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8:產業結構現代化研究
- 何傳啟
- 22807字
- 2019-11-29 11:33:57
綜述 走向知識經濟時代
在一定程度上,結構決定功能,結構決定性質,結構決定水平。例如,碳元素構成的金剛石、石墨和富勒烯等,就有不同的功能和性質。在經濟領域,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樣影響經濟的功能和性質。從全球范圍看,產業結構的變遷,既有共性規律,又有國別和時代差異。18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兩次根本性的轉變,第一次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產業結構轉變,第二次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轉變。目前發達國家全部進入第二次轉變,多數發展中國家處于第一次轉變,并受到第二次轉變的影響。中國政府已經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納入國家目標。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包含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現代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結構現代化,是中國未來30年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本項研究著重從定量和需求角度,探討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理性選擇,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根據《國際標準行業分類》,人類經濟活動分為三次產業,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根據《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人類經濟活動分為三大產業,即物質產業、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表A)。下面就以這兩種產業分類為基礎,系統分析世界經濟的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表B),旨在發現和歸納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基本事實和主要特點,同時檢驗《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表A 基于《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的產業分類

表B 1980~2015年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


專欄A 產業結構現代化分析的基本概念
關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次產業的結構變遷,已有大量實證研究和理論成果。我們從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三個方面進行定量分析,有些分析是對前人工作的一種驗證或補充,有些分析獲得了一些新信息。
1960年以來,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不同產業的表現有所差別,用不同指標衡量的產業發展趨勢有所不同,國別差異和國際差距普遍存在。
首先,產業水平的變遷。1960年以來,高收入國家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發展趨勢比較復雜,人均服務業增加值上升。在1995~2011年期間,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三次產業的人均需求都上升。

圖A 1995~2015年高收入國家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變化
由此可見,產業增長不是無限的。在一定技術和經濟條件下,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可能存在某種“極限”或“拐點”,不同國家的“極值”有所不同。目前這是一種可能性,它是否成立,還需更多檢驗。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某種國際貿易條件下,人均農業增加值與農產品的合理價格和人均農產品的合理需求相關,而人均農產品的合理需求是有限的。人均工業增加值的情況也是如此。
其次,產業水平變化影響產業結構變化。例如,1990年以來部分發達國家人均農業和人均工業增加值出現下降或波動,人均服務業增加值上升,必然導致其農業增加值和工業增加值比例下降,服務業增加值比例上升,事實也是如此。
18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重點分析了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總產值結構、需求結構和就業結構。產業結構變遷既有普遍的共性規律,也存在明顯的時代差異、國別差異和國際差距。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關于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已有廣泛共識,即18世紀以來,農業比例下降,工業比例先升后降,服務業比例上升;結構變遷存在國際時間差,不同國家工業比例的“拐點”有所不同,發達國家大致發生在1960年前后,世界平均工業增加值比例下降大致發生在1980年左右(表C),世界平均工業勞動力比例下降大致發生在2013年。
其次,主導產業的變遷。主導產業的變遷,既有一些共性規律,又有國別差異和時代差異。根據主導產業(基于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主導產業)的不同,世界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階段。在1960~2015年期間,處于農業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下降,處于工業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先升后降,進入服務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上升(表D)。服務經濟階段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一個過渡期,不同國家處于服務經濟階段的時間長短有所差別。
表C 1960~2015年高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的三次產業的結構變遷

表D 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基于三次產業的經濟發展階段劃分)

其三,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偏離度和國際時間差。19世紀以來,在國家內部,發達國家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相似性增加,偏離度縮小,兩種結構逐步趨同;在國家之間,增加值結構、就業結構、兩者相似性和偏離度的變遷,存在較大的國際時間差。國際時間差是指兩個國家具有相似結構特征的時間點之間的時間差。
其四,主導產業變遷的國內和國際時間差。1960年以來,在國家內部,基于增加值結構、總產值結構、需求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主導產業存在差別,基于不同標準的主導產業的演變存在一定的國內時間差;在國家之間,主導產業的差別和主導產業演變的國際時間差,同樣廣泛存在。
在1960~2015年期間,發達國家的產業質量明顯提高,但產業差異、指標差異、國別差異和國際差距普遍存在。產業質量的差別和變遷,將直接影響投資流向和資源配置,進而影響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及其變化。
首先,用勞動生產率衡量的產業質量。1960年以來,高收入國家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呈上升趨勢。2015年高收入國家工業勞動生產率最高,其次是服務業和農業,它們分別約為89 463、80 757和34 590美元。
其次,用凈利潤率和創新密度衡量的產業質量。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90~2015年期間,農業凈利潤率下降,工業和服務業凈利潤率波動;在2005~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的創新密度上升。
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導致了現代工業的興起,世界經濟從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產業結構發生巨變。經濟學家對產業分類進行調整,把農牧業、漁業和林業合并為第一次產業,把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和公共事業聚合成第二次產業,把交通通信業、商業金融業和其他產業聚合成第三次產業,形成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三次產業(圖B)。20世紀的信息和知識革命導致了信息和知識產業的興起,世界經濟從工業經濟走向知識經濟,產業結構再次發生巨變。我們把農業和工業合并為物質產業,把服務業分解為勞務型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分別簡稱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形成了物質產業、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的三大產業(圖C、專欄B)。

圖B 1910年美國產業的增加值結構(傳統產業與三次產業的對應關系)

圖C 2010年美國產業的增加值結構(三次產業與三大產業的對應關系)
專欄B 基于人類需求的三大產業
關于物質產業、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三大產業的結構變遷,《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做過實證和理論研究。下面從產業水平等三個方面進行簡要討論,有些分析是對《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的驗證和補充,有些獲得了一些新信息。
首先,產業水平的變遷。1970年以來,發達國家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的發展趨勢比較復雜,人均服務產業增加值和人均知識產業增加值上升;在1995~2011年期間,三大產業的人均需求都上升。
依據面板數據,有些產業的增長是有極限的。在一定技術和經濟條件下,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可能存在某種“極限”或“拐點”,不同國家的“極值”有所不同。目前它是一種可能性,能否成立,還需要更多的檢驗。其原因可能與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情況相似,前面已有分析,這里不再贅述。

圖D 2000~2015年高收入國家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和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的變化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水平的排名(從大到小):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1970年以來,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物質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下降,服務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上升(2000年以來部分國家下降或波動),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上升(圖E),與《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結果一致;在1995~2011年期間,物質產業需求比例下降,服務產業需求比例上升(2000年以來部分國家下降),知識產業需求比例上升。

圖E 1970~2015年發達國家三大產業的結構變化
其次,主導產業的變遷。根據主導產業(基于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主導產業)的不同,世界經濟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物質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階段。在1970~2015年期間,處于物質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下降,處于服務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上升,處于知識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上升(表E)。其中,處于知識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是基于24個OECD國家的分析結果;其他國家缺少相關數據。
表E 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基于三大產業的經濟發展階段劃分)

其三,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結構的排名(從大到小):
首先,產業質量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9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勞動生產率上升;在1980~2015年期間,物質產業凈利潤率波動,服務產業凈利潤率上升,知識產業凈利潤率先升后降。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質量的排名(從高到低):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把高技術產業作為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OECD,1996)。1970~2015年期間,高技術活動(High R&D intensive activities)增加值比例(高技術活動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及其比例變遷,存在較大的國別差異。
六大集群包括農業、工業、流通服務、其他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表A)。下面簡要討論其發展趨勢和排名。其中,農業和工業發展趨勢在前面已有討論。
首先,產業水平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70~2015年期間,四大集群(流通服務、其他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的人均增加值都上升;在1995~2011年期間,四大集群的人均需求都上升。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水平的排名(從大到小):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70~2015年期間,增加值結構變化為:流通服務比例先上升后波動,其他服務比例上升,人類服務比例上升,基本服務比例先升后波動(圖F);就業結構變化為:人類服務和其他服務勞動力比例上升,流通服務和基本服務勞動力比例先升后波動(圖F);在1995~2011年期間,流通服務需求比例波動,其他三個集群需求比例呈上升趨勢。

圖F 1970~2015年發達國家四大集群的結構變化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結構的排名(從大到小):
首先,產業質量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90~2015年期間,四大集群的勞動生產率都上升;在1990~2015年期間,流通服務凈利潤率上升,其他服務凈利潤率下降,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凈利潤率先升后降。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質量的排名(從高到低):
首先,產業水平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70~2015年期間,23個部門人均增加值呈上升趨勢,其中,農業和制造業等多個部門在2000~2015年期間出現下降或波動;在1995~2011年期間,20個部門人均需求上升。
這里以制造業為例。在2000~2015年期間,在21個發達國家中,大約有17個國家的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出現先升后降或數值波動;在2006~2015年期間,高收入國家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的平均值在5700美元左右波動(圖D)。由此可見,制造業與農業一樣,其人均增加值的增長可能存在某種“極限”或“拐點”,不同國家的“極值”有所不同。目前這是一種可能性,它是否成立,還需要更多檢驗。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水平的排名(從大到小):

圖G 2015年發達國家24個部門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和就業比例的排名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發達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的變化如下:
表F 1970~2015年發達國家24個部門的結構變化


圖H 1970~2015年發達國家6個部門的結構變化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結構的排名(從大到小):
首先,產業質量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70~2015年期間,23個部門勞動生產率呈上升趨勢,其中農業等10多個部門在2000~2015年期間出現下降或波動;制造業等9個部門凈利潤率上升,農業等4個部門凈利潤率下降,建筑業等8個部門凈利潤率波動,信息和交流等2個部門凈利潤率先升后降。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質量的排名(從高到低):
首先,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其次,世界服務業現代化的現實水平。
首先,三次產業結構的前景分析。在21世紀,發達國家農業和工業比例下降,服務業比例上升;處于農業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將繼續下降,處于工業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先升后降,進入服務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上升。
其次,三大產業結構的前景分析。在21世紀,發達國家物質產業比例下降,服務產業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知識產業比例上升;處于物質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將下降,處于服務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上升。世界經濟將走向知識經濟時代。
其三,六大集群結構的前景分析。在21世紀,六大集群的前景有很大差別。發達國家農業比例和工業比例下降,流通服務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其他服務比例有可能小幅變動或波動,人類服務比例上升,基本服務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
其四,24個部門結構的前景分析。在21世紀,不同部門的前景有較大差別。發達國家有些部門(如健康和社會幫助,藝術、娛樂和文娛比例等)將上升,有些部門(如制造業和建筑業比例等)將下降,有些部門(如金融和保險比例等)將先升后降,有些部門比例(如房地產和租賃勞動力比例)有可能波動等。
其五,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將對產業結構產生重大影響。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產業革命等將對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產生重大影響。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新生物技術等將改變生產方式、產業質量和產業結構等。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世界現代化的基本原理和許多特點可以適用于它。同時,它有一些獨特表現。這里介紹其中的部分特點。
首先,產業水平影響產業結構。產業水平和水平變遷,影響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既有共性,又有國別和時代差異。統計數據顯示,1970年以來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變化可以分為三類,即上升、先升后波動、先升后降。產業增長存在行業差異;有些產業人均增加值的增長,可能存在極限或拐點。
其次,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既有共性規律,又有國別和時代差異、產業和層次差異以及時間差。1970年以來產業結構變化主要分為四類,即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表F)。1980年以來大約60%的產業結構指標與國家經濟水平顯著相關。
其三,產業質量影響產業競爭力和產業結構變遷。1970年以來產業質量變遷同樣存在產業差異、指標差異、國別差異和國際差距。它的主要影響包括:國際和國內的競爭力、資本和勞動力流向、國際產業分工、國內產業結構及結構變遷。
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案例和原理
世界不同國家的資源稟賦和經濟條件差別很大,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大型國家和中小型國家的產業結構及其變遷,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小型國家之間差別更大。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產業結構變遷的原理既有共性又有差別。
這里大型國家指國家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選擇美國、日本和墨西哥為樣本。
首先,美國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時間大約是1790年。大約在1790~1920年(或1950年)期間,完成了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圖I)。20世紀60年代以來,開始了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大約在1990年進入知識經濟階段(圖J)。
根據國際經驗,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主要標志為:農業增加值比例下降到15%以下,農業勞動力比例下降到30%以下;開始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主要標志為:服務業比例超過60%,工業比例持續下降。如果沒有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國家,工業比例開始持續下降,則有可能是一種綜合產業結構現代化,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趕超過程中。

圖I 1820~1970年美國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

圖J 1950~2015年美國三大產業的結構變化
其次,日本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時間大約是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時期)。大約在1868~1970年期間,完成了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了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目前處于服務經濟階段。
其三,產業結構變遷的國際時間差。這里以三次產業的結構變遷為例。2015年墨西哥的三次產業結構,大致與美國1960年相當,兩者相差約55年;2015年日本的三次產業結構,大致與美國1990年前后相當,兩者相差約25年。
中小型國家的產業結構變遷,既有共性又有差異,而且變化較大。這里選擇2個中型國家(英國和德國)和3個小型國家(瑞典、葡萄牙和波蘭)作為分析樣本。
首先,英國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時間大約是18世紀60年代。在1760~1870年期間,完成了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1870~1970年期間,產業結構“高位徘徊”(圖K),先后被美國和德國等趕超。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大約在2002年進入知識經濟階段。

圖K 1870~1970年英國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
其次,瑞典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時間大約是19世紀60年代。大約在1860~1950年期間,完成了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了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大約在2003年進入知識經濟階段。
其三,產業結構水平影響國家現代化水平。在2000~2015年期間,國家產業結構現代化指數與國家第二次現代化指數顯著正相關(表G)。有理由相信,沒有產業結構現代化,就沒有經濟體系現代化,也沒有經濟和國家現代化。
表G 2015年8個樣本國家產業結構現代化指數和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的比較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經濟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組成部分。它涉及產業經濟學、結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統計學、經濟現代化和現代化科學等。
關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次產業結構變遷的學術成果很多,這里舉幾例。
產業結構變遷是經濟發展的一種表現形態,下面介紹幾種相關理論。
首先,內涵。產業結構現代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一個經濟現象。
迄今為止,產業結構現代化沒有統一定義。下面是它的三種操作性定義。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產業結構變遷與現代化的交集。關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產業結構變遷,大致有四個判斷標準,即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于產業質量的提高、有利于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環境友好和綠色發展。
其次,過程。產業結構變遷是產業水平和產業質量的函數;產業水平和產業質量的變遷,導致了產業結構的變遷。產業結構現代化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個結果。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前沿過程和追趕過程,它們相互影響。前沿過程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現代化,是領先型產業結構現代化。追趕過程是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現代化,是追趕型產業結構現代化。
在18~21世紀末期間,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表H)。世界經濟發展不同步,不同國家啟動和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間有差異,進入和完成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間有先后。
表H 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兩個階段(前沿過程)

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特點大致包括:部分可預期、不均衡、不同步、階段性、分層性、多樣性、長期性、風險性、宏觀結構趨同和具有副作用等。
產業結構現代化具有二重性:既要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又要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有兩個導向:市場需求和國家利益。它們體現在產業結構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的每一個決策過程中。
其三,結果。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結果,是時間的函數,隨時間而變化。結果不僅與其過程的時間跨度相關,與它的起點截面、終點截面(分析的終點)和地理范圍相關,還與其目標緊密相關。關于結果分析,可以重點關注三個方面。
其四,動力。動力分析涉及動力因素和動力機制兩個方面。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分析了現代化的動力因素和動力模型,它們可以應用于產業結構現代化領域。
其五,模式。產業結構現代化是一個長期過程,具有時間跨度和發展路徑。不同國家和不同產業的產業結構現代化,有自己的發展路徑和階段模式。

圖L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動力轉軌:從工業拉動到知識產業推動

圖M 21世紀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三條路徑(示意圖)
一般而言,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更多受資源稟賦和工業的影響。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更多受知識產業和國際環境的影響。綜合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更多受政策導向和國際競爭的影響。
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政策選擇,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自由貿易與產業保護、產業促進與產業調整、計劃與市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策選擇既要尊重規律,又要尊重國情,還要堅持目標導向。
三、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理性思考
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產業結構現代化,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經濟現代化的一個核心內容。根據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和基本原理,我們認為,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就是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建成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經濟強國。
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大致起步于19世紀60年代,是一種后發追趕型現代化。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例如,經濟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已經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農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分別低于15%和30%等。但我們的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大致處于世界中游,距離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既要尊重規律和國情,又要面對新趨勢和新競爭。未來30年,中國可以選擇綜合產業結構現代化路徑,制定產業結構現代化路線圖,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國和知識經濟發達國家。
中國產業結構數據主要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網絡數據庫(World Bank,201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產業結構和投入產出數據庫(OECDa, b,2017),部分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7》。基于這些面板數據的分析,更多反映一種發展趨勢。
首先,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1960年以來,中國三次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人均服務業增加值比1960年提高了130多倍,人均工業增加值提高了80多倍,人均農業增加值提高了30多倍。在1960~2015年期間,中國三次產業人均增加值的國際差距都經歷了先擴大后縮小的過程。
其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1960年以來,中國農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下降,工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先升后降,服務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上升;中國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相似性增加,產業結構偏離度下降。目前中國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國際差距仍然較大。

圖N 1960~2015年中國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

圖O 2015年中國(a)和美國(b)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的比較
其三,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1962年以來,中國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農業勞動生產率比1962年提高了50多倍,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0倍,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0多倍。在1962~2015年期間,中國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差距都經歷了先擴大后縮小的過程。
首先,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中國三大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人均知識產業增加值比1995年提高了約23倍,人均服務產業增加值提高了約17倍,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提高了約9倍。
其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中國物質產業增加值比例下降,服務產業增加值比例上升,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上升。2015年中國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約為23%,約為美國的一半(美國約為46%)。
其三,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0年期間,中國三大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有很大提高,其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知識產業、物質產業、服務產業。
首先,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中國六大集群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人均人類服務增加值比1995年提高了約26倍,人均基本服務增加值提高了約21倍,人均流通服務增加值提高了約16倍。
其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中國農業增加值比例下降,工業比例先波動后下降,流通服務、其他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比例上升。
其三,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0年期間,中國六大集群的勞動生產率都有很大提高。其中,人類服務、基本服務和工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較快。
中國24個部門中,有18個部門統計數據比較齊全,這里以它們為例。
首先,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18個部門人均增加值都上升。其中,人均增加值增長較快的部門是:環境治理、信息和交流、房地產和租賃、健康和社會幫助、專業和技術活動、金融和保險、教育等。
其次,產業結構的變遷。在1995~2015年期間,房地產和租賃等7個部門增加值比例上升,農業和制造業2個部門增加值比例下降,采礦業等9個部門增加值比例先升后降。就業結構的變遷,因統計數據不全難以判斷。
其三,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0年期間,18個部門勞動生產率都呈上升趨勢。勞動生產率提高較快的部門是:專業和技術活動、教育、采礦業、建筑業、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制造業等。
首先,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其次,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現實水平(2015年)。
其三,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前景分析。
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路線圖是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目標和路徑的一種系統集成。
首先,戰略目標(圖P)。全面完成向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兩次轉型,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經濟強國,全面建成制造業強國、服務經濟強國、知識經濟強國和世界經濟強國,逐步達到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的世界先進水平,早日成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知識經濟發達國家。

圖P 21世紀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示意圖)
其次,運河路徑(圖M)。瞄準產業結構變遷的未來前沿,兩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協調發展,加速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結構轉型;堅持“抓質量、上水平、調結構”的基本原則,以提高產業質量為引領,以提高產業水平為抓手,以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為落腳點,全面推進產業質量、產業水平和產業結構的現代化,迎頭趕上未來的世界前沿水平;在2050年達到世界中等發達水平,建成制造業強國、服務經濟強國和知識經濟強國;在21世紀下半葉早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經濟強國、世界經濟強國和知識經濟發達國家,全面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
其三,監測指標。包括三次產業、三大產業和六大集群的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的40個指標,以及24個部門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目標與任務。
其四,戰略要點。在未來30多年,產業結構現代化將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一個關鍵領域,需要集思廣益。我們認為,可以從縱橫兩個維度協同推進,從內因、外因兩個方面綜合研判,選擇目標、路徑、模式和重點(圖Q),并與時俱進。

圖Q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政策分析的“四維九宮格”模型
這里以發展目標為導向,從世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中國產業結構的國際差距和發展潛力的角度,簡要討論未來35年在國家層面的政策重點。
首先,發展潛力。至2050年中國三次產業的發展潛力差別很大。其中,平均相對發展潛力,服務業最大,工業其次,農業較小;產業結構發展潛力,服務業最大,工業和農業比例要下降;產業質量發展潛力依次為:服務業、工業和農業。
其次,政策建議。在未來35年里,全面發展服務業,加速調整工業結構,有選擇地發展農業,提高結構協調性,早日完成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產業轉型。
首先,發展潛力。至2050年三大產業的發展潛力排名如下(從高到低):
其次,政策建議。在未來35年里,優先發展知識產業,加速發展服務產業,有選擇地發展物質產業,早日完成向知識經濟的產業轉型。
首先,發展潛力。至2050年六大集群的發展潛力排名如下(從高到低):
其次,政策建議。未來35年里,優先發展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加速發展流通服務和其他服務,加速調整工業結構,有選擇地發展農業。
首先,發展潛力。至2050年18個部門的發展潛力排名如下:

圖R 至2050年中國18個部門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和就業比例的發展潛力排名
其次,政策建議。未來35年里,政策重點如下:
此外,《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提出經濟現代化路線圖,《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提出農業現代化路線圖,《中國現代化報告2014~2015》提出工業現代化路線圖,《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提出服務業現代化路線圖,它們為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提供了豐富的政策選擇。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關于不同地區產業結構現代化需要專題研究。制造業包含眾多經濟部門,制造業的產業結構現代化需要專題研究。
四、世界和中國現代化評價
首先,整體水平。2015年,美國等26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中國等102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現代化,乍得等3個國家仍然處于傳統農業社會,有些原住民族仍然生活在原始社會。
其次,國際體系。根據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的國家分組,2015年美國等20個國家為發達國家,俄羅斯等20個國家為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等36個國家為初等發達國家,肯尼亞等55個國家為欠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初等發達和欠發達國家分別占國家樣本數的15%、15%、27%和42%。
其三,世界前沿。2015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排世界前10名的國家是:丹麥、美國、瑞士、瑞典、荷蘭、新加坡、比利時、愛爾蘭、英國、芬蘭。
2015年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具有初等發達國家水平(發展中國家的中間位置)。2015年中國第一次現代化指數為99,排名世界131個國家的第50位;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指數分別為41和44,排名第50位和第63位。
首先,整體水平。2015年北京等5個地區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天津等29個地區處于第一次現代化,局部地區屬于傳統農業社會。
其次,水平結構。根據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分組,2015年中國多數地區屬于發展中地區。其中,北京、香港和澳門3個地區具有發達水平的部分特征,上海、臺灣、天津、江蘇、浙江、廣東6個地區具有中等發達水平的部分特征,山東、福建等19個地區具有初等發達水平的部分特征,貴州等6個地區水平較低。
其三,前沿水平。2015年中國內地(大陸)地區現代化的前沿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展期,地區現代化的前沿水平接近發達國家的門檻,部分指標達到發達國家的下線。例如,2015年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指標接近或達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水平。
五、結束語
18世紀以來,基于主導產業的演替,世界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目前部分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知識經濟階段。其中,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結構轉變是第一次現代化,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結構轉變是第二次現代化;兩次現代化有不同的特點和機理。《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提出的產業分類,適合于知識經濟階段的結構分析,并為產業政策提供分類基礎。
從產業結構看,目前中國是一個工業經濟國家。建議中國制定產業結構現代化路線圖,加快實現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轉變。全面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國和世界經濟強國,是一項神圣使命。
何傳啟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