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引子:華人的南洋

下南洋

在中國近代史上,為眾人熟知的,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關東,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位于山海關以東,故稱。清朝以東北為“龍興之地”,屢頒嚴令禁漢人出關,但流民屢屢冒險“闖關”?!瓣J關東”即由此而來。西口,指河北張家口以西的長城沿線關隘。流民走過西口,過了長城,就可以到達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帶謀求生計。這就是民間所說的“走西口”。

而“南洋”是明、清時期中國人對東南亞沿海一帶的民間稱謂,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也包括中南半島沿海、馬來半島等地。也可以說,“南洋”的地理概念涵蓋了包括當今東盟十國在內的廣大區域。

中國人下南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代,在唐宋時期,中國海商就已遍布東南亞沿海地區。但真正形成規模的移民活動主要集中在明朝到清末時期,下南洋的人以廣東和福建地區為主,這兩個省份占了絕大多數。這里的老百姓世代與海相習,是內陸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從地理上來說,這兩省距離東南亞地區較近,路近費用省。

在中國的明末清初,由于清軍入關,擊敗明朝軍隊,導致大量的戰爭難民、抗清失敗的明軍余部、被清兵打散的農民軍,以及不愿被清朝統治的舊明遺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亡出大陸,這就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移民東南亞的高潮。再加之,當時福建、廣東一帶人多地少,荒亂窮困,老百姓僅靠耕作生活難以維系生活,為了謀生,出去博一把,以圖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這里的老百姓一批又一批、一次又一次地到南洋地區謀生。

這個時期,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西方殖民者也已逐漸全面的涉足南洋地區,使這一地區正處于加速開發的過程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下南洋的中國人成了當地經濟開發的主力軍。

在東南亞經濟發展過程中,工礦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華人曾是當地金礦的唯一經營者,華人礦工人數最多時曾超過9萬。19世紀以前,馬來西亞的錫礦也幾乎全部是由華僑開發?,F在當地許多被稱作“錫湖”的大型錫礦區,都是華僑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正是由于華僑的辛勤開采,馬來西亞的錫產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占到了世界錫總產量的一大半。

中國人特有的勤奮、忍耐、智慧,改變了當地經濟落后的狀況。

英國的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曾說,馬來半島的繁榮昌盛,“皆華僑所造成”。“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努力之結果,世界用錫之半額,皆由半島供給。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馬來政府及其人民,對于如此勤奮耐勞守法之華僑之謝意,非言語所可表達?!?

華人在改變所在國的經濟狀況的同時,很多人也徹底改變了自己與家族的命運。在東南亞華人中,先后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豪、千萬富豪,也惹得當時下南洋成了一種風潮。

蘭芳共和國的傳奇故事

一般人認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現代共和制國家,當推1776年建國的美利堅合眾國。實際上,就在美國獨立的同一時期,下南洋的華人曾在世界第三大島——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西部建立了一個共和國,并攜手當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長達107年,直到19世紀末才由于國小力弱被荷蘭殖民者所吞并。

這個國家被后人稱為“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它的前身,是華人在加里曼丹鳥上建立的一家貿易公司。1770年,來自廣東梅縣的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公司”,1777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成為“蘭芳共和國”。

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建立時,第一任總長是陳蘭伯,第二任總長是羅芳伯,蘭芳大統制名稱取之于此。在最高峰時,蘭芳共和國的勢力范圍占有整個加里曼丹島。

羅芳伯,原名羅芳柏,羅芳伯是后人對他的尊稱。生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羅芳伯科舉鄉試不第,于是漂洋過海,來到當時的婆羅洲。后來他在這里建立了“蘭芳會”——一個以保護華人社團為業的組織,和當地一些幫會勢力做斗爭。羅芳伯和他的伙伴,和當地人一起,協助當地蘇丹首領平息了土著人的叛亂,得到了首領的嘉獎,蘇丹首領便將當時的東萬律劃歸羅芳伯管轄。羅芳伯便成立了巨大的經濟實體——蘭芳公司。

公司成立后,羅芳伯一個個收拾了當地四分五裂的各種華人團體、商會、村寨,消滅了所有對手。這時的蘭芳公司已經擺脫了先前的幫會性質,以一個政治團體的面目出現。

公元1777年蘭芳共和國以坤甸(東萬律)為首都,建立國家,當年定為蘭芳元年。國家元首稱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即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以類似于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進行最高領導人的輪換,前后歷任十二位總長。作為曾經的中華子民,羅芳伯在任時,曾多次向清政府上奏表示臣服。清庭一開始態度冷淡,后來慢慢轉變,對羅芳伯表示嘉許。

后來,歐洲列強開始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無力再顧及境外的事,1884年,荷蘭開始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持續進行了數年的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其殘余勢力逃至蘇門答臘。

不過,在當時由于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應,荷蘭并未公開宣稱已占領蘭芳地區,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后,荷蘭才正式宣布對蘭芳地區的占領。

蘭芳共和國自立國至滅亡,共經歷一百多年。

印尼前總統瓦希德曾這樣評價羅芳伯:“1787年華盛頓當選首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共和體制。然而,我們客屬領袖羅芳伯于1776年就在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東萬律創立‘蘭芳大總制’共和體制,比美國早10年。以此歷史貢獻而論,羅芳伯亦不亞于華盛頓。羅芳伯堪稱與華盛頓并列的世界偉人之一。”

于1785年創刊并在英國倫敦出版的《泰晤士報》在1793年6月8日在一版頭條地位報道了蘭芳大總制共和國的建國:“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元首即大唐總長羅芳伯的神奇貢獻,貴在與當地婆羅洲蘇丹有機聯絡在一起,協調各族民眾,推行原始的雅典式的共和體制,經濟亦有規模發展。國力雖后于西方諸國,其意義卻不遜于1787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民主共和走向……”

蘭芳共和國失敗后,逃往蘇門答臘的華人后來一直往西遷徙,并于馬來西亞半島定居。其中一位遷徙者的后人后來更成為了東南亞的著名政治領袖,他就是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羅芳伯在東南亞一帶的影響深遠,今天東萬律還有以紀念羅芳伯為名的“蘭芳公學”。在坤甸有一座紀念羅芳伯的紀念廳和墓園,在廳內掛著一副對聯:

百戰據河山,揭地掀天,想見當年氣概;

三章遵約法,經文緯武,猶存故國冠儀。

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九,羅芳伯誕辰日,還舉行謁墓祭祀儀式。各種紀念羅芳伯的廟宇可以說遍布坤甸一帶。

李光耀就曾將自己比作羅芳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开封县| 宁强县| 平武县| 靖西县| 黎川县| 鄂托克前旗| 搜索| 柳江县| 博湖县| 平陆县| 崇阳县| 吐鲁番市| 漯河市| 樟树市| 大悟县| 米易县| 博客| 和田市| 区。| 会同县| 汉源县| 临洮县| 子长县| 金塔县| 惠水县| 新野县| 广丰县| 襄汾县| 唐山市| 乌鲁木齐市| 文昌市| 横峰县| 苍山县| 佛学| 昭平县| 大兴区| 建瓯市| 奎屯市| 昆山市|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