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風(fēng)光物語

幾枝紅雪墻頭杏,

數(shù)點青山屋上屏。

一春能得幾清明,

三月酒,

易醉不易醒。

〔越調(diào)〕天凈沙·春

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fēng),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1]。

[注釋]

[1]飛紅:指落花。

[賞析]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白華在金朝官至樞密院判,和著名文人元好問是通家之好。元好問曾親自教白樸讀書,使他受到極為良好的教育。白樸一生以亡國遺民自居,終身未仕。白樸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并稱“元曲四大家”。

白樸一生優(yōu)游林泉,對山水自然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大自然的美景也被他融入筆端。他有一組《越調(diào)·天凈沙》,一共八首,寫春、夏、秋、冬四時景色。這一首寫春景:山綠了,陽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風(fēng)。樓閣上少女憑欄眺望,高卷起簾櫳。院子里楊柳依依,秋千輕輕搖動,院外有飛舞的春燕,啼喈的黃鶯,小橋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飛紅。這首小令描繪出一幅明媚的春天景象,洋溢著蓬勃的生機,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前三句,由外景、中景而內(nèi)景,作者由遠處的春山寫到近處的樓閣,由簾櫳寫到院中的人,每句話都是由名詞構(gòu)成,每個名詞都是一個風(fēng)景,組成一組流暢的風(fēng)景畫。畫面景、物、人和諧相配,動靜結(jié)合,描繪有序,層次分明。后兩句以動景為主,由天上寫到地面。景物剪裁巧妙,靜態(tài)的小橋則以動態(tài)的流水搭配,春水潺潺則以“飛紅”點綴,畫面頓時靈動起來。小令像一幅明朗溫婉的春天畫廊,色彩明麗,生氣洋溢,惹人喜愛。

〔越調(diào)〕天凈沙·冬

白樸

一聲畫角譙門[1],半庭新月黃昏,雪里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

[注釋]

[1]譙(qiáo)門:建有瞭望樓的城門。

[賞析]

白樸的《越調(diào)·天凈沙》,一共八首,寫春、夏、秋、冬四時景色。這一首寫冬景:黃昏時分,月牙兒初升,城樓上的亭子里,半明半暗;山前、水畔都被皚皚的白雪所覆蓋,城下枯草遍野,在淡淡的炊煙之中,靜臥著一座孤村,竹籬茅舍,若隱若現(xiàn)。此情此景,動人哀思。

這首小令描繪出一幅冬日的晚景圖,表達了一種莫名悲涼的感情。全曲五句,接連描繪出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山、水、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十三種景物,構(gòu)成了一幅令人動容的冬景圖。作者運用“點染”手法寫景。“點”,是點出景物,“染”是對景物的特點加以描寫。以“染”為例,如,“角”是“畫角”;“門”是“譙”樓的門;“庭”是“半庭”;“月”是“新月”。又,雪里、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皴染出一幅清寂、蕭瑟、安恬、淡遠的冬景水墨畫。因為冬天是靜寂的,因此全曲以視覺描繪為主,只有首句從聽覺的角度寫。在這幅山寒水瘦、岑寂蕭疏的圖景中,響起一聲畫角聲。“角聲數(shù)聲嗚咽,云漫漫”(牛嶠《定西番》),這如嗚咽般的畫角聲,一下子打破了冬日的沉寂,給冬日增添了活力。這一聲畫角聲又給人以悲涼的感覺。它究竟是向人們報時呢,還是在泣訴被征入伍、常年戍邊征戰(zhàn)的士卒思鄉(xiāng)的痛苦呢?是常年戍邊戰(zhàn)士思鄉(xiāng)的悲咽呢,還是父母妻兒在向他們的親人發(fā)出團聚的呼喚呢?作者把不盡的余味留于詞句中,因此首句是全曲的點睛之筆。它居于句首的關(guān)鍵位置,給全曲定下了蒼涼的基調(diào),給人以難言的凄愴之感。

〔中呂〕迎仙客·括山道中[1]

張可久

云冉冉,草纖纖[2],誰家隱居山半崦[3]。水煙寒,溪路險。半幅青簾[4],五里桃花店。

[注釋]

[1]迎仙客:中呂宮曲牌名。括山:指括蒼山,在浙江省東南部。

[2]纖纖:草木茂盛的樣子。

[3]崦:山坳。

[4]青簾:酒旗。

[賞析]

這首小令描繪了山中春天的美景,表達了山居的樂趣。前三句寫山居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天上的云彩緩緩地飄飛,纖纖的細草碧綠一片,是誰家的房舍在半山坳里若隱若現(xiàn)?一筆描繪天上的云彩,一筆描繪山上的碧草,用云彩、碧草和山的眼影來烘托山坳里的房舍,充滿詩情畫意。且“冉冉、纖纖”與居士的恬淡閑散、文采郁郁的氣度十分和諧。故意不言自己的家而用旁觀的“誰家”引起,更充分地表達了驚奇贊美之情。后三句寫山居的形勝之美。房舍之下,溪水潺湲,水上彌漫寒煙,溪水旁邊山路陡峭而且艱險,用山路的“險”和水的“寒”,寫出山居探險般的樂趣,并由山溪指引,沿山路而涉,山環(huán)水繞,眼前的境界豁然開朗:遠處半幅青簾招展,是五里外桃花路邊的酒店。青簾“半幅”,似隱而現(xiàn),更增畫意。酒店飄香,正是“相逢飲一杯”的好去處,更何況酒店外還有桃花爍爍,真是人間勝境,妙趣無窮!這首小令注重用境界迭出的藝術(shù)趣味裁剪景物,寫景層次十分清晰。作者好像一個好客的導(dǎo)游,先把客人引至山中家中,再沿山溪路而行,看到一個酒店,立刻熱情相邀客人進去飲一杯!

〔雙調(diào)〕清江引·夢回晝長簾半卷[1]

錢霖

夢回晝長簾半卷,門掩酴醿院[2]。蛛絲掛柳綿,燕嘴粘花片,啼鶯一聲春去遠。

[注釋]

[1]清江引:曲牌名。

[2]酴醿又稱荼蘼:花名。

[賞析]

錢霖,生卒年均不詳,字子云,世居松江(今屬上海市)南城。博學(xué),工文章,不為世用,遂為黃冠(即道士),更名抱素,號素庵。約元仁宗延佑前后在世。生平事跡亦無考。善作散曲,有醉邊余興,《錄鬼簿》稱其“語極工巧”。

錢霖因不為世用,遂棄俗為道士,本曲是其棄俗入道所作。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漫長的白天,午睡醒來窗簾半卷,院門深掩,荼蘼花開得好鮮艷。蛛絲掛滿柳絮,燕嘴里銜著落花片,黃鶯兒聲聲啼叫向人報告春天已經(jīng)離去好遙遠。

這支小令宛如一幀清婉的初夏圖,表達了作作者對美好春天眷戀不舍的心情。初夏夜短晝長,天氣逐漸變熱,容易犯困,讓人感到慵懶無力。“窗簾半卷,院門深掩”就是這種氣候的體現(xiàn),并營造了一種清寂的氛圍,烘托荼蘼花開的茂盛鮮艷。這是對院內(nèi)地面上風(fēng)景的描繪。荼蘼花的秾麗,讓作者感到夏天已至,春天即逝。于是不禁抬起頭“尋覓春天”。此時,作者在寫景時,選取了極為細微、纖麗的幾個鏡頭:“蛛絲掛柳綿”尚為常見,“燕嘴粘花片”堪稱絕妙的瞬間,意境極其美艷,而此時,黃鶯兒叫聲清脆亮麗,這些都構(gòu)成了暮春才去不遠的意象,而欲挽留春天,無處把捉。那種美好事物一去難返的“春頹”,那種留戀難舍的惆悵,那種微妙的情感波瀾,猶如“燕嘴粘花片”,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中呂〕陽春曲·春景[1]

胡祇遹

幾枝紅雪墻頭杏[2],數(shù)點青山屋上屏[3]。一春能得幾清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殘花醞釀蜂兒蜜,細雨調(diào)和燕子泥[4]。綠窗春睡覺來遲[5]。誰喚起?窗外曉鶯啼。

[注釋]

[1]中呂:宮調(diào)名。陽春曲:曲牌名,又名《喜春來》。春景:曲題。

[2]紅雪墻頭杏:作者乍看枝頭,以為看見了紅色的雪,仔細一看,才知到原來是紅杏已經(jīng)開花了。

[3]屏:作動詞,是說奇山像屏風(fēng)一樣襯在屋后。

[4]燕子泥:形容燕子正在銜泥筑巢。

[5]綠窗:綠色紗窗。覺來遲:睡到很晚才起來。覺:醒。

[賞析]

《陽春曲》這個曲調(diào)原本就是用來吟詠春天的。胡祇遹這一組《陽春曲·春景》共有三首,這里選其中第一首和第二首。

第一首詠初春,可以叫作“春晴”。開篇兩句寫景。首句寫墻頭杏花。杏花是什么樣呢?像堆瓊砌玉的紅雪一般,這就生動地突出了花的繁茂。雪因杏更白,杏因雪更紅,彼此掩映,更加鮮明艷目。第二句繼續(xù)描寫青山,“數(shù)點青山”,是形容青山遠遠地點綴在屋后的樣子。這兩句是描寫春天特有的景物,墻頭有幾株杏樹,樹上繁花似錦,透著雪一樣的晶瑩潤澤屋后幾座青山,這景象是不是就是一幅風(fēng)景畫呢!作者采用剪點取景的方法,杏花則取“幾枝”,青山則飾“幾點”,輕輕點染,使這幅畫顯得更加搖曳多姿。三四句寫作者的感受。他贊嘆地說,三月的景色實在太美了!所以,最適合飲酒作樂,最適合自在悠游地陶醉其中。看似在發(fā)議論,實則是抒情,是贊美這陽春三月的令人陶醉,在醉眼朦朧中,這景色將會更美,流露了作者在這大好春光中的悠然和滿足的心情。

第二首可名“春睡”,寫出了春天的美好。這時春天已接近尾聲,花兒也逐漸凋零了,而且春雨蒙蒙的,一般多愁善感的作者,都會為這樣的氣氛感到傷感,但是作者不同,他反而覺得殘花會醞釀花蜜,雨水正有利于燕子筑巢,這樣的景致一樣充滿生氣。這首小令在藝術(shù)上很有特色,前兩句描寫了春雨蒙蒙的蜂飛燕舞的晚春景象:所剩不多的花間,蜜蜂紛飛采蜜;斜斜的細雨中,燕子在軟泥間銜泥筑巢,這是一幅生機蓬勃的迷人畫面。作者運用擬人手法,不言蜜蜂采花釀蜜,而說蜂兒蜜是殘花醞釀的;不言燕子在細雨中銜泥,而說細雨給燕子調(diào)和了泥,這就使殘花、細雨顯得更加多情,增添了動人的清韻。這兩句對仗工整,動靜結(jié)合,細膩傳神。第三句化用了唐朝詩人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表現(xiàn)春天時一種悠閑、慵懶的情緒。這個人后來被窗外的黃鶯給吵醒了,在此,作者又化用了唐朝詩人金昌緒一首五言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此曲中的主人公似乎也是在好夢正甜時被吵醒,但他不像少婦那樣哀怨,反而以一種輕松的心情,欣賞枝頭吟喚不停的黃鶯。而黃鶯的歌聲,又在靜態(tài)的花、輕飄飄落的細雨、忙碌的蜜蜂和燕子間,加入美妙的音響。這樣,使得這一幅春天的美景顯得更加明媚動人。就連元曲大家關(guān)漢卿,在自已的創(chuàng)作《詐妮子調(diào)風(fēng)月》中,也引用了這首曲子的開頭兩句。

〔雙調(diào)〕小圣樂·驟雨打新荷

元好問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朵朵蹙紅羅[1]。乳燕雛鶯弄語,有高柳鳴蟬相和[2]。驟雨過,珍珠亂糝[3],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幾[4],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5],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6],對芳樽淺酌低歌[7]。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8]。

[注釋]

[1]海榴:即石榴,因其自海外引入,故稱。朵朵蹙(cù)紅羅:一作“妖艷噴香羅”。

[2]乳燕雛鶯弄語:一作“老燕攜雛弄語”。雛,幼小的(多指鳥類),此指幼燕。意思是老燕子攜帶著小燕子呢喃學(xué)語。

[3]糝(sǎn):米粒兒(方言),此作“撒”講。這里形容雨點打在新荷之上,恰如撒亂的晶瑩珍珠一般。

[4]幾:幾許,此處指多長時間。

[5]窮通前定:意為失意得意命運的好壞由前生而定。窮,困窘,不如意。通,通達順利。

[6]命友:邀請朋友。命:呼,叫,請。

[7]芳尊:美好的酒杯。這里指代美酒。芳,芳香;尊,即樽,酒杯。

[8]酩酊(mǐng dǐng):形容大醉。

[賞析]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元之際著名的文學(xué)家。

此曲調(diào)名本為“小圣樂”,是雙調(diào)中一曲牌名。元陶宗儀《輟耕錄》卷九云:“小圣樂乃小石調(diào)曲,元遺山先生好問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為驟雨打新荷者是也。”因為元好問曲中“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幾句膾炙人口,故后人又習(xí)慣稱此曲牌為《驟雨打新荷》。現(xiàn)仍從《輟耕錄》,以《小圣樂》為調(diào)名,以“驟雨打新荷”為題目。此曲作于元初,正是作者失意落拓之時。以“白雪詞”(高雅的歌曲)寫“滄州趣”(放浪江湖的逸志閑情)而為世人稱道。

上曲寫景,下曲抒情。上曲寫留戀湖畔的美景。作者的立足點在池畔的樹蔭下,先從視覺寫靜景,“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大處潑墨,視野宏闊,僅用八字就描繪出池塘邊的美景。作者以濃蔭為媒介,上寫茂盛的綠葉,下寫池塘邊處處亭臺水閣,濃蔭匝地,地面蔭涼如水。“偏趁涼多”,一個“涼”字輕輕點出盛夏季節(jié),“偏趁”勾畫出作者乘涼的愉悅心情。綠的是樹葉,紅的是石榴花。石榴花剛剛綻開,嬌艷欲滴,束在一起的花蒂上,花瓣薄得像透明的紅綢。作者用工筆描寫石榴花,措辭準(zhǔn)確貼切,“綻、蹙”二字仿佛讓人看見石榴花的明媚鮮艷。接著從挺舉的角度寫動景。“乳燕雛鶯”是在春天誕生、此時剛剛孵出的新雛,叫聲稚嫩嬌軟,清新可喜;更有高柳鳴蟬相和。在這一片新生命的合唱中,池塘水閣平添生氣。這時候,一場預(yù)料不到的驟雨也來湊興。這場驟雨像白亮亮的亂灑的珍珠,剛剛把新荷打濕,留一層淺淺的雨腳,就雨霽日出。池塘里初生的新荷,真正成了出水麗人,仿佛透著薄薄的幽香。一場驟雨之后,天地為之一洗,格外清麗宜人;驟雨來得快也去得快,給炎熱的盛夏送來意想不到的涼爽。這是作者妙手天成的藝術(shù)剪裁的結(jié)果,更是作者養(yǎng)成領(lǐng)悟自然妙趣的詩心。只有葆有這種詩心,才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下曲前三句承上啟下,流轉(zhuǎn)自然,富有理趣。在無垠的宇宙中,人生如天地浮游。一個人不過短短百年,能有多少良辰美景?若有了良辰美景,又安能輕輕放過?這是對人生短促的感嘆,更是對如何過好人生的哲理思考。讓我們?nèi)拥魬n愁抑郁,放眼窗外的美景;讓我們忘記煩惱、痛苦,記住賞心樂事;讓我們的人生充滿喜悅、快樂和幸福,忘記種種不如意,有了美好的心態(tài),則境隨心轉(zhuǎn),不失為一種最好的處世心法。“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遭逢如此世道,在充滿諸多的謬見和不確定的因素中,人又能如何駕馭自己的人生呢?有時候,宿命是對自己的最好解脫。既然“窮通前定”,又何必苦苦鉆營呢?且不如安命隨緣。在曠達的外表下,仍然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苦悶。于是,作者“命友邀賓玩賞”,流連光景、杯酒,因為只有在酩酊醉意中,才能忘記令人驚心的時光飛逝,庶幾可以忘懷一時。詩歌表現(xiàn)了對生命逝去的無奈和留戀,蘊含著對生命的挽留和熱愛之情。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因而能引人共鳴。

〔雙調(diào)〕蟾宮曲·送春

貫云石

問東君何處天涯[1]。落日啼鵑,流水桃花,淡淡遙山,萋萋芳草,隱隱殘霞。隨柳絮吹歸那答[2],趁游絲惹在誰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紗。

[注釋]

[1]東君:春神。

[2]那答:何處;哪里。這是化用秦觀《望海潮》“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的意境。

[賞析]

貫云石(1286—1324),本名小云石海涯,自號酸齋,又號蘆花道人。曾以《蘆花被詩》換取漁父蘆花被,一時傳為文壇佳話。他出身將門,善騎射,后棄武學(xué)文,曾官至翰林侍讀學(xué)士,后歸隱江南,變名易姓,易服晦跡,定居在錢塘(今杭州)正陽門外,靠賣藥為生。“與文士徜徉佳山水處”,“倡和終日,浩然忘卻”。

這支小令表達了對美好春天逝去的繾綣和留戀之情。開頭一句就表現(xiàn)了作者悠遠的情懷,流露出對春天逝去的遺憾和依依不舍之情。二至六句具體描繪了晚春的景象:暗紅的落日,飄散的殘霞,杜鵑在凄切地哀鳴,清澈的溪水在嘩啦嘩啦地緩緩流淌,遠山依依,朦朧可見。這些景色和聲響,都透露出一種幽靜和清涼,表現(xiàn)出作者的那種淡淡的哀傷和悠閑的情懷。作者通過五個鏡頭的巧妙剪接,表達了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在這組鏡頭中,有景有象,有音有色,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明麗,意境幽邃的美麗圖畫。七八句通過對“柳絮、游絲”去向的追問,表達尋春、覓春、對春天留戀不舍之情。“柳絮、游絲”似有似無,若隱若現(xiàn);似春無處不在,又無跡可尋,它的纖細和柔軟給人帶來一種惱人的情緒和慵懶的倦意,又給人一種溫熙的感覺和淡淡閑愁,作者用一“隨”一“趁”一“吹”一“惹”把這種復(fù)雜的情緒吹送人間。最后三句正是這種情緒的具體化。作者用一組極富美感的畫面?zhèn)鬟_:漫不經(jīng)心地拔弄幾下琵琶,沒有情緒了,又去蕩秋千;走到秋千處,愣愣地更是一副哀愁的樣子;抬眼,如水的月光正照在窗紗上。畫面意境清幽,比“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情緒更添清愁。“春去”,本來就激人許多聯(lián)想,給人種種揮之不去的思緒,作者通過人物的形體、動作,把這種豐富的情緒推向極致。

這支小令層次十分清晰。開頭一句是一種朦朧情感的概括,接著用五個鏡頭把這種感情物化,然后用“柳絮、游絲”把作者的感情送向人間,最后通過月夜女子把這種感情定格,給人強烈的印象。

〔雙調(diào)〕清江引·詠梅

貫云石

南枝夜來先破蕊[1],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2],不惹蜂蝶戲。有時節(jié)暗香來夢里[3]。

[注釋]

[1]破蕊:開花。蕊:這里指花蕾。

[2]偏宜:偏偏喜歡。交:交結(jié),交朋友。

[3]暗香:清香,幽香。

[賞析]

貫云石的〔雙調(diào)〕《清江引·詠梅》小令共有四首,這是其中的一首,寫詩人對梅花的贊賞和愛憐。南面的花枝夜里先吐出了花蕾,泄漏了春的消息。偏偏喜歡與雪一般的明月交朋友,卻不去招惹蜂蝶來嬉戲。有了春天的使節(jié)花蕾散發(fā)的暗香來伴我入夢。

這是一首優(yōu)美的詠物小令,通過歌詠梅花的高尚芳潔,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染塵世的情趣。前兩句寫梅花初綻,無意中吐露了春來的消息。“南枝”,南面朝陽,南面的花先開,把梅花搶先開放寫得活潑調(diào)皮。“夜來”,寫梅花開放的速度讓人驚奇,好像跟人捉迷藏,一夜間忽然冒出來,把梅花寫得活力四射。聯(lián)系后面的“泄露”,“夜來”二字還給梅花增添了幾分神秘感,表面梅花是悄悄開放的。“破蕊”的“破”字準(zhǔn)確傳神,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梅花飽滿的生機與活力,同時還寫出了花蕊的清新、嬌艷、喜人,仿佛讓人看到它“爭來報春”的可愛勁頭,能嗅到它那沁人心脾的清香。“泄漏”狀寫梅花報春隱秘而不盛開怒放之勢態(tài),春的秘密被擬人化了的梅花無意中泄露了,給梅花平添了幾分生機,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趣和殷切盼春的情意。“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戲”,表現(xiàn)了梅花的高潔品質(zhì)。這兩句包含了三層意義:第一,是梅花開時的自然習(xí)性,它常開在白雪和月光之中,沒有蜜蜂和蝴蝶為它授粉;第二,是把梅花比喻成女人,說她只追求純沽的感情,而不招惹那些拈花惹草的男人;第三層是在第二層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比喻人高潔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不愿與世俗蠅營狗茍的世俗小人糾纏在一起。這當(dāng)然是作者的自況了。貫云石兩次辭官,可見他實在厭惡官場上追名逐利的現(xiàn)象,這兩句詩,正是他告別官場后的內(nèi)心追求的一種抒寫。最后一句“有時節(jié)暗香來夢里”寫得十分巧妙,梅花暗香與夢的飄忽水乳交融,營造了一種朦朧飄忽、若隱若現(xiàn)的意境,使全曲籠罩在一種浮動的暗香中,給人心醉的藝術(shù)享受。

〔雙調(diào)〕壽陽曲·魚吹浪

貫云石

魚吹浪,雁落沙,倚吳山翠屏高掛[1]。看江潮鼓聲千萬家,卷朱簾玉人如畫。

[注釋]

[1]吳山:指古時吳國故址一帶。翠屏:綠色的屏風(fēng)。

[賞析]

貫云石在秀麗的西子湖畔度過了一生中創(chuàng)作散曲最旺盛的時期。這首小令就是他在杭州隱居時所作。

這支小令描寫錢塘江觀潮盛況和弄潮戰(zhàn)風(fēng)斗浪的雄姿,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把潮水的氣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成為千古絕唱。小令前三句通過寫水中魚兒嬉游,沙灘大雁棲息,描繪了一幅美麗安洋的錢塘江潮平時候的景象:魚兒在水中吹浪游嬉、往來不斷;大雁在沙灘上徘偭徜祥,悠閑覓食。倚靠吳山,沿江兩旁羅列的帷幕就像翠屏一樣,掛在兩邊的高山之上。這樣寫,是為了與后面潮水上漲時的洶涌澎湃作對比,以靜顯動,襯托潮水的排山倒海之勢。接著寫前來觀潮之眾。“倚吳山翠屏高掛”,南宋詞人周密在《武林舊事·觀潮》中記載:每到八月觀潮之時,錢塘江兩岸十余里全都搭上幕帳,以供人現(xiàn)看。一個“掛”字,形象生動地寫出“翠屏”沿著吳山層層疊疊往上鋪、直達山頂?shù)木坝^。雖沒寫人,但已暗示看潮人之多,為潮水來到作了鋪墊,使之自然轉(zhuǎn)到第二組鏡頭。

“看江潮鼓聲千萬家,卷朱簾玉人如畫”描寫潮來時的景象,潮水奔騰而上、聲如萬鼓齊鳴,千家萬戶傾巢而出,氣象甚是壯觀,正是“滿郭人爭江上望”。在這萬頭攢動的觀潮大軍中,作者別具一格地將鏡頭對準(zhǔn)了高卷朱簾觀看潮水的玉女,這是出人意料的神來之筆。鶯聲燕語、皓腕凝霜、如花似玉的江南美女,似乎與雄渾壯觀的錢塘怒潮極不和諧,然而這正是作者獨特的藝術(shù)匠心。作者用嬌美的江南女卷簾觀潮來反襯潮水的浩大壯觀,用細膩的筆調(diào)表現(xiàn)壯觀的場面,更讓人感嘆自然偉大、雄奇。同時,玉女的出現(xiàn),給驚濤拍岸的壯觀景象涂上一層柔和的色彩,罩上一個美麗的光環(huán)。白浪滔天,玉女臨照,陽剛大氣與千嬌百媚畢至,這正是“江山多嬌”的絕美畫卷。

〔雙調(diào)〕壽陽曲·遠浦帆歸[1]

馬致遠

夕陽下,酒旆閑[2],兩三航未曾著岸[3]。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注釋]

[1]壽陽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風(fēng)》。因此這首元曲又名〔雙調(diào)〕《落梅風(fēng)·遠浦歸帆》。

[2]酒旆(pèi):酒旗,俗稱“望子”,掛在酒店門前招俫顧客的幌子。閑:安靜。

[3]航:船。著岸:靠岸。

[賞析]

這首小令是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描寫“瀟湘八景”的《雙調(diào)·壽陽曲》組曲中的一首。湘水從廣西發(fā)源,流經(jīng)湖南零陵,與從九嶷山北流的瀟水會合,稱為瀟湘(今稱湘江),流入洞庭。宋代宋迪曾畫瀟湘風(fēng)景山水畫八幅,稱為“瀟湘八景”,即《平沙落雁》《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宋迪的原畫已不可求。作為散曲,馬致遠的這八首〔雙調(diào)〕《壽陽曲》小令,歷來被稱為“曲中絕畫”。

這支小令描繪了一幅江村漁人晚歸圖,表現(xiàn)了向往寧靜生活的主題。夕陽西下,酒旗安靜地懸掛在門前。江面上還有兩三只小船沒有靠岸。落花紛紛,水面飄香,已經(jīng)到了晚上,斷橋頭的賣魚人也都散去了。

小令第一小段寫遠浦。“夕陽下”點明了時間,為全曲創(chuàng)設(shè)了寧靜溫馨的氛圍;“酒旆”點明了地點為小鎮(zhèn),一個“閑”字,寫出了小鎮(zhèn)安恬的景象。“兩三航未曾著岸”寫歸帆,“兩三航”寫出了一天的勞動已結(jié)束,人們的心情輕松愉快;同時用歸航數(shù)量少,襯托出江面的遼闊。天光水色,相映生輝。江水粼粼,映照著夕陽,給這個江濱小鎮(zhèn)涂上了一層溫暖、寧靜、悠閑的氣氛。在寫景層次上,先寫近景“酒旆”,后寫遠景歸帆,再加上夕陽、江水的烘托,畫面意境開闊,色彩艷麗、明亮。第二小段寫帆歸。作者略去了漁船靠岸、漁人卸魚、小鎮(zhèn)賣魚的場景,直接將筆觸放在賣魚散去和歸家休憩的生活場景上。這是因為前者有過一段短暫的忙碌情景,而此處要突出的是安恬、閑適的生活圖景。這兩句運用了倒置法,將“斷橋頭賣魚人散”置于曲尾。“斷橋頭”借代小鎮(zhèn),散發(fā)著一種隨意、自然、古樸的氣息。“賣魚”和“散”描繪出忙碌的景象,因此放在曲尾更能反襯托出寧靜、溫馨的生活情景。而這種忙碌是收尾的時候,忙碌之后的休閑更為愜意,所以把“落花水香茅舍晚”置于前,與后句形成循環(huán)詠唱的效果,更能突出勞動之后的愉快和歡欣。“落花水香”本應(yīng)是“落水花香”,這里通過錯置,使常見的落花流水的畫面,更多出落花滿江,花香撲鼻,令水生香,水流之處花香流溢的迷人效果,描繪出一幅水流花香的優(yōu)美晚景圖。從斷橋到茅舍,他們遠隔塵囂,與世無爭,怡然自得。全曲意境清淡閑遠,色調(diào)清疏淡雅,作者全用白描手法,勾畫出一幅江村晚景圖,顯得清新自然,創(chuàng)造出一種恬靜優(yōu)美的意境。

〔越調(diào)〕小桃紅·雜詠

盍西村

綠楊堤畔蓼花洲[1],可愛溪山秀。煙水茫茫晚涼后,捕魚舟,沖開萬頃玻璃皺[2]。亂云不收,殘霞妝就,一片洞庭秋[3]。

[注釋]

[1]洲:水中的陸地。

[2]玻璃皺:比喻水浪。

[3]秋:指秋色。

[賞析]

盍西村,生平不詳。盱眙(今屬江蘇省)人。《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清風(fēng)爽簌”。《〔越調(diào)〕小桃紅·雜詠》共有八首,所選這首寫洞庭秋色,一改豪放之情,也無蒼涼之氣,而換之以欣賞湖光山色的閑適。江堤上栽著綠楊柳,小洲上蓼花飄飛,一派可愛的秀美山溪景致。今晚涼意襲來,江上煙水茫茫,只見捕魚的輕舟凌波而出,沖開萬頃的水面,漾起不絕的波紋。夕陽中,亂云未收,殘霞似錦,妝點洞庭秋色,一片茫茫,無際無涯,與洞庭湖波相映,真是美麗的秋色呀!

這首小令是作者寄情山水、樂道閑逸之作。小令前第一小段寫日間靜景,作者選取江畔兩種帶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景物,由堤畔的綠楊,寫到水中小洲的蓼花;綠楊在湖中留影,紅蓼與綠楊相映,明凈可愛。接著視線由湖畔近景推至遠景,秋山如畫,溪水潺潺,山光水色把綠楊、蓼花映襯得更加秀麗,畫面的層次感拓展了開闊的意境。“秀”是前兩句山水的特點,“可愛、秀”是點睛詞,也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贊美,給讀者創(chuàng)設(shè)了想象的空間。第二小段寫夜間動景。時近黃昏,藍天麗日下的青山、碧水、綠楊、紅蓼、白葦都消失了色彩,蒼煙、落照、暮靄、湖水融合成渾茫一片,為捕魚舟下航創(chuàng)設(shè)了曠闊的背景。“涼”寫出夏天炎熱消去,正是納涼的好時候,而這時,捕魚的輕舟凌波而去,沖破萬頃清波,畫出長長的縠紋。“沖開”描繪出捕魚人的英姿,生活的熱情和拼搏的活力;把湖水比喻成透明“玻璃”,把捕魚輕舟在水面劃出的波紋擬人為“皺”,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捕魚船滑行水上的情景,表現(xiàn)了作者的贊賞之情,情緒也為之一振。抬起的目光從低處的水移向高處的天,只見夕陽的余暉之下,亂云未收,殘霞似錦,與洞庭湖波相映,更加美麗、壯闊。一個“亂”字描繪出一片晚云橫斜飛卷的景象,“妝就”賦予“亂云、殘霞”以人的情感,寫出了云霞湖光的燦爛艷麗,表達了作者對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這首小令描繪了三幅畫,第一幅秀麗,第二幅壯麗,第三幅艷麗。作者善于用丹青妙手描繪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風(fēng)景畫。他寫洞庭秋色不是廣為鋪排,而是寥寥幾筆,即得神韻;雖未言情,而情從景出。特別是選取捕魚船沖進萬頃碧波的生活畫面,洋溢著熱辣辣的生命活力,別出心裁,引人遐想。

〔雙調(diào)〕楚天遙帶過清江引·屈指數(shù)春來[1]

薛昂夫

屈指數(shù)春來,彈指驚春去[2]。蛛絲網(wǎng)落花,也要留春住。幾日喜春晴,幾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3],題滿傷春句。

春若有情應(yīng)解語,問著無憑據(jù)[4]。江東日暮云,渭北春天樹[5],不知那答兒是春住處[6]?

[注釋]

[1]楚天遙帶過清江引:為雙調(diào)帶過曲。楚天:南天,因為楚在南方。〔楚天遙〕,句式與詞牌《生查子》同。〔楚天遙〕本曲與〔清江引〕合為帶過曲。不可獨用。句式為:楚天遙,通篇五字八句四韻。清江引:七五、五五七。

[2]彈指:形容時間極短。

[3]六曲小山屏:六扇可折疊的畫有小幅山水的屏風(fēng)。

[4]問著無憑據(jù):問春春也不答。

[5]“江東”二句: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日一杯酒,重與細論文?”此襲用之。

[6]那答兒:哪里,哪邊。

[賞析]

薛昂夫這組〔雙調(diào)〕《楚天遙帶過清江引》共有三首,此處選取了其中一首。這首帶過曲抒發(fā)了傷春惜春的感情。屈指查算時間盼著春天到來,彈指之間春天就已過去。蛛絲網(wǎng)網(wǎng)住了落花,也要把春留住,有多少天為玲瓏晴朗而歡喜,又有多少夜愁聽紛紛落春雨。六扇繪有小山的屏風(fēng),題滿了傷春的詩句。春天如果真有情應(yīng)該了解我的心曲,可它對我的發(fā)問卻默默不語。江東日暮煙靄迷蒙,渭北春天一片花樹,不知道哪里是春天住處?

全曲首句以人物的心情總領(lǐng)本曲。“數(shù)”,表達了對春天的苦苦盼望之情;“彈”,寫春的短暫;“驚”,直接抒情,表達了對春去之疾速的驚悚心情,為下面“留春”張本。“蛛絲網(wǎng)落花,也要留春住”,設(shè)想新奇。一個無知的蟲豸也張開蛛絲,要把春天留住,作為一個有理智有感情的人呢?更應(yīng)該要把大好的春光留住。此句以蛛絲留春,暗示春色之美好,反襯出人們更留戀春天。“幾日喜春晴,幾夜愁春雨”互文見義,對偶工整,寫人們珍惜春光,晴則喜,雨則憂,所謂“三分春色兩分愁,更一分風(fēng)雨”。春之“陰晴”尚喜憂系之,何況春之歸去?突出了對春到的歡迎,對春歸的憂傷感情。“六曲小山屏,題滿傷春句”,傷春雨之埋沒春光,傷春去之匆匆,也是傷人生的青春的易逝,這么多的憂傷,當(dāng)然在屏風(fēng)上題滿“傷春”的詩句。“若有情應(yīng)解語”化用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而另出奇思妙想。作者對春一往情深,寫了這么多“傷春句”,如果春姑娘有情的話,應(yīng)該能夠理解這些詩句的含義。“問著無憑據(jù)”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蜘網(wǎng),今日惹飛絮”?不!是“怨春不語,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正是“一去無跡”,所以說“江東日暮云,渭北春天樹”,“不知那答兒是春住處”,春已消逝了。“春天樹”之“春”,和“春住處”之“春”是兩個含意,一實一虛。

〔越調(diào)〕天凈沙·七月

孟昉

星依云渚濺濺[1],露零玉液涓涓[2],寶砌哀蘭剪剪[3]。碧天如練,光搖北斗闌干[4]。

[注釋]

[1]云渚:銀河。濺濺:指急速奔流的流水聲。

[2]零:落下。

[3]寶砌:同玉砌,指玉石砌成的臺階。剪剪:整齊的樣子。

[4]闌干:縱橫交錯的樣子。

[賞析]

這首小令選自孟昉的〔越調(diào)〕《天凈沙·十二月樂詞并序》,共寫了十二個月,這里選的是寫七月的一首。作者在序言中說他是模仿唐代李長吉(即李賀)的《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而作,當(dāng)作于(1352年)孟昉任翰林待制時。全曲描繪了一幅宮中初秋月夜圖,氣象光明高潔,景色清麗怡人,表現(xiàn)了作者閑適、淡泊的情懷。

全曲首句描寫秋夜天上銀河的神奇、迷人的景象:銀河里星光閃閃,好像無數(shù)的星星在銀河中流動,仿佛能聽見它們那像浪花飛濺的聲音。這一句短短六字,描繪了銀河的行、色、光、澤,運用了比擬、通感的手法,化靜為動,化視覺為聽覺,仿佛讓人看到靜靜的銀河流星飛濺的奇觀,極具美感。第二句描寫樹上露珠零落的景象,露珠從高處樹枝葉上流到下面的樹枝葉上,一層層地流下來,細微而緩慢地流動著,就像玉液一滴一滴地落下來。“零”,仿佛聽得到滴落的輕微聲音;“涓涓”描繪露珠流動的動態(tài);“玉液”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露珠的晶瑩可愛,讓人頓生超凡脫俗之思。第二句描寫宮中玉階旁的蘭草,蘭草花雖已衰謝但還齊整如剪,讓人仿佛能呼吸到蘭草葳蕤的生命力。“蘭草”“剪剪”側(cè)面烘托出主人公高雅的情致、勤勞能干的形象,顯然,主人公對這里的環(huán)境是十分珍愛,并且時時睜大一雙驚奇的眼睛看著周圍的一切,眼前的一切都讓他著迷。在瞧著身邊蘭草的時候,猛一抬頭,看見碧藍天空如綢練,波光搖動北斗星正橫斜西天。這最后一筆,不僅極大地拓展了小令的視野,而且讓周圍的一切粲然生光。作者用一雙善于點石成金的眼睛,化周遭平凡之物為讓人驚訝的童話境界。

〔雙調(diào)〕大德歌·冬

關(guān)漢卿

雪粉華,舞梨花[1],再不見煙村四五家。密灑堪圖畫,看疏林噪晚鴉。黃蘆掩映清江下[2],斜攬著釣魚艖[3]。

[注釋]

[1]雪粉華,舞梨花:形容雪花象梨花一樣的潔白。華:光彩、光輝。

[2]黃蘆:枯黃的蘆葦。掩映:半藏地露,或隱或現(xiàn)。

[3]艖(chā):小船。

[賞析]

關(guān)漢卿的〔雙調(diào)〕《大德歌》共有春、夏、秋、冬四首。這首小令是關(guān)漢卿在元成宗年間創(chuàng)作的新曲調(diào),大德是元成宗年號(1297—1307)。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江邊暮雪圖,色調(diào)淡遠,意境清疏。大雪粉白光燦燦,像飛舞的梨花,遮住了郊野三三兩兩的農(nóng)家。雪花密密層層的漂灑堪描堪畫。看那稀疏的樹林上鳴叫著晚歸的寒鴉。一條釣魚的小船正斜攬在枯黃蘆葦掩映的清江下。

小令第一小段是遠看,概寫雪景,雪花漫天飛舞,是動景,“煙村四五家”是近景。在天地渾茫一白的背景中,托出“煙村四五家”;“煙村四五家”又反襯出雪景的遼闊,渲染出一副寧靜的淡墨雪景圖。從“雪粉華”到“舞梨花”體現(xiàn)了時間長度,描繪了雪由漫天雪霰到大片雪花飛舞的變化過程,“華”寫雪花光澤亮麗,用“梨花”比喻雪花,賦予雪花以春天的蓬勃生機。第二小段是近看。“密灑”與“疏林”疏密有致,“圖畫”與“噪晚鴉”動靜結(jié)合,描繪出“四五家”“疏林”外生氣勃勃的晚景圖。最后三句把筆觸延向野外渡口,“黃蘆”“清江”準(zhǔn)確地描寫了冬天蘆葦和江水的特點,“掩映”“斜攬”有藝術(shù)的遮掩美、曲趣美。“噪晚鴉”“釣魚艖”用留空藝術(shù),給讀者創(chuàng)設(shè)了想象空間。全曲純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淡遠而富有生氣的雪景圖,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字里行間交織著詩畫妙趣。作者通過對“冬景”的描繪,曲折地表現(xiàn)了元朝文人儒士無限的歷史感嘆和興亡之感。

〔越調(diào)〕平湖樂·堯廟秋社[1]

王惲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2]。霹靂弦聲斗高下[3],笑喧嘩,壤歌亭外山如畫[4]。朝來致有,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

[注釋]

[1]堯廟:在山西臨汾境內(nèi)汾水東八里。秋社:古代祭祀土神,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在立秋之后的第五個戊日舉行。

[2]多稼:豐收。語本《詩經(jīng)·大田》:“大田多稼,既種既戒。”

[3]霹靂:琴名。

[4]壤歌亭:來自《擊壤歌》,意思為堯廟中建筑名。據(jù)皇甫謐《帝王世紀(jì)》,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后人因以“壤歌”為堯時清平的象征。壤,一種履形的木制戲具。

[賞析]

王惲(1227—1304),字仲謀,號秋澗,衛(wèi)州汲縣(今屬河南省)人。元初著名學(xué)者、詩文大家和政治家。他歷官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鐵木真兩朝,生平凡五任風(fēng)憲、三入翰林,直言敢諫,恪盡職守,多有政績,為一代名臣。

此曲寫堯廟祭神慶豐收的歡樂場景,抒寫作者為民謀福,與民同樂的志向,當(dāng)是王惲出判平陽時所作。作者時官平陽路(今山西臨汾縣)總管府判官,堯廟即在其轄境之內(nèi)。秋社這一天,祭祀土神的香煙淡淡飄蕩,林中的烏鴉已經(jīng)散去;舉酒暢飲,看到豐收的莊稼己經(jīng)登場,心中自然歡悅無比。祭祀儀式之后,人們舉行射箭比賽,拉弓射箭的聲音,猶如霹靂作響,震耳欲聾,觀看的人們笑語喧嘩。擊壤亭外,織錦鋪繡,碩果累累,山色如畫。同樣是早晨,因豐收在望,心情歡愉,便覺更加舒暢爽快!晨景如此宜人,還有誰再羨慕夕陽西下的晚霞美景呢?

這首小令,描寫了秋社日人們懷著豐收的喜悅,在堯廟祭神的熱鬧情景,記錄了古晉人民的純樸習(xí)俗,也表現(xiàn)了作者安于窮鄉(xiāng)僻壤,與人民群眾同樂的自適心情。第一小段開頭兩句描繪了祭祀堯帝、把酒暢飲的歡樂場面。秋社祭祀土神是富有民族風(fēng)情的習(xí)俗,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記載:“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灑相賚送。”作者首先描寫了堯廟上空的景象,剪取香煙裊散的余尾;由于來的人很多,烏鴉已經(jīng)驚散。這里借香煙烏鴉側(cè)面描繪堯廟祭祀的盛況。接著,人們“把酒”暢飲,為莊稼的豐收感到無比喜悅。“觀多稼”總領(lǐng)下文,層層深入地描繪秋社日的歡鬧場面與農(nóng)村的豐收景象。第二小段作者首先把鏡頭對準(zhǔn)堯廟演武的精彩場面,用“霹靂”形容拉弓射箭的聲音,用“斗”描寫激烈場面,反映了人們心情喜悅,北方人民剽悍尚武的習(xí)俗,富有地方特色。接著作者把鏡頭轉(zhuǎn)向觀眾,用“笑喧嘩”描寫觀眾的神情和喧嚷聲,既表現(xiàn)了演武的精彩,又形象地渲染出社日的紅火熱鬧場面。最后,作者拉開鏡頭,由堯廟掃描亭外山色:“壤歌亭外山如畫。”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平陽城北三里有擊壤處、傳說為老人擊壤而歌的地方。古時筑有擊壤亭。擊壤亭外,山上山下,一派豐收景象,怎不值得慶祝呢?這就為前面人們的“把酒”“斗弦”等狂歡活動提供了背景畫,也是祭祀慶典的余緒。這一小段由堯廟中心演武場,到觀眾,到周圍的自然背景,猶如一幅逶迤的豐收圖畫,畫面背景遼闊,有特寫有點染,相互烘襯,展現(xiàn)了堯廟祭神的熱鬧景況。第三小段前兩句話,出自《世說新語·簡傲》:主子猷作桓沖車騎參軍,嘯傲山水而不屑理事。桓沖當(dāng)面督促對他說:“你在我家很久了,應(yīng)當(dāng)協(xié)助料理些事情。”開始,主子猷舉頭仰視,望著遠方不作回答,繼而,用笏板抵訾臉頰說:“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致有:盡有,有的是)表現(xiàn)了王子猷矜持高傲的性格,作者在這里用來形容秋社的早晨清爽宜人,也表現(xiàn)了他高雅的興致。“日夕佳”引陶淵明《飲酒》詩:“山氣日夕佳。”原本表現(xiàn)一種自然率真、禪意盎然的隱居生活的情趣,而曲中的意思卻與陶淵明的迥異。因為豐收在望,心情歡愉,還有誰再羨慕夕陽西下的晚霞美景呢?表現(xiàn)了作者為人民豐收感到由衷喜悅的心情。

這首小令由廟內(nèi)寫到廟外,由祭祀場面寫到自然景色,層層深入地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結(jié)構(gòu)清晰,濃淡相宜,富有民俗特色,是元曲中別具一格的佳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宁县| 阿拉善右旗| 铁岭县| 会东县| 梧州市| 荆州市| 龙江县| 三原县| 北碚区| 杭州市| 新源县| 湖州市| 西贡区| 盱眙县| 芒康县| 松阳县| 阿拉尔市| 金乡县| 枣强县| 南丰县| 基隆市| 永和县| 青州市| 长葛市| 蓝田县| 平山县| 万荣县| 建平县| 广饶县| 修水县| 竹溪县| 肇州县| 厦门市| 武汉市| 丹寨县| 嵩明县| 河池市| 古浪县| 绵竹市| 自治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