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金融危機的根源

針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2008年11月視察倫敦經濟學院時,向經濟學家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沒有人注意到即將發生信用危機?”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英國國家學術院在2009年6月召開了一個題為“全球金融危機:為什么沒有人注意到?”的專門研討會,參會者包括英國主要經濟學家、企業家、金融家和高級監管官員,一共33人。研討會結束以后,由倫敦經濟學院的蒂姆·貝斯利(Tim Besley)和倫敦瑪麗女王學院的彼得·漢尼斯(Peter Hennessy)執筆,以“給女王的一封信”的形式,概括了會議的主要結論。

根源在于沒有人看到全局

在這封信的開始,貝斯利等說,許多人確實預見到了危機會發生,但是沒有人能夠預見到危機爆發的具體形式、開始時間和嚴重程度。在危機爆發之前,很多機構都曾發出關于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存在嚴重失衡的警告。比如,國際清算銀行多次提醒說,金融市場并沒有充分反映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嚴重風險。英格蘭銀行在每半年發行一期的《金融穩定報告》中也多次發布了預警。英國一家著名公開上市銀行[3],擁有多達4000名風險管理人員。這么多專業人士之所以都沒有能夠看到危機即將發生,是因為沒有人能夠看到全局:

困難的是看到金融體系作為一個整體面臨的風險,而不是任何特定金融工具或任何一筆具體貸款面臨的風險。風險計算雖然運用了國內外最優秀數學頭腦的成果,但一般都局限于度量金融活動的某些側面,從而通常沒有能夠看到全局。[4]

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

對于沒有人能夠看到全局的原因,貝斯利等首先指出的是經濟環境。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環境,在危機爆發之前的一段時期中出現了巨大變化,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崛起及其“史無前例的全球擴張”,引起了“全球儲蓄過剩”,導致全球范圍內的長期投資收益率處于極低水平,迫使投資者尋求高收益投資機會,房地產市場出現持續上漲,風險也就不斷積聚。

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一種“普遍感覺良好”的氛圍,因為每個人的狀況都在得到改善:家庭受益于低失業率、低商品價格、低貸款利率;企業受益于低融資成本;銀行受益于高利潤和全球業務高速擴張;政府受益于高稅收。在這樣的氛圍下,任何風險警告都被另外一些相反的信息所否定,尤其是被持續增長的利潤以及其他類似的呈現良好狀況的指標所否定,當然也就不可能引起重視。

監管部門的局限

經濟主體通常會由于自己所從事的業務的局部性而沒有能夠看到全局,但專門負責防范系統性金融危機的金融監管部門,為什么也沒有能夠根據相關風險預警信號采取措施,從而防范危機的最終發生呢?

原因主要在于三個方面。首先,在危機前的一段時期中,監管者中流行著一種基本觀念,即銀行等市場參與者比監管當局更了解自己面臨的風險[5],同時,金融市場不斷涌現的金融創新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風險管理的模式,使得金融風險能夠被有效地分散、對沖甚至完全消除,從而大大降低了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在這種“一廂情愿”和“驕傲自大”相結合的觀念的影響下,監管者也不太相信風險警告信息的真實性。

其次,在危機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期中,美國和歐洲的經濟運行良好,尤其是在世紀之交的高科技泡沫出現之后,監管當局不僅成功避免了經濟陷入長期蕭條,而且經濟很快實現了復蘇,這極大地助長了監管部門的樂觀情緒。再加上無論是學術界還是金融市場,都存在一種放松管制、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的普遍氛圍,所以,監管部門采取任何緊縮措施都面臨著巨大壓力。

最后,除了一些指標顯示出經濟存在風險以外,有更多的常用經濟指標顯示經濟運行良好,比如,通貨膨脹率和利率始終保持在極低的水平,這使得監管當局也沒有足夠的理由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盲人摸象的局限

在做了上述分析后,貝斯利等總結說,問題的根源仍在于前面已經提到的“沒有人看到全局”:

每個人似乎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按照成功的通常衡量標準,他們做得都很好。問題在于,沒有人看到這些行為加總在一起就會導致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失衡,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個監管機構對此擁有全面的管轄權。這一點再加上心理上的羊群效應,以及金融和政策領袖們的盲目樂觀,最終導致了危險的結果。個體面臨的風險可能確實是小的,但整個系統面臨的風險卻是巨大的。[6]

貝斯利等在分析中反復強調的關鍵問題,可以用“盲人摸象”來概括,即對于整個經濟體系(或金融體系、金融風險)這頭“大象”,沒有人能夠看到整體,所有人都只看到(也只能看到)自己所處的局部,只能根據自己獲得的局部信息、從自己的局部利益出發來采取行動,從而無法避免整個經濟系統陷入危機的可能。

盲人摸象的故事出自佛教經典,但有多個不同版本。其中,《大般涅槃經》講述這一故事(專欄1.1)的目的,是說明“無明眾生”常常把色、受、想、行、識、有我等當作佛性,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樣,雖然說的都是佛性,但都只是其局部,而并非全體。

專欄 1.1

盲人摸象的故事

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敕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

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

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王喻如來、正遍知也,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非不說象;說佛性者亦復如是。

資料來源:《大般涅槃經》(第32卷)。

《大般涅槃經》關于佛性的核心思想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但是,佛性“要須修習無漏圣道然后得見”。“無明眾生”之所以看不到佛性的全體,原因在于“不修圣道,故不得見”。也就是說,《大般涅槃經》認為,如同在盲人摸象故事中存在知道盲人滑稽可笑之處的“明眼人”一樣,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能夠看見佛性的人,比如如來、正遍知以及所有其他已經“成佛”的人,而且任何人只要能夠“勤修圣道”,就能夠看見佛性,從而避免“盲人摸象”。

但是,面對現實社會中的經濟、金融現象,我們是否有可能避免盲人摸象呢?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和哈耶克對經濟體系中價格機制的論述,說明似乎存在這種可能。對此,我們將在下節詳細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礼泉县| 安义县| 阜城县| 潮州市| 栾城县| 昭觉县| 奉贤区| 都江堰市| 海门市| 宜城市| 措勤县| 安图县| 株洲市| 澜沧| 团风县| 虹口区| 麻城市| 周宁县| 定南县| 睢宁县| 肇州县| 新昌县| 滨州市| 宝丰县| 义马市| 巴塘县| 山阴县| 古交市| 荔波县| 化州市| 九江县| 崇文区| 湖南省| 洛隆县| 绵阳市| 康乐县| 崇州市| 建湖县| 遵义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