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規模、自然資源和產業發展戰略
- 鄧柏盛
- 1610字
- 2019-11-29 16:07:59
摘要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一些新興大國的崛起,世界經濟格局重新調整。全世界自然資源消耗速度迅速加快,國際資源價格波動劇烈,國家之間關于自然資源的摩擦不斷、紛爭升級,國際貿易秩序屢遭破壞。政治家、經濟學家對自然資源重新燃起了異乎尋常的崇拜心理,因為充足的自然資源既能夠滿足一個農業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能夠保障一國的工業化持續進行,還能夠使一國在國際貿易談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國自然資源種類齊全、數量豐富,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建立完備的產業體系提供了較好的初始條件。然而,現有的研究表明: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產業發展、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復雜。有些自然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大國如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等經濟增長緩慢,而另一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大國,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金磚國家”經濟增長迅速。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新階段,資源和環境要素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硬約束”,資源的可獲取性和利用方式、產業發展的思路和戰略,將直接影響國家的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發揮這些優勢的具體方法和途徑。
本書以大國為研究對象,從大國自然資源優勢入手,研究其對產業形成、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競爭力、產業調整和升級的影響,尋求適合大國產業發展的思路、戰略和具體政策。理論研究以索羅模型為基礎,從資源的稀缺性入手,重新構建包含自然資源在內的分析框架,研究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作用。經驗研究方面,首先,客觀、真實界定大國,結合以往研究歸納、總結大國可能具備的優勢,研究其對產業發展、經濟增長的影響路徑和機制。然后,開展一系列實證分析,具體涉及驗證大國的自然資源優勢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大國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且從需求的角度測算自然資源國際均衡價格的波動問題,以及大國的自然資源豐裕度與工業化質量之間的關系;同時分析自然資源對外貿易中的關稅壁壘、定價行為和貿易策略等。
通過深入研究,本書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研究表明,自然資源、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變遷以及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從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視角來看,一國在初始發展階段的自然資源豐裕程度會決定產業布局與產業規模,而產業布局與產業規模又會進一步影響經濟增長、產業的升級與變遷。同時,經濟增長又會反過來影響一國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升級。這些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往往需要運用多種方法,從各個方面深入細致分析,不能簡單和籠統地給出結論。在不同的國家,由于國情差異,運用同樣的方法,得出的研究結果也可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時期研究結果也可能會不同。在政策建議上,盡管大國之間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大國的自然資源優勢存在差異,仍然可能存在一個普適性的產業選擇標準和發展戰略。在產業選擇上,筆者認為,發展中大國基于自然資源優勢的產業選擇戰略應該是全產業鏈完整的產業選擇戰略,從整個國家層面來看,必須構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門類;從地區層面來看,可以根據區域要素稟賦特點有所側重。在產業布局戰略上,發展中大國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平衡發展與非平衡發展戰略、梯度推移與反梯度推移戰略、點軸開發和增長極戰略都有可取之處。在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上,無論是產業內部的升級還是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都必須依托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提升人力資本來完成,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產業結構調整不僅與一國的自然資源情況有關,還往往與一國的產業模式、產業發展思路、國家發展戰略相關。在自然資源貿易方面,既要看到自然資源貿易的有利方面,也要看到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應該更多強調資源進口而非出口,可以采取策略性的政策。一方面,拓寬資源進口來源,確保資源獲取的渠道安全,構建完善的資源儲備體系,運用大國的規模優勢提高國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的貿易合作;另一方面,鼓勵企業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降低單位GDP資源消耗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