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有錢無:金融哲學的啟示
- 何自云
- 2296字
- 2019-12-27 16:20:08
2.5 對康德哲學的誤解
康德認識論中的哥白尼革命(是對象符合觀念,而不是觀念符合對象),使得他被普遍誤解為唯心主義者,而他賦予自己哲學的名稱“transcendental idealism”常被翻譯為“先驗唯心主義”[24],更進一步加深了這一誤解。同時,由于康德將認識對象區分為現象和物自體,并認為物自體是不可知的,他又被貼上了不可知論者和懷疑論者的標簽。
與唯物論的一致性
《中國百科大辭典·哲學》(2005)對“哲學基本問題”這一詞條的解釋是:
在相關詞條中,該辭典把康德劃入了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但是,從本章前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到,康德并不否認外部客觀世界的存在,更不否認客觀世界先于人類任何認識活動而存在,而且從來不主張外部客觀世界是人的精神創造的。康德的主張只不過是,人類認識的客觀世界是外部客觀世界和人類主觀認識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在這個共同作用中,人類貢獻的部分永遠不會變為零。也就是說,康德并不是不可知論者,他只是強調人類知識有一定的限度,永遠不會與外部客觀世界達到“同一性”。
實際上,在“存在是第一性”以及人類認識的有限性(真理的相對性)問題上,康德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主張是一致的。比如,章暉麗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2012)一書所概括的如下內容,幾乎可以完全用來描述康德的觀點:
引文中引述的馬克思的名言“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如果加在康德的頭上,也是完全可以的。康德的觀點與通常所說的唯物論的不同,實際上僅在于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康德強調的是“改造”,而唯物論者強調的是“物質”。因此,康德在核心觀點上與唯物主義者是一致的。
可知的限度
張志華在《西方哲學史》(2002)一書中評論康德哲學時說:
著名康德哲學專家亨利·阿利森(Henry E.Allison),在《康德的先驗觀念論:一種解讀與辯護》(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2004)一書中則認為,康德將認識對象限制于現象界,并非是“令人沮喪”(depressing)的,而是“解放性”(liberating)、“治療性”(therapeutic)的,因為它可以防止我們受先驗幻相的欺騙。[29]
康德的認識論不僅不是懷疑論,而且還是使我們走出休謨、笛卡爾等的懷疑論的根本方法。對于這方面的作用,羅伯特·漢納(Robert Hanna)在《康德與分析哲學的基礎》(Kant and the Foundations of Analytic Philosophy,2001)一書中概括道:
也就是說,康德哲學從根本上說是反懷疑論的。他的主張是,我們仍然能夠認識世界,并且獲得具有確定性的知識,但有一定限度,因此,我們可以充滿信心,但應該保持謙虛。
盲人摸象故事的啟示
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盲人只能依賴觸覺感知大象。由于每個人觸摸的部位不同,得到的結論也就大相徑庭,但都認為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確的,而別人的看法是錯誤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比較好的解決爭議的方法是,假設存在一個任何盲人都不可能真正完全了解的大象,所有盲人都只能獲得關于這頭“假設”的大象某一個方面的局部信息,基于這些信息得到的結論當然都是有局限的,只有將所有這些局部信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更接近于”所“假設”的大象的“本來樣子”。
但是,即便如此,也永遠只能是“更接近于”,即不可能是對其完全的認識。也就是說,即使所有現在的盲人對這只大象的樣子暫時達成了一致意見,仍然可以而且應該假設這還并不是其“本來樣子”,這樣才有可能繼續做進一步的探討。
因此,“假設”物自體的存在,明確說明人類所能認識的只是物自體呈現給我們的現象,就可以使我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在保持謙虛的同時始終保持樂觀,從而擺脫不可知論和懷疑論所形成的障礙,使我們的知識得到不斷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