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有錢無:金融哲學的啟示
- 何自云
- 4731字
- 2019-12-27 16:20:09
3.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模型
模型(也稱為理論)這個詞似乎只適用于“高大上”的學術研究。但實際上,模型只不過是把決策目標(即因變量)與影響決策的因素(即自變量)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思考框架,我們每個人在理解經(jīng)濟現(xiàn)象、進行經(jīng)濟決策時,都在使用著模型,就連最為簡單的經(jīng)濟決策也是如此。在本書第1章中,我們運用張三開設烤肉餐廳的例子說明了這一點。在本章,我們運用另外一個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本章主旨的例子(案例3.1)來進行說明。
案例3.1
案例3.1中張三的簡單思考過程,就是一個模型。本章的討論中還要多次提到這個模型,我們將其簡稱為“高速或輔路選擇模型”。
模型是理解事實的基礎
《大學》中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句話稍做引申,便是對每個人都要使用模型這一觀點的很好描述:如果沒有模型將我們觀察到的事實聯(lián)系起來,這些事實對我們來說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弗里德曼在《實證經(jīng)濟學方法論》(1953)一文中的如下這句話,非常明確地表達了這一觀點:
卡爾·波普爾在詳細闡述其證偽理論的《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1962)一書中提到一個小故事。他曾經(jīng)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拿出筆,仔細觀察,寫下你觀察到的所有東西。”學生對這一要求感到很茫然,馬上提出疑問:“您要求我們觀察什么?”波普爾接著評論說:
電影中的特工,具有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的關注細節(jié)的能力。排除電影中虛構的因素,稍一思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之所以如此關注細節(jié),是因為細節(jié)與他們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他們自己的生命安全密切相關。日常生活中,我們只關注某些東西,而會忽略其他內容(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因為對我們來說,前者可能很重要,而后者則通常無關緊要。模型正是我們把觀察到的事實與自己的需求聯(lián)系起來的思考框架,沒有這樣一個框架,任何事實都不會進入我們的思想。
在案例3.1建立的高速或輔路選擇模型中,與張三在同一時間開車經(jīng)過此處的李四,平時為了節(jié)省高速費從來都不上高速,顯示屏上的信息對他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他就極有可能完全不會注意這條信息,甚至連存在這樣一塊顯示屏都可能不曾注意到。因此,任何人的模型都是以自己的需求為中心的,而由于不同人的需求通常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通常都會有不同的模型。
1981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在獲獎演講中談到宏觀經(jīng)濟模型(理論)的作用時說:
這是針對任何希望思考宏觀經(jīng)濟狀況的人來說的,但也同樣適用于思考任何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任何人,即每個人都需要使用經(jīng)濟模型。不過,普通人在使用模型時常常是不自覺的,即所謂“日用而不知”,所使用的模型一般也都是“模糊”的、“非正式”的;經(jīng)濟學家們所致力的模型,只不過是將這些模型以具有嚴密邏輯的形式(常常是數(shù)學形式)呈現(xiàn)出來。
每個人都要使用經(jīng)濟模型,那么,這些模型是否都正確?是否存在唯一正確的模型?本章余下部分的討論將表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每個人的模型各不相同
經(jīng)濟決策實質上就是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經(jīng)濟學就是一門關于選擇的科學。如果不存在選擇,經(jīng)濟學就不會產(chǎn)生。人類之所以需要進行選擇,是因為資源有限,而每種資源又都存在多種用途,從而需要通過選擇使這些資源為人類帶來最大的利益。
在案例3.1建立的高速或輔路選擇模型中,張三如果只有進入高速一條路可走,而且必須走,他就不需要使用模型,因為他不需要選擇;如果存在另一條輔路可選,他就需要進行選擇了,因為張三需要節(jié)約有限的時間資源和經(jīng)濟資源(如高速公路費、油費、車輛磨損費、車禍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等)。前面在案例討論時提到,在面臨這個選擇時,張三并不是一定會做出特定的選擇。
假設張三最后選擇了繼續(xù)走高速,那么,其他人會不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呢?答案同樣是不一定。假設王五與張三差不多同時到達這個高速入口,也看到了顯示屏上的信息,但王五曾經(jīng)遇到過類似情形,在經(jīng)過與張三類似的分析后,選擇繼續(xù)走高速,但被堵了兩個小時,由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作用,他可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走輔路。
對于王五與張三的上述不同選擇,可以有兩種不同解釋。第一種解釋是,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模型(張三與王五的模型不同),而同一個人的模型會發(fā)生變化,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會有不同的模型(王五的模型發(fā)生了變化)。第二種解釋是,不同人使用的模型是相同的(即模型的變量和參數(shù)相同),但模型中變量的取值因人而異。比如,王五可能把顯示屏上的信息解讀為“堵車的可能性極大”,而張三把它解釋為“堵車的可能性極小”。但第二種解釋中的相同模型,仍然可以說是不同模型,即王五在他的模型中加入了過去的類似經(jīng)歷,而張三沒有(或許他也有過去的相關經(jīng)歷,但沒有體現(xiàn)在模型里)。因此,第一種解釋(即模型不同)更具包容性,從而也就更為合理。這就再次印證了我們前面從需求角度得出的如下結論: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模型,每個人的模型各不相同。
不存在大統(tǒng)一模型
經(jīng)濟學研究的目標是找到一個能夠同時解釋所有人行為的統(tǒng)一模型(即大統(tǒng)一理論)。在前面討論的例子中,就是把三人的行為看作同一個大統(tǒng)一模型的結果,即對不同的人來說,模型的變量和參數(shù)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變量的取值(參數(shù)的變化相當于模型本身的變化)。
這種方法看似是可行的,但能夠準確刻畫所有人行為的大統(tǒng)一模型,可能會變得無窮大。比如,與張三幾乎同時經(jīng)過高速入口的馬六,有朋友正好在高速公路管理處負責屏幕信息的更新,曾經(jīng)告訴他,屏幕信息完全是實時的,沒有任何時滯。試圖同時解釋馬六行為的大統(tǒng)一模型,就需要新增“有朋友在高速公路管理處負責屏幕信息”這樣一個變量,甚至還要加入一個變量以反映“這個朋友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
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個經(jīng)濟主體,每一個經(jīng)濟主體每增加一個信息來源,對同一信息每增加一種不同解讀方式,大統(tǒng)一模型都需要至少增加一個變量。因此,要真正解釋所有行為的大統(tǒng)一模型一定是無窮大的,而這樣的模型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不可能準確判斷模型的正誤
每個人在進行經(jīng)濟決策(亦即進行選擇)時,都有自己的模型,那么,如何判斷一個人所使用的模型的正確性?判斷依據(jù)只能是模型使用的結果,但模型結果與模型準確與否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比如,在案例3.1建立的高速或輔路選擇模型中,假設張三根據(jù)他的模型得到的結論是“走高速更快”,從而最終選擇了進入高速。如何判斷他的模型是正確的?是不是“果然沒有堵車”(比如他只花了30分鐘)就表明他的模型正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沒有堵車的原因可能是本來就沒有發(fā)生事故,屏幕上所顯示的信息只不過是前述馬六的朋友手抖錯發(fā)的。
同樣,“果然堵車”(比如他花了75分鐘)也不一定表明張三的模型就是錯誤的,因為他如果選擇走輔路,可能花的時間要超過75分鐘——正如前面介紹張三的模型時所說,有可能太多的人選擇輔路而導致輔路出現(xiàn)了嚴重的堵車。
第一種情形屬于證實的困難,即證明一個模型正確的困難;第二種情形屬于證偽的困難,即證明一個模型錯誤的困難。一個決策模型既不可能被證實,也不可能被證偽,從而也就沒有辦法準確判斷模型的正誤(參見第3.2節(jié)和第3.3節(jié)分別對經(jīng)濟學理論證實和證偽的詳細討論)。
模型判斷基準的虛擬性
判斷經(jīng)濟模型正誤的困難,從根本上源于判斷基準的虛擬性。如前所述,經(jīng)濟決策就是選擇,而選擇的基礎是比較。判斷張三選擇走高速是否正確,就需要比較張三“走高速”和“走輔路”兩種選擇的差異,而唯一正確的比較方法是,在同一時間段內,張三同時走高速和走輔路,然后將結果(比如所花時間)進行比較。如果不采取這種方法,任何結果都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的,從而無法據(jù)以判斷張三所使用模型的正誤。
很顯然,張三不可能同時既走高速又走輔路。我們通常所說的比較基準都是虛擬的,即“假設他走輔路,可能只需要花70分鐘”,而“他這次走高速花了75分鐘”,所以“他走高速的選擇是錯誤的”。這一推理的結論是不可靠的(即不一定符合現(xiàn)實),因為其大前提是一個假設,并不是對現(xiàn)實的描述。[34]
機會成本概念的啟示
對于經(jīng)濟決策中的比較基準,經(jīng)濟學有一個專門的概念——機會成本,即經(jīng)濟主體做出一個選擇時所放棄其他選擇可能帶來的最大利益。這一定義充分體現(xiàn)了機會成本的虛擬性。由于機會成本是“被放棄的選擇”可能帶來的收益,從而永遠不會成為現(xiàn)實,因為這些選擇一旦成為現(xiàn)實,其可能帶來的收益就不再是機會成本了;由于被放棄的選擇永遠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所以其“可能收益”就永遠只能是想象中的,從而不可能準確度量;而且“被放棄的選擇”可能是無窮的,因為它還需要包括決策者從來沒有想到過的選擇,比如,張三除了選擇高速、輔路之外,可能還有一條他并不知道的路。[35]
對于機會成本的虛擬性,1986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在《成本與選擇:對經(jīng)濟理論的探索》(Cost and Choice:An Inquiry in Economic Theory,1969)一書的序言一開始,就以讀者面臨是否閱讀他這篇序言的選擇為例進行了討論。他說,如果讀者選擇現(xiàn)在不閱讀這篇序言,還有很多其他事情可以做(即“備選方案”),那么他現(xiàn)在閱讀這篇序言就是有成本的:
機會成本決定著選擇,而機會成本本身是虛擬的,僅僅存在于決策者在決策時的想象之中,因此,我們永遠無法準確衡量機會成本的高低,從而也就不可能準確判斷某一決策的正誤,當然也就無法根據(jù)結果來判斷決策者所依賴模型的正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