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里到外說健康:昭光大眾健康直通車
- 洪昭光
- 1581字
- 2019-12-10 14:20:29
非病又非健康的困擾
近來,醫學家提出了一種既非病又非健康,介于兩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一詞。第三種狀態表現為:自感不適,經常有病痛纏身,但卻又查不出病來,試著治療又總是不對癥,越治越糟。
治不好怎么辦?大多數人都覺得沒辦法,只能堅持著,這么拖著,耗著,到實在做不了的那天再說。有多少人可能已經陷入了這種狀況,或者在這種情況中徘徊呢?在一家銷售公司任銷售總監的姚女士,經常在全國各地飛來或者飛去,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見不同的客戶。姚女士發現最近兩年,容易感到疲勞,有時洗完澡不吹干頭發,過不了半小時就會感冒。到醫院檢查,發現心肺功能、平衡感、柔韌度、耐力、爆發力、敏捷度等7個方面全部下降,比實際年齡大了至少5歲。醫生開了方子給她調養,可是她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最讓人“敬佩”的是,雖然已經疲勞頭昏,只要打開電腦,一切的不舒適就都消失了。接下來就是感覺更累,更疲勞,甚至晚上吃完飯就想睡覺。她自己也很煩惱,經常情緒惡劣,頭暈,莫名其妙地發火,記憶力衰退,臉色憔悴不堪,嚴重脫發。身體過勞透支了健康,不要等到免疫力下降,突然病倒才醒悟。養成習慣按時作息,平衡飲食,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這些癥狀就能慢慢減輕。
事實上,這些狀況絕對不是個別現象,基本上已經成為我們大部分人生活的常態了。健康金字塔,塔下四種人。第一種人是聰明人,他們主動追求健康,投資健康,結果健康增值,一百二十;第二種人是明白人,他們關注健康,儲蓄健康,結果健康保值,平安九十;第三種人是普通人,他們漠視健康,無動于衷,結果健康貶值,只能帶病活到七十八十;第四種人是糊涂人,他們之中許多是中年精英,他們透支健康,提前得病,提前死亡,結果生命濃縮,五十六十。四種態度,四種結局;因為健康面前人人平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要做健康的聰明人,做第一種人,實在做不了第一種人的做第二種人。第一種人做得最好,他們基本上都會為自己的健康做三件事:
勤看身體晴雨表
每天洗手時看看自己的指甲,指甲能反映我們的身體狀況。理想狀態下的指甲表面應該是無縱橫溝紋的,所以一旦發現其表面出現縱條紋,摸起來也不平滑,這就意味著身體近期處在疲勞狀態。疲勞會導致身體虛弱,持續的疲勞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發燒,記憶力衰退。
如果發現指甲長得慢,要預防心血管疾病。某項研究對26641人進行了調查,發現腳趾甲中的一些物質含量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發病率有一定聯系。手指和腳趾甲生長速度比較慢的人,大多都不喜歡運動,體內缺乏一些微量元素,因此,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也會高一些。
不做自己的“名醫”
嘗試給自己治病的大有人在,但是能治好的人少之又少。社會有明確的分工,你要是自己什么病都能治了,那要醫生做什么。醫院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有很多疾病是在患者服藥過程中產生的。為了不“浪費”時間去醫院,就按照習慣服藥,來醫院治療的不少肺炎病人,初期就把肺炎當作感冒治療,吃了很多藥也不見好,拖的時間長了,癥狀反而越來越明顯,害怕了才到醫院來了。結果已經是肺癌晚期了,花再多錢也治不好了。這種“名醫”不好做,也做不得。
不把小病拖成大病
錯過了疾病的最佳治療期,不少中年人的疾病無法治愈,導致英年早逝。每年到醫院就診的男性比率比女性低28%。20世紀50年代男人比女人壽命長3歲;到了20世紀60年代,男女的壽命基本持平了;到了90年代,女人比男人壽命長4歲了。這樣看來,男性更不愿意主動看醫生,認為自己身體好,忍忍就過去,結果把小病“忍”成了大病,把自己“忍”到了無藥可醫。中年人最大的健康對手就是健康意識的薄弱,早發現早治療,非健康才會遠離你。
健康是金子,但是健康與金子又有所不同。金錢變少了還能多起來,健康變薄了就很難恢復。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有病早知道,早治療,擺脫非健康的困擾,別拖到用藥來保命。雖然我們不能選擇基因,但卻能夠選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