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金融發展研究:以深圳市為例
- 熊思琴 高紅
- 1251字
- 2019-11-29 16:13:52
序言
在全球氣候變暖、環境趨于惡化的背景下,作為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創新型金融模式,綠色金融愈發受到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的重視。政府方面,我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將綠色金融確定為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金融機構方面,我國金融機構在“十三五”規劃的指引下,將綠色金融設定為轉型新方向;企業方面,我國各領域企業為獲得綠色發展標簽,積極推動產品能耗標準升級,借助綠色金融以實現轉型。
為推進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轉型,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將綠色金融定位為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試圖構建一套市場化的綠色金融體系、制度和機制,以綠色金融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從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綠色增長。發展綠色金融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國“十三五”發展規劃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構建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共同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國成為全球首個由政府推動并明確支持“綠色金融體系”的國家。2017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等五省區的部分地區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這些舉措既是中國決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體現,也是應對氣候變化、落實《巴黎協定》的具體措施,體現了中國盡國際責任的大國擔當。
發達國家進行綠色金融實踐已久,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豐富綠色金融產品種類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而中國雖起步較晚,但發展成效顯著,已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的重要引領者之一。中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為規范綠色金融業務、確保綠色金融實現商業可持續性、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與此同時,中國綠色金融標準仍不完備、不統一,業務發展先于標準制定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構建統一完備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迫在眉睫、意義深遠。
隨著相關制度的日趨完善,綠色金融的各項政策措施已得到了較好執行和落實。但由于全國各地情況差異較大,地方政府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因地制宜。《深圳市“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加快低碳經濟發展,制定低碳發展促進條例,完善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法治環境;《深圳市金融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建立綠色產業引導基金、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綠色金融產品等建議。目前,深圳市雖然在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環保PPP、碳金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協作機制不夠完善、綠色產品種類較為單一等一系列問題。
本書匯集了綠色金融領域內的最新研究進展,輔以各綠色金融業務或產品類別的實際案例和經驗總結,對深圳市綠色金融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回顧國內外綠色金融發展歷程,便于相關領域研究者了解當前研究動向,廣大思路,并為讀者提供參考。本書或有疏漏,敬請批評指正。梳理的國內綠色基金只是整理到2016年年底前成立的,也請讀者在引用時候多加留意。
熊思琴 高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