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展戰略與宏觀政策(上下冊)
- 徐憲平等
- 8706字
- 2019-12-27 16:49:17
第10章 我國改革進程的歷史回顧
回顧40年來改革的歷程,對我們認識改革的此岸與彼岸,進而做到“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具有重大意義??偟膩砜矗覈母飶霓r村到城市,從經濟、社會到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全面展開,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線,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0.1 探索起步階段(1978—1991年)
以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正式拉開。這一時期,我們黨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突破了束縛生產力的計劃經濟。改革探索主要表現為松綁、放權、打破鐵飯碗、實行承包制,等等。
1978—1984年,改革的重點在農村。1978年以前,我國農村的體制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人民公社既是行政組織,又是經濟組織,既要組織群眾生產,又要負責群眾生活,履行兩種完全不同的職能。這種統一管理、集中勞動、平均分配的體制和方式,脫離了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實際。安徽、四川農民發明的“大包干”是改革的發端,迅速形成星火燎原之勢。農村改革最關鍵的是理順了農村最基本的經濟關系,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成為自主經營的經濟主體。當時創造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穩定運行到現在,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與此同時,城市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試點,逐步減少國家指令性計劃。這些改革雖然是初步的,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上打開了一個缺口,使改革在一開始就走上了市場化取向的軌道。
從1984年開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一階段,爭論比較大的是,到底是以國有企業改革還是以價格改革為中心環節?一種意見認為,應該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重點,通過簡政放權和增強企業活力,使國有企業成為相對獨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一種意見認為,價格改革尚未根本突破,企業盲目追求計劃外生產和提高產品價格的沖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因此,要把價格改革作為重點。除了這兩種觀點外,也有主張價、財、稅改革聯動的。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下了定論,指出“增強企業的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但同時指出“價格體系的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依然是改革的重頭戲。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沖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壁壘,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突破口,使企業擁有部分自主計劃權、產品購銷權、資金使用權;實行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國家對企業實行經濟責任制,建立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把企業和職工的經濟利益與承擔的經濟責任和實行的經濟效益掛起鉤來;實施承包制、租賃制,推行廠長負責制、勞動合同制等改革舉措。價格體系改革方面實行放調結合、以放為主,放開了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和多種工業消費品價格,對工業生產資料價格實行雙軌制,探索建立價格調控體系,改革的方式是控中求改、相機調放;初步建立了價格總水平的監測與調控體系,對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價格調節基金制度也進行了一些探索。
專欄10.1 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
這一階段,除了國有企業改革、價格改革,還在財稅體制方面,推行兩步“利改稅”,逐步推進“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財政體制改革。在流通體制方面,廢除了農副產品的統購統銷制度,逐步培育農產品市場。在對外開放方面,1980年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1—1982年,國務院先后在湖北省沙市市、江蘇省常州市開展工業管理體制、計劃體制、財政體制、銀行體制、商業體制、物資體制、勞動工資體制、科技體制、外貿體制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這一階段,國家對集體經濟發展采取扶持政策,農村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對激發經濟活力,突破所有制形式桎梏,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到城市的全面展開,發揮了重要作用。
專欄10.2 鄉鎮企業的崛起
10.2 框架構建階段(1992—2001年)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么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這一階段,發生的最重要的兩件大事是,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2001年12月,我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發生了政治風波,國際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局發生了劇變。此時,關于改革開放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開始出現。在改革開放的緊要關頭,1992年1月2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同志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發表重要談話。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判斷姓“資”還是姓“社”的標準,主要應該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以來爭論不已的若干重大問題,諸如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及計劃和市場的關系等,自此有了深刻而清晰的定論。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改革的重點任務,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專欄10.3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的重點改革任務
這一階段,改革的主要進展是:宏觀管理體制方面,1994年實施對財政、稅收、金融、外匯、計劃和投融資體制進行系統改革方案。國家計劃管理總體上實現了從指令性計劃向指導性計劃的轉變;確立以分稅制為核心的新的財政體制框架和以增值稅為主的流轉稅體系;實行匯率并軌,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加強了中央銀行的調控職能。國有企業改革方面,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實施“抓大放小”,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的結構調整。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許多全國性的行業總公司改組為控股公司;通過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對中小型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革。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取消了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進一步放開了競爭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商品市場大發展,要素市場逐步形成。到2000年,市場調節價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和生產資料消費總額中所占比例分別達到95.8%、92.5%和87.4%。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試點,逐步建立起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了失業保險、社會救濟制度及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外開放方面,開放了一批新的沿江、沿邊及省會城市;2001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獲得了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參與競爭、制定規則的有利地位和機會。
這10年不斷深化的改革實踐,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得到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和能力進一步加強,市場微觀活動主體日益成熟,充滿活力與生機的國民經濟運行機制基本形成,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實現了關鍵性的跨越。
10.3 體制完善階段(2002—2011年)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宣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從七個方面作出全面部署。與此同時,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作為改革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對行政管理、農村發展、醫藥衛生、文化、教育、事業單位等體制改革分別作出重大部署;財稅、金融、價格、國有企業和各項社會事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取得積極成效。主要的改革措施有:取消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規、規章和政策性規定,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公共財政體制不斷健全。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推進,實現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積極推進。改革投資體制,政府投資范圍明顯縮小,企業投資自主權逐步擴大。土地、勞動力、技術、產權、資本等要素市場進一步發展,水、電、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
應該看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一種倒逼機制。我國全面修訂了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法規體系,創造了公平和可預見的法制環境;推進了進出口體制、外匯管理體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及相關的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了比較穩定、透明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實現了內外貿分離向內外貿一體化的轉變,實現了工貿脫節向工貿結合的轉變,推進了外貿主體的多元化;加快了與國民待遇相關的體制機制建設,確保各類企業包括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在內的一切經濟活動中的自主權和平等地位;引進了國外戰略投資者參與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改組、改造,提升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一大批企業在國際國內競爭中,創新了體制機制,發展為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跨國企業,擁有了世界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建立健全了外貿運行監控體系和國際收支預警機制,維護了國家經濟安全。
10.4 全面深化階段(2012年至今)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奮斗目標,部署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以黨的十八大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全面深化階段。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防和軍隊六個方面,部署了60項改革任務、336項重要改革舉措。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這次全會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作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抑制消極腐敗現象。
當然,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仍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但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職能是不同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進行了部署,強調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先后主持召開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重大改革事項,出臺1 500多項改革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三去一降一補”,化解了諸多深層次矛盾,實現了經濟穩中向好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找到了治本良方。把簡政放權作為“先手棋”,通過“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理順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政府的不當干預,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國有企業改革多點突破,一大批企業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煥發了生機和活力;電力、石油天然氣、鹽業等重點行業改革全面啟動,有效促進了競爭,節約了經濟運行成本。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重大改革舉措的出臺,使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以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利率匯率市場化為抓手,推進財稅金融改革,為經濟發展構建了更加完善的宏觀制度環境。以“一帶一路”戰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切入點,為參與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和競爭提供了大批系統集成的制度創新成果。生態文明建設改革方案出臺,為綠色發展奠定了根本性體制機制保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內容小結
本章論述了我國40年改革歷程,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線,在探索起步階段,改革由農村向城市漸次展開,沖破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的束縛。在框架構建階段,聚焦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在體制完善階段,對若干重大領域改革作出部署,持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深化階段,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個領域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
關鍵概念
改革進程的四個階段
計劃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任務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思考討論題
1.請你聯系實際談談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
2.40 年改革歷程有哪些成功的經驗?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涵是什么?
4.為什么說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