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大國的界定及優勢分析

一、大國的界定

本研究主要針對的是一些大國,然而“大國”是一個復雜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大國”,什么是“小國”,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學界更沒有明確哪些國家屬于大國。到目前為止,對“大國”進行研究最為深入和透徹的應該屬于以歐陽峣為代表的大國經濟研究團隊。筆者非常認同歐陽峣和羅會華(2010)基于經濟學從綜合性的角度界定的“大國”概念。[1]他們根據大國的國土、人口、經濟總量情況,把大國分為特大國、中等大國和一般大國三個層次;根據大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把大國分為高收入大國、中等收入大國和低收入大國三種類型。最終區分出三類大國,第一類是具有綜合優勢的特大國,主要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第二類是具有比較優勢的中等大國,主要有: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阿根廷;第三類是具有區域優勢的一般大國,主要有:墨西哥、埃塞俄比亞、埃及、剛果(金)、伊朗、韓國、蘇丹、南非、哥倫比亞。[2]大國的綜合優勢實際上就是基于規模所形成的各種優勢的一個綜合,本書主要研究第一類大國,即具有綜合優勢的特大國,此類國家中只有美國是發達國家,其他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因此研究的重點又在于其中的發展中國家。[3]

二、大國的綜合優勢

(一)大國的國土面積廣闊

國土面積作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成為大國經濟研究中首要關注的條件,我們評價大國實力時,往往首先關注其幅員大小。一般說來,國土面積越大,國力也就越強。很多學者在研究大國經濟時,往往將國土面積作為第一個重要參數。如歐陽峣、羅會華曾經指出,一個國家的大小與其擁有的陸地面積有關,一個國家土地面積越大,自然這個國家就越大。國土面積排名全世界前十位的國家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哈薩克斯坦和蘇丹。上述國家的國土面積都超過了100萬平方公里(如表3.1所示)。

表3.1 世界主要國家國土面積排名

049

(續表)

050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國際統計年鑒2017》,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年版。

國土面積大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有利條件。通常,“地大”總是與“物博”相關聯。一般來說,國土越遼闊,資源就越豐富,國家實力也就越雄厚。目前,世界上的領土大國,如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均是資源大國。廣大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是一國發展經濟的重要基礎,領土面積對一國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大國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二)大國的自然資源儲量豐富

自然資源稟賦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從貿易、分工、資源稟賦和規模等方面探討自然資源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指出:基于地域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將產生商品成本的絕對差異,這種差異將導致區域間的產業分工……分工的基礎主要是有利的自然資源稟賦。在馬爾薩斯看來,自然資源對增長具有極為重要的決定作用,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應該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李嘉圖也看到了自然資源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在資源導向型的增長模式中,自然資源稟賦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筆者重點研究的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等特大國,這些國家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國土規模比較大、自然資源儲量豐富。其中,俄羅斯自然資源最為豐富,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一,約為1707萬平方公里,擁有全世界10%的耕地,耕地面積約1.3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世界第一,約0.85公頃。俄羅斯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儲藏量巨大,在世界自然資源總儲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鐵、錳、銅、鉛、鋅、鎳、鈷、釩、鈦、鉻等均名列世界前幾位。[4]美國國土面積約936.4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1.97億公頃,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3%,是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均耕地0.7公頃,是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積的2.9倍。美國的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石油、煤炭、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此外,美國還擁有豐富的鉛、鋅、銀、鈾、鉬、銅、金等資源。[5]巴西國土面積約為855萬平方公里,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例如,已探明鐵礦砂儲量650億噸,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鈾礦、鋁礬土、錳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鎳礦和黃金礦;石油儲量約36億桶,另有相當于15億桶石油的油頁巖;天然氣儲量1330億立方米。豐富的自然資源奠定了巴西健全的工業體系,咖啡、蔗糖、柑橘生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位,畜牧業發達,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巴西成為“世界經濟的糧倉”。印度國土面積約328.8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總面積的2/5強,山地只占1/4,高原占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占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居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在世界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大國的人口眾多

人口眾多是特大國的第二個典型特征。現有對大國的分析和研究中提及最多的劃分標準就是人口,如西蒙·庫茲涅茨在《各國的經濟增長》一書中分析國家大小對一國國內生產結構的影響時,就運用人口作為尺度,以1000萬作為分界線把國家分為大國和小國兩類。錢納里在《發展的格局:1950—1970》一書中,將人口在2000萬以上的國家稱為大國。為什么專家學者大都喜歡以人口作為大國的衡量標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數量的多少,體現了國家的人本性、群體性,一個人的社會或者幾個人組成的社會是不需要國家這種載體的。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人口大國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日利亞、俄羅斯和日本,具體人數見表3.2:

表3.2 世界主要人口大國排名

052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國際統計年鑒2010》,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年版。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堅持不懈地推進計劃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從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98年的9.14‰,2005年進一步下降到5.89‰,人口的快速增長得到了有效控制。豐富的人口和勞動力資源數量,有利于提高勞動分工帶來的規模效益,并且具有低工資優勢,為中國近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四)大國的資本積累規模大

在推動經濟增長的眾多要素中有三個最為重要,一是技術,二是勞動力,三是資本。在一個短期的研究中,往往會假定技術是不變的,另外兩個要素中勞動力體現在人口的規模和質量上,資本則體現在包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等方面。大國資本積累量大,而且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的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不相同。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物質資本的作用更為重要。這一時期,社會消費結構以生存和基本發展需要的物質產品為主,知識產品消費的比例較小,相應地,在產業結構上,整個國民經濟以物質生產產業為基礎,服務業的資本密集度較低。向工業化推進的過程中,工業部門的持續擴張,制造業的迅速增長,客觀上要求物質資本急劇膨脹,因此在這一階段,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的來臨,消費結構升級,物質消費的比重降低,知識產品、精神和服務類消費比重不斷上升,產業結構隨之發生變化,服務業比重大、知識密集度大,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事業、信息服務與咨詢業、教育培訓業等專門知識性的產業更發達,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第一支柱產業。為適應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變化的需要,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時期,人力資本、金融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在大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工業部門的擴張及其城市化進程中的推進需要交通運輸、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的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這一切都會產生巨大的資本需求,巨額投資是大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大國要想迅速改變自己的經濟面貌,擺脫發展中國家形成“貧困的惡性循環理論”(納克斯),就必須全面地、有規模地籌集資本和提高資本利用效率。這些國家由于人口眾多,儲蓄率比較高,使得其無論是人力資本積累還是物質資本積累都具有大國優勢。以中國為例,固定資本形成總量從2000年的37316.58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269075.4億元。1994年后,人力資本增長加速,1995—2009年間的年均增長率達10.16%;而1985—1994年間的年均增長率為2.26%。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為大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6]

(五)大國其他方面的規模優勢

相對于小國而言,大國還存在一些明顯的規模特征:第一,大國經濟總量大,影響力強。經濟總量一般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2011年全球國家GDP前10名如表3.3所示。經濟規模是衡量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標準,不僅構成影響一國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構成影響國際市場變動的重要變量。經濟規模大是大國經濟的一個基本標志。大國效應是大國經濟的外部體現,大國經濟的特性決定了其具有不同于小國經濟的內在規律和外部特征。

表3.3 2011年全球主要國家GDP排名

054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國際統計年鑒2013》,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年版。

第二,大國的市場規模大。規模經濟分為外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規模經濟。具體來說,外部規模經濟是由于相關聯的企業間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擴大了企業的邊界和規模,實現了擴大生產規模才能實現的規模經濟效應。內部規模經濟就是隨著單個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及各種費用從而引起的產品成本下降和收益增加的情況。市場規模體現在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的規模方面。從市場需求來看,市場容量就是國內市場需求量,生產規模取決于國內市場需求規模。顯然,國內市場容量大的大國企業更容易實現規模經濟,而國內市場狹小的小國,大多數產品的規模經濟難以在國內市場上實現。國內市場容量對企業規模經濟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即便一個企業具有實現規模經濟的能力,但受到市場容量的約束,該企業也難以實現規模擴張,這也意味著在企業內部無法實現充分的分工。在存在較高貿易壁壘的情況下,對大國而言,由于國內市場容量大,在內部規模經濟條件下,單個企業達規模的生產可以充分獲益于規模經濟。從市場供給來看,由于大國的國內市場較大,規模經濟效應較強,可以使本國產品以低成本進入國際市場。由于產品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規模經濟可分為內部的和外部的。內部規模經濟指的是單位產品成本取決于單個廠商的規模而非行業規模;外部規模經濟則指的是單位產品成本取決于行業規模而非單個廠商的規模。內部的和外部的規模經濟對市場結構具有不同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內部規模經濟的實現與一個產業或行業內的廠商數量呈反比,即廠商數量越少,專業化程度就越高,規模收益也就越高。內部規模經濟依賴于廠商自身規模的擴大和產出的增加。在這種情形下,大廠商比小廠商更具有成本優勢,能夠迫使小廠商退出市場,從而獲得市場份額,也形成了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如果一種商品能夠長期大規模生產,就有可能大大提高它的經濟效率。大規模生產可以深化生產分工和專業化程度,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縮短機器設備閑置期和原材料及產品庫存期,從而降低產品平均成本;可以更多地積累生產經驗和更便于引進生產技術及管理水平,從而擁有競爭優勢;可以實現產品的多元化,從而擴大市場份額,等等。大國由于自身市場規模巨大,即使在沒有國際市場的情況下也能充分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優越性。

從對外貿易的角度來看,其規模也非常大。大國經濟內部的市場特征不會是均質的,而是呈現出較大的內部差異性。這為區域分工和區際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一般來說,大國情形下的專業化生產優勢具有比小國更強的延展能力,這種延展能力是以內部地區經濟資源的重新配置為前提。比較優勢理論論證了對外貿易的必要性,在全球市場一體化條件下,各國依據本國的比較優勢選擇加入國際分工,這將帶來貿易收益。

另外,從創新的角度來看,大國的創新需求遠強于小國,其規模也是小國無法比擬的。大國經濟體在研發(R&D)和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小國經濟所不具備的一些特殊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最為基礎性的成本收益視角來看,一些在小國無法獲利的技術在大國卻能夠獲得收益。其次,對于大國來說,一些具有超前性的技術創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本國當前的比較優勢,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其對資源的扭曲效應也將小于小國,也就是說,大國可以更好地接受超前性的技術創新的出現與成長,而這些超前性的技術創新對于大國的長遠發展又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具有超前性的技術創新在增強大國當前的綜合國力以及塑造大國長遠的競爭優勢方面往往產生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再次,技術創新存在一定的進入門檻,特別是前沿性的重要技術創新對資金和人員等都存在嚴格的要求,而這些條件可能并不是每個國家都具備的。作為大國,雖然從相對量上來說,可能存在資金和技術人員儲量不足的問題,但是從絕對量上來說,卻往往可以跨越技術創新所需要的門檻,而小國往往不具備這一條件。最后,具有獨立開展技術創新能力的大國在引進和消化發達國家先進技術方面比小國更具優勢。當發展中國家具備獨立開展技術創新的能力之時,發達國家對相關技術進行封鎖也就失去了意義,為了獲得經濟利益,發達國家將傾向于以更快的速度和較低的價格向該大國轉移相關的技術。同時,具備相關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有利于大國充分吸收、消化和進一步改造發達國家轉移的相關技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富顺县| 石台县| 桂林市| 仙游县| 兴化市| 图木舒克市| 招远市| 健康| 梅河口市| 边坝县| 丰原市| 武汉市| 朔州市| 华容县| 平泉县| 江阴市| 南川市| 四平市| 宜宾县| 虹口区| 芦山县| 白朗县| 阳高县| 工布江达县| 镇远县| 淳化县| 霍城县| 洪洞县| 方正县| 冀州市| 嫩江县| 丹江口市| 涪陵区| 呈贡县| 辰溪县| 汨罗市| 三穗县| 灵山县| 东城区|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