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規模、自然資源和產業發展戰略
- 鄧柏盛
- 3349字
- 2019-11-29 16:08:03
第四節 小結
工業是大國發展的根本,工業化是大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工業化的階段、工業化的速度和工業化的質量會影響一國工業的布局,而工業布局又會影響一國的工業化進程,改變工業化的路徑。上述研究表明,大國一般是基于工業發展現狀、資源要素稟賦和國家發展戰略來選擇符合自身發展的工業布局,通過重點產業發展的戰略,強化一國經濟基礎,通過技術進步來搶占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通過對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發展中大國自然資源和產業發展的關系研究表明:自然資源對大國產業選擇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自然資源通過直接和間接的途徑影響一國或地區產業發展。首先,自然資源為一國或地區產業的形成提供了初始條件,資源的豐裕程度直接決定了產業的初始規模和發展潛力。其次,自然資源利用的技術和能力,是一國或地區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直接決定產業變遷的速度。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之間相互影響,一方面,技術進步促進了產業分工和發展;另一方面,分工又會促進技術進步,且這一過程具有動態性和持續性。最后,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思路、貿易政策和國家發展戰略,都將影響產業形成、產業布局、產業結構和產業升級的速度。
從單個國家來看,盡管自然資源總量優勢明顯,但各個大國之間差異明顯,特別是考慮人均自然資源存量后部分國家自然資源優勢將消失,而且在過去幾十年間各國已經大量生產、消費和浪費了部分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因而若要維持自然資源優勢,其根本途徑在于加強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從當前各國產業結構來看,若要從自然資源角度優化產業結構,維持經濟長久、高速增長,各國必須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力度、加快產業技術創新的速度、進行資源深加工、拓展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環境保護。從產業發展思路和國家戰略來看,必須整體考慮一國的綜合優勢,可從比較優勢或者競爭優勢出發優化產業結構,避免經濟發展依賴于單一產業或少數產業的情形。此外,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資源、產業優勢存在一定的互補關系,同時這些國家也存在一些約束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的不利條件,如俄羅斯、巴西都曾經歷改革失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不徹底,印度缺乏良好的投資環境,若國家間能夠有效利用現有的合作、交流機制,積極地倡導和構建新的發展思路和框架,建立起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則能夠有效推進各國的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
[1]作者通過綜合考慮人口、國土、GDP三個標準,認為全世界可列入大國范疇的國家有24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埃塞俄比亞、埃及、剛果(金)、伊朗、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蘇丹、南非、哥倫比亞。2008年,全世界國家(或地區)總數為224個,大國的比例約為1/10。
[2]詳見歐陽峣、羅會華:《大國的概念:含義、層次及類型》,載《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8期,第20—24頁。
[3]本書主要研究第一類具有綜合優勢的超級大國,研究重點為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四國,這四個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將其稱為發展中大國。另外,近年來,由于上述四國發展迅速,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升,國際上對其還有一些新的稱呼,如新興大國、“金磚四國”“金磚國家”等,這些稱呼在本書的一些章節中也有所體現。
[4]參見鵬飛:《豐富的俄羅斯自然資源》,http://www.chinarussia-info.com/readnews.asp?NewID=1580-58k,2018年1月20日訪問。
[5]參見劉翊:《美國自然資源》,http://bbs.easybizchina.com/showtopic-5856.aspx-27k,2018年1月20日訪問。
[6]詳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指數分析報告2012》。
[7]自然資源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主要集中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早期對第一產業的研究和說明較多,后期對第二產業的分析較多。本章研究涉及自然資源與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間的關系,重點在于研究自然資源與第二產業之間的關系,選擇的國家主要是超級大國中的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等,一些研究者還將這些國家稱為發展中大國、新興大國或者“金磚國家”。美國作為一個成熟的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已經相對較小。盡管在美國工業化發展初期也能夠找到一些自然資源與產業發展的典型事實和案例,如鋼鐵產業、汽車產業等,但是由于美國完成工業化的時間比較長,一些數據已經難以獲取,一些地區的資源也隨著使用和開發年限不斷上升,已經出現枯竭,一些產業已經伴隨產業升級發生了重大變化甚至已經消失,因此,筆者沒有將美國的情況單獨拿出來在此章節中作比較分析。
[8]按照安東尼奧的觀點,自然資本是區別加工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第四種資本,主要由自然資源、生命系統和生態構成。
[9]工業分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人們只能承認它、繼承它。工業布局必須以原有工業分布為前提和基礎,是對原有工業分布的再分布,工業布局與工業分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繼承與被繼承的關系。
[10]這里的“需要”既有主觀的東西,又有客觀的內容。主觀的東西包括馬克思的理論、斯大林的認識與經驗、中國領導人的見解;客觀的內容包括人民群眾的福利、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生產方式、國際政治與經濟,因而“需要”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這里的“服從”主要是指中國工業化運動實施的動力源。這一動力源來自于廣大群眾對軍事和行政命令的服從、對國家領導人的信賴。
[11]目前,巴西已經成為南美洲鋼鐵制造大國,鋼鐵產量排名世界第六,鋼材出口超過1200萬噸,占全國鋼材總量的50%以上,同時還是拉美地區第一、世界第九汽車生產大國。
[12]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原蘇聯的主要工業,這里并未明確區別蘇聯和俄羅斯。解體后,俄羅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經歷了私有化。俄羅斯的私有化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2年秋至1994年6月,第二階段從1994年7月起。兩個不同的階段使得俄羅斯的工業發展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一階段為私有化時期,經濟上徹底打破傳統的計劃體制,并以國有企業為突破口,通過私有化形式開始大規模的市場經濟改造。這一階段實行的是無償私有化。外國投資者可以參加拍賣、競賣和投資招標,以及購買私有化證券。到1994年6月底,70%的工業企業,其中包括2萬個大中企業已轉為股份化;私有化比例達75%;農業中私有化企業和個人副業產值已達86%;非國有制經濟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就業人數達到4000萬。從1994年7月1日起推出第二階段私有化計劃。這一階段私有化的特點是從無償私有化轉為有償私有化,從追求政治目標轉向注重經濟效益,刺激生產投資。
[13]非平衡發展戰略主張發展中國家應將有限的資源有選擇地集中配置在某些產業部門和地區,首先使這些部門和地區得到發展,然后通過投資的誘導機制和產業間、地區間的聯系效應與驅動效應,帶動其他產業部門和地區發展,從而實現整個經濟的發展。
[14]進口替代是一種內向型工業發展戰略,這種戰略的實質,是以本國生產的工業制成品來滿足國內需求,取代進口貨,并通過進口替代工業的發展來逐步實現工業化。
[15]1970年,利特爾等在研究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賓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發展經驗后認為,進口替代戰略嚴重降低經濟效率、抑制出口、加劇失業,導致國際收支惡化。
[16]這里產業和工業含義相同,各個具體產業都是從第二產業內部進一步細分出來的。
[17]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實際上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之后的結果,同時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向的一個標志。然而值得指出的是,這些發展戰略提出后一些產業的興起、轉移、擴張所帶來的具體效應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所起到的作用仍有爭議。
[18]近年來,俄羅斯經濟發展向好,逐步崛起,在世界上的地位顯著提高。然而,縱觀世界經濟發展歷程,后發國家的經濟追趕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資源型追趕,以中東產油國為典型代表;二是勞動密集型追趕,以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為典型代表;三是重化工業型追趕,蘇聯是典型代表。前兩類國家雖然實現了經濟追趕,但在世界經濟中的“配角”地位卻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在國際政治領域更是依舊處于從屬地位。重化工業型追趕曾經使蘇聯成為與美國分庭抗爭的超級大國,但遺憾的是最終走上了解體之路。作為蘇聯的繼承國,發展潛力巨大,完全有可能重新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大國和強國。俄羅斯已經崛起,必然加快增強關乎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命脈的工業領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