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綜述 走向知識經濟時代

在一定程度上,結構決定功能,結構決定性質,結構決定水平。例如,碳元素構成的金剛石、石墨和富勒烯等,就有不同的功能和性質。在經濟領域,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樣影響經濟的功能和性質。從全球范圍看,產業結構的變遷,既有共性規律,又有國別和時代差異。18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兩次根本性的轉變,第一次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產業結構轉變,第二次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轉變。目前發達國家全部進入第二次轉變,多數發展中國家處于第一次轉變,并受到第二次轉變的影響。中國政府已經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納入國家目標。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包含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現代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結構現代化,是中國未來30年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本項研究著重從定量和需求角度,探討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和理性選擇,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根據《國際標準行業分類》,人類經濟活動分為三次產業,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根據《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人類經濟活動分為三大產業,即物質產業、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表A)。下面就以這兩種產業分類為基礎,系統分析世界經濟的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表B),旨在發現和歸納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基本事實和主要特點,同時檢驗《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表A 基于《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的產業分類

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通常分別被簡稱為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資料來源:何傳啟,2016.

表B 1980~2015年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

注:*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a,2017)和美國經濟分析局(BEA,2018)的產業結構數據庫的整理和估算。本表發達國家為“虛擬”的發達國家,其數值為美、日、英、德、法五國的算術平均值,沒有考慮經濟規模差別。部分年份國家和產業數據不全,影響計算結果。單項加和不等于總項,是由于計算方法的原因。趨勢為1970~2015年期間的發展趨勢,多數指標的趨勢存在不同程度的國別差異。本表的轉折指先升后降,波動指先升后波動。本表數據更多反映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而不是精確數值。**發展趨勢的國別差異較大。

專欄A 產業結構現代化分析的基本概念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許多概念,目前沒有統一定義。下面是本項研究采用的操作性定義。

產業水平:指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可用人均增加值、人均總產值和人均需求等指標來衡量。

產業結構:指經濟活動的產業分類及其量化比例關系。例如,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等。

產業質量:指用質量指標衡量的產業特征。例如,勞動生產率、凈利潤率和創新密度等。

指標性質:正指標為數值與水平正相關的指標,如勞動生產率;逆指標為數值與水平負相關的指標,如農業比例;中性指標為數值波動的指標;轉折指標為數值走勢逆轉的指標。

經濟階段:指依據主導產業的不同所劃分的發展階段。一般而言,農業經濟階段指農業占主導地位的階段;工業經濟階段指工業占主導地位的階段;知識經濟階段指知識產業占主導地位的階段。在本項研究中,知識產業包括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表A),不含高技術產業部分。

發達國家水平:通常指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一般采用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值來代表。有些指標沒有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值,這時從操作角度考慮,“虛擬”一個發達國家水平,并假設它的數值等于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五國發展水平的算術平均值。

產業結構偏離度:指產業的增加值比例與勞動力比例之間的差異程度。

產業發展潛力:指以當前發達國家水平為參照,至2050年中國產業的發展空間的大小,與中國產業的自身素質、國際差距和世界發展趨勢有關。從國際差距角度估算發展潛力,可分為相對潛力和絕對潛力。其定量估算方法為:相對潛力≈100-中國值÷發達國家值×100;絕對潛力≈發達國家值-中國值;平均潛力為各項潛力的算術平均值。

1.世界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關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次產業的結構變遷,已有大量實證研究和理論成果。我們從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三個方面進行定量分析,有些分析是對前人工作的一種驗證或補充,有些分析獲得了一些新信息。

(1)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

1960年以來,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不同產業的表現有所差別,用不同指標衡量的產業發展趨勢有所不同,國別差異和國際差距普遍存在。

首先,產業水平的變遷。1960年以來,高收入國家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發展趨勢比較復雜,人均服務業增加值上升。在1995~2011年期間,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三次產業的人均需求都上升。

·在1990~2015年期間,在21個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中,大約有18個國家的人均農業增加值出現先升后降或數值波動。

·在2000~2015年期間,在21個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中,大約有16個國家人均工業增加值出現先升后降或數值波動。

·在2005~2015年期間,高收入國家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值,分別在520美元和10 000美元左右波動(圖A)。

圖A 1995~2015年高收入國家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變化

注: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網絡數據庫2018-01-25版(World Bank,2018)的計算結果。

由此可見,產業增長不是無限的。在一定技術和經濟條件下,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可能存在某種“極限”或“拐點”,不同國家的“極值”有所不同。目前這是一種可能性,它是否成立,還需更多檢驗。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某種國際貿易條件下,人均農業增加值與農產品的合理價格和人均農產品的合理需求相關,而人均農產品的合理需求是有限的。人均工業增加值的情況也是如此。

其次,產業水平變化影響產業結構變化。例如,1990年以來部分發達國家人均農業和人均工業增加值出現下降或波動,人均服務業增加值上升,必然導致其農業增加值和工業增加值比例下降,服務業增加值比例上升,事實也是如此。

(2)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18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重點分析了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總產值結構、需求結構和就業結構。產業結構變遷既有普遍的共性規律,也存在明顯的時代差異、國別差異和國際差距。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關于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已有廣泛共識,即18世紀以來,農業比例下降,工業比例先升后降,服務業比例上升;結構變遷存在國際時間差,不同國家工業比例的“拐點”有所不同,發達國家大致發生在1960年前后,世界平均工業增加值比例下降大致發生在1980年左右(表C),世界平均工業勞動力比例下降大致發生在2013年。

其次,主導產業的變遷。主導產業的變遷,既有一些共性規律,又有國別差異和時代差異。根據主導產業(基于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主導產業)的不同,世界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階段。在1960~2015年期間,處于農業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下降,處于工業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先升后降,進入服務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上升(表D)。服務經濟階段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一個過渡期,不同國家處于服務經濟階段的時間長短有所差別。

表C 1960~2015年高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的三次產業的結構變遷

注:*1990年勞動力數據為1991年的值。1991~2015年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orld Bank,2018)。1960~1990年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早期版本,可參考《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和《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不同國家工業比例的“拐點”,其發生的時間和數值的大小,有很大不同。

表D 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基于三次產業的經濟發展階段劃分)

注:在本表中,經濟階段的劃分標準為:農業經濟,農業增加值比例大于15%,農業勞動力比例大于30%;工業經濟,農業增加值比例小于15%,農業勞動力比例小于30%,同時服務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小于60%;服務經濟,服務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都大于60%,同時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都小于40%;半工業經濟,達到工業經濟的部分標準;半服務經濟,達到服務經濟的部分標準;其他國家數據不全或難以判斷。服務經濟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過渡期。2000~2015年數據是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orld Bank,2018)的分析結果。1960~1990年數據是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早期版本數據的分析結果。

其三,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偏離度和國際時間差。19世紀以來,在國家內部,發達國家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相似性增加,偏離度縮小,兩種結構逐步趨同;在國家之間,增加值結構、就業結構、兩者相似性和偏離度的變遷,存在較大的國際時間差。國際時間差是指兩個國家具有相似結構特征的時間點之間的時間差。

其四,主導產業變遷的國內和國際時間差。1960年以來,在國家內部,基于增加值結構、總產值結構、需求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主導產業存在差別,基于不同標準的主導產業的演變存在一定的國內時間差;在國家之間,主導產業的差別和主導產業演變的國際時間差,同樣廣泛存在。

(3)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

在1960~2015年期間,發達國家的產業質量明顯提高,但產業差異、指標差異、國別差異和國際差距普遍存在。產業質量的差別和變遷,將直接影響投資流向和資源配置,進而影響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及其變化。

首先,用勞動生產率衡量的產業質量。1960年以來,高收入國家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呈上升趨勢。2015年高收入國家工業勞動生產率最高,其次是服務業和農業,它們分別約為89 463、80 757和34 590美元。

其次,用凈利潤率和創新密度衡量的產業質量。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90~2015年期間,農業凈利潤率下降,工業和服務業凈利潤率波動;在2005~2015年期間,三次產業的創新密度上升。

2.世界經濟三大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18世紀的工業革命導致了現代工業的興起,世界經濟從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產業結構發生巨變。經濟學家對產業分類進行調整,把農牧業、漁業和林業合并為第一次產業,把采礦業、制造業、建筑業和公共事業聚合成第二次產業,把交通通信業、商業金融業和其他產業聚合成第三次產業,形成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三次產業(圖B)。20世紀的信息和知識革命導致了信息和知識產業的興起,世界經濟從工業經濟走向知識經濟,產業結構再次發生巨變。我們把農業和工業合并為物質產業,把服務業分解為勞務型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分別簡稱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形成了物質產業、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的三大產業(圖C、專欄B)。

圖B 1910年美國產業的增加值結構(傳統產業與三次產業的對應關系)

數據來源:米切爾,2002.

圖C 2010年美國產業的增加值結構(三次產業與三大產業的對應關系)

注: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2018)數據的估算。

專欄B 基于人類需求的三大產業

·物質產業是物質商品的生產部門,包括農業和工業,滿足人類物質生活的商品需要。

·服務產業是勞務服務的生產部門,包括流通服務和其他勞務服務,滿足商品流通和其他勞務服務需要。

·知識產業是知識和知識服務的生產部門,包括人類發展服務和基本運行服務兩個集群,分別簡稱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其中,人類服務是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知識服務部門,滿足人類精神生活的知識需要和健康需要;基本服務是維持經濟和社會運行的知識服務部門,滿足維持經濟和社會基本運行的知識服務需要。

資料來源:《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何傳啟,2016).

關于物質產業、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三大產業的結構變遷,《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做過實證和理論研究。下面從產業水平等三個方面進行簡要討論,有些分析是對《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的驗證和補充,有些獲得了一些新信息。

(1)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和排名

首先,產業水平的變遷。1970年以來,發達國家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的發展趨勢比較復雜,人均服務產業增加值和人均知識產業增加值上升;在1995~2011年期間,三大產業的人均需求都上升。

·在2000~2015年期間,在21個發達國家中,大約有16個國家的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出現先升后降或數值波動。

·在2004~2015年期間,高收入國家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的平均值,分別在10400美元(現價美元)和10 200美元(2010年不變價格美元)左右波動(圖D)。

依據面板數據,有些產業的增長是有極限的。在一定技術和經濟條件下,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可能存在某種“極限”或“拐點”,不同國家的“極值”有所不同。目前它是一種可能性,能否成立,還需要更多的檢驗。其原因可能與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增加值的情況相似,前面已有分析,這里不再贅述。

圖D 2000~2015年高收入國家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和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的變化

注: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網絡數據庫2018-01-25版(World Bank,2018)的計算結果。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水平的排名(從大到小):

·2015年人均增加值排名:知識產業、服務產業和物質產業。

·2011年人均需求排名:物質產業、知識產業和服務產業。

(2)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和排名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1970年以來,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物質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下降,服務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上升(2000年以來部分國家下降或波動),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上升(圖E),與《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結果一致;在1995~2011年期間,物質產業需求比例下降,服務產業需求比例上升(2000年以來部分國家下降),知識產業需求比例上升。

圖E 1970~2015年發達國家三大產業的結構變化

注:發達國家的數值為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值。數據來源和估算方法同表B。

·2015年三大產業結構變遷的世界前沿。大約有9個國家進入知識經濟階段,它們代表了產業結構變遷的世界前沿(表D)。按照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的大致順序,它們分別是美國、荷蘭、法國、比利時、丹麥、英國、瑞典、瑞士和芬蘭。

其次,主導產業的變遷。根據主導產業(基于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主導產業)的不同,世界經濟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物質經濟、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階段。在1970~2015年期間,處于物質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下降,處于服務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上升,處于知識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上升(表E)。其中,處于知識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是基于24個OECD國家的分析結果;其他國家缺少相關數據。

表E 世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基于三大產業的經濟發展階段劃分)

注:在本表中,經濟階段的劃分標準為:物質經濟,服務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都小于60%;服務經濟,服務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都大于60%,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都小于40%;知識經濟,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都大于40%;半服務經濟,達到服務經濟的部分標準;半知識經濟,達到知識經濟的部分標準;其他國家數據不全或難以判斷。半知識經濟的國家數量,有可能與服務經濟或半服務經濟的國家數量有少量重疊。服務經濟是從物質經濟和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過渡期。2000~2015年數據是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World Bank,2018)的分析結果。1970~1990年數據是根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早期版本數據的分析結果。知識經濟分析數據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的估算。

其三,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結構的排名(從大到小):

·2015年增加值比例排名:知識產業(41%)、服務產業(34%)和物質產業(23%)。

·2015年就業比例排名:知識產業(47%)、服務產業(32%)和物質產業(21%)。

·2011年需求比例排名:物質產業、知識產業和服務產業。

(3)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和排名

首先,產業質量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90~2015年期間,三大產業勞動生產率上升;在1980~2015年期間,物質產業凈利潤率波動,服務產業凈利潤率上升,知識產業凈利潤率先升后降。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質量的排名(從高到低):

·2015年勞動生產率排名:物質產業、服務產業和知識產業。

·2015年凈利潤率排名:服務產業、知識產業和物質產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把高技術產業作為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OECD,1996)。1970~2015年期間,高技術活動(High R&D intensive activities)增加值比例(高技術活動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及其比例變遷,存在較大的國別差異。

3.世界經濟六大集群結構的發展趨勢

六大集群包括農業、工業、流通服務、其他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表A)。下面簡要討論其發展趨勢和排名。其中,農業和工業發展趨勢在前面已有討論。

(1)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和排名

首先,產業水平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70~2015年期間,四大集群(流通服務、其他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的人均增加值都上升;在1995~2011年期間,四大集群的人均需求都上升。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水平的排名(從大到小):

·2015年人均增加值排名:流通服務、基本服務、人類服務、工業、其他服務和農業。

·2011年人均需求排名:工業、流通服務、基本服務、人類服務、農業和其他服務。

(2)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和排名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70~2015年期間,增加值結構變化為:流通服務比例先上升后波動,其他服務比例上升,人類服務比例上升,基本服務比例先升后波動(圖F);就業結構變化為:人類服務和其他服務勞動力比例上升,流通服務和基本服務勞動力比例先升后波動(圖F);在1995~2011年期間,流通服務需求比例波動,其他三個集群需求比例呈上升趨勢。

圖F 1970~2015年發達國家四大集群的結構變化

注:發達國家的數值為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值。數據來源和估算方法同表B。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結構的排名(從大到小):

·2015年增加值比例排名:流通服務、基本服務、人類服務、工業、其他服務和農業。

·2015年勞動力比例排名:流通服務、人類服務、基本服務、工業、其他服務和農業。

·2011年需求比例排名:工業、流通服務、基本服務、人類服務、農業和其他服務。

(3)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和排名

首先,產業質量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90~2015年期間,四大集群的勞動生產率都上升;在1990~2015年期間,流通服務凈利潤率上升,其他服務凈利潤率下降,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凈利潤率先升后降。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質量的排名(從高到低):

·2015年勞動生產率排名:工業、基本服務、流通服務、農業、人類服務和其他服務。

·2015年凈利潤率排名:流通服務、農業、人類服務、其他服務、基本服務和工業。

4.世界經濟24個部門結構的發展趨勢

(1)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和排名

首先,產業水平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70~2015年期間,23個部門人均增加值呈上升趨勢,其中,農業和制造業等多個部門在2000~2015年期間出現下降或波動;在1995~2011年期間,20個部門人均需求上升。

這里以制造業為例。在2000~2015年期間,在21個發達國家中,大約有17個國家的人均制造業增加值出現先升后降或數值波動;在2006~2015年期間,高收入國家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的平均值在5700美元左右波動(圖D)。由此可見,制造業與農業一樣,其人均增加值的增長可能存在某種“極限”或“拐點”,不同國家的“極值”有所不同。目前這是一種可能性,它是否成立,還需要更多檢驗。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水平的排名(從大到小):

·2015年人均增加值排名前五位的部門為:制造業、房地產和租賃、批發和零售業、健康和社會幫助、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圖G)。

·2010年人均需求排名前五位的部門為: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和租賃、專業和技術活動、健康和社會幫助。

圖G 2015年發達國家24個部門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和就業比例的排名

注:數據來自表1-20和表1-43。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的整理和估算。

(2)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和排名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發達國家在1970~2015年期間的變化如下:

·增加值結構變化:健康和社會幫助等5個部門比例上升,農業等3個部門比例下降,金融和保險等13個部門比例先升后降,科學研發等2個部門比例先升后波動(表F,圖H)。

·勞動力結構變化:專業和技術活動等8個部門比例上升,制造業等5個部門比例下降,批發和零售業等9個部門比例先升后降,房地產和租賃比例先升后波動(表F,圖H)。

表F 1970~2015年發達國家24個部門的結構變化

注:發達國家的數值為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值。數據來源和估算方法同表B。

圖H 1970~2015年發達國家6個部門的結構變化

注:發達國家的數值為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值。數據來源和估算方法同表B。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結構的排名(從大到小):

·2015年增加值比例排名前五位的部門為:制造業、房地產和租賃、批發和零售業、健康和社會幫助、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

·2015年勞動力比例排名前五位的部門為:批發和零售業、健康和社會幫助、制造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圖G)。

(3)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和排名

首先,產業質量的變遷。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在1970~2015年期間,23個部門勞動生產率呈上升趨勢,其中農業等10多個部門在2000~2015年期間出現下降或波動;制造業等9個部門凈利潤率上升,農業等4個部門凈利潤率下降,建筑業等8個部門凈利潤率波動,信息和交流等2個部門凈利潤率先升后降。

其次,發達國家(美、日、德、英、法五國平均)產業質量的排名(從高到低):

·2015年勞動生產率排名前五位的部門為:房地產和租賃、公共事業、采礦業、旅行、信息和交流。

·2015年凈利潤率排名前五位的部門為:房地產和租賃、其他個人和家庭服務、農業、科學研發、公共事業。

5.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發展歷程

首先,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產業現代化大致分為兩大階段。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產業結構轉型,發達國家轉型的大致時間是1760~1970年,主要特點包括農業比例下降,工業比例和服務業比例上升,工業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等。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轉型,發達國家轉型的大致時間是1970~2100年,主要特點包括物質產業比例下降,服務產業比例先升后降,知識產業比例上升,知識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等。

·在2000~2015年期間,產業結構發達國家的比例約為15%~17%,產業結構發展中國家的比例約為83%~85%;在按發達、中等發達、初等發達和欠發達四組分類國家中,產業結構現代化地位發生變化的國家有20個;其中,升級國家有16個,降級國家有4個。

其次,世界服務業現代化的現實水平。

·2015年根據產業結構現代化指數分組,美國等21個國家是產業結構發達國家,韓國等20個國家是產業結構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等31個國家是產業結構初等發達國家,尼日利亞等59個國家是產業結構欠發達國家。

·2015年產業結構現代化指數世界排名前10位的國家是:丹麥、瑞典、美國、瑞士、挪威、比利時、新加坡、荷蘭、以色列、德國。英國排第11位,法國排第15位,加拿大排第16位,日本排第17位。

6.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前景分析

首先,三次產業結構的前景分析。在21世紀,發達國家農業和工業比例下降,服務業比例上升;處于農業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將繼續下降,處于工業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先升后降,進入服務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上升。

其次,三大產業結構的前景分析。在21世紀,發達國家物質產業比例下降,服務產業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知識產業比例上升;處于物質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將下降,處于服務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進入知識經濟階段的國家數量和國家比例上升。世界經濟將走向知識經濟時代。

其三,六大集群結構的前景分析。在21世紀,六大集群的前景有很大差別。發達國家農業比例和工業比例下降,流通服務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其他服務比例有可能小幅變動或波動,人類服務比例上升,基本服務比例有可能先升后降。

其四,24個部門結構的前景分析。在21世紀,不同部門的前景有較大差別。發達國家有些部門(如健康和社會幫助,藝術、娛樂和文娛比例等)將上升,有些部門(如制造業和建筑業比例等)將下降,有些部門(如金融和保險比例等)將先升后降,有些部門比例(如房地產和租賃勞動力比例)有可能波動等。

其五,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將對產業結構產生重大影響。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產業革命等將對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產生重大影響。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新生物技術等將改變生產方式、產業質量和產業結構等。

7.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主要特點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世界現代化的基本原理和許多特點可以適用于它。同時,它有一些獨特表現。這里介紹其中的部分特點。

首先,產業水平影響產業結構。產業水平和水平變遷,影響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既有共性,又有國別和時代差異。統計數據顯示,1970年以來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變化可以分為三類,即上升、先升后波動、先升后降。產業增長存在行業差異;有些產業人均增加值的增長,可能存在極限或拐點。

·上升,如發達國家的人均服務業增加值、人均知識產業增加值等。

·先上升后波動,如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均工業增加值、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等。

·先上升后下降,如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均農業增加值、人均制造業增加值等。

其次,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既有共性規律,又有國別和時代差異、產業和層次差異以及時間差。1970年以來產業結構變化主要分為四類,即上升、下降、轉折和波動(表F)。1980年以來大約60%的產業結構指標與國家經濟水平顯著相關。

·宏觀經濟的產業結構及其變遷具有國際趨同性,微觀經濟的產業結構及其變遷具有較大多樣性,產業結構變遷的國內和國際時間差普遍存在。

·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重大創新,對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具有決定性影響。

·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和國際競爭,對微觀經濟的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有重大影響。

·國家資源稟賦和經濟規模,對微觀經濟的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有較大影響。

·國家經濟政策和政治環境,對經濟體系的產業結構和結構變遷有直接影響。

其三,產業質量影響產業競爭力和產業結構變遷。1970年以來產業質量變遷同樣存在產業差異、指標差異、國別差異和國際差距。它的主要影響包括:國際和國內的競爭力、資本和勞動力流向、國際產業分工、國內產業結構及結構變遷。

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案例和原理

世界不同國家的資源稟賦和經濟條件差別很大,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大型國家和中小型國家的產業結構及其變遷,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小型國家之間差別更大。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產業結構變遷的原理既有共性又有差別。

1.大型國家的產業結構變遷

這里大型國家指國家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選擇美國、日本和墨西哥為樣本。

首先,美國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時間大約是1790年。大約在1790~1920年(或1950年)期間,完成了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圖I)。20世紀60年代以來,開始了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大約在1990年進入知識經濟階段(圖J)。

根據國際經驗,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主要標志為:農業增加值比例下降到15%以下,農業勞動力比例下降到30%以下;開始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主要標志為:服務業比例超過60%,工業比例持續下降。如果沒有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國家,工業比例開始持續下降,則有可能是一種綜合產業結構現代化,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趕超過程中。

圖I 1820~1970年美國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

注:根據庫茲涅茨(1999)、麥迪森(2003)和米切爾(2002)的歷史數據整理。

圖J 1950~2015年美國三大產業的結構變化

注:數據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2018)和OECD產業結構數據庫(OECDa,2017)整理和估算。

其次,日本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時間大約是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時期)。大約在1868~1970年期間,完成了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了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目前處于服務經濟階段。

其三,產業結構變遷的國際時間差。這里以三次產業的結構變遷為例。2015年墨西哥的三次產業結構,大致與美國1960年相當,兩者相差約55年;2015年日本的三次產業結構,大致與美國1990年前后相當,兩者相差約25年。

2.中小型國家的產業結構變遷

中小型國家的產業結構變遷,既有共性又有差異,而且變化較大。這里選擇2個中型國家(英國和德國)和3個小型國家(瑞典、葡萄牙和波蘭)作為分析樣本。

首先,英國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時間大約是18世紀60年代。在1760~1870年期間,完成了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1870~1970年期間,產業結構“高位徘徊”(圖K),先后被美國和德國等趕超。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大約在2002年進入知識經濟階段。

圖K 1870~1970年英國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

注:數據根據米切爾(2002)的歷史統計整理。

其次,瑞典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時間大約是19世紀60年代。大約在1860~1950年期間,完成了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了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大約在2003年進入知識經濟階段。

其三,產業結構水平影響國家現代化水平。在2000~2015年期間,國家產業結構現代化指數與國家第二次現代化指數顯著正相關(表G)。有理由相信,沒有產業結構現代化,就沒有經濟體系現代化,也沒有經濟和國家現代化。

表G 2015年8個樣本國家產業結構現代化指數和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的比較

注:8個國家兩者相關系數為0.982,非常顯著相關;131個國家兩者相關系數為0.974,非常顯著相關。

3.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理論分析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經濟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組成部分。它涉及產業經濟學、結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統計學、經濟現代化和現代化科學等。

(1)關于三次產業的理論分析

關于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次產業結構變遷的學術成果很多,這里舉幾例。

·配第-克拉克模型。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認為,制造業收入比農業多,商業收入比制造業多,從事制造業和商業的勞動力比例決定了國民收入水平。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研究發現,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提高,勞動力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然后向第三產業轉移;第一產業勞動力比例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力比例呈上升趨勢;勞動力結構的改變,其直接原因是產業之間人均收入水平的相對差異。

·庫茲涅茨模型。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發現,隨著現代經濟增長,總產值的部門份額會發生改變,其中,農業比例下降,工業比例和服務業比例上升;勞動力的部門份額同樣發生變化,農業勞動力比例下降,工業勞動力比例上升,服務業勞動力比例明顯上升;同時制造業內部結構和服務業內部結構也發生變化。

·霍夫曼模型。1958年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認為,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消費品工業和資本品工業的凈產值之比呈下降趨勢;根據這個比值(霍夫曼系數)的大小,工業化進程分為四個階段。它反映了18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制造業的結構變化。

·錢納里模型。1986年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等認為,工業化的一般特征是國內需求的變動、工業產品中間使用量的增加、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的變化、資本和勞動的再分配;結構轉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三個階段包括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階段(內含四個時期)和發達經濟階段。

(2)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

產業結構變遷是經濟發展的一種表現形態,下面介紹幾種相關理論。

·自由貿易理論。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系統闡述了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及政策。他認為:國家應通過貿易來擴大生產;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結果符合社會的最大利益,它保證了每種生產要素的使用都能發揮其最大效用。

·產業保護理論。1841年德國學者李斯特提出,國家經濟發展必須經歷五個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他認為,國家干預經濟可促進產業結構提升。

·兩部門模型。1954年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了“兩部門模型”。他假設:發展中國家經濟由兩個部門組成,一是農村的傳統農業部門,其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一是城市中的現代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很高,能夠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和工業部門之間存在工資差別,經濟機制能夠將農業勞動力吸引到工業部門。隨著經濟活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轉移達到某種均衡,經濟結構轉變完成。

·經濟階段模型。1960~1971年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提出經濟發展的六個階段,即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條件、起飛、走向成熟、大眾消費時代、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他把產業結構變遷作為劃分經濟增長階段的重要標志。

·工業化追趕模式。德國學者格爾申克隆提出了所謂的工業化“追趕模式”。他把工業化分為8個對比類型:土著型—誘發型、強壓型—自發型、生產資料中心型—消費資料中心型、通貨膨脹型—通貨穩定型、數量變化型—結構變化型、連續型—斷續型、農業發展型—農業停滯型、經濟動機型—政治目的型。

·產業分類模型。產業分類是產業結構的基礎。關于產業分類有許多模型和版本,例如,三次產業分類和國際標準行業分類、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分類、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分類、三大產業和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等。

·產業革命模型。產業革命影響產業誕生、產業變遷和產業結構。關于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已有大量研究,例如,前三次產業革命、第四次產業革命和第六次科技革命等。

(3)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基本原理

首先,內涵。產業結構現代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一個經濟現象。

迄今為止,產業結構現代化沒有統一定義。下面是它的三種操作性定義。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一種產業結構變遷,是現代產業結構的形成、發展和轉型的前沿過程,是產業結構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替進行的復合過程,是追趕、達到和保持產業結構世界先進水平的行為和過程。達到和保持世界產業結構先進水平的國家是產業結構發達國家,其他國家是產業結構發展中國家,兩類國家之間的轉換有一定概率。

·產業結構現代化既是產業結構變遷的世界前沿,又是不同國家追趕、達到和保持產業結構變遷的世界前沿水平的行為和過程;它既是一個狀態,又是一個過程。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產業結構的一種深刻變化,主要包括兩次轉變,即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產業結構轉變和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轉變。

產業結構現代化是產業結構變遷與現代化的交集。關于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產業結構變遷,大致有四個判斷標準,即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于產業質量的提高、有利于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環境友好和綠色發展。

其次,過程。產業結構變遷是產業水平和產業質量的函數;產業水平和產業質量的變遷,導致了產業結構的變遷。產業結構現代化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個結果。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前沿過程和追趕過程,它們相互影響。前沿過程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現代化,是領先型產業結構現代化。追趕過程是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現代化,是追趕型產業結構現代化。

在18~21世紀末期間,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表H)。世界經濟發展不同步,不同國家啟動和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間有差異,進入和完成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時間有先后。

表H 世界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兩個階段(前沿過程)

注:①工業經濟時代。狹義工業經濟指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一種產業經濟);廣義工業經濟指工業快速增長并逐步占主導地位的經濟(一種經濟形態),相應的發展階段為工業經濟時代。②知識經濟時代。狹義知識經濟指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的經濟(一種產業經濟);廣義知識經濟指知識產業快速增長并逐步占主導地位的經濟(一種經濟形態);相應的發展階段為知識經濟時代。OECD(1996)認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的結構特點包括知識產業比例上升、物質產業和服務產業中的知識含量上升等,知識經濟的技術特點包括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和全球化等。

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特點大致包括:部分可預期、不均衡、不同步、階段性、分層性、多樣性、長期性、風險性、宏觀結構趨同和具有副作用等。

產業結構現代化具有二重性:既要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又要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有兩個導向:市場需求和國家利益。它們體現在產業結構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的每一個決策過程中。

其三,結果。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的結果,是時間的函數,隨時間而變化。結果不僅與其過程的時間跨度相關,與它的起點截面、終點截面(分析的終點)和地理范圍相關,還與其目標緊密相關。關于結果分析,可以重點關注三個方面。

·一般結果。主要包括產業結構變遷的現代性、特色性、多樣性和副作用的形成,包括產業水平提高、產業結構高效化、產業質量與產業競爭力的改善等。

·三種變化。世界產業結構的前沿變化、國際產業結構的變化、國家產業結構狀態的變化,包括國際分工和國際地位的變化等。

·國家目標。理論目標是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和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產業結構的先進水平,成為產業結構發達國家或縮小國際差距。政策目標是提高產業勞動生產力和競爭力,保持或達到產業結構世界先進水平等。

其四,動力。動力分析涉及動力因素和動力機制兩個方面。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分析了現代化的動力因素和動力模型,它們可以應用于產業結構現代化領域。

·動力因素。產業變遷影響因素很多,不同因素的作用不同。有些因素有促進作用,有些有抑制作用。促進作用較大的影響因素,可以稱為現代化過程的動力因素。

·動力模型。動力模型可以借鑒現代化的動力模型,產業結構變遷會有一些新特點。

·動力轉軌模型:兩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動力機制有所不同(圖L)。在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中,工業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它向農業輸送技術和生產資料,同時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和資金(有些時候);向服務業輸送技術和商品,同時接受服務業的服務和人力資源等;勞動力沿著生產過程流動,可形象地說:“哪里有生產,哪里收入高,就去哪。”在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過程中,知識產業是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它向物質產業輸送知識和技術,促進新興物質產業的發展和物質產業生產率的提升;向服務產業輸送知識和觀念,促進新興服務產業的發展和服務產業生產率的提升;勞動力沿著人類需求流動,可形象地說:“哪里有需求,哪里生活好,就去哪。”

其五,模式。產業結構現代化是一個長期過程,具有時間跨度和發展路徑。不同國家和不同產業的產業結構現代化,有自己的發展路徑和階段模式。

·21世紀大致有3條基本路徑: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路徑、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路徑和綜合產業結構現代化路徑(圖M)。不同國家和地區可以選擇不同路徑。

·產業結構現代化沒有標準模式。不同國家和產業部門的現代化,可以有所差別。

圖L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動力轉軌:從工業拉動到知識產業推動

圖M 21世紀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三條路徑(示意圖)

注:綜合產業結構現代化路徑適合于尚未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國家,其特點是農業比例下降,工業和物質產業比例變遷的國別和時代差異較大(如上升、波動、轉折等),服務產業比例和知識產業比例上升。

一般而言,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更多受資源稟賦和工業的影響。第二次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更多受知識產業和國際環境的影響。綜合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更多受政策導向和國際競爭的影響。

4.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政策分析

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政策選擇,需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自由貿易與產業保護、產業促進與產業調整、計劃與市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策選擇既要尊重規律,又要尊重國情,還要堅持目標導向。

三、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理性思考

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產業結構現代化,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經濟現代化的一個核心內容。根據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和基本原理,我們認為,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就是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建成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經濟強國。

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大致起步于19世紀60年代,是一種后發追趕型現代化。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例如,經濟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已經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農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分別低于15%和30%等。但我們的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大致處于世界中游,距離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既要尊重規律和國情,又要面對新趨勢和新競爭。未來30年,中國可以選擇綜合產業結構現代化路徑,制定產業結構現代化路線圖,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國和知識經濟發達國家。

中國產業結構數據主要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網絡數據庫(World Bank,201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產業結構和投入產出數據庫(OECDa, b,2017),部分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7》。基于這些面板數據的分析,更多反映一種發展趨勢。

1.中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首先,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1960年以來,中國三次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人均服務業增加值比1960年提高了130多倍,人均工業增加值提高了80多倍,人均農業增加值提高了30多倍。在1960~2015年期間,中國三次產業人均增加值的國際差距都經歷了先擴大后縮小的過程。

其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1960年以來,中國農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下降,工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先升后降,服務業增加值比例和勞動力比例上升;中國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相似性增加,產業結構偏離度下降。目前中國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國際差距仍然較大。

·2014年中國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根據農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比例判斷,1984年及以前中國經濟具有農業經濟的典型特征,2014年中國經濟具有工業經濟的典型特征(圖N)。在1984~2014年期間,中國完成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產業結構轉型。

·2015年中國處于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期。2012年以來中國工業增加值比例持續下降,2013年以來工業勞動力比例持續下降,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比例超過50%,服務業勞動力比例超過40%,服務業比例上升較快。

·2015年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中國34個省市級行政地區,22個尚未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12個已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其中5個已進入服務經濟階段。

·2015年中國三次產業的增加值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協調性比較差(圖O)。2015年中國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約為40%,美國約為5%,兩者相差約7倍。

圖N 1960~2015年中國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

注: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網絡數據庫2018-01-25版(World Bank,2018)和《中國統計年鑒2017》。

圖O 2015年中國(a)和美國(b)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的比較

注:偏離度=|農業偏離度|+|工業偏離度|+|服務業偏離度|。

其三,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1962年以來,中國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農業勞動生產率比1962年提高了50多倍,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0倍,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0多倍。在1962~2015年期間,中國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差距都經歷了先擴大后縮小的過程。

2.中國三大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首先,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中國三大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人均知識產業增加值比1995年提高了約23倍,人均服務產業增加值提高了約17倍,人均物質產業增加值提高了約9倍。

其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中國物質產業增加值比例下降,服務產業增加值比例上升,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上升。2015年中國知識產業增加值比例約為23%,約為美國的一半(美國約為46%)。

其三,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0年期間,中國三大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有很大提高,其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知識產業、物質產業、服務產業。

3.中國六大集群結構的發展趨勢

首先,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中國六大集群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中,2015年人均人類服務增加值比1995年提高了約26倍,人均基本服務增加值提高了約21倍,人均流通服務增加值提高了約16倍。

其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中國農業增加值比例下降,工業比例先波動后下降,流通服務、其他服務、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比例上升。

其三,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0年期間,中國六大集群的勞動生產率都有很大提高。其中,人類服務、基本服務和工業勞動生產率提升較快。

4.中國24個部門結構的發展趨勢

中國24個部門中,有18個部門統計數據比較齊全,這里以它們為例。

首先,產業水平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5年期間,18個部門人均增加值都上升。其中,人均增加值增長較快的部門是:環境治理、信息和交流、房地產和租賃、健康和社會幫助、專業和技術活動、金融和保險、教育等。

其次,產業結構的變遷。在1995~2015年期間,房地產和租賃等7個部門增加值比例上升,農業和制造業2個部門增加值比例下降,采礦業等9個部門增加值比例先升后降。就業結構的變遷,因統計數據不全難以判斷。

其三,產業質量的發展趨勢。在1995~2010年期間,18個部門勞動生產率都呈上升趨勢。勞動生產率提高較快的部門是:專業和技術活動、教育、采礦業、建筑業、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制造業等。

5.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首先,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比主要發達國家晚了約百年。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發端,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后期,大致可以以1860年為起點。

·19世紀以來,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大致分為3個階段:清朝后期的產業結構現代化起步、民國時期的局部現代化、新中國的全面現代化。

·在2000~2015年期間,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指數從24上升到36,指數排名從世界第78位提高到第58位,產業結構現代化水平從欠發達水平提高到初等發達水平。

其次,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現實水平(2015年)。

·中國屬于一個產業結構發展中國家,具有初等發達國家水平(發展中國家的中間位置)。

·中國已經完成第一次產業結構現代化,處于向服務經濟的轉型期。

·中國產業結構指標發展不平衡。其中,142個指標水平大致是:6%的指標為中等發達水平,69%的指標為初等發達水平,27%的指標為欠發達水平。

其三,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前景分析。

·路徑選擇。21世紀前50年,可以選擇綜合產業現代化路徑。

·水平估計。有可能在2035年左右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在2050年前后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在2080年前后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巨大挑戰。例如,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地區發展不平衡等。

6.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路線圖

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路線圖是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目標和路徑的一種系統集成。

首先,戰略目標(圖P)。全面完成向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兩次轉型,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經濟強國,全面建成制造業強國、服務經濟強國、知識經濟強國和世界經濟強國,逐步達到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的世界先進水平,早日成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知識經濟發達國家。

圖P 21世紀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示意圖)

注:在改革開放100周年(2078年)前后,建成現代化經濟強國和世界經濟強國。

·在2035年前后完成向服務經濟的轉型,全面建成服務經濟強國和制造業強國;

·在2050年前后完成向知識經濟的轉型,全面建成知識經濟強國和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2080年前后全面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產業結構、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建成現代化經濟強國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知識經濟發達國家。

其次,運河路徑(圖M)。瞄準產業結構變遷的未來前沿,兩次產業結構現代化協調發展,加速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結構轉型;堅持“抓質量、上水平、調結構”的基本原則,以提高產業質量為引領,以提高產業水平為抓手,以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為落腳點,全面推進產業質量、產業水平和產業結構的現代化,迎頭趕上未來的世界前沿水平;在2050年達到世界中等發達水平,建成制造業強國、服務經濟強國和知識經濟強國;在21世紀下半葉早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經濟強國、世界經濟強國和知識經濟發達國家,全面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

其三,監測指標。包括三次產業、三大產業和六大集群的產業水平、產業結構和產業質量的40個指標,以及24個部門增加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目標與任務。

其四,戰略要點。在未來30多年,產業結構現代化將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一個關鍵領域,需要集思廣益。我們認為,可以從縱橫兩個維度協同推進,從內因、外因兩個方面綜合研判,選擇目標、路徑、模式和重點(圖Q),并與時俱進。

圖Q 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政策分析的“四維九宮格”模型

注:宏觀經濟涉及三次產業和三大產業,中觀經濟涉及六大集群,微觀經濟包括24個部門。

7.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的政策選擇

這里以發展目標為導向,從世界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中國產業結構的國際差距和發展潛力的角度,簡要討論未來35年在國家層面的政策重點。

(1)中國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現代化

首先,發展潛力。至2050年中國三次產業的發展潛力差別很大。其中,平均相對發展潛力,服務業最大,工業其次,農業較小;產業結構發展潛力,服務業最大,工業和農業比例要下降;產業質量發展潛力依次為:服務業、工業和農業。

·中國農業發展面臨新挑戰。2015年中國人均農業增加值約為713美元,位居世界131個國家的第13位,高于高收入國家平均值(512美元)、法國(577美元)、美國(573美元)、日本(363美元)和德國(229美元)等。前面提到,1990~2015年期間18個發達國家人均農業增加值出現波動或下降,人均農業增加值的增長可能有“極限”。2015年中國人均農業增加值可能正在接近“極限”。

·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需要大幅提高。依據人均農業增加值的國際比較,中國農業人均水平的發展潛力有限;依據農業比例的國際比較,中國農業比例需要大幅下降;依據農業質量的國際比較,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國際差距較大,需要大幅提升。

其次,政策建議。在未來35年里,全面發展服務業,加速調整工業結構,有選擇地發展農業,提高結構協調性,早日完成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產業轉型。

·全面發展服務業。從產業質量、產業水平到產業結構三個方面,優先發展服務業。

·加速調整工業結構。大幅提高工業質量和工業水平,全面和大比例降低工業比例。

·有選擇地發展農業。大幅提高農業質量,適度提高農業人均水平,大幅降低農業比例。

·提高產業結構協調性。提高增加值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相似性,降低產業結構偏離度。

(2)中國三大產業的產業結構現代化

首先,發展潛力。至2050年三大產業的發展潛力排名如下(從高到低):

·平均相對發展潛力排名:知識產業最大,服務產業其次,物質產業較小。

·產業結構絕對潛力排名:知識產業最大,服務產業其次,物質產業比例要下降。

·產業質量絕對潛力排名:物質產業、服務產業、知識產業。

其次,政策建議。在未來35年里,優先發展知識產業,加速發展服務產業,有選擇地發展物質產業,早日完成向知識經濟的產業轉型。

·優先發展知識產業。從產業質量、產業水平到產業結構三個方面,全面發展知識產業。

·加速發展服務產業。大幅提高服務產業的質量和水平,適度提高服務產業比例。

·有選擇地發展物質產業。大幅提高物質產業的質量和水平,大幅降低物質產業比例。

·大幅度提高物質產業和服務產業的知識含量和創新密度,降低它們的環境壓力。

(3)中國六大集群的產業結構現代化

首先,發展潛力。至2050年六大集群的發展潛力排名如下(從高到低):

·平均相對潛力排名:人類服務、基本服務、其他服務、流通服務等。

·產業結構絕對潛力排名:人類服務、基本服務、流通服務、其他服務等。

·產業質量絕對潛力排名:流通服務、基本服務、工業、人類服務、其他服務和農業。

其次,政策建議。未來35年里,優先發展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加速發展流通服務和其他服務,加速調整工業結構,有選擇地發展農業。

·優先發展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從產業質量、產業水平到產業結構三個方面,全面發展人類服務和基本服務。

·加速發展流通服務。從產業質量、產業水平到產業結構三個方面,加速發展流通服務。

·適度發展其他服務。大幅提高其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適度提高其他服務比例。

·加速調整工業結構。同上(與三次產業中的工業發展思路一致)。

·有選擇地發展農業。同上(與三次產業中的農業發展思路一致)。

(4)中國18部門的產業結構現代化

首先,發展潛力。至2050年18個部門的發展潛力排名如下:

·平均的相對發展潛力排名前5的部門:健康和社會幫助、成員組織、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信息和交流、房地產和租賃。

·人均增加值的發展潛力排名前5的部門:房地產和租賃、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健康和社會幫助、專業和技術活動(圖R);增加值比例的發展潛力排名前5的部門:健康和社會幫助、房地產和租賃、專業和技術活動、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信息和交流。

·勞動力比例的發展潛力排名前5的部門:健康和社會幫助、專業和技術活動、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批發和零售業(圖R)。

·產業質量的發展潛力排名前5的部門:房地產和租賃、采礦業、公共事業、環境治理、信息和交流。

圖R 至2050年中國18個部門產業發展的人均水平和就業比例的發展潛力排名

注:發展潛力=發達國家值-中國值。人均增加值為2015年值。就業比例的發展潛力為估計值;其中,發達國家勞動力比例為2015年數據,中國農業勞動力比例為2015年數據,中國其他部門的勞動力比例為2010年數據,是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整理和估算得到的。正值表示需要增加的數量,負值表示需要下降的數量。

其次,政策建議。未來35年里,政策重點如下:

·從平均相對潛力角度看,優先發展:健康和社會幫助,成員組織,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信息和交流,藝術、娛樂和文娛,專業和技術活動,教育,環境治理,食宿服務,房地產和租賃。

·從產業水平潛力角度看,優先發展: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中,專業和技術活動,健康和社會幫助,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金融和保險,信息和交流,建筑業,運輸和儲存,房地產和租賃。

·從產業結構潛力角度看,優先發展:健康和社會幫助,批發和零售業,專業和技術活動,公共管理和社會安全,信息和交流,教育,金融和保險,食宿服務,運輸和儲存,房地產和租賃。

·綜合考慮,優先發展:健康和社會幫助,批發和零售業,專業和技術活動,信息和交流,教育,金融和保險,運輸和儲存,藝術、娛樂和文娛,成員組織,房地產和租賃。

此外,《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提出經濟現代化路線圖,《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提出農業現代化路線圖,《中國現代化報告2014~2015》提出工業現代化路線圖,《中國現代化報告2016》提出服務業現代化路線圖,它們為中國產業結構現代化提供了豐富的政策選擇。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關于不同地區產業結構現代化需要專題研究。制造業包含眾多經濟部門,制造業的產業結構現代化需要專題研究。

四、世界和中國現代化評價

1.2015年世界現代化水平

首先,整體水平。2015年,美國等26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中國等102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現代化,乍得等3個國家仍然處于傳統農業社會,有些原住民族仍然生活在原始社會。

其次,國際體系。根據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的國家分組,2015年美國等20個國家為發達國家,俄羅斯等20個國家為中等發達國家,中國等36個國家為初等發達國家,肯尼亞等55個國家為欠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中等發達國家、初等發達和欠發達國家分別占國家樣本數的15%、15%、27%和42%。

其三,世界前沿。2015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排世界前10名的國家是:丹麥、美國、瑞士、瑞典、荷蘭、新加坡、比利時、愛爾蘭、英國、芬蘭。

2.2015年中國現代化水平

2015年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具有初等發達國家水平(發展中國家的中間位置)。2015年中國第一次現代化指數為99,排名世界131個國家的第50位;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指數分別為41和44,排名第50位和第63位。

3.2015年中國地區現代化水平

首先,整體水平。2015年北京等5個地區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天津等29個地區處于第一次現代化,局部地區屬于傳統農業社會。

其次,水平結構。根據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分組,2015年中國多數地區屬于發展中地區。其中,北京、香港和澳門3個地區具有發達水平的部分特征,上海、臺灣、天津、江蘇、浙江、廣東6個地區具有中等發達水平的部分特征,山東、福建等19個地區具有初等發達水平的部分特征,貴州等6個地區水平較低。

其三,前沿水平。2015年中國內地(大陸)地區現代化的前沿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發展期,地區現代化的前沿水平接近發達國家的門檻,部分指標達到發達國家的下線。例如,2015年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指標接近或達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水平。

五、結束語

18世紀以來,基于主導產業的演替,世界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目前部分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知識經濟階段。其中,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結構轉變是第一次現代化,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結構轉變是第二次現代化;兩次現代化有不同的特點和機理。《國際行業分類》(建議版)提出的產業分類,適合于知識經濟階段的結構分析,并為產業政策提供分類基礎。

從產業結構看,目前中國是一個工業經濟國家。建議中國制定產業結構現代化路線圖,加快實現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產業結構轉變。全面實現產業結構現代化,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國和世界經濟強國,是一項神圣使命。

何傳啟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3月1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南县| 长顺县| 嘉义市| 彰武县| 富阳市| 洞头县| 辽宁省| 高雄市| 阿瓦提县| 延安市| 惠来县| 盘山县| 镇雄县| 胶州市| 万年县| 瓦房店市| 五常市| 建水县| 明光市| 周至县| 池州市| 白河县| 公主岭市| 夹江县| 勃利县| 石屏县| 芮城县| 衢州市| 社旗县| 哈密市| 舒城县| 枣庄市| 黄石市| 和平县| 双桥区| 靖远县| 大城县| 柳河县| 莱州市| 泰和县|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