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紅樓夢
  • (清)曹雪芹 周汝昌
  • 3933字
  • 2019-11-29 16:23:23

校序

這部《紅樓夢》自2005年起,經過長達幾度春秋的艱苦奮斗,今天終于印行面世,我感到十分欣慰。如果說這個版本是我經歷六十多年努力的心力結晶,確是真實不虛,但并不等于是已經做得盡善盡美了,只是表明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報告和虔誠的獻禮。

全書沿用《石頭記會真》選定的文字,然又經過逐字逐句重新細加匯校,反復核正達四次之多,解決修正了不少疏誤遺留問題。本書匯校《紅樓夢》正文的根本目的是尋求雪芹原稿文辭包括書寫方法的本來面貌,這與通常的匯校整理的用意和方法都不盡相同。一般的匯校整理除了改正明顯的錯字訛句以外,總是想要為讀者提供方便,于是就盡量把文字弄得規范化,稍微少見難認的字就會設法避免或改用目今大家所習慣的用法和寫法。這樣的用意雖好,卻帶來了難以避免的缺點和弊病。如今大家已然盡知文學藝術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個性和特色,如果匯校一味偏重于按照現行辦法來規范化,那必然就會把《紅樓夢》真本原貌的特殊字法句法都拉向了一般化,這個問題值得特別注意。我的想法是要盡量尊重著書人曹雪芹的文筆和書寫特點,只要不傷害不改變原來的含義,哪怕明知是創稿的筆誤,也不主張改正。例如,第二回標題詩首句云“一局輸嬴料不真”,從眾多古抄本來看,輸贏的“贏”沿用“嬴”字,這就表明此“嬴”字是雪芹筆下當日的原貌。然而既然“輸贏”是個成詞,那么“贏”字不管從“女”還是從“貝”,都不會影響雪芹創稿的本意,也就不必再把“嬴”改作“贏”。又如此詩的第四句“須問傍觀冷眼人”,這個“傍”,其實在雪芹時代的讀者都會知道,“傍”“旁”帶不帶立人偏旁是不必嚴格區分的,他們都會讀作“旁觀”的,因此在本書中仍然尊重那個“傍”字。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性質也不盡相同,但如細講羅列太覺繁瑣,只能略舉一二。

我這樣說、這樣做,如果有讀者仍然覺得不能同意接受,那么我再舉一二經書古例,請您再加思考。例一:《論語》開頭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無人不曉這個“說”是“悅”的古寫通用字,所以誰也不會主張再版《論語》新本就干脆改作“不亦悅乎”。例二:《詩經》中“鞠有黃華”句,又是同一道理,誰也不會主張必須將它改成今天的“菊有黃花”。再如《詩經》中的“一葦杭之”句,誰也不會硬行把“杭”字改為“航”字。不必再舉,讀者諒已理解了我匯校《紅樓夢》的體例原則了。總之希望讀者能理解本書的用意及求真的苦心,舉一反三,而不把這些當做失誤,實為幸甚。

在本書匯校的一般體例之外,試舉少數個別特例以供參考:一種是雪芹有意特用特寫的字、詞、句,二百數十年前的書寫習慣或與今日有同有異,如寫黛玉的眉眼,原文作“兩灣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對此有人以為“灣”是誤字,應作“彎”;又,“含露目”不可解,應作“含情目”,如此等等。殊不知,“灣”字在十幾個古抄本中完全一致,絕非抄手之誤。蓋雪芹用字另有深意,若用“彎”,不過僅僅表一曲線而已,而用“灣”,兼含眉下是一灣秋水,是故,“灣”字之三點水絕不能省去,此與誤字豈能混為一談。至于“含露目”,乃暗用唐代詩人李賀詩《李憑箜篌引》,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之句。黛玉正以芙蓉花為其象征,其所掣花名簽正是“莫怨東風當自嗟”,出唐高蟾句“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東風怨未開”,此皆雪芹之文心匠意,他人不可及。

上文剛剛說到我的匯校是盡力尊重雪芹原著的真貌,如不可得,也要尋求一個最接近真本原貌的文本,所舉諸例道理已明。可是事情是復雜的,有的筆誤是從其原貌而不加改動;而另外有的筆誤或原系抄誤,又主張應該變通做法,允許酌加改正。這是否自相矛盾呢?從行跡現象上來看,似乎自相矛盾,而從事情的實質來看,則仍然是盡力尋求雪芹原著真貌的本意,并無一致。舉一二小例作為說明:一個是開卷不久的七言絕句“無材可去補蒼天”,凡是《紅樓夢》的熱心讀者或許早已倒背如流,而這個校本卻偏偏定為“無材可與補蒼天”,這就引起了讀者的疑問,并且以為如此輕改抄本原文是治學態度太不嚴謹。我心懷歉意,然而又必須加以解釋:從傳統格律詩的嚴格規定來講,一個短短的七言絕句,二十八個字中不允許有重復的字出現。如今通行本此處的“無材可去”正與同篇的第四句“倩誰寄去”緊連,而兩“去”相重,不僅字重,而且都在第四個字上相重,地位又同,這是不應該發生在雪芹筆下的怪異現象。于是推斷兩個“去”字必有一誤,初步假設“去”“與”二字的訛混是由其草書形似所致。因為草書的“去”和“與”的橫畫只相差了一小截兒,或許抄書人誤將草書的“與”認作了“去”。這樣的假設能成立嗎?及至從現藏于俄羅斯的那一部《紅樓夢》古抄本中發現,正好有一處是“去”“與”二字互訛的例子,這就證明了假設的合理性,才敢于在本書此處定為“無材可與補蒼天”。“與”,即參與之義也。其草書作equa,去字草書作equa,此二字形似致抄者誤認,正和開卷不久石頭自怨自悼,“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的“入選”二字緊密呼應。若作“去”字,即是去不去的問題,已非雪芹用字之本意了。

《紅樓夢》之正文,內中雖發生的文字訛錯問題很多,而又多是由于作者手稿書寫和傳世清抄過錄間的致誤,但從中可窺見雪芹亦是位書法家,他對真、草、隸、篆無所不能,上文已然舉過因草書字形而抄誤的例子。又如把“梅”抄成“樓”,把“訴”抄成“近”;又如“悲”“想”二字相混,“如”“為”二字相混等等之例。稍通書法之人或一望可知或略加思索也就恍然,但對書法無緣的評論者就會產生很多不解甚至質疑。雪芹創稿時,口語中若干常用字尚無劃一規范之書寫法,又因其寫作時間先后不一,同一用字卻又出現不同字體或書寫法,如“曠”“矌”即今之“逛”、“到茶”與“倒茶”、“嬤”與“嫫”、“狠”與“很”等詞字的同時存在,其例不少。本書宗旨為存雪芹原稿本貌,均不強加統一,蓋歷史之真實不應以目今流行之整理辦法而使其一般化,盡失其原著特點矣。

《紅樓夢》作者自云,“此書大旨談情”。他所謂的“情”是傾注于“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的不幸命運的同情、真情。故《紅樓夢》并非索隱派所解之政治小說,然而此“千紅”“萬艷”之所以同遭不幸命運者,卻又與政治暗中關聯。試看書中有詩云:“好知運敗金無彩,堪嘆時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如山之白骨豈皆個別之遭遇,明系政局巨大變故之結果。細心讀者自當觸處豁然貫通。

《紅樓夢》一書不是愛情故事,也不是婚姻悲劇,甚至也不是像作者自云的悲歡離合、炎涼世態那一個層面的事情和意義,這部書所包含的中華文化乃至宇宙精華的一層一面,細究起來,其博大精深早已超越了個別人物、個別事件、個別經歷、個別感受的狹隘范圍了。這一點也是近年來若干有識之士開始領悟而不再以為是張皇夸大了。

《紅樓夢》一書之偉大意義究竟何在?論者多以為此乃舊時代、舊社會、舊禮法、舊意識之挽歌。余意:若果如此單一淺顯,又何以為“偉”?何足謂“大”?試讀中秋深夜聯句至“寒塘”“冷月”之后,妙玉出而勒止前文續延結句,有云“赑屭朝光透,罘罳曉露屯”;有云“振林千樹鳥,啼谷一聲猿”;有云“鐘鳴攏翠寺,雞唱稻香村”等諸多新句,此為全書大局預示,豈是挽歌一義所能限其洪蘊淵思者乎?

雪芹之《紅樓夢》并非挽歌,上文已略論之。其實,雪芹著書之“大旨談情”原即包含真、善、美三者而總括之言。蓋雪芹之情專指真情、至情,情至極處,即所謂情癡、情種。能以此種真情、至情以待人者,即為至善,而此種至善者即為至美者。是故書中之諸釵群芳皆具有真、善、美之質素,卻慘遭命運之涂炭、毀滅。請讀《芙蓉女兒誄》,其中對于涂炭和毀滅真、善、美之假、惡、丑以不同于前文之含蓄委婉而變為激烈斥責,痛加撻伐。若明此意便悟,以《紅樓夢》為消極虛無挽歌之見解,非雪芹之原旨矣。

雪芹傳世抄本止于八十回,如“戚序本”第七十八回“芙蓉誄”后并無一字回尾結文;又“楊藏”“夢稿”(楊藏、夢稿系同一本子)本亦于此回之末記有“蘭墅閱過”字樣,合證得知:最早抄本實至七十八回即中止,其第七十九、八十兩回出于另手后補,用以湊成八十整數便于傳售,由此亦可以推知脂評所言“后之三十回”與“百十回大書”等語應解為七十八加上三十等于一百零八回,而一百零八回加以開卷“楔子”與終卷之“情榜”,即符“百十回”之總計數。

“情榜”似應為十二釵之排名:由正釵、副釵、又副釵三排而拓增為九排,而九乘十二仍歸于一百零八之總數。“情榜”以“大皆談情”作呼應、作注解,也為全書作結,每一名下附注“情某”等語,如黛玉為“情情”、寶釵為“情時”、晴雯為“情屈”、金釧為“情烈”、鴛鴦為“情冤”、紫鵑為“情慧”、襲人為“情賢”、探春為“情敏”、香菱為“情憐”等等,是其中略可揣知之例。至于芳官,回目中有“斬情歸水月”之言,純屬芳情被迫斬斷,為庵主老尼騙去做使喚丫頭而已。此為程高偽續所謂“焚稿斷癡情”之憤怨而自絕于情者;二者本質迥異——偽續卷末結束之教示,則謂“大凡世人不獨淫字不可犯,即情字亦不可犯,犯者必無好下場”云云,此正與雪芹作對,力圖貶斥之要害,亦即程高續書之反芹大旨,愿讀者詳辨真假,勿為所惑。

雪芹真書七十八回后之情節梗概,我于1949年之《燕京學報》刊發《真本石頭記之脂硯齋評》一文中初有專論,首次倡立“探佚學”之途徑,以窺雪芹思想藝術之全豹,回首六十年矣。

本書參與匯校的版本有:《胡適藏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簡稱甲;《蒙古王府本石頭記》,簡稱蒙;《戚蓼生序本石頭記》,簡稱戚;《乾隆己卯四閱評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簡稱己;《乾隆庚辰四閱評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簡稱庚;《楊繼振藏紅樓夢稿本》,簡稱楊;《原蘇聯列寧格勒藏本》,簡稱蘇;《舒元煒乾隆己酉序本》,簡稱舒;《夢覺主人乾隆甲辰序本》,簡稱覺;《鄭振鐸藏本》,簡稱鄭。

周汝昌
丁亥十月初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双牌县| 会东县| 雅安市| 迁西县| 闵行区| 晋江市| 南陵县| 永春县| 宝应县| 特克斯县| 满洲里市| 壤塘县| 峡江县| 扬州市| 河曲县| 台东县| 贡嘎县| 德兴市| 宁都县| 保定市| 大埔区| 灌阳县| 辽源市| 昌黎县| 黄平县| 宝应县| 义马市| 台前县| 邛崃市| 海门市| 五莲县| 调兵山市| 登封市| 台东市| 武平县| 宕昌县| 隆尧县| 乐安县| 大埔县|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