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羈旅情愁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黃鐘〕節節高·題洞庭鹿角廟壁[1]

盧摯

雨晴云散,滿江明月[2]。風微浪息,扁舟一葉。半夜心[3],三生夢[4],萬里別,悶倚篷窗睡些[5]。

[注釋]

[1]黃鐘:宮調名。節節高:曲牌名。鹿角,即鹿角鎮,在今湖南岳陽南洞庭湖濱。

[2]滿江明月:指滿湖明月。

[3]半夜心:指子夜不眠生起的愁心。心:思慮。

[4]三生夢:謂人的三生如夢。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來生,即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5]些:少許,一會兒。

[賞析]

盧摯(約1243—1315),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嵩翁,涿郡(今河北涿縣)人,元世祖即位后較早起用的漢族文人之一,曾供職宮廷。他于二十歲左右,由諸生進身為元世祖忽必烈的侍從之臣,從此步入仕途。他的散曲,與姚燧齊名,時稱“姚、盧”,與散曲大家馬致遠、雜劇女藝人珠簾秀等相唱和。今存散曲有小令一百二十首,殘小令一。

這支小令是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盧摯出任湖南嶺北道肅政廉訪使,即貶謫南方,赴任途中所作。好不容易連日的陰雨停了,天朗氣清,睛空一碧,月亮像新磨的明鏡升上天空。詩人叫上仆人,登上了江邊的小舟。船夫雖然對詩人月夜游湖的舉動略感驚訝,但仍按照詩人的吩咐,劃動了小舟。船緩緩地向江心駛去。清新的微風迎面拂來,江上微波粼粼,萬點銀光閃爍。八百里洞庭袒露在皎潔的月光下,上下晶瑩如玉。一葉扁舟在遼闊的湖面,像漂浮的一片樹葉。連日的煩悶和陰郁,在明澈的水月湖上,被潔凈的湖風一吹,消散了很多。唉,有誰知道,在這萬籟俱寂的子夜,還有一顆不眠的心醒著。不知千萬里之外的親人是否安睡?此次,從京城外放到湖南,伶俜愧孤影,可有誰知道自己為何獨自在千里之外的湖面漂?。?

子夜心,三生夢,思量前世今生,有時偏指過去。遙思前賢唐代白居易自謂前身是巢父、許由(白居易《贈張處士山人》詩云:“世說三生如不謬,共疑巢、許是前身。”),元代劉因自謂前身是李白(劉因《盆池》詩云:“白發驚魚應百我,扁舟捉月記三生?!保?,作者的前生難道是屈原、賈誼,才有今生這樣的際遇吧?作者在其小令《折桂令·長沙懷古潭州》中以屈原、賈誼自比,他寫道:“朝瀛洲暮艤湖濱,向衡麓尋詩,湘水尋春。澤國紉蘭,汀洲搴若,誰為招魂?空目斷蒼梧暮云,黯黃陵寶瑟凝塵。世態紛紛,千古長沙,幾度詞臣!”詩中的瀛洲,是傳說中仙人所居之神山,暗指詩人曾供職的集賢院。那么,來生自己該變成何許樣人?盧摯在《蟾宮曲·錢塘懷古杭州》中還提到了白居易和蘇東坡,這首小令寫道:“問錢塘佳麗誰邊?且莫說詩家:白傅坡仙。勝會華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煙。那柳外青樓畫船,在西湖蘇小門前,歌舞流連。棲越吞吳,付與忘言?!逼渲小鞍赘怠奔窗拙右祝捌孪伞奔刺K東坡。作者又遙想唐代僧人圓觀臨死時,與友人李源相約在杭州天竺三生石上相見,自己與心上人今生恐怕不能重逢,只能以來生相約。種種復雜的感情一齊涌上作者心頭。他愁緒千端,突可暫釋,于是只有悶倚篷窗,希望小睡片刻,以求得心靈的安寧。但“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在這耿耿長夜之中,作者終難入夢。夜深露重,月亮悄悄向西移去,無垠的湖面,一葉扁舟在緩緩劃過。

這支小令在澄澈明凈的意境中,包含著作者復雜痛苦的感情。曲的前四句寫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動靜結合,意境空靈;后四句抒情,言短情深,頓挫有力,而明月清輝與作者心頭的陰云,平湖的靜謐與作者內心的動蕩,昔日的歡會與今日的離愁,這層層對比,無不加深著這篇短小的抒情曲蘊含的感情容量。

〔雙調〕水仙子·夜雨[1]

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2],三更歸夢三更后[3]。落燈花棋未收[4],嘆新豐孤館人留[5]。枕上十年事[6],江南二老憂[7],都到心頭。

[注釋]

[1]水仙子:曲牌名,又名凌波仙、凌波曲、湘妃怨等。

[2]“一聲梧葉一聲秋”二句:梧桐葉的落下,預示了秋天的到來,雨打在芭蕉上的聲音更使人增添了一分愁悶。一點芭蕉,是指雨點打在芭蕉葉上。

[3]三更歸夢三更后:夜半三更夢見回到了故鄉,醒來時三更已過。歸夢:夢歸故鄉。

[4]燈花:油燈結成花形的余燼。

[5]嘆新豐孤館人留:此借用唐代初期大臣馬周的故事?!缎绿茣ゑR周傳》記載馬周年輕時,生活潦倒,外出時曾宿新豐旅舍,店主人見他貧窮,供應其他客商飯食,獨不招待他,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新豐:故址在今陜西臨潼北,本秦驪池。漢劉邦定都關中,因其父太公思歸故里,乃仿封地街巷格式改筑驪邑,并遷來豐民,故稱新豐。

[6]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一說是沈既濟)所作傳奇《枕中記》故事,表達作者的辛酸遭遇之感慨。

[7]江南二老:指在江南家鄉的父母雙親。

[賞析]

徐再思,生卒年不詳,約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浙江嘉興人。曾做過“嘉興路史”。他因好吃甜食,故號“甜齋”。他與另一個著名散曲家貫云石齊名。因貫云石號酸齋,后人把他們的作品合在一起,編為《酸甜樂府》。

這首小令寫一位客居新豐旅館的游子在秋夜產生的強烈的思鄉情。瑟瑟西風吹動落葉,一聲聲報告秋天來到,綿綿雨點打芭蕉,一滴滴激起離愁。到三更歸鄉的夢醒后再也難以成眠。燈花落盡,棋盤上的殘棋子也懶得去收拾??蓢@新豐孤館把游子滯留。像做夢一般想起十年往事,還有對江南二老的憂心,都一起涌上心頭。

小令分為三個小段。第一小段寫深秋之夜,勾起孤館游子的無限愁思。開頭描繪孤館外凄寒的秋景:梧葉在秋風秋雨中颯颯落下,雨點打在芭蕉上沙沙作響,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是秋容秋聲秋夜寒。梧葉落一片,凄涼添一番;芭蕉響一聲,愁腸增一分,連用四個“一”字,用夸張手法渲染出此夜的無限凄涼和愁思。客居者心煩意亂,夜不能寐。他只得借獨自推敲棋路來消磨長夜,不知不覺地打了個小盹,夢見回了家,又忽然驚醒,把歸家的好夢打斷。第二小段寫夢醒后所見孤館內的情景。好夢醒來,時已三更。倦眼所見:棋盤還未收,燈油已燃盡,更覺眼前的一切恍如隔世?!皣@新豐孤館人留”把愁思更引深一層,“孤”,是把主觀感情賦予到客觀之物“館”上;“留”是“嘆”的緣起,寫身不由己的羈絆之愁,從反面表達盼歸的急切心情。第三小段由景及人,直抒胸臆,寫客居者的重重心事,回憶起十年往事,更懷念年老的父母艱辛,酸甜苦辣一時俱上心頭,憂愁縈懷,無以解憂,不禁慨嘆自己身處異鄉,為天涯飄零之客。

小令運用了“梧葉、芭蕉、燈花、棋”等傳統意象,讓讀者聯想起眾多相關古詩詞,大大豐富了小令的內容和情思。全曲語句流利,情景交融,感情真摯,十分感人。

〔越調〕天凈沙·秋思[1]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2],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3],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4]。

[注釋]

[1]天凈沙:越調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2]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3]古道:古老荒涼的小道。

[4]斷腸人:指飄泊天涯、百無聊賴的游子。天涯:天邊,這里指異鄉。

[賞析]

馬致遠(約1250年—約1321年),元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一說致遠就是他的字。晚年慕陶淵明,號東籬。他的生平事跡不詳,《錄鬼簿》說他曾做過江浙行省務官。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在詠羈旅情愁類作品中獨占鰲頭,成為享譽千古的“秋思之祖”。

這首小令剪輯了一組極富深秋特點的景物,構成了一幅令人斷腸的風景畫?!翱萏?、老樹、昏鴉”三種景物渲染出昏沉、陰暗的氛圍,與游子旅途疲憊、昏昏沉沉、故鄉遙不可及的思鄉情愁融合為一,而“小橋、流水、人家”,皴染出清瘦、寂寞、纖麗的畫面,與前面昏沉濁重的意境形成對比。這新翻出的境界,表現了游子走了一程又一程,旅途漫長無盡頭。“人家”的出現,使游子更深切地感到自己是一個落寞的異鄉人,對“家”的向往更為刻骨?!肮诺牢黠L瘦馬”,在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游子騎著匹瘦骨嶙峋的老馬,令人擔憂的是這馬還能走多久。此處以“馬”寫游子的“瘦”。一個“瘦”字寫出了游子又饑又餓、又渴又困,因思鄉倍加清瘦的情態。而這時,夕陽已經向西邊落下了,游子還飄泊在異鄉,不知哪里是他的歸宿呀。

小令選取特定的時間:深秋日暮;特定的地點:古道西風;特殊的背景:老樹昏鴉,共同組成一幅日暮昏沉的畫面,這位在古道上走了幾百年的游子,至今還晃蕩在西風古道上,讓我們感悟到家鄉的溫暖,家鄉的呼喚;感悟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位游子,終生晃蕩在尋找自己精神家園的路上。

〔雙調〕壽陽曲·洞庭秋月

馬致遠

蘆花謝,客乍別[1]。泛蟾光小舟一葉[2]。豫章城故人來也[3],結束了洞庭秋月。

[注釋]

[1]乍別:突然離別。

[2]蟾光:月光。

[3]豫章城:今江西省南昌市,為古豫章郡治所。

[賞析]

在蟾光下泛一葉小舟出洞庭湖,再沿長江順流東下,入鄱陽湖,轉入贛江,最后抵達豫章城,結束“洞庭秋月”這段漂泊生涯。

這首小令描寫了作者漂泊生涯的片段。小令開頭,作者描繪了一幅秋水伊人、他鄉離索的孤寂畫面:蘆花飄逸,秋風蕭瑟,蟾光月夜,乍別的客子,泛一葉小舟,沿著浩渺的長江漂搖而去。“蘆花謝”點明離別的季節是蕭索的秋天。蘆花,在古詩詞中經常與離別連成一體。孟浩然詩云:“月明全見蘆花白,風起遙聞杜若香。”陸游詩云:“日淡風斜江上路,蘆花也似柳花輕?!币虼?,“蘆花謝”暗示著離情的凄涼愁苦。“客乍別”說明離別實出不得已,其中有作者不愿言明的苦衷。不過,從“泛蟾光小舟一葉”可約略窺探?!绑浮被颉绑腹狻北扔鞣蚱匏紕e之情。白居易詩云:“照他幾許人斷腸,玉兔銀蟾遠不知”,暗示作者心靈受到刺激。此行明明是離愁,作者借“蘆花”“蟾光”略加點染,給讀者以超然象外的逸趣。最后兩句交代了作者的行蹤。作者曾經在豫章城游歷,此來算是故地重游,因此,在“乍別”又添了幾分暖意,找到了歸宿地,結束了漂泊的生涯。故結尾“結束了洞庭秋月”,表達了作者如釋重負的慶幸語氣,那種長吁一口氣的“結束了”,反而增加了經過心身掙扎、羈旅漂泊的艱危之感,使這首小令具有更豐富的想象空間。

〔雙調〕壽陽曲·瀟湘夜雨

馬致遠

漁燈暗[1],客夢回[2]。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清淚。

[注釋]

[1]漁燈:漁船上的燈火。

[2]客夢回:游子從夢中醒來?;兀盒褋?。

[賞析]

這首小令抒發離家萬里、奔波在外的羈旅者的思鄉之情。第一句寫游子被瀟湘夜雨驚醒時的情景。瀟湘夜雨是身處孤舟的羈旅游子所處的環境,是他被命運拋至孤立困境的象征,也是他情感的出發點。夜晚,瀟湘之間忽然下起瓢潑大雨,游子悚然驚醒。但見江面被籠罩,遠處的漁燈變得昏暗不明。冷雨昏燈,讓游子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處境的凄冷荒寒,一個“暗”字奠定了全曲悲傷黯淡的氣氛。開篇六字,兩幅畫,語言凝練,感情充沛。第三句由人寫到情。游子被大雨驚醒,觸動了離情。那一滴一滴的雨聲,就像一條條鞭子在抽打著他。他的心一陣陣作痛,快要碎了。這一句明是寫景,實是寫情,是失意者痛苦情感的外化。為什么有這種“滴人心碎”的感受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在這孤舟之上,游子想到遠在千里之外的親人,直到五更還不能入睡,內心掀起巨大的情感波瀾。最后一句是全曲的情感結點,既回應了開頭的“暗”,又與瀟湘夜雨合二為一。這哪里是雨,那一滴一滴的,都是游子的思鄉淚!作者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描繪出離情萬種,天涯漂泊之苦。全曲情景交融,情感真切動人,語言樸素簡潔,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中呂〕普天樂·平沙落雁[1]

鮮于必仁

稻粱收,菰莆秀[2],山光凝暮,江影涵秋。潮平遠水寬,天闊孤帆瘦。雁陣驚寒埋云岫[3],下長空飛滿滄州[4]。西風渡頭,斜陽岸口,不盡詩愁。

[注釋]

[1]平沙落雁:此為“瀟湘八景”之第五首。

[2]稻粱:稻谷和高粱,此處泛指莊稼。菰(gū)蒲:菰是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莆亦是水生植物,即葦子,可以編席。

[3]云岫(xiù):指云霧繚繞的峰巒。岫,峰巒。

[4]滄州:水邊比較開闊的地方,常用指隱士住地。

[賞析]

鮮于必仁,生卒年不詳。字去矜,號苦齋。漁陽郡(治所在今天津薊縣)人。大約生活在元英宗至治(1321—1323)前后。其父太常博士鮮于樞(1246—1302)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鮮于必仁雖出身官宦家庭,自己卻是一生布衣。因其性情達觀,常常寄情山水,浪跡四方。明人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奎壁騰輝”。

這首散曲描繪了清秋時節遼闊的江邊晚景,抒發了游子漂泊異鄉的無限憂思。稻谷已經收割,水邊的菰莆婀娜秀美。山溝暮色凝聚,江水寬闊平靜,秋空遼遠空曠,孤帆顯得更加瘦小。雁陣為秋寒所驚,穿過山邊薄云,落在江邊沙灘上;紅日西沉,秋風吹拂著渡口,游子凝目癡望,無盡的詩思與情愁在心中郁積。

散曲前四句描寫江邊晚景。“山光凝暮”化用了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煙光凝而暮山紫”,而把山光與暮色凝結在一起,顯得更為簡潔。作者用“稻粱收”反襯“菰莆秀”;通過江上的倒影描繪山光與岸邊的風物,使景物的層次更深。五六句描繪江上的景象,意境與“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恰成對比?!肮隆保瑢懗隽擞巫恿b旅的孤獨和心境的凄涼;“瘦”,用小舟一葉反襯天空的高遠、江面的遼闊,同時又映襯出游子的愁思和憔悴,言簡意豐。七八句描寫天上的雁陣?!把汴圀@寒”化用了王勃《滕王閣序》中的“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天已涼而游子猶漂泊在外,更加劇了漂泊、凄寒之感,寫景中滲透著濃郁的思歸愁緒。最后三句,借景抒情。紅日西沉,秋風吹拂著渡口,游子在渡頭凝目矚望,這個特寫鏡頭宛如一幅遠眺盼歸的雕像,把有家不得歸的愁緒和羈旅漂泊的無奈,灑滿山光水色,留下不盡余味,給人特別的凄美感,與“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有異曲同工之妙。

〔雙調〕慶東原·泊羅陽驛[1]

趙善慶

砧聲住[2],蛩韻切[3],靜寥寥門掩清秋夜。秋心鳳闕[4],秋愁雁堞[5],秋夢蝴蝶[6]。十載故鄉心,一夜郵亭月[7]。

[注釋]

[1]泊羅陽驛:泊,暫住,寄宿。羅陽:地名,故址不詳。驛:驛站,古時供應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

[2]砧(zhēn):搗洗衣服的墊石。

[3]蛩(qióng)韻切:蟋蟀的叫聲急促。蛩,蟋蟀。

[4]鳳闕:原為漢代的宮闕名,后用為皇宮的通稱。這里指京城,朝廷。

[5]雁堞:堞,城墻上的矮墻,雁堞即城墻上雁陣狀的墻垛。這里代指城池。

[6]秋夢蝴蝶:用莊周夢蝶的典故,說明作者人生如夢的感覺。

[7]郵亭:即驛站。

[賞析]

趙善慶,生卒年不詳,元代文學家。一作趙孟慶,字文賢,一作文寶,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縣)人。其散曲今存小令29首,皆見于《樂府群玉》。內容多寫景詠物、抒發羈旅思鄉之情。

這是作者夜泊羅陽驛寫下的一首小令,描繪了一個寂寥清冷的秋夜景象,表達了作者天涯漂泊、疲憊思鄉的感情。搗衣的砧聲已住,蟋蟀的叫聲急促。靜悄悄緊閉房門掩住了凄清的秋夜。心愁國事,身在異地秋愁怎樣排解。奔波勞碌,時光飛逝,常有人生如夢的感覺。仰望今夜驛站上空的明月,是它牽起我十年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深摯而迫切。

小令共三個小段。第一小段描繪了一幅冷清寂寥的秋夜圖。“砧聲”和“蛩韻”是兩個浸透著深厚傳統文化和情感色彩的意象。砧聲,即搗衣聲。樂府《子夜四時歌·秋聲第一》:“風清覺時涼,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萬結砧杵勞?!崩畎住蹲右箙歉琛罚骸伴L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痹诠糯?,每到秋天,家家為游子趕制寒衣,那單調而親切的搗衣聲,怎能不勾起征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搗衣聲已經靜息了,夜已經很深了,作者仍在思家的情緒中煎熬,夜不能寐,而蟋蟀的低吟又聲聲入耳。在古詩詞里,蟋蟀意象往往與對生命的悲嘆聯系在一起?!对娊洝ん啊罚骸绑霸谔?,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薄对娊洝て咴隆罚骸傍Q蟋蟀兮在床,步幽階兮神傷。”對生命的感嘆總是與對時光的感嘆相聯系,“蛩韻切”,蟋蟀那長長短短、高高低低、急雜如密雨的吟詠,更讓作者感到時光流逝、人生短促、功業無成的切膚之痛。“砧聲”也好,“蛩韻”也好,都是以聲寫靜,又用環境的靜謐反襯作者內心的不平靜,并引出第三句?!办o寥寥門掩清秋夜”由室外而室內,描繪作者寂寥冷清的居處,勾勒出無限傷懷的情緒。秋天秋夜又秋聲,耿耿不寐秋夜長,愁上加愁,愁煞人也!

第二小段,一句一個“秋”字,一句一種心事,一種情懷?!扒镄镍P闕”,言為朝廷煩憂。元朝政治很少有安穩的時候,作者的命運也因之飄轉如蓬草;“秋愁雁堞”,言為邊防事操心。邊防的不安定,讓生活期間的每個人都有身危的感覺;“秋夢蝴蝶”,言人生的困惑感。這諸多的煩惱,讓人生出人生如夢的感覺,希望像蝴蝶一樣翩然飛出這煩擾的塵世。連用三個“秋”字反復抒懷,真是疲憊交加,肝腸百結,不勝愁思,為最后的第三小段作了過渡和鋪墊。“十載故鄉心,一夜郵亭月”是全曲的點睛之筆,羈旅在外的游子托月傳情,在“十載”與“一夜”對比的巨大反差中,表達了濃郁的思鄉情。

〔雙調〕水仙子·客鄉秋夜

趙善慶

梧桐一葉弄秋晴,砧杵千家搗月明,關山萬里增歸興。隔嵯峨白帝城[1],捱長宵何處銷凝。寒燈一檠[2],孤雁數聲,斷夢三更。

[注釋]

[1]嵯峨(cuó é):山高峻貌。

[2]檠(qíng):燈架,借指燈。

[賞析]

這是作者客居異鄉時寫下的一首小令,表達了游子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下,梧桐悄然落下一片葉子,葉子在空中久久飄轉,戀戀不肯落下。單調的搗衣聲傳得很遠,這親切熟悉的聲音,激起我強烈的思鄉之情,哪怕關山阻隔,千里迢迢!無奈白帝嵯峨,關山難越,臥后清宵,綿長無限,此愁何處可銷?在漫漫長夜里,好不容易做了一個歸家的美夢,又被數聲孤雁凄厲的叫聲驚醒,眼前只有一盞孤燈。

小令共三小段。第一小段情感的落點在“增歸興”上,寫孤旅秋夜引起思鄉之情。激發歸思的,是“梧桐、砧杵、明月”這些意象。梧桐在夏末秋初就開始落葉,因此常用來代表“秋至”。李咸用的“片葉井梧秋”,岑參的“秋颯梧桐覆井黃”,都用梧桐象征秋天的到來。第一片梧桐樹葉的悄然飄落,讓人在這細微的瞬間,察覺涼秋即至。因其隱微,愈發讓人感知歲時的悄然更替,意識到生命時光的減少,因而激起“悲秋”的情緒。一個“弄”字,不僅形象地描繪出梧桐葉裊裊飄落的姿態,而且用擬人化手法賦予這片葉子對梧桐的繾綣不舍。“砧杵千家搗月明”化用了錢起的“四野山河通遠色,千家砧杵共秋聲”和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句意。明月下,視通萬里,把故鄉和客居地融合為一;砧聲里,秋思千家,使天下離人兩地傷情。思及此,更讓游子傷情。第二小段前句寫恨不得即夜行回家,可是關山萬重,情感“碰壁”,愁情千回百折;后句寫濃郁的鄉思無處安放,更覺夜長難捱。第三小段寫夢醒后更感孤凄。這三句,作者運用了倒置法,使句子縈回著一股潛沉回溯的意味。“寒燈”是旅途孤寂的象征物,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倍拍痢堵盟蕖罚骸昂疅羲寂f事,斷雁警愁眠?!惫卵闶且饸w愁的傳統意象。劉禹錫《聞雁》:“接影橫空背雪飛,聲聲寒出玉關遲。上陽宮里三千夢,月冷風清聞過時?!薄肮隆⒑闭亲髡叽藭r的心境,作者把主觀情感投注在館內的“燈”和野外天空的“雁聲”中,使情和景緊緊融為一體,在“斷夢三更”處戛然而止,留有悵惘不盡的余味。

這首小令,最突出的特點,是用“梧桐、砧杵、明月、關山、寒燈、孤雁”等大量的傳統意象,其中每一個意象都能夠串起大量的情感和意識流。經過讀者的想象和體驗,再創造出主人公所處的情境,十倍于作者提供的意象,因此,小令的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

〔中呂〕普天樂·江頭秋行

趙善慶

稻粱肥,蒹葭秀[1]。黃添籬落[2],綠淡汀洲[3]。木葉空,山容瘦。沙鳥翻風知潮候[4],望煙江萬頃沉秋。半竿落日,一聲過雁,幾處危樓[5]。

[注釋]

[1]蒹葭(jiān jiā):蘆葦。秀:開花吐穗。

[2]籬落:住家的籬笆。落,人聚居之處,即院落、村落。

[3]汀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4]沙鳥:指海鷗、沙鷗。

[5]幾處危樓:幾處高聳的樓閣。

[賞析]

稻子高粱碩果累累正豐收,江邊蒹葭開花,頎長清秀。黃澄澄的果實掛滿農家的籬笆,芳草慘淡枯萎遍布汀洲。樹林中葉子凋殘有些空疏,青山的形容也已經消瘦。沙鷗在秋風中上下翻飛,因為知道潮汛到來的時候。遠望一片煙霧籠罩著萬頃江面,迷蒙浩渺,那氣象正是深秋,離地半竿的落日上,秋雁一聲長鳴,掠過了幾處高樓。

這支散曲寫江頭秋行所見所聞,描繪了一幅清麗明朗的秋景圖,抒發了游子思鄉之情,是寫景名作。作者用整齊而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四幅畫。前四句為豐收圖,是平視所見。江邊、沙洲、籬笆,視野開闊,遠近盡括;莊稼肥實密致與蘆葦蕭疏秀美,疏密相間,黃綠相襯,對比明朗?!包S、綠”借代“稻粱、蒹葭”,“肥、秀”寫出了瓜果飄香、秋姿明秀的豐收景象,“添、淡”描繪了由夏轉秋的變化過程,十四個字將秋色渲染得充滿生機,富有詩意?!疤J葦”的攝入,已現離愁情緒。五六句為蕭瑟的秋山圖,是遠視所見。兩句之間為因果關系,因為葉落千山,使山峰顯露出突兀嶙峋的山體,著一“瘦”字,傳神地描繪出山容清癯的容貌。七八句為淡遠的秋江圖,是從平視而遠視所見?!吧厨B翻風”化用杜甫《登高》“風急天高”“鳥飛回”意,著一“知”字,把鳥、江和人連接為一體,這七個字以一連串的動作連貫起來,煉字準確。后一句,以“望”字領起了全句。秋色本虛,著一“沉”字,化虛為實,使秋色成為有重量、可觸摸之物,不僅以萬頃煙江烘托出秋光無限、秋色深沉,而且描繪了萬頃煙江在秋色中的輪廓,也可理解為“萬頃煙江蘊含著沉沉秋色”,可謂鐫刻如畫。

最后三句為設想之景。與其說是所見之景,不如說是因情設景。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落日、雁、樓”常為表達鄉情的意象。孟浩然《途次》:“年心愁客心,鄉思重相催?!眲㈤L卿《秋杪江亭有作》:“日落更愁遠,天涯殊未還……寒渚一孤雁,夕陽千萬山……?!贬瘏ⅰ栋湍现壑幸箷隆罚骸耙娧闼监l信?!彼究帐铩逗痢罚骸班l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白居易《江樓聞砧》:“一夕高樓上,故園千里心?!边@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作者以此為媒介,接通了廣闊的文化源;又以“半竿”“一聲”“幾處”皴染,使日在將落未落之間,雁聲在已斷未續之時,高樓在參差錯落之處,觸發羈旅思鄉之情,不僅畫面具有疏宕之趣,而且也將作者的愁情淡化為若有若無,使之從容典雅。作者的羈旅鄉思之情從這四幅畫中由實而虛徐徐出之,曲詞俊雅,富有情趣。

〔中呂〕醉高歌過攤破喜春來·旅中[1]

顧德潤

長江遠映青山,回首難窮望眼。扁舟來往蒹葭岸,人憔悴云林又晚。

籬邊黃菊經霜暗,囊底青蚨逐日慳[2]。破清思晚砧鳴,斷愁腸檐馬韻[3],驚客夢曉鐘寒。歸去難!修一緘,回兩字寄平安[4]。

[注釋]

[1]醉高歌過攤破喜春來:為中呂宮帶過曲,由同屬中呂宮的“醉高歌”和“攤破喜春來”兩支曲子組成。原缺題,據《全元散曲》補。

[2]囊底青蚨逐日慳:意為口袋里的錢一天比一天少。青蚨,傳說中蟲名,錢的代稱。干寶《搜神記》:“南方有蟲,名青蚨,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不以遠近,雖潛取其子,母必知處。以母血涂錢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錢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故《淮南子·萬畢術》以之還錢,名曰青蚨?!睉a:吝嗇。此是“少”的意思。

[3]晚砧:傍晚的搗衣聲。檐馬:即檐間的鐵馬(風鈴)。

[4]修一緘:寫一封信。緘,將信封口,此代指信件。

[賞析]

顧德潤,生卒年均不詳,約元仁宗延佑末(1320年前后)在世。字君澤,一作均澤,號九山,一作九仙,松江(今屬上海市)人。曾任杭州路史,后遷平江路史?!短驼糇V》評其曲“如雪中喬木”。

元曲中的散曲除過小令和套數之外,還有一種帶過曲,是從套數里摘出來兩支或三支連唱的曲調。帶過曲是間于小令、套數之間的體裁,跟雙疊或三疊的詞調相似。這首帶過曲表現了落魄仕子漂泊旅途的窮愁和鄉思。前一曲主要寫景,后一曲重在抒情,但情中帶景。長江水遠連天際,青山倒映碧水中,回頭看望不到邊,只有小舟來去穿梭在蘆葦江岸。游子心煩,看山林煙影蒙蒙,一天又到傍晚?;h笆墻邊的菊花經霜后金色消減,囊中的銅錢一天天變空,日子越來越艱難。晚風傳來砧聲驚破我的思緒,房檐上風鈴聲聲讓人愁腸百結,拂曉時寺鐘又把思鄉夢打斷。歸去難啊歸去難,只能寫一封信,寫上兩個字,報平安。

開篇四句的“醉高歌”描繪了長江遠景,水面開闊,青山倒映水中,風光無限,點明作者是在行舟中?!盎厥纂y窮望眼”,“回首”表現了游子對“來處”的眷顧之情,“來處”何在?自然是他的家鄉、故居;“難窮望眼”,一個“窮”字,表現了游子睜大眼睛,窮盡目力回望家鄉,可是哪里能望得到?表明他已遠離故鄉,孤旅飄零,一種深深的孤獨和惆悵涌上心頭。三四句用“扁舟”寫游子的孤獨漂泊,用“蒹葭”襯托憔悴的游子?!霸屏钟滞怼秉c名時間,暮色蒼茫,正是“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的時候,“思歸”之情愈熾,“又”字寫出了這種“思歸”情緒日復一日,不知何時是盡頭的悵惘?!叭算俱病苯杈笆闱?,表現了游子愁云籠罩,愁思郁結,愁眉緊鎖的境況。這支曲子寥寥幾筆,勾勒長江旅途中的秋日風光和黃昏景象,與游子孤旅飄泊的寂寞、為生活奔波的艱辛相映襯,突顯出遲暮潦倒、飄泊無依的情狀,凄清蒼涼的氣氛籠罩篇首。

后七句的“攤破喜春來”則進一步刻畫旅途秋色、游子窮愁,抒發沉郁的鄉思。籬邊黃菊被寒霜侵襲摧殘,襯托游子的憔悴;“暗”借景抒情,實寫游子心中黯淡。囊中的錢越來越少,日子也更艱難,思量前景,倍覺心寒,在這種心境中投旅夜宿,又無錢買酒,情狀堪哀。故這“囊底”一句已為下文蓄勢?!捌魄逅纪碚桫Q,斷愁腸檐馬韻,驚客夢曉鐘寒”三句寫游子夜晚的情狀。先是“晚砧鳴”,“砧鳴”意味著天氣日趨寒冷,人們日夜趕制寒衣。它打破了游子的思緒,加劇了游子的漂泊感,更引起游子對家鄉的思念;“砧鳴”停后,夜更深,也更靜了。接著,掛在檐間的鐵馬,被夜風搖動,發出有節奏而單調的響聲,使窮愁的游子不能入睡,以至思緒沸騰,愁腸如斷。然后是“曉鐘寒”,寒風送來一聲聲報曉的鐘聲,驚醒剛要入夢的游子。游子就是這樣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這三句組成一組鼎足對,搗衣聲、檐鐵聲、曉鐘聲,有遠有近,由晚到曉,打破了旅途中夜的靜謐,叩擊著夜不能寐的游子之心,加劇了主人公心境的難堪之感?!皻w去難”是全曲的核心,它以一聲長嘆,道出了作者思鄉而不能歸去的隱衷,逼出全篇最后兩句:“修一緘,回兩字報平安?!痹趯懡o家人的信中,不言自己的窮愁潦倒,不言自己的漂泊心酸,而只用“平安”二字回報,體現了游子對家中人的體貼、寬慰,也表明了只有“平安”二字尚可告慰深深眷念自己的親人,背后更透出游子的無盡辛酸。全曲層層渲染,情景交融,把游子遲暮、潦倒、漂泊無依的凄涼悲傷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為“雪中喬木”“曲中上品”。

〔中呂〕紅繡鞋·晚秋

李致遠

夢斷陳王羅襪[1],情傷學士琵琶[2]。又見西風換年華。數杯添淚酒[3],幾點送秋花。行人天一涯[4]。

[注釋]

[1]陳王:指三國魏曹植,封陳王。羅襪:這里指代美人。

[2]學士琵琶:化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事。白居易曾為翰林學士,謫居潯陽時,因感琵琶女的彈奏技藝和飄零身世而作《琵琶行》,有句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故云“情傷”。

[3]添淚酒:宋范仲淹《蘇幕遮》詞:“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4]行人天一涯:《古詩十九首》之一:“行行復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馀里,各在天一涯。”

[賞析]

李致遠(1261—約1325),名深,字致遠。江右(今江西)人,至元中,客居溧陽(今屬江蘇)。李致遠生活于元初,有才而窮困不遇,與文學家仇遠相交甚密。據仇遠寫給李致遠的《和李致遠君深秀才》詩中謂其“有才未遇政何損,知爾不薦終當羞”“亦固窮忘怨尤”“一瓢陋巷誓不出,孤云野鶴心自由”,可以看出他仕途不順,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性格孤傲清高。《太和正音譜》列其為曲壇名家,評其曲曰:“如玉匣昆吾。”

這支小令借晚秋之景抒寫窮愁困厄。小令開頭以虛擬實,從夢中與洛神相會著墨。洛神宓妃貌美,善彈七弦琴。一次勞動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河伯聽到,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里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郁郁寡歡,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作者說從夢中醒來,有如白居易作《琵琶行》那樣傷感,意謂自己與洛神同病相憐。然白居易尚有琵琶女同“青衫濕”,作者卻只能與夢中洛神相會,愁苦內蘊其間?!坝忠娢黠L換年華”,因西風而知秋至,人生又老去一歲,抑郁沉下僚,華發生兩鬢,焉能不悲酸?于是,飲酒澆愁,幾杯酒下肚勾起傷心的眼淚。因何下淚?作者欲言又止,更費人猜度。下句“幾點送秋花”,在晶瑩的幾點淚光中送走了秋天的黃花,“幾點”,無奈多余傷感,這種強自壓抑而又不能抑制的滿腹悲愁,更富有動人的力量??墒菬o奈又怎么辦呢?還得繼續東奔西走,營謀生計,獨自一人浪跡天涯。結尾一句照應前曲的“添淚”,尤其惹人悲傷,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蕭條的深秋,作者背著癟癟的包袱,騎著瘦驢,在讓人斷腸的小路上一步步遠去。這支小令風格清麗,感情內斂,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秋光圖,在留白蘊含豐富的內涵。

〔正宮〕小梁州·九日渡江

湯式

秋風江上棹孤舟[1],煙水悠悠,傷心無句賦登樓[2]。山容瘦,老樹替人愁。

[幺]樽前醉把茱萸嗅[3],問相知幾個白頭[4]。樂可酬,人非舊。黃花時候,難比舊風流[5]。

[注釋]

[1]棹:即劃船。篷:即用竹木、葦席等制成的遮蔽日光、風雨的設備。

[2]“傷心”句:漢末王粲去荊州投奔劉表,未被重視,偶登當陽城樓,作《登樓賦》抒寫心志。后以“王粲登樓”作客子思鄉、懷才不遇的典故。

[3]茱萸:一名越椒,是一種有香氣的植物。

[4]相知幾個白頭:嘆年華已逝,白發催人老。

[5]黃花時候:即菊花盛開的時候,此指九月九日。“舊日風流”指過去的風流人物陶潛。

[賞析]

湯式,生卒年不詳。字舜民,號菊莊。元末象山(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散曲作家。曾補象山縣吏,因不得志,后落魄于江湖間。入明,流寓北方,明成祖朱棣為燕王時,待湯式甚厚。朱棣繼位后,永樂年間亦常有賞賜。

湯式生活在元末明初,曾浪跡江湖多年。這首《小梁州》大約寫于他流浪期間。小令從煙水茫茫的秋江之上一只孤舟寫起。全曲寫在一個特殊的日子,作者登上高樓,先寫遠眺大江的景象:茫茫秋江,一葉孤舟在風濤中浮沉出沒,讓人油然興起人生孤獨的慨嘆;“煙水悠悠”烘托出一派凄涼迷茫的心緒。遠隔浩浩大江,作者欲歸而不能。繼而寫周圍的山容。正是深秋時節,山上的樹葉都落了,一派蕭條,作者不禁傷心無語,感覺那枯黃的老樹都為自己哀愁。然后寫近景。作者在面前的桌子擺了兩尊水酒。這一方座位是給自己的,那一方座位卻空無一人。他給自己滿上一杯酒,舉杯時看一眼對面的空座,更生“少一人”之感,仰頭將酒吞下,喉嚨里辣辣的,辣辣的酒一杯接一杯,大醉時拿起茱萸放在鼻子下細細地嗅,仿佛要從茱萸的清香中嗅出故鄉親友的味道。他不由得對茱萸長嘆,自己都年紀老大,家鄉的父老親朋有幾人能活得白頭到老?快樂容易找,但與故舊的情誼難以重拾。黃花依舊而人情已無;知音恒久遠,真情永流傳,這支小曲表達了作者對故友親人的思念之情。

〔雙調〕蟾宮曲·旅況

阿魯威

理征衣鞍馬匆匆[1],又在關山,鷓鴣聲中。三疊陽關,一杯魯酒[2],逆旅新豐[3]。看五陵無樹起風[4],笑長安卻誤英雄。云樹濛濛,春水東流,有似愁濃。

[注釋]

[1]征衣:旅人之衣,比喻奔波之意。

[2]魯酒:薄酒。春秋時魯國所釀酒味薄。

[3]逆旅新豐:新豐,漢代京城長安附近縣名,在今陜西臨潼縣東。逆旅,旅舍。唐代名臣馬周未做官時客游長安,住在新豐旅舍中,受盡店主人白眼。

[4]看五陵無樹起風:語出杜牧《登樂游原》:“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蔽辶?,西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長安一帶。

[賞析]

阿魯威(約1280—約1350),字叔重(一作叔仲),號東泉,人亦稱之為魯東泉。蒙古人,其名漢譯又作阿魯灰、阿魯等。他的蒙、漢文都有相當高的水平,是元代蒙古族散曲家的優秀代表。

這首小令抒寫了作者于羈旅行役中懷才不遇的慨嘆。整理齊行裝騎乘,匆匆跨上了征程。又親歷了關山的風塵,又聽到了鷓鴣“行不得也”的啼聲。送別的歌曲已經唱罷,一杯薄薄的水酒壯行,寄居在新豐客舍,不見知遇之人??次辶昊氖?,再無墳樹惹起秋風,帝王的霸業也那樣無憑。笑長安的事業功名,把多少英雄誤盡。遠方的云樹濛濛一片,難辨難分,那滾滾東流的春水啊,就像我心中濃重的愁情。

小令共四小段。第一小段突兀而起,如天風海雨,奄忽而至。作者行色匆匆,一次次地整頓行裝,穿越重重關山,耳畔鷓鴣聲聲?!罢饕掳榜R”言長途跋涉,公務在身,暗示不得不行之勞頓?!按掖摇毖孕兴僦?,仿佛讓人能聽到馬蹄的得得聲?!坝帧?,言身似浮萍,行蹤飄忽,是作者的自傷、自嘲、自解、自嘆。這里的“鷓鴣聲中”,不一定是實指。在唐宋詩詞中,常用鷓鴣鳴聲喻不如意事、羈旅之愁。此處的鷓鴣聲暗喻受官身所驅,輾轉行役,心中明知是徒勞,卻又無可奈何地不斷踏上征程,表達了作者心與身的矛盾與苦悶。滿目異鄉山水,滿懷離愁別緒,滿耳鷓鴣聲聲,使曲子一開頭就透著慣歷風霜的沉郁悲壯。第二小段三句寫旅途下榻時的愁緒滿懷。“三疊陽關”是作者在孤館中自己唱給自己聽,在這支離別歌的反復哼唱中,把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渲染得特別濃郁?!耙槐?,反襯作者愁緒滿懷,心事重重;“魯酒”淡薄,反襯郁悶之深、愁思之濃。作者的愁思、郁悶、牢騷、失意、潦倒、孤寂、落寞,用故作灑脫的“一杯魯酒”言之,更顯得惆悵、無奈;更見辛酸、落魄?!澳媛眯仑S”用馬周客鄉受辱的典故,表達落魄風塵、懷才不遇的感慨。這三句運用了倒置法,營造了可巡回詠唱的效果,抒寫作者下榻新豐旅館后,欲歸不得,欲罷不可之苦。第三小段寫到京城后的感受。前句是對歷史的睥睨,后句是對時世的牢騷?!皹洹笔潜硎灸怪鞯匚缓秃笕思o念的標志,“五陵無樹起風”,表示漢家事業不名一文,當年的豪杰身后寂寞,他們所謂的功業盡成空?!靶﹂L安卻誤英雄”既表達了作者獵取功名的自信、看淡功名的曠達,又含有書劍飄零、功業無成的自嘲和無奈。這兩句把歷史和現實熔鑄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在此也是目空古今,卻又難以實現抱負的惆悵、落寞。結尾三句借景抒情,“云樹濛濛”從空間角度描寫作者的愁之廣漠,“春水東流”從時間的角度寫愁之深長,這種“濃愁”包含歷史、現實,身世、家國之慨。全曲縱橫捭闔,悲壯蒼涼,激越鏗鏘,大似詞筆。

〔雙調〕殿前歡·客中

張可久

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征雁,行路艱難。青泥小劍關[1],紅葉湓江岸,白草連云棧[2]。功名半紙,風雪千山。

[注釋]

[1]青泥:指青泥嶺,又名泥功山。在今陜西略陽縣西北,古為入蜀要道,道路崎嶇曲折,坎坷難行。

[2]白草:枯草。連云棧:棧道名,在陜西漢中地區,全長四百七十里,為古代川陜地區棧道。

[賞析]

張可久(約1270~約1350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他的生平不可詳考,只知他頗長壽,至正年間尚在世。仕途上不很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跡遍及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今存小令八百多首,套數九,是元散曲家中留存作品最多的,其數量是作品存世第二的喬吉作品的四倍。

這首散曲抒寫作者蹭蹬仕途,半生掙扎的辛酸。眺望長安,前程一片渺茫,鬢發已銀白斑斑,追隨那南來北往的征雁,經歷多少險難。泥濘路滑青泥嶺,蜀中天險小劍關,紅葉紛飛湓江岸,白草飛沙連云棧。得了個半紙功名,穿越風雪千山。

全曲共四小段。第一小段描述白發斑斑的作者眺望長安,只覺得前途渺茫的情景。“望長安”化用李白“長安不見使人愁”的句意,此處“長安”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代統治者極端輕視知識分子,才華橫溢的作者內心充滿矛盾。他曾反復謳歌歸隱生活的樂趣,可是又擺脫不了名利的羈絆。為了謀取前程,他長年累月淹留在外,一生仕途蹭蹬,卻沉淪下僚。這其中有多少隱衷酸楚,有多少感慨不平,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前程渺渺鬢斑斑”道出了作者的滿腹辛酸。句首一個“望”字,既表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渴念,又表明距離遙遠,暗含可望不可即的酸楚。兩句點明了滯留“客中”的原因。第二小段寫奔波仕途的艱苦?!澳蟻肀蓖S征雁”描寫自己的行蹤,展示空間的廣大和時間的遼闊。一個“隨”字,暗示做幕僚身不由己的傷感。在天南地北、春夏秋冬的輾轉奔波中,不僅要強顏侍人,還會遭遇風波,“行路艱難”正是作者的切身感受?!靶新菲D難”語帶雙關,暗含李白《蜀道難》詩意,語簡情長,可謂和淚哽咽之語。

第三小段具體描寫“行路艱難”。青泥嶺,《元和郡縣志》云:“懸崖萬仞,上多云雨,行者屢行泥淖,故號青泥嶺?!眲﹃P,地勢險要,張載《劍閣銘》云:“一夫荷戟,萬夫趑趄。”“紅葉湓江岸”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庇衷疲骸白〗越氐诐??!币粊肀砻魈煅钠粗校碛冒拙右子|怒權貴遭貶謫之事,來抒發感嘆:宦海風波險惡多!“白草”比喻苦寒,岑參:“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吹沙卷白草?!薄斑B云?!北扔鞯缆菲骐U。把“白草連云?!甭摵掀饋?,句意即查德卿《寄生草·感嘆》云:“如今凌煙閣一層一個鬼門關,長安道一步一個連云?!薄4巳渚哂胸S富內涵,它包含有不同時間的交織:“青泥”的長年云遮霧濕,可說是代表了一年四季,“紅葉”代表秋天,“白草”代表冬季;它包含有空間的延伸:“青泥”句為蜀地,“白草”句為西北,“紅葉”句則是江南。這樣,便將“南來北往”的時空具象化,把“行路艱難”形象化了。

第四小段結尾兩句,是全曲的小結,是作者對追求功名旳總體評價。作者用“風雪千山”總結奔走仕途的艱辛,用“功名半紙”概括歷盡千辛萬苦追求的目標,二者對仗工整,形成強烈的對照。“半紙”,表示無足輕重,體現了作者對“功名”二字價值的認識,流露了作者內心深處對功名富貴的輕視。然而,功名既不值得追求,而又不得不去追求;明知“前程渺渺”卻還要奔走于千山風雪之中,這是何等的矛盾!這種矛盾使作者的一生染上了悲劇的色彩。這種悲劇不僅僅是屬于作者個人的,而且代表了當時無數知識分子的命運。結句表達了對輕賤人才的蒙元統治者的憤怒抨擊,也是對生活期間的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

〔雙調〕蟾宮曲·旅懷

鄭光祖

弊裘塵土壓征鞍[2],鞭倦裊蘆花[3]。弓劍蕭蕭[4],一徑入煙霞[5]。動羈懷[6]、西風禾黍[7],秋水兼葭,千點萬點、老樹昏鴉,三行兩行、寫長空啞啞,雁落平沙[8]。曲岸西邊,近水灣、魚網綸竿釣艖[9],斷橋東壁,傍溪山、竹籬茅舍人家。滿山滿谷,紅葉黃花。正是凄涼時候,離人又在天涯。

[注釋]

[1]蟾宮曲:曲調名,也叫折桂令。

[2]弊裘(qiú):破舊的皮衣。

[3]鞭倦裊蘆花:慢慢揮動著鞭子,抽打得蘆花搖曳。裊:搖曳不定貌。

[4]蕭蕭:這里是形容行人帶著弓劍的神態。

[5]煙震:山水的氣嵐。

[6]羈懷:旅客的情懷。羈,轡頭。

[7]禾黍:莊稼。

[8]寫高寒呀呀:寫同“瀉”,這里作斜飛解。呀呀,雁的尖叫聲?!伴L空”有的版本作“高寒”。

[9]綸竿釣槎:綸,絲做的魚繩,竿即釣竿。釣艖(chá),釣魚的小船。

[賞析]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按:這首小令又名《蟾宮曲·弊裘塵土壓征鞍》,一名《蟾宮曲·夢中作》。這首小令《陽春白雪》題作白賁,《御定詞譜》也題作白賁詞《百字折桂令·弊裘塵土壓征鞍》,字句略異。

這首小令抒寫了游子的羈旅愁懷。騎在馬上,衣衫破弊,滿身灰沙塵土;馬鞭兒也已懶得像蘆花那般搖舞??妥优鍘е淝迩宓墓瓌?,一直走往晚云的深處。西風把莊稼吹得嘩嘩作響,寒澄的秋水掩映著葦蘆,這一切都撥動了久客他鄉的愁緒。瑟縮的烏鴉,黑壓壓地站滿了路旁的老樹。三兩群雁陣,在高天中排列成字,又呀呀地俯沖著,在平曠的沙灘上駐足。曲岸西邊,水流在急速地打轉,張設著漁網釣竿,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泊住。斷橋東頭的溪灘上,茅舍疏籬,望得見幾家村戶。紅葉黃花,綴滿了秋天的山谷。這一切都已悲涼不堪,況且客子漂泊在天涯的長途!

小令從人物入手,勾勒出一幅倦客羈旅圖?!氨住薄熬搿薄笆捠挕钡茸?,顯示了征人長途跋涉的經歷;而“一竟入煙霞”則含有漫無目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意味。然后,以“動羈懷”三字,帶出一串冷落的秋景,深深觸動遠行人的情懷。作者選擇一系列富有特征的荒村景物,運用白描手法,從地上到空中,從西邊到東邊,從容寫來,揮灑自如,筆如轉環,繪制了一幅帶有立體感的凄涼秋景,畫面的凄清,用字的雅麗,音調的諧婉,給人以藝術上精美的感覺。

結尾兩句“正是凄涼時候,離人又在天涯”點明了作者本意,不僅使前邊的景物描寫有了著落,而且把蕭疏的秋景與天涯游客的思情緊緊交織在一起,有畫龍點晴之妙。這同馬致遠的名作《天凈沙·秋思》一樣,都是在寫景之末點明“人在天涯”,用景色來襯現旅愁。只是《秋思》小令僅有寥寥數語,用語經濟,這首《旅懷》用了許多的襯字,句法變化大,意境也寫得更加開闊?!短秸糇V》評云:“出語不凡,若咳唾落于九天,臨風而生珠玉。”

〔中呂〕普天樂·浙江秋

姚燧

浙江秋[1],吳山夜[2]。愁隨潮去,恨與山疊。寒雁來[3],芙蓉謝。冷雨青燈讀書舍[4],怕離別又早離別。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寧奈些些[5]。

[注釋]

[1]浙江:即錢塘江。為蘭溪與新安江在建德會合后經杭州入海的一段。因為通海,秋天多潮,以壯觀著稱。

[2]吳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錢塘江北岸。

[3]寒雁:秋分后從塞北飛到南方來過冬的大雁。

[4]青燈:即油燈。因發光微青,故名。

[5]寧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兒。后一個“些”字讀“sā”,語尾助詞。

[賞析]

姚燧(1238—1313),字端甫,號牧庵,洛西(今屬河南洛陽)人,祖籍營州柳城(今屬遼寧朝陽)。他的祖先在遼金兩代做過高官,伯父姚樞,金亡后仕蒙,后來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漢族儒臣。姚燧三歲那年父親姚格亡故,伯父姚樞收養了他,并對幼年的他非常關切,要求也十分嚴格。姚燧三十八歲被薦為秦王府學士。一生仕途坦暢,官至翰林學士承旨。

這首小令是姚燧的代表作之一,表達了送別友人的難舍深情。錢塘江邊,吳山腳下,正值清秋之夜。離愁隨江奔涌去,別恨似吳山重重疊疊。北雁南來,荷花凋謝。清冷的秋雨,燈盞的青光,更增添了書齋的凄涼、寂寞,怕離別卻又這么早就離別。今晚且圖一醉,既然明朝終將離去,還是忍耐一些。

小令分為三層,前四句為第一層,訴說作者的離愁別恨。開頭大筆勾勒,僅用八字就為送別地描繪了一幅遼闊清冷的秋夜江山圖,借浙江的秋潮、吳山的夜色,渲染離愁別恨。緊接著用“愁隨潮去,恨與山疊”分別照應前句的浙江、吳山,以“愁”比“潮”,以“恨”比“山”,形象深刻地寫出了離愁別恨之多、之重,正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綿綿不絕。中四句為第二層,寫“怕離別又早離別”的孤凄處境。天上,寒雁哀鳴;水池中,芙蓉凋謝,寒塘雁影,秋景蕭條,更兼秋雨綿綿,冷雨敲窗,黯淡令人凋朱顏。作者采用由外到內、由上到下的寫法,動靜掩映,層層渲染,將讀者的視線導引到室內的主人公。對室內主人公的描寫純用側面描寫的手法,寒舍、青燈、書,烘托出主人公的孤影伶仃。人物的心情從“寒雁、枯荷、冷雨、青燈、書、舍”幾個意象中襯托出來,更具有深沉含蘊的感染力。在充足的鋪墊后,用“怕離別又早離別”點化,使“怕離別”的心情增添了令人心悸的動人力量,而“早離別”又使別情變得撕心裂肺。作者著意刻畫這孤寂冷清的處境,既表現了對友人的渴盼之情,又描寫出友人別離后自己的悲傷難過。期盼、向往和呼喚,使友人感到自己是他離不開的朋友,增進了彼此間的友情。末三句為第三層,寫不忍別離?!敖裣迸c“明朝”以時間之倉促,突出短暫相聚的珍貴,可謂“一刻值千金”,極言彼此情誼之深,對方在自己心目中地位之重?!白硪病薄叭ヒ病边B用表肯定的“也”,一詠一嘆,堪詠堪嘆,俯仰之間甚是感慨。到了“寧奈些些”,不僅詞氣唏噓,簡直是強忍哽咽,情不能自已。全曲描畫了三幅圖,由送別地點,轉而想朋友去后自己的孤寂,繼而回到送別地飲餞行酒,場景轉換,情感流連,益轉而情愈濃,是寫別離、友情的杰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中区| 静海县| 东明县| 叶城县| 西丰县| 西吉县| 台中县| 仁布县| 上蔡县| 巴彦县| 昭苏县| 砀山县| 镇安县| 海门市| 石阡县| 山阴县| 漾濞| 萝北县| 仁怀市| 包头市| 莲花县| 天水市| 普兰店市| 宜阳县| 沾益县| 古浪县| 甘谷县| 贵阳市| 尼玛县| 吴旗县| 独山县| 台东市| 磴口县| 卓资县| 牡丹江市| 内江市| 轮台县| 三都| 巴塘县| 丹巴县|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