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
薩都剌(1301?—?),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人,其祖父以軍功留鎮云、代,遂定居雁門(今山西代縣)。元泰定四年(1327)進士,授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后做過幾任小官。至正九年(1349)以彈劾權貴左遷淮西江北道廉訪司經歷,未幾致仕。工詩詞。詩初以擅寫宮詞和麗情樂府著稱,反映社會現實和山水紀游之作亦多佳制,流麗清婉,豪邁俊健。詞以懷古傷今最見特色,境界開闊,風格近蘇、辛一派。著有《雁門集》。
過嘉興[1]
三山[2]云海幾千里,十幅蒲帆掛煙水[3]。吳中過客[4]莫思家,江南畫船如屋里。蘆芽短短穿碧沙[5],船頭鯉魚吹浪花。吳姬[6]蕩槳入城去,細雨小寒生綠紗[7]。我歌《水調》[8]無人續,江上月涼吹紫竹[9]。春風一曲《鷓鴣》詞[10],花落鶯啼滿城綠。
[1]這首詩作于順帝至元二年(1336)。時作者授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知事,自京入閩赴任途經嘉興。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2]三山:舊時福州的別稱。福州舊城中有九仙山(于山)、閩山、越王山三座山。[3]十幅:指船帆的寬度。蒲帆:用蒲草做的船帆。煙水:霧靄蒼茫的水面。[4]吳中過客:經過吳中的旅客。這里是作者自謂。嘉興為古吳國舊地。[5]碧沙:碧水清淺見底,河沙看上去也像是碧色的。[6]吳姬:吳地的女子。[7]“細雨”句:是說細雨蒙蒙,略生寒意,水面泛起微波,如同皺起的綠紗。[8]《水調》:商調曲調名。[9]紫竹:指簫、笛一類竹管樂器。[10]《鷓鴣》詞:即【鷓鴣天】詞,【鷓鴣天】是詞牌名。詞,別本作“吟”。
百字令
登石頭城[1]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2],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3],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云檣
[4],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離宮[5],東風輦路[6],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7]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里[8],暗換青青發[9]。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10]。
[1]石頭城:三國時孫權所建。背山臨江,形勢險固,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故址在今南京市草場門一帶。[2]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為春秋戰國時吳國、楚國舊地。[3]六朝:指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的三國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六朝。形勝地:地勢優越便利,風景優美的地方。[4]檣
(lǔ魯):船上的桅桿和槳,代指戰船。
,同“櫓”。[5]離宮:古代帝王于正式宮殿外別筑宮室,以便隨時游處,稱為離宮。[6]輦(niǎn碾)路:帝王車駕所經之路。輦,帝王乘坐的車駕。[7]鬼火:即磷火。動物尸骨散發的磷在空氣中氧化發出的青綠色微光,通常出現于荒郊野外。迷信稱為“鬼火”。[8]繁華鏡里:猶言鏡里繁華,言繁華之空幻。繁華鏡,亦可解作花紋繁細的銅鏡,引出下句。繁華,即繁花,古代銅鏡背面??逃谢y。[9]青青發:黑發。[10]“傷心”二句:用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意,慨嘆人世滄桑,惟有秦淮明月如昔。秦淮,即秦淮河,流經今南京市區。