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學徒制的特征和意義

融技術學習、實踐訓練和道德培養于一體的學徒制是一種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教育制度,在做中學是它永生的靈魂。學徒制之所以能在20世紀后半期煥發出新的生機,是因為它以技能教育為中心,邊干邊學,體現著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

(一)學徒制的特征

1. 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

師傅和徒弟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共同的勞動和生活中,師傅對所從事行業的技能技巧和感情態度通過一言一行對徒弟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師傅作為業界翹楚,將徒弟視為自己手藝的繼承人,向他們傾囊相授產品的整個生產工藝;徒弟則將師傅作為學習的偶像,在學徒期間悉心了解產品的每個生產步驟和工序。學徒制保證了人才培養的專業水平,培養出很多綜合素質高、富有創造精神的人才。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許多發明、創造都是由學徒制培養的能工巧匠完成的。將教育貫穿于生產全過程的傳統學徒制,與現代機器大生產單一工種教育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 以技術技能為中心

從知識的創造過程來講,人類最先創造的不是科學,而是技術。作為科學的主要歷史根源,工匠傳統(技術傳統)早于學者傳統(精神傳統)。技術傳統通過師徒或家族的方式,傳承勞動者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實際經驗與技能,強調實際應用;精神傳統是科學家在書齋和實驗室中研究并創立的人類的理想和思想,注重科學理想。

中世紀時,科學依然是神學的“婢女”,行會制度下的師傅沒有多少理論知識,他們依靠在實踐中逐步摸索而積累經驗、改進技術。許多時候師傅們知道如何做,卻無法說明為什么這樣做,因為很多技藝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能通過制作過程才能獲得。在人類知識的歷史上,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是知識王國的“被放逐者”,長期處在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霸權的壓制下而被迫保持沉默。學徒的培養是通過生產過程中的觀察、示范、模仿和矯正進行的,學徒的學習與生產過程緊密相連,技術技能教育是學徒制的核心。

3. 技能培養與職業道德教育融為一體

在學徒制中,師傅們不僅要把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全部教授給學徒,而且要在自己的作坊內通過躬行實踐、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徒對將要從事的行業的熱愛,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引導并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見,學徒制承擔著技能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兩方面的重任。

(二)學徒制的意義

作為傳統的技能傳授方式,學徒制在工業革命以前的技術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之所以能保持長久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它體現了職業教育的本質和真諦,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家族關系和職業關系是維系手工業社會的經緯,手工業者都被直接或間接地固定在師徒關系中,做學徒是每個有志于學習制造和工作技藝的青年的必經之路,師父對拜師學藝的年輕人完全負責。學徒制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化制度,既富有社會與倫理意義,也具有維系社會穩定的功能。因為師傅不僅要教給徒弟技藝,還要負責培養其品性、道德、人格及行業中的各種規矩禮俗,也就是負責在一種行業范圍內的社會化。所以,“中世紀的學徒制度既是一種真正理想的技術教育體制,也是一種卓越的社會教育組織”[18]

從家庭內部的父傳子,再到手工作坊中的師帶徒,直到行會管理的學徒制,這是技術教育在納入學校教育范疇以前,隨著社會生產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其總趨勢是技術教育的社會性日益增強,規模不斷擴大。由于學徒制與當時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因而推動了社會進步,培養的技術人才(能工巧匠)創造了至今仍令人贊嘆不已的宏偉建筑和精美工藝,并使世代積累下來的生產技術日趨精湛。“隨著這類技巧的精煉化出現的是手工藝的分化。工程師、工具制造者和車匠、鐵匠分家了,雕刻家、畫家和石匠、裝飾工分家了。專業手工藝人中技巧高超、能讀書識字的把他們的技藝經驗記載下來,他們還吸取了學術傳統中的一些學識,對近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行會和學徒制不僅為中世紀培養了大量優秀的手工業者,而且“學徒—工匠—師傅”三重身份劃分的教育傳統,至今仍是手工業教育的楷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东光县| 乌什县| 科尔| 丹凤县| 海伦市| 赤壁市| 望奎县| 游戏| 教育| 通海县| 沂水县| 繁昌县| 太湖县| 康平县| 乐业县| 大连市| 凤翔县| 荣成市| 哈巴河县| 子洲县| 兴国县| 富宁县| 天长市| 台山市| 夹江县| 富蕴县| 时尚| 昌图县| 砀山县| 禹州市| 正宁县| 伊宁县| 左云县| 辽源市| 乐平市| 贵溪市| 江孜县| 河东区| 东港市|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