2月他因參加工人革命運動而被普魯士政府及其法國幫兇驅逐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馬克思和工人結合后,思想感情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從1844年8月11日他寫給費爾巴哈的信中可以明顯看出。信中除了對這位“給社會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的唯物論大師表示“崇高敬意和愛戴”之外,還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熱切要求費爾巴哈:“您要是能出席法國工人的一次集會就好了,這樣您就會確信這些勞累不堪的人純潔無瑕,心地高尚。”[21]馬克思在《神圣家族》的準備材料中還寫道:“在他們(指巴黎工人)口里友愛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個真理,在他們的經過勞動而變得粗糙的臉上反映出人類天性的一切美態。”[22]馬克思能夠透過工人骯臟而黝黑的外表洞察到其內心純潔高尚,能夠從工人粗糙的臉上看出其真正的人性美,這說明他已經從一個階級轉變到另一個階級,即從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轉變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

恩格斯和馬克思不約而同,經歷了與工人結合的過程。他一到曼徹斯特就和英國工人認識,交上朋友。他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出身,違背了資本家父親要他精心經商、經營工廠的囑托,放棄了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和宴會,拋棄了香檳美酒和美味佳肴,把他的空閑時間幾乎都用來和普通工人交往,對此他不但毫不惋惜,而且“感到高興和驕傲”。他在工人中進行了一年又九個月(1842年11月至1844年8月)的調查研究,并且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于1845年出版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書前有他執筆寫的《致大不列顛工人階級》公開信。這封信與上述馬克思致費爾巴哈的信異曲同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這封信值得我們認真細讀,潛心體會。信中談道:由于同英國工人直接交往,“我感到既高興又驕傲。感到高興,是因為這樣一來我在了解你們的實際生活時度過了許多愉快時光,否則這些時間也只是在上流社會的閑談和令人厭煩的禮節中浪費掉;感到驕傲,是因為這樣一來我就有機會對這個受壓迫遭誹謗的階級給以公正的評價,他們盡管有種種缺點并且處境極為不利,仍博得每個人的尊敬,只有英國的錙銖必較的商人除外”,“我確信,你們不僅僅是英國人,不僅僅是單個的、孤立的民族的成員;我確信,你們是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相一致的,是偉大的人類大家庭的成員”[23]。恩格斯在工廠調查中還認識了愛爾蘭女工瑪麗·白恩士,由她當向導,使初來歐洲大陸以外的島國還不大熟諳英文的這位年輕的德國人,能夠詳細了解英國工人的勞動和生活。后來這個女工就成為恩格斯的終身伴侶。一個資產階級公子同一個普通女工結為伉儷,這也說明恩格斯徹底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出身,徹底與工人結合了。

馬克思、恩格斯與工人結合的實踐使他們在思想認識和感情上發生了質的飛躍,使他們認識到工人階級的革命性和組織紀律性,認識到工人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是新生產力的代表者,是最有前途的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共產主義的創建人。而空想社會主義者卻不能認識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只是單純把工人看作貧苦的人,看作社會的潰瘍。他們只是同情憐憫工人,以救世主姿態來拯救工人。這是馬克思、恩格斯與他們的根本區別。只有認識到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就能一通百通,對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許多原理都通了,否則就會一竅不通。看來非無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要變成無產階級革命家,都要經歷一個與工人結合的過程,才能真正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從而決心依靠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并為工人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事業奮斗終生。

最后是他們參加科學研究的實踐。自發的工人運動只會產生改良主義或者冒險主義的理論,只有對參加政治斗爭與工人運動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艱苦的科學研究,在通曉整個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共產主義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德國時著重研究哲學,到外國后著重研究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1842—1843年,他們受費爾巴哈的影響轉變為唯物主義者,同時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初步形成了辯證唯物論的世界觀。

到巴黎后,馬克思研讀了許多關于法國階級斗爭史和烏托邦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著作。盧格于1844年5月15日寫信告訴費爾巴哈說:“馬克思讀書很多,他用功非常厲害”,“他用功以至于生病,并且一連三四夜不上床睡覺”。[24]馬克思于1843年寫成了第一次提出唯物史觀的科學著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同時還保留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部重要文稿。這是他第一次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說進行批判性考察,并且對自己正在形成中的新的科學世界觀做出綜合性的論述。1845年春他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恩格斯認為這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是非常寶貴的”[25]。恩格斯于1843年12月至1848年1月寫成《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這是他第一次以科學共產主義立場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的著作。此文與馬克思第一篇宣示新世界觀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同時一起發表在1844年2月底出版的《德法年鑒》創刊號上。這兩位科學世界觀創立者的英名第一次并列在一起。所以1844年2月理應作為馬克思恩格斯主義科學誕生的標志性時間。馬克思當時就對恩格斯的力作做了摘要,后來還稱贊它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26]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除了經常通信外,1844年8月底恩格斯從英國返回德國時特地路過巴黎與馬克思聚會(1842年11月下旬恩格斯赴英國途中路過科倫,到《萊茵報》編輯部與馬克思初次匆匆見過一面)。兩位年輕人相聚恨晚,朝夕共處,推心置腹,促膝交談十天,情投意合,同心同德,觀點完全一致,從此開始了畢生幾十年的合作。他們既在實際工作中親密配合,又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在新的科學世界觀形成時期兩位密友就合寫了《神圣家族》(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1846年)、《共產黨宣言》(1847年)等著作。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終生深厚的革命友誼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總之,三類社會實踐有機統一,不可偏廢。馬克思、恩格斯正因為參加了三類社會實踐,才實現了三種根本轉變。

二、實現三種根本轉變

這三種根本轉變,指的是階級立場的轉變、哲學觀點的轉變和政治觀點的轉變。如前所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出身都不是無產階級,他們本人按原來的社會地位和思想狀況來說應該算是屬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范疇。馬克思于1841年3月畢業于柏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本想到大學執教。恩格斯于1837年未讀完中學最后一年就被父親逼迫到商行實習經商近四年,被執意要求繼承父業,成為資本家接班人。可是他們都背離初衷。1841年馬克思23歲、恩格斯21歲,這時他們按其哲學觀點來說都是唯心主義者,按其政治觀點來說都是民主主義者。1842—1844年是他們實現三種根本轉變的關鍵的三年。他們勇于自我清理、批判,又善于學習、吸收新思想。他們的哲學觀由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宗教觀由準教徒到無神論者的轉變是在國內就基本完成了。他們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的轉變,主要是在出國后,在同法國、英國工人結合的過程中,在科學研究的實踐中最后完成的。19世紀三四十年代,在英、法等國“社會主義”一詞在知識界廣為流傳,指的是主張通過和平改良途徑改善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潮;而“共產主義”一詞則主要在廣大工人中盛行,指的是主張用革命手段根本改變資本家私有制,實現公有制的社會思潮。

馬克思、恩格斯在與法、英工人運動的結合中,自覺接受、認同了共產主義,拒絕、摒棄了社會主義。恩格斯在1888年《共產黨宣言》英文版序言中這樣說:“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當時,社會主義,至少在大陸上,是‘上流社會的’,而共產主義卻恰恰相反。既然我們自始就認定‘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那么,在這兩個名稱中間我們應當選擇哪一個,就是毫無疑義的了。”[27]正是由于他們參加了三類社會實踐,才最終完成了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到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由唯心主義者到唯物主義者、由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三種根本轉變之間也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他們是首先轉變為唯物主義者,這樣才能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實際;進而在與工人群眾結合中才轉變階級立場,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同時又在科學研究中對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和共產主義進行了周密的科學論證。這樣才創立了新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指明了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取得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達到每個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

三、批判三個思想來源

批判三個思想來源,指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等國空想社會主義、空想共產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類的思想文化遺產既不采取全盤肯定的復古主義的態度,又不采取全盤否定的虛無主義的態度,而是批判地繼承,即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1843年起他們分別撰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等,還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論著,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批判了其維護普魯士王朝的反動實質,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歷史觀。馬克思指出: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既是對現代國家以及同它相聯系的現實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對迄今為止的德國政治意識和法意識的整個形式的堅決否定。”[28]他還說:費爾巴哈“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29]。恩格斯后來也指出:費爾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義者,上半截是唯心主義者;他沒有批判地克服黑格爾,而是簡單地把黑格爾當做無用的東西拋在一邊,同時,與黑格爾體系的百科全書式的豐富內容相比,他本人除了矯揉造作的愛的宗教和貧乏無力的道德以外,拿不出什么積極的東西”[30]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把資本主義和階級說成是永恒存在的謬論;批判了他們不懂商品及其價值是歷史的產物,把價值說成是資本家和工人共同創造的偏見;批判了他們否定剩余價值剝削,認為工人的勞動都已得到報酬的錯誤觀點。恩格斯在1844年就提出:“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基礎的自由貿易體系,也同樣是偽善、前后不一貫和不道德的。”“李嘉圖的罪過比亞當·斯密大。”[31]馬克思在1847年也說: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資產階級生產關系下如何獲得財富”,他們認為“無產階級只經受著暫時的、偶然的苦難”,“貧困只不過是每一次分娩時的陣痛”。[32]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社會主義說成是理性發展的少數知識分子恩賜產物的唯心史觀;批判了他們否認階級斗爭、反對工人階級奪取政權,主張通過階級調和來實現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觀點;批判了他們不認識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不依靠無產階級而幻想說服資產階級放棄剝削的超階級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194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思想體系“看不到無產階級方面的任何歷史主動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運動”,“在他們的心目中,無產階級只是一個受苦最深的階級”,“他們想通過和平的途徑達到自己的目的”[33]。這在當時只能是純粹的空想。馬克思、恩格斯當時也批判空想共產主義者缺乏科學理論和切實的行動方案,反對他們的密謀冒險行動和否定文化藝術遺產的過左主張。恩格斯在1843年發表的《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指出:巴貝夫的平等派“是一些相當‘粗暴的人’。他們想把世界變成工人的公社,把文明中間一切精致的東西——科學、美術等等,都當做有害的危險的東西,當做貴族式的奢侈品來消滅掉;這是一種偏見,是他們完全不懂歷史和政治經濟學的必然結果”[34]。恩格斯后來還說布朗基“既沒有社會主義的理論,也沒有改造社會的確定的實際的建議”。他想依靠少數人密謀起義,突襲奪取政權,建立“少數人的專政,而這些人事先又被組織起來,服從一個人或某幾個人的專政”[35]。所以布朗基一生屢次起義失敗,坐牢長達37年之久,革命終未成功,他只贏得“監獄革命家”的美名。

四、進行三場理論斗爭

真理是在同謬誤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是在同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做斗爭的過程中產生的。當時在德、法等國思想界和工人運動中較有影響的流派很多。在馬克思主義創立階段,主要在1844—1847年進行了三場理論斗爭,即同青年黑格爾派,“真正社會主義”派以及蒲魯東派的斗爭。

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反對青年黑格爾派,合寫了《神圣家族》。這是他們倆開始合作后的第一部大著作。為什么要取這么一個書名呢?“神圣家族“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曼泰尼雅一幅名畫的標題,畫面是圣母馬利亞抱著圣嬰耶穌,旁邊圍著一群天使和神甫。馬克思、恩格斯把青年黑格爾派的首領布·鮑威爾比作耶穌,把其同伙一幫人比作他的門徒。原來的青年黑格爾派隨著階級斗爭的發展變化發生了分化,馬克思、恩格斯等少數人已轉向無產階級共產主義,而鮑威爾等一大幫依然固守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繼續鼓吹黑格爾唯心主義,妄自尊大,自命為“絕對精神”的化身,自比為像耶穌一樣的救世主,凌駕于群眾之上,對一切群眾運動、貧困現象和社會主義都一筆抹殺。他們空談革命,誣蔑“工人什么東西也沒有制造,所以他們也就一無所有”。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論證了共產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邏輯結論;在歷史發展中能夠起決定作用的是物質生產,而不是鮑威爾等人所宣揚的“自我意識”,“私人財產在自己的國民經濟運動中自己使自己走向瓦解”,無產階級的雇傭勞動為別人生產財富、為自己生產貧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消滅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私有制,解放全人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這一系列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共產主義原理就是在這場論戰中提出的。

1845—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反對“真正的社會主義”派的過程中,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德國哲學以及格律恩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進行了批判。全書分為兩卷,第一卷批判他們三人所代表的哲學;第二卷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指出這些自命為真正社會主義的人實際上是假社會主義者,他們是以抽象的愛為基礎,反對階級斗爭、主張建立個人小私有制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書中指出:“真正的社會主義”自命為“科學社會主義”,其實不過是顯示了自己“高超的臆測能力”,不符合客觀實際,不可能是科學。“聲稱以‘科學’為基礎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本身首先就是一種秘傳的科學’”[36]。實際上很不科學。書中還提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互相制約的基本原理,第一次論證了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描繪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他們指出:到共產主義社會,人們將自覺地利用客觀經濟規律,從而有力地支配生產和交換、支配自己的社會關系,從而每個人的才能都會得到充分利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主題就是共產主義會使每個人得到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

1846—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同蒲魯東派做斗爭,恩格斯偏重于在群眾組織中和在集會上批駁蒲魯東派,馬克思側重在理論上批判蒲魯東主義。比埃爾·蒲魯東(1809—1865)是法國排字工人,他還自豪家庭出身十四代都是勞動農民,通過自學成才接受過黑格爾唯心主義、資產階級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不良影響。他學識淵博,勤奮著述。他于1846年出版了《貧困的哲學》一書,以哲學家和救世主自居,妄想說明工人經濟上貧困的根源,并要解決貧困問題。可是他用黑格爾的唯心論來解決,把黑格爾的辯證法變為詭辯論;他認為一切事物都可分為好壞兩方面,聲言要保留資本主義促使人們競爭這好的一面,要克服其造成分配不均這壞的一面;他否定無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鼓吹改良主義與無政府主義。他幻想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從工人中籌集零散資金,開設“人民銀行”,對工人發放無利貸款,協助工人開設合作社和小工廠,就可以使工人擺脫剝削,不要任何形式的政府和政權。馬克思于1844年夏天在巴黎就結識蒲魯東,常與他交往,甚至徹夜長談。可是他自認為出身好,最懂得工人疾苦與出路。他比馬克思大九歲,自恃閱歷更深,見多識廣,拒不接受馬克思這個有“博士”頭銜知識分子的偏見。馬克思只好于1847年針鋒相對地出版了《哲學的貧困》一書,指明蒲魯東關于貧困的哲學實際上暴露了他哲學的貧困。

蒲魯東的哲學實際上是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方法論。他認為人類的歷史是理性自我實現的表現,資本主義的弊病可以在理性公式的支配下得到改變。這無異于癡心妄想。從蒲魯東的錯誤中我們可以體認到:即便擁有印刷工人成分的工人理論家蒲魯東,由于他頑固堅持一己愚見,拒不接受馬克思這樣科學家的高見,他憑借著工人成分,更會對工人運動造成更大危害,把部分工人引入迷途。正是在批判蒲魯東的過程中,馬克思創立了新科學世界觀,正如馬克思自己所說:在《哲學的貧困》對新世界觀“第一次作了科學的、雖然只是論戰性的概述”[37]。此書第一次公開全面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論述了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第一次指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終將使資本主義社會為沒有階級對抗的新社會所取代;第一次說明了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策略,指出了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的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這三場理論斗爭基本上駁倒了在西歐思想界有較大影響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三個流派,為新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五、構建科學三大組成部分

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參加三類社會實踐、實現三種根本轉變、批判三個思想來源、進行三場理論斗爭的過程中,構建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三大主要組成部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學。1843—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撰寫的多篇、多本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就這三大主要組成部分所提出的一系列嶄新的理論觀點。他們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繼承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合成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他們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論、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以及這二人的唯心史觀,把辯證唯物主義引進到人類歷史深處,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這種科學世界觀、歷史觀指明人類生命、生存、生活的根基在于物質生產,人類在生產勞動中與自然界和社會界發生密切聯系,形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結合構成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權、科學、文化、意識形態等,社會上層建筑又反作用于社會經濟基礎。階級的存在與階級斗爭推動了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的高度發展終將淘汰私有制、過渡到社會公有制、沒有階級對抗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些基本觀點對于指導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有頭等重大的意義。1843年年底寫成、1844年2月發表在《德法年鑒》上的第一篇馬克思主義文獻《〈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鮮明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德國人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哲學,它的心臟無產階級。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38]同時發表的《論猶太人問題》這篇要論,依我體會,提出了人的解放包括沖破宗教虔誠主義的思想解放、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解放和擺脫私人資本主義的社會解放這樣三個層次、三個內容。總而言之,無產階級的解放、每個人的解放必須要有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哲學的指導。那么哲學該怎樣與無產階級的解放、與每個人的解放相結合呢?馬克思不僅把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引進歷史深處,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而且還把這種哲學深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底層,探究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規律。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揭示了“資本,即對他人勞動產品的私有權”[39],資本的利潤來源于占有雇傭勞動者的勞動,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在工人“異化勞動”的基礎上,給工人帶來了貧困和災難。到19世紀五十六年代馬克思才進一步完成了資本家剝削無產階級剩余價值的學說。因此,無產階級只有采取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才能粉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枷鎖,使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獲得解放,使每個人獲得真實的自由民主和全面發展。書中特別對共產主義消除了私有制社會客觀矛盾之后將會使世界發生什么根本的變化這個“歷史之謎”,第一次做出了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的精辟、精彩回答:“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40]這里所說的共產主義與自然主義、人道主義三位一體,意即只有實現了共產主義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與人和諧共處。人們以往常從階級性來理解共產主義,所以總認為共產主義與人道主義是不相容的。實際上馬克思早已從人性的復歸來論證共產主義與人道主義的一致性。恩格斯可以說是與馬克思不約而同、不謀而合,各自踐行,異口同詞。他在1844年同一年發表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也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使人墮落到何等嚴重的地步,分析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內在的矛盾“必定引起一場社會革命”,深信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根除資本主義固有的社會輿論不具有人道精神和商業本身的無人性等弊病。

馬克思后來在1859年寫《〈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回憶往事時寫道:“自從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在《德法年鑒》上)發表以后,我同他不斷通信交換意見,他從另一條道路(參看他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當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41]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這兩位年輕思想家殊途同歸,同功一體,從1845年春天起,他們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親密合作、并肩戰斗了38年之久,共同為發展科學共產主義理論、開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而獻身。1883年馬克思還不滿65周歲突發的心臟病奪去生命后,恩格斯還獨肩重擔,繼續奮斗12年,到1895年75歲高齡歿于喉癌。

在1843—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這兩位摯友只是初步構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或共產主義學這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他們在以后歲月的繼續研究中進一步豐富、完善了這三個組成部分。從整體而言,馬克思主義是研究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或人的解放學;從三大組成部分分別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研究作為社會基礎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互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或共產主義學,亦即科學社會主義或科學共產主義,它是研究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更具體地說,它是研究改變資本主義世界、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世界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構成嚴密的統一整體,不可分割,不可偏廢。馬克思主義科學博大精深,除了這三大主要組成部分之外,還包括政治學、社會學、軍事學、法學、歷史學、文化學、教育學、人類學等十多門科學。人的解放這個主題是需要幾百門、幾千門科學為之出力的。我們不僅要掌握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的基本觀點,而且更重要的是還要通曉馬克思、恩格斯得出這些結論的方法。正如恩格斯晚年所指出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42]

要制定出馬克思主義這樣嚴整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憑堅定的階級立場、樸素的階級感情和一知半解的片斷知識,而是需要極其淵博的學識。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廣大工人被剝奪了受高等教育的權利,所以工人們不能自己創造出首先代表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共產主義理論。這個科學理論是由兩位并非無產階級出身的博士制定出來的。馬克思是1841年耶拿大學正式的哲學博士,恩格斯則是自學成才、群眾公認的“博士”。[43]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成千上萬的博士,他們不參加階級斗爭、不與工人相結合、不注意思想改造,也制定不出代表無產階級的科學理論體系。例如,費爾巴哈曾經為社會主義奠定了唯物主義哲學基礎,可是他長期獨居農村,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所以“火流”(“費爾巴哈”一詞德文原意為火流)也幾乎熄滅。他到晚年讀到《資本論》時贊嘆不已,表示接受馬克思主義,并加入德國社會民主工黨,但已是風燭殘年,未能起多大作用,死于1872年。有一些工人成分的知識分子,例如,蒲魯東以救世主自居,接受了很多資產階級理論的糟粕,雖然生活在工人當中,卻不懂得無產階級的解放道路和歷史使命,只能制定出改良主義的理論,而且他到1865年至死也拒不接受馬克思主義科學。

寫到這里還要說明的是,馬克思主義雖然早在19世紀40年代中期就昭然出世,應運誕生,但是“馬克思主義”一詞是到1883年馬克思過世之后才開始由敬慕他的人格、人品,熱愛他首創的科學世界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先進工人和先進知識分子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等人首先從正面褒義上使用,并且逐步廣為普及傳播。[44]馬克思、恩格斯都反對個人崇拜,從不突出自己個人。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俄國無政府主義派首領巴枯寧從貶義、反面使用“馬克思主義”一詞來攻擊馬克思;法國也有自命為“馬克思派”的人從褒義、正面使用“馬克思主義”,但是這些人時常誤解甚至曲解馬克思主義。針對這種情況,馬克思常說:“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45]馬克思、恩格斯都只是把自己的科學理論稱為“新世界觀”“實踐唯物主義”“共產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到19世紀80年代“馬克思主義”一詞開始流行時,恩格斯也只用過“馬克思的歷史學說和經濟學說”。到1885年以后恩格斯才偶爾用“馬克思主義”一詞。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創立和發展的過程中,恩格斯都做出了獨立的貢獻。所以1985年我主編《社會主義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時曾經親自撰寫了“恩格斯主義”這個詞條,概述了恩格斯個人的獨立見解。[46]

現在看來,我還要再杜撰一個新詞匯:馬克思恩格斯主義。就其創立者而言,馬克思主義是單數,只體現了馬克思一個人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主義是復數,才顯示出兩個人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并非馬克思一個人單槍匹馬、孤軍獨戰的成果,而是馬克思、恩格斯兩位神交知友終生同心同德、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窗共研、通力合作、同舟共濟完成的。馬克思主義的兩部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都是他們兩個人合力完成的(《資本論》第2、3卷如果沒有恩格斯花費多年時間加工整理,根本無法出版)。馬克思主義只表明馬克思一個人一枝獨秀,一柱擎天,馬克思恩格斯主義卻展現出前呼后應,益彰真理,珠聯璧合,臻于至善,二人合奏[47],更加優美。馬克思恩格斯主義可謂真善美的有機統一,可比喻為科學太空長久光芒四射的雙子星座,馬克思恩格斯主義可謂雙羅合璧,倍增光輝。馬克思主義已經風靡世界,深入人心,我們不是要用馬克思恩格斯主義來取代馬克思主義,而是提示人們要全面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兩個人的思想結晶,而且要特別重視馬克思辭世之后的12年間(即1883—1895年),恩格斯對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獨特的新貢獻。我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是馬克思恩格斯主義的簡稱,馬克思恩格斯主義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的全稱,恩格斯主義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的別稱。當今東西方,甚至在我國,都有人寫文著書硬說:恩格斯晚年已經“背叛”馬克思主義,甚至說“恩格斯是修正主義的鼻祖”。為此,我們更要強調“馬克思恩格斯主義”的統一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我們現在常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詞原本是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這兩個主義之間加上一個連字符的組合詞(1924年共產國際五大決議要求各支部宣傳“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中譯文把這兩個主義的組合詞簡化為“馬克思列寧主義”)[48];而“馬克思恩格斯主義”卻是馬克思、恩格斯兩個人共同創立一個主義的完整的單一詞。這是世界上史無前例的思想智慧的寶庫,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指航明燈。

最后還有一個問題,我們要認識清楚,那就是在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中何者是核心。馬克思早在1845年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9]馬克思、恩格斯既然已經用他們的科學世界觀解釋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轉的一般規律,那么該怎樣去改變世界呢?關鍵就在于創建先進政黨領導工人和廣大群眾開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去實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可見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部分的核心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列寧講過:“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也就是馬克思主義”[50],鄧小平也說:“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名詞就是共產主義。”[51]這都表明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確定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然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都不是馬克思、恩格斯首創的。如前所述,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在西歐多國烏托邦社會主義和烏托邦共產主義已有300多年的演變歷史。“社會主義”一詞源于古拉丁文socialis,意為“同伴”“善于社交”等。1753年德國傳教士安·德辛在與別人辯論時把承認人具有社會性的人稱為社會主義者。到1825年后不久,在英文和法文書刊中才有歐文派和圣西門派人士把社會主義作為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更高社會形態來使用。“共產主義”一詞也源于古拉丁文communis,意為公共、公有。近代英文、法文“共產主義”一詞(communism,communisme)也是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在書刊和工人中廣為流傳。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認識和理解有一個變化的過程。

簡而言之,19世紀四五十年代,他們強調共產主義,反對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不可能是科學,如前所述,因為這時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運動;19世紀60—80年代由于廣大工人大都認同社會主義,他們就把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作為同義語來使用,甚至自稱“科學社會主義”;到19世紀90年代恩格斯已開始認識到共產主義是比社會主義更為久遠的愿景。到20世紀初,盧森堡、列寧等人進而明確把社會主義界定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有了20世紀新的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以及世界資本主義新變化之后,當今我們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更應該有新的認識、理解和表述,這樣也有助于我們深入領會一百多年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歷程。“社會主義”一詞是由日本自由派政論家福地源一郎于1878年用漢字從西文譯為日文在《東京每日新聞》上出現的,隨后又有日本人把“共產主義”一詞也用漢字譯為日文在日本報刊上出現。到20世紀初,中文書刊才把日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二詞移植過來,在中國廣為流傳。當今我認為可以各用21個字給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下定義。社會主義是以社會化勞動為基礎、由勞動人民掌權的社會形態;資本主義是以私人資本為基礎、由資本家階級統治的社會形態。

2014年6月我應約為中國工人出版社主編一套《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歷史人物傳略》20本叢書,在序言中我又提出一個新的社會主義定義:社會主義是指在減免資產主義強制壓迫、爭取勞動人民福利權益、實現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思潮、社會運動,當今制度和社會形態。我國199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出一個新看法。社會主義顧名思義要以社會為主義,為社會而主義,由社會出主義,靠社會顯主義。這四句話點明了社會主義治理的對象、目標、力量源泉和績效體現。換言之,社會主義不能只以一黨為主義,只為國家而主義,只由領袖出主義,只靠宣傳顯主義。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失敗,正是由于只以黨而主義,只為國家而主義,只靠領袖出主義,只靠宣傳顯主義,才沒有建設好社會。蘇聯模式缺少社會的社會主義,所以終于垮臺。我們一定要汲取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我自1999年在書刊中提出有關社會主義真諦的這四句要言之后,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認同和贊賞。大家都說:如果真能做到這四個要點,那么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一定能充分顯示出來。關于日文翻譯的共產主義一詞,現在看來并不完全符合其原拉丁文和后來西方文字的本意。1958年“大躍進”高潮中,中央宣傳部曾經要我們提供共產主義一詞來源和含義的有關資料。我當時查閱舊書刊,發現1927年9月4日上海出版的自由派刊物《國聞周報》第4卷第34期刊登有署名厚照的《嘉爾·馬克思傳略》一文,文中把共產黨、共產主義都寫為公共黨、公共主義。從全文來看,作者水平較高,中外文修養較好,顯然他當時是不同意共產黨、共產主義的日文譯法而這樣改寫的。

當今看來,把共產主義譯為公共主義的確更符合西文原意。因為共產主義容易被理解為只是主張把私有財產歸公共所有。而公共主義含義更為寬廣豐富,它表明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不僅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更要善于管好公共資產、增加公共產品、力謀公共福祉、發展公共事業、擴大公共服務、完善公共選舉、厲行公共決策、加強公共治理、嚴密公共監督、維護公共利益、提高公共理性、弘揚公共精神,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造福公共大眾。我于2002年還著文提出:在外文如英文中,共產主義(communism)和社區(community)是同一個詞根,前者是抽象名詞,后者是實體名詞。馬克思早就指出: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建立“自由人聯合體”,實際上就是建立“自由人社區”,實行社區自治。可見,共產主義也可以另譯為社區主義。我們現在的社區建設也應該遵循馬克思主義所指引的這個方向。從2004年出版由我牽頭主編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教材第4版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已于2014年1月出版第6版),我寫進了這些新見解,廣受讀者歡迎。大家認為如果從公共主義來理解共產主義,這樣就確切、貼切、親切得多了,這樣就能大為增強我們的共產主義信念、信仰和信心。從公共主義來看待一百多年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自然也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總之,馬克思主義的昭然出世,應運誕生,猶如旭日東升,羅盤指引,給在漫漫長夜中摸索徘徊的工人運動照亮了解放斗爭的前程,指明了駛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共主義幸福彼岸的航線。馬克思主義同西歐工人運動的結合,開創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時代,即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每一個人自由解放的新時代。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8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30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7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這里提到的巴爾貝斯等三人都是法國1848年革命中的革命家。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28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 《列寧全集》,第38卷,3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483頁。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1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30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5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4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8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4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4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35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83~48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495、4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43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13、1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第3卷,661頁。轉引自[法]讓·勃呂阿、瑪爾克·皮奧洛:《法國總工會簡史》,衛芒譯,8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

[2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382、38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 轉引自李季:《馬克思傳》,上冊,113頁,上海,神州國光社,1932。

[2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1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499頁。

[3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8、5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615頁。

[3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62、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58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35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7~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29頁。

[4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85~18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33~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6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3] 恩格斯雖然中學尚未畢業就參加工作,但是后來也在柏林大學旁聽近一年。他長期刻苦自學,知識非常淵博,又很善于寫作。他比馬克思小兩歲,卻早于馬克思三年就在報刊上發表引起轟動的《烏培河谷來信》。恩格斯剛開始用化名在報刊發表文章,連他的早年朋友盧格都以為這樣的文章一定是出于一位博士的手筆,贊嘆不已。馬克思于1853年10月中旬致阿·克路斯的信中曾贊譽恩格斯“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60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44] 參見高放:《“馬克思列寧主義”提法的來龍去脈》,載《學習時報》,2001-01-08;全文發表于《文史哲》,2001(3),載《新華文摘》,2001(10),見《高放文集》之八《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和2012年增訂版。

[4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5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6] 參見《恩格斯主義》,見《高放文集》之一《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

[47] 比之馬克思,恩格斯常說:“我是第二提琴手。”

[48] 參見高放:《“馬克思列寧主義”提法的來龍去脈》,見《高放文集》之八《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和2012年增訂版。

[4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0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0] 《列寧全集》,第6卷,25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1] 《鄧小平文選》,第3卷,13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远安县| 昌邑市| 云龙县| 北安市| 宝鸡市| 醴陵市| 辽阳县| 阳东县| 清原| 和平县| 丁青县| 漳浦县| 略阳县| 无棣县| 米脂县| 城固县| 佛坪县| 沁水县| 乌拉特后旗| 巫山县| 家居| 德令哈市| 昭通市| 钟山县| 正阳县| 京山县| 辽宁省| 车致| 观塘区| 宜阳县| 额尔古纳市| 沁源县| 达孜县| 侯马市| 兴宁市| 游戏| 洛隆县| 舟山市| 称多县| 阳信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